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出版中的著作权保护讲义.创新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38
知识产权侵权如何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日益突出。
对于创新者而言,如何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维护自身权益,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法律保护和技术手段两个方面对知识产权侵权防范进行探讨。
一、法律保护1. 著作权保护著作权是保护创作作品的一种法律方式,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作品。
为了确保自己的创作不被他人盗用,创新者应该及时申请著作权并在作品上标注著作权声明。
2. 商标权保护商标是创新者推广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标识,保护商标权可以防止他人将类似商标用于相同或相似商品上。
申请商标注册并及时维护是保护自己品牌形象和创新成果的有效手段。
3. 专利权保护专利权是对发明创造的一种法律保护,能够确保创新者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的发明拥有独占权。
创新者应当及时申请专利,并依法维护自己的专利权,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可以通过起诉等手段来维护权益。
4. 网络侵权保护在网络时代,网络侵权问题尤为突出。
创新者可以通过在作品上添加数字水印、版权声明等技术手段来防止他人将作品非法传播。
同时,及时发现并报告相关侵权行为,向有关部门投诉维权,也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
二、技术手段保护1. 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水印技术是在作品中添加不可见的标记,用于确认作品的归属权。
这种技术可以追踪盗版和侵权行为,为创新者提供有效的证据来维护自身权益。
2. 数据加密技术对于创新成果中的重要数据,创新者可以使用数据加密技术来加强保护。
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即使被盗取,他人也无法解读其中的内容,从而减少侵权的发生。
3. 安全存储和备份创新者应该定期对自己的创新成果做安全存储和备份,以防止数据的意外丢失和遭受恶意攻击。
可以选择使用云存储或外部设备进行备份,确保创新成果的完整和安全。
4. 安全网络环境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对于防范知识产权侵权同样重要。
采取充足的网络安全措施,包括使用防火墙、强密码、定期更新软件等,可以减少未授权访问和盗取创新成果的风险。
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解读、维护与拓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出版业的繁荣,图书出版已成为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之而来的版权问题也日益凸显,引发了诸多争议和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分析其现状与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版权保护的重要性版权,也称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赋予创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
对于图书出版业而言,版权保护不仅关乎作者的权益,还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利益。
这是因为图书作为文化产品,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传承和弘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版权保护的挑战尽管版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操作中,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盗版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原创作者的利益。
其次,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侵权行为提供了便利,使得侵权范围和程度扩大。
此外,一些不诚信的出版商或分销商擅自转载、出售他人作品,也给原创者带来了困扰。
三、如何加强版权保护为应对上述挑战,我们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公众对版权保护的认识和尊重意识。
此外,推广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如加密、水印等,以遏制网络盗版行为。
同时,建立有效的举报和投诉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版权保护。
四、拓展版权保护的边界在维护既有版权权益的同时,我们还应拓展版权保护的边界,为图书出版业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鼓励跨界合作,促进图书与其他文化产业形式的融合,如影视、游戏等。
这不仅可以丰富图书内容的表现形式,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推动开放存阅(OCR)和开放授权(ODC)等理念在图书出版业的应用,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更多自由和便利。
五、结语综上所述,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
我们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推广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拓展版权保护的边界等多个层面入手,全方位地应对挑战。
期刊发表的著作权期刊发表的著作权是指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上所拥有的权利。
在学术界,期刊发表是评价一个研究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期刊发表的著作权也备受关注。
在我国,期刊发表的著作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
首先,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期刊发表的著作权属于作者。
这意味着作者对其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拥有著作权,包括对论文的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等。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授予他人使用、转载、修改的权利。
这一点对于保护作者的学术成果和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期刊发表的著作权也涉及到期刊社和出版社的权利。
在一些情况下,作者在发表论文时需要签署版权转让协议,将论文的版权转让给期刊社或出版社。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期刊社或出版社能够合法地使用、转载、出版作者的论文,同时也为期刊社或出版社获取经济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另外,对于期刊发表的著作权,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问题。
比如,一些学术期刊在转载、复制作者的论文时未经授权,或者未按照约定向作者支付稿酬。
这就涉及到了期刊社和出版社在使用作者论文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
同时,一些学术期刊在编辑、排版、出版过程中可能存在疏漏或错误,这也会对作者的著作权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期刊发表的著作权,我们需要加强法律保护,规范期刊社和出版社的行为,保障作者的权益。
同时,作者也应该加强对自己著作权的维护,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与期刊社或出版社签署协议时,慎重考虑条款内容,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综上所述,期刊发表的著作权是作者的重要权利,也是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合法使用权。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加强法律监管,规范期刊社和出版社的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秩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推动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期刊工作中的著作权问题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广泛运用,一方面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又给各种各样的侵权、违法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为了顺应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形势的发展以及与国际著作权公约的全面接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2001年10 月27日通过。
第一节期刊著作权概述期刊著作权包括作为汇编作品的期刊整体的著作权与期刊内单篇文章的著作权,即期刊著作权具有双重性,体现在期刊编辑出版机构及原作者都拥有著作权,但这种权利不是完全对等的。
期刊内的每一篇具体作品,主要著作权人应为原作者。
而对于期刊整体,期刊编辑出版者享有主要的著作权。
对于期刊出版者的著作权,有的专家提出异议,但《著作权法》第14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期刊作品基本符合《著作权法》中的汇编作品的定义。
另外,该法第35条规定:出版者有权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
一、数字化期刊著作权和单个作品的著作权印刷型期刊拥有著作权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电子期刊作为后起之秀,一开始对其著作权的认识比较模糊,但随着人们对电子期刊作用的认同,电子期刊也拥有著作权的观点已得到认同。
数字化期刊的著作权是指编辑出版者对整个期刊的编辑作品享有著作权。
期刊编辑对已有作品或资料进行编辑加工处理,体现了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因而享有期刊著作权,应受法律保护。
可见,数字化期刊的著作权应归期刊社或期刊编辑部所有。
但刊社对来稿只享有使用权,并无权禁止他刊转载。
按新《著作权法》规定,“编辑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禁止其他报刊转载、摘编作品是著作权人的权利。
著作权人向期刊投稿后,即表示同意将其作品在期刊上刊登,刊社在期刊范围内使用作者来稿不必征求作者的同意,但若超出期刊的使用范围时,如将其使用过的作品再汇编成书出版,则必须经过作者授权,否则不得使用。
著作权法和著作权保护(新闻记者上岗培训讲座)四川省版权局徐登明2008-09-17 四川成都讲座提纲一、著作权的概念、性质和内容二、著作权的主体和客体三、著作权的实施和限制四、著作权的邻接权五、著作权和邻接权的管理六、著作权侵权行为及保护途径一、著作权的概念、性质和内容(一)著作权的概念:亦称版权。
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创作作品而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
广义概念包含著作权与邻接权。
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构成知识产权的主要内容。
(二)著作权的法律性质TRIPS协议认定知识产权是私权。
著作权属于民事权利。
著作权与物权、债权等一般民事权利相比,又有特殊性:著作权客体具有无形性、可复制性等。
著作权与物权、专利权、商标权的区别(三)著作权的内容指著作权具有的具体权利。
有两类具体权利:著作人身权(又称精神权利)和著作财产权(又称经济权益)。
著作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四项权利。
著作财产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12项。
被视为著作权内容的权利还有:注释权、整理权、编辑权、追续权等。
应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四)取得与期限著作权的取得:注册取得与自动取得作品登记与计算机软件登记:《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计算机软件登记管理办法》作品登记的目的与作用著作权的期限:人身权与财产权保护期的区别(五)著作权使用费:版税、一次性支付、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二、著作权主体和客体(一)著作权的主体著作权主体的概念: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单位和国家著作权主体的分类:原始主体和继受主体、内国主体与外国主体、完整主体和部分主体、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特殊作品的著作权主体:演绎作品的主体、合作作品的主体、编辑作品的主体、影视作品的主体、职务作品的主体、委托作品的主体、美术作品的主体、匿名作品的主体(二)著作权的客体著作权客体的概念(作品的含义和构成要素)、构成著作权作品的条件(独创、可复制)著作权作品的分类:按主体和归属分类、按作品从属关系分类、按表现形式分类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和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三、著作权的实施和限制(一)著作权的实施著作权的许可和转让。
论期刊编辑与著作权保护李!娜(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大连""#$%%)[摘!要]!!《著作权法》是保护著作权人权益的法律,也是规范编辑行为的法律。
文章分析指出:目前期刊编辑在编辑活动中普遍存在对《著作权法》中关于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法律规定的违背。
因而,学习和研究《著作权法》应该是长期的、自觉的行为。
[关键词]!!《著作权法》;期刊编辑;著作权保护[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01),版权贸易活动会更加活跃,我国公民的著作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的增强。
根据($$"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而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了著作权的相关权益问题,为著作权的保护与侵权追究提供了法律支持。
应当说,《著作权法》既是一部保护著作权人权益的法律,也是一部规范编辑行为的法律。
由于编辑工作与著作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探讨编辑工作中的著作权问题,不仅仅是基于理性的思辨,更是基于出版实践的呼唤。
《著作权法》将著作权分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两大部分。
人身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财产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据笔者的实践体会,期刊编辑容易在编辑活动中违背《著作权法》中关于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的法律规定,而且这种失范的编辑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该现象值得警戒和力戒。
一、没有充分尊重作者的署名权,越权署名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期刊工作中的著作权问题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广泛运用,一方面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又给各种各样的侵权、违法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为了顺应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形势的发展以及与国际著作权公约的全面接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2001年10 月27日通过。
第一节期刊著作权概述期刊著作权包括作为汇编作品的期刊整体的著作权与期刊内单篇文章的著作权,即期刊著作权具有双重性,体现在期刊编辑出版机构及原作者都拥有著作权,但这种权利不是完全对等的。
期刊内的每一篇具体作品,主要著作权人应为原作者。
而对于期刊整体,期刊编辑出版者享有主要的著作权。
对于期刊出版者的著作权,有的专家提出异议,但《著作权法》第14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期刊作品基本符合《著作权法》中的汇编作品的定义。
另外,该法第35条规定:出版者有权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
一、数字化期刊著作权和单个作品的著作权印刷型期刊拥有著作权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电子期刊作为后起之秀,一开始对其著作权的认识比较模糊,但随着人们对电子期刊作用的认同,电子期刊也拥有著作权的观点已得到认同。
数字化期刊的著作权是指编辑出版者对整个期刊的编辑作品享有著作权。
期刊编辑对已有作品或资料进行编辑加工处理,体现了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因而享有期刊著作权,应受法律保护。
可见,数字化期刊的著作权应归期刊社或期刊编辑部所有。
但刊社对来稿只享有使用权,并无权禁止他刊转载。
按新《著作权法》规定,“编辑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禁止其他报刊转载、摘编作品是著作权人的权利。
著作权人向期刊投稿后,即表示同意将其作品在期刊上刊登,刊社在期刊范围内使用作者来稿不必征求作者的同意,但若超出期刊的使用范围时,如将其使用过的作品再汇编成书出版,则必须经过作者授权,否则不得使用。
出版如何保护作品版权作品版权是指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一种法律权益,它保护了作者的创作成果不被侵权、复制、修改或篡改。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出版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威胁,因此,出版方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保护作品版权。
本文将介绍出版如何保护作品版权的方法和策略。
一、明确版权归属在出版作品之前,出版方应当与作者签订明确的版权合同,明确作品的版权归属及使用范围。
版权合同可以包括经济权利和署名权的约定,确保出版方有权利出版作品,并在作品被侵权时有法律依据进行维权。
同时,版权合同也应注意明确作品在不同媒介下的使用范围,如纸质出版、电子出版、网络传播等。
二、加强版权维护1. 注册作品版权出版方应鼓励作者将作品进行版权注册,以加强对作品的保护。
作品版权注册可以提供有效的证据,当作品被侵权时,可以快速维权。
注册作品版权可以通过版权登记机构进行,或者使用一些第三方权威平台提供的版权保护服务。
2. 实施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对数字作品进行版权控制和防盗链的方法。
出版方可以采用数字水印、加密等技术手段来防止作品被非法复制、篡改和传播。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作品的版权,提高作品的商业价值和可信度。
3. 加强监管和维权措施出版方应加强监管和维权措施,确保作品版权的合法和有效。
可以建立专门的版权保护部门,负责监测作品的市场流通情况、发现侵权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与相关机构和组织合作,加强版权保护力度,共同打击侵权行为。
三、教育意识与宣传1. 加强版权教育宣传出版方应加强版权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版权意识的认识与尊重。
可以通过组织版权宣传活动、开展版权教育培训等方式,向作家、读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普及版权知识,增强版权保护意识。
2. 合理定价和推广出版方应根据作品的市场价值和质量,进行合理定价,并通过适当的推广渠道推广作品。
合理定价可以维护作品的商业价值,减少盗版和侵权行为。
期刊出版的版权是什么?一、专有出版权的意义专有版权对于保护出版者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行著作权制度虽然没有明确期刊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的法律地位,但期刊出版者可以通过与权利人的协议享有和行使专有出版权。
期刊出版者取得专有出版权后,应当在期刊显著位置加上声明或者标注著作权,以宣示权利。
对于侵犯专有出版权的行为,期刊出版人应通过法律途径积极追究侵权人的责任。
二、独家出版权的来源在中国版权制度的历史上,有一条规定,期刊出版人享有法定的专有出版权。
1985年,文化部在《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3条第(4)款规定:“期刊对在xx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享有一年的专有出版权。
”然而,1990年及以后的《著作权法》修订版并没有对期刊专有出版权的规定进行扩展。
与此不同,1990 《著作权法》第30条规定:“图书出版者对著作权人在合同期内交付出版的作品享有专有出版权。
”据此,有学者认为,图书出版者享有的专有出版权是一种法定权利,即法定授权,而非依著作权人意愿的故意授权。
只要著作权人将作品交付图书出版者出版,图书出版者自然享有独家出版权。
深入分析,中国《著作权法》从未赋予图书出版社合法的独家出版权。
1990 《著作权法》第30条规定,图书出版者享有的专有出版权仅在“合同期”内,期满可通过合同续展。
不可否认,1990 《著作权法》第30条对图书出版者的专有出版权没有明确规定,给人一种图书出版者享有合法专有出版权的错觉。
因此,2001年《著作权法》第30条和2010年《著作权法》第31条均规定:“图书出版者对著作权人交付出版的作品的专有出版权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出版。
”可见,合同约定是图书出版者享有独家出版权的基础,独家出版权是合同授权,而非法律授权。
三、出版权和著作权的区别著作权:是指出版者对依法出版的图书、报纸享有的权利。
权利主体包括图书出版商和报纸出版商。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出版权包括图书出版者对著作权人在合同期内交付出版的作品享有的专有出版权,以及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报纸、杂志的版式、装帧设计享有的专有使用权。
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论文的发表和传播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学术出版行为,维护学术出版秩序,本期刊特制定本版权声明。
本声明适用于本期刊所有已发表和未来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版权归属1. 作者在投稿时,应保证其论文的原创性,并拥有该论文的著作权。
2. 一旦论文被本期刊录用并发表,本期刊将拥有该论文的以下权利:(1)汇编权:本期刊有权将作者论文汇编成期刊、电子版或其他形式的出版物。
(2)复制权:本期刊有权复制、发行、出租、展示、传播作者论文。
(3)翻译权:本期刊有权将作者论文翻译成其他语言,并在国内外进行出版和传播。
(4)修改权:本期刊有权对作者论文进行必要的编辑、校对、排版等工作。
(5)信息网络传播权:本期刊有权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网络方式传播作者论文。
三、作者权利1. 作者在论文发表后,仍享有以下权利:(1)署名权:作者有权在论文中署名,并要求他人尊重其署名权。
(2)修改权:作者有权对其论文进行修改,但需提前与本期刊沟通。
(3)引用权:作者有权要求他人引用其论文时,注明出处。
(4)再版权:作者有权要求本期刊或其合作单位将论文再版。
2. 作者在论文发表后,如需将论文用于其他目的,应事先与本期刊协商,并取得书面许可。
四、论文的授权使用1. 本期刊在未经作者书面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将论文用于以下用途:(1)用于商业目的的广告、宣传等。
(2)用于与论文内容无关的其他出版物。
(3)未经许可的转载、摘编、翻译等。
2. 本期刊在以下情况下,无需取得作者书面同意:(1)本期刊将论文用于学术交流、学术评价、学术推广等非商业目的。
(2)本期刊将论文用于内部编辑、排版、校对等工作。
(3)本期刊将论文用于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活动。
五、论文的知识产权保护1. 作者在投稿时,应确保其论文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2. 如因作者论文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引发的纠纷,由作者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OU中文科技期刊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温凤英摘要为了解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版权保护的总体情况,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中选取108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调查期刊出版单位与作者的版权转让协议签约情况,收集稿约和版权转让协议,分析其中存在的版权保护问题,提出相应餉解决策略.结果表明,受调查的中文科技期刊版权转让协议总签约率为84.26%,科技期刊版权保护方面存在授权过程不够规范和严谨、转让权利种类错误或不完善、未约定权利转让的地域范围和时间期限、未约定转让价金与支付方式等问题.建议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重视版权合同签订工作,规范管理版权转让协议签订程序,依法制定版权转让合同,并妥善解决新型出版方式的授权问题和转授权问题,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关键词科技期刊;版权保护;版权转让协议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9)249-0181-03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新媒体的兴起,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需要处理的版权关系越来越复杂,版权问题的关联对象更加广泛,为促进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版权保护问题已成为期刊出版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著作权即版权,版权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先授权后使用”,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图书出 版者出版图书应当和著作权人订立合同,并支付报酬。
”但对于期刊出版是否应与著作权人订立出版合同,著作权法没有强制性规定。
2000年重庆维普公司被国内多家期刊社指控侵权后,在数据库出版商的推动下,期刊编辑部开始与著作权人签订版权协议切。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新兴出版模式下的版权保护问题关注较多*裂有学者从某学科期刊的特殊性探讨版权问题"6〕,也有学者对版权转让合同文本内容进行了法律解读"期,然而对于我国科技期刊版权保护的总体情况研究较少。
为了解当前中文科技期刊版权转让协议签约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中选取108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调查各期刊与作者的版权转让协议签约情况,并收集各期刊的稿约(征稿简则、投稿须知、投稿指南)、版权转让协议(版权授权书、著作权转让声明、出版合同),分析其中存在的版权保护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作者: 郝艳君
作者机构: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编辑之友
摘要:一、期刊上网与网络现状期刊上网是期刊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作为“九五期刊上网目标基本实现的标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清华同方正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中国期刊网于1999年6月18日上网开通,集成我国6600种中英文期刊全文、摘要、引文的“中国期刊网,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性期刊服务体系。
它不仅具有期刊文献服务与评价服务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针对期刊的宣传服务功能和针对编辑的各种信息服务和管理与评价服务的功能。
同时,期刊网还开放期刊广告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数据库,各期刊社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和中国期刊网的规模效应,创立自己的期刊形象、读者群的定位和开辟广告宣传新渠道等,扩大了网上期刊的生存空间。
网络的信息覆盖地域广,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形成信息知识仓库,不受空间限制的存储信息;世界各地都能随时、方便、快速地查阅到;可提供多种网上交互服务。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期刊上网已刻不容缓。
期刊作为专业的媒体,有专业的编、审人员负责稿件的编辑、审查等一系列工作,网络提供在线传稿、网上交互的手段进行稿件的传递,拓展了来稿的渠道,加速了寄稿、录入的过程。
期刊有相对固定和忠诚的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