5.1 教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2
《5.1扇形统计图》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突出产生方法的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创设,让同学认识扇形统计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利用讲授教学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案例,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1.想一想:在我们班,如果你是班级里的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观看一场球类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呢?(1)班级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作出决策.下面是一张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吗?最喜欢的球类运动(2)去观看一场球类比赛。
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说组织观看什么比赛。
二、新课学习1.观察下图,并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1)全世界共有几大洲?哪个洲面积最大?(2)哪两个洲的面积之和最接近地球陆地总面积的一半?(3)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什么?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4)从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5)从图中你能知道地球陆地总面积是多少吗?2.议一议: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1)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2)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表示总体中不同的部分(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3.想一想:观察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如果用这个圆代表总体,那么哪一个扇形表示总体的25%?(2)如果用整个圆代表你们班级人数,那么扇形B大约代表多少人呢?(3)如果用整个圆代表9公顷的稻田,那么扇形C大约代表多少公顷的稻田?4.议一议:从下列的两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哪一个学校的女生人数多吗?甲校男女生统计图乙校男女生统计图扇形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1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分数的意义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以及理解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概念和运算,他们对数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分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内容,需要他们进行一定的理解和消化。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对分数的概念产生困惑,例如分数与整数的关系,分数的表示方法等。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此外,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用数来表示分蛋糕的方法。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分蛋糕的方法,并解释分数的含义。
3.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1 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1 分数的再认识(一)》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分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分数,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对分数的含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各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习惯,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分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自主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课后辅导提供依据。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人教版 (1)教学目标:1. 理解鸽巢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 能够运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内容:1. 鸽巢原理的引入2. 鸽巢原理的定义及证明3. 鸽巢原理的应用4. 练习与拓展教学步骤:一、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10个苹果放入9个篮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是否会有一个篮子里放入两个或以上的苹果。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必定会有一个篮子里放入两个或以上的苹果。
二、定义及证明(15分钟)1. 教师给出鸽巢原理的定义:如果有n个鸽子,要放入m个巢中(n>m),那么至少有一个巢中会有两个或以上的鸽子。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证法来证明鸽巢原理。
三、应用(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有13个学生,要分配到4个小组中,请学生运用鸽巢原理来解决问题。
2. 学生通过运用鸽巢原理,得出结论:至少有一个小组中有4个或以上的学生。
四、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入的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鸽巢原理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定义及证明”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核心,理解鸽巢原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对于学生掌握鸽巢原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二、定义及证明(15分钟)1. 鸽巢原理的定义:在数学中,鸽巢原理(也称为狄利克雷抽屉原理)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原理。
它的直观表述是:如果有n个鸽子要放入m个巢中,且n>m,那么至少有一个巢中会有两个或以上的鸽子。
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方程,会判断一个数学式子是算式还是方程;2、能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并了解其步骤;3、会判断方程的解。
【学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
【学习难点】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
课前自主学习(查阅教材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内容)考点一.方程的概念1、含有的等式叫方程。
考点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1.只含有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考点三.列方程遇到实际问题时,要先设字母表示 ,然后根据问题中的 ,最后写出含有未知数的 ,就能列出方程.归纳: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步骤: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考点四.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含义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的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 . 【重要思想】1.类比思想:算式与方程的对比2.转化思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特别是方程问题.学练提升问题1:判断下列数学式子X+1, 0.5x-x, 2x-3=7, 3x+2=2x-5 , 2x2+3x-8=0,x+2y=7.是方程有 ,是一元一次方程有【规律总结】【同步测控】1.自己编造两个方程: , .2.自己编造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 .问题2.根据问题列方程: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未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变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他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规律总结】【同步测控】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2.甲种铅笔每只0.3元,乙种铅笔铅笔每只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规律总结】【同步测控】1.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cm,高是5cm,面积是40cm2,求上底.2.x的2倍于10的和等于18;3.比b的一半小7的数等于a与b的和;4.把1400元奖学金按照两种奖项将给22名学生,其中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多少人?问题三、判断方程的根1.判断下列各数X=1,x=2,x=-1,x=0.5.那个是方程2x+3=5x-3的解?2.当x= 时,方程3x-5=1 两边相等?1、了解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并会用数学式子表示;2、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学习重点】理解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1 常量与变量》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1 常量与变量》这一节主要介绍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常量和变量的存在,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常量和变量的数学定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函数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函数的实质,以及后续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等基础知识,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数学中的常量和变量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导入,引导学生感受常量和变量的存在,再逐步引入数学定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识别常量和变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常量和变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识别常量和变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气温变化、商品价格变动等,让学生感受常量和变量的存在。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抽象出常量和变量的概念,给出常量和变量的数学定义。
3.实例分析:通过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4.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常量和变量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常量:数值不变的量变量:数值可变的量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课前准备:按实验(1)要求做好准备。
一个土豆、一块小石头(比土豆小)、一只火柴盒、一个文具盒、一只鞋盒、3根1米长的木条。
学生每人准备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问题情境教师出示土豆和石块,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小实验1.让学生猜测把土豆和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子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比较土豆和方块的大小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已有认知,为下面的活动作准备。
给学生提供动脑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的猜测意识和空间理念。
教师出示土豆和石块。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生:土豆和石块。
师:比较一下,哪个大?哪个小?生1:土豆大,石块小。
生2:土豆比石块大,石块比土豆小。
师:同桌互相用手比一比,土豆和石块分别有多大吗?学生互相用手比,指名全班演示。
出示装有同样多水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
师:这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
把两个杯子比一下,让学生真切看到水平面一样高。
师:如果,我把土豆和石块分别放入这两个杯中,请大家猜一2.教师操作,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交流杯子中水面发生的变化。
3、提出:放土豆的杯子水面升得高,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然后,师结语:土豆占的地方大,就是土豆占的空间大,并引导学生说出:石块占的空间小。
三、认识体积1.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所占空间的大小。
在观察交流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境体验,初步感受物体大,占的地方大,物体小,占的地方也小。
结合具体实验,把学生对物体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的大小联系在一起。
在对应实物猜,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生1:两个杯中的水面都会上升。
生2:放土豆的杯子水面上升的高,放石块的杯子水面上升的低。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物体的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分析:课标要求: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材编排:《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体的运动章节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
教材通过“测量活动”贯穿教学,本节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测量活动,如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用秒表测出十次脉搏的时间。
鉴于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测量活动”为核心展开。
使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阅读、老师的指导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虽然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但对于物理读数和记录数据的规范性还不能成为习惯。
本节中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与学生前概念里的使用方法有区别,估读、秒表的读数这些琐碎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
设计思想:基于教学分析,本节教学应注重活动探究、小组讨论,加强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借助学生的“测量活动”,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堂,为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提供素材和契机。
比如让学生在“目测课桌的长、宽、高”活动中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在对微米、纳米等单位没有概念时以我们熟知的头发直径为依托,把头发分成约100份,这大概就是微米的大小等等。
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知道测量首先要确定单位,了解长度的常见单位及其换算。
2.练习使用刻度尺,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
3.练习使用秒表,会正确读数。
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教学难点:1.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
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1 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各种各样的能量。
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
科学知识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
知道各种各样的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能量在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P42的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
师引出课题。
二、新课1.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师讲述: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
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从刚才的五幅图中你能说出一些能量的名称吗?学生说出图片中的能量名称。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学生举例。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水能、风能、热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2.了解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你能举例说说吗?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
出示P43的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泉,没有如果,一切物体都将停止。
3.火箭发射活动让学生根据P44的要求制作和发射火箭,并把活动方案写活动记录本上。
要求:发射时不要对着人,要尽量向上发射。
记录时要认真仔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有理数等基础知识,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熟练程度。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新的数学模型,可能一时难以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以及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授法、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并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讲解演示:教师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解一元一次方程,巩固所学知识。
5.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5.1《用字母表示数例1》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2页用字母表示数例1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初步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3.体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具有一般性,发展符号意识。
三、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四、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量。
五、主要过程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同完成这节课,希望我们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教材第52页例1及相关内容,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 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初步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2.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3. 体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具有一般性,发展符号意识。
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养成了提前准备学具的好习惯,本节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品有一支笔、直尺、练习本。
下面给大家15秒钟的时间准备。
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吧!1.古诗激趣,导入新课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里也藏着数学知识呢!请看这首古诗。
全班一起朗诵一遍。
(配音乐)“数枝梅”到底有几枝梅花呢?用数学的方法怎样表示呢?有的同学想到用字母来表示梅花的枝数,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起来感受它的神奇魅力吧!2.情境感悟,探究新知【p52例1】请看屏幕,图中小红和爸爸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用30秒的时间观察。
5.1 倍的认识(1)(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5.1 倍的认识(1)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一节——倍的认识(1)。
这一节主要讲述什么是倍数,以及如何用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倍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倍数的含义,学会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倍数,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倍数的含义,学会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倍数。
难点:将倍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黑板上写下5,然后问同学们,5的倍数有哪些?同学们可以试着说出来。
2. 讲解倍数的含义我会用PPT展示倍数的定义,然后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什么是倍数。
比如说,5的倍数有5、10、15、20等等,这些都是5的倍数。
3. 求一个数的倍数4. 随堂练习我会给同学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试着求出一些数的倍数。
比如说,求6的倍数,同学们可以试着说出来。
5.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让同学们看着PPT,一起跟着我解题。
六、板书设计倍的认识(1)1. 倍数的含义2. 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列出5的倍数。
答案:5、10、15、20、25……2. 请列出8的倍数。
答案:8、16、24、32、4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倍数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多做一些练习来巩固。
同时,我也会给同学们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让他们能够将倍数的概念应用到更复杂的问题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倍数的含义倍数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的关系。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例如,5的倍数包括5、10、15、20等等,因为这些数都能够被5整除。
在讲解倍数的含义时,我会用PPT展示倍数的定义,并且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5.1 认识11~19【核心素养目标】情境与问题: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如摆小方块和拨计数器,理解11至19各数的意义与组成,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读和书写这些数字。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11至19各数的顺序,能够比较这些数字的大小,并理解10加几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的数的计算。
思维与表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观察、比较和计算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并能够表达数的组成和计算过程。
交流与反思:学生在课堂总结和素养评价中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组交流,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11~19各数的组成,能认、读、写11~19各数,并能正确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难点】结合数的组成,理解并掌握10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导学案【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一:知识链接,课题导入。
有多少个?边数边用摆一摆。
学习任务二:探究新知,素养形成。
1.一共有11个。
10添上1是十一。
2.11添上1是多少?继续添上1呢?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3.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5.刚才我们认识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
它们都是十几,都是两位数。
6.填一填,读一读。
11在10的后面,11比10大。
7.想一想,算一算。
8.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所以10加几等于十几,几加10也等于十几。
9.十几减几等于10,十几减10等于几。
学习任务三:随堂小练,素养提升。
1.先圈出10只,再数出一共有多少只。
()()2.哪种颜色的珠子多?你是怎样比的?3.填一填。
4.填空。
5.先填一填,再说一说。
6.看数画珠,在里填“>”或“<”。
8.拿出数学课本,先数出10张纸,看看有多厚;再数出18张纸,比一比。
9.在校园里找出数量是十几的物体,和同学说一说。
学习任务四:课堂总结,素养达标。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2.素养评价(1)自我评价(2)小组评价3.课后作业(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题:§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主备:谢志成课型:新授审核:冷遹中学物理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读数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2、初步学会长度估测方法。
3、初步了解单位形成的过程,体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学习重点】单位的引入,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
【学习难点】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间接测量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 你现实中见过的用于测量长度的工具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某体育老师的身高是1.8 小强的手掌宽度是1
教室的高度是320 铅笔的直径是0.8
人正常步行时,一步长约为0.6 某同学的胸围是74.5
3.先回顾以往学过的长度单位,然后通过阅读预习,尝试挑战下面的长度单位换算。
举例:1.1米=110厘米(也可以这样表达 1.1m=110cm )
3分米=0.0003千米(也可以这样表达 3dm=3×10-4km )
1.83米= 分米= 厘米 3.6km= m= cm
10微米= 米= 毫米 25dm= m= nm
二、新课学习
【要点1】: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活动2】:不用尺,你如何验证自己的目测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________________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________。
国际单位: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
要测量长度,首先要定出长度的___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符号______。
其它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度单位的进率关系:
1km=_____m,1m=____dm,1dm=_____cm,1cm=_____mm,1mm=____um,1um=____nm。
【活动3】单位换算
例1、36 km = = cm
换算过程:36×103 m = 3.6×104 m = 3.6×106 cm
例2、546 nm = = m
换算过程:546×10-9 m = 5.46×10-7 m
【活动4】: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__________。
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的要求有关。
(“选对”) (2)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分度值越小,准确程度越_______。
(3)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做到“放对”、“看对”、“读对”、“记对”
A、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
B、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视线与尺面垂直。
C、测量值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尝试测量自己物理书的长度并汇总校对。
【讨论】:在测量过程中,大家的读数都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要点2】:减小误差的方法
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估读值有时_____,有时______,加上不同的测量工具,其分度值不同,所以测量精度不同,这样就会产生_______。
【活动5】:巧妙测量
给出多种测量任务,分小组选择并讨论,汇报测量方案。
【任务】: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间接测量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测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细铜丝的直径等。
*【阅读】:人体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