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五篇)
- 格式:docx
- 大小:48.36 KB
- 文档页数:26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五篇)
第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章摘要] 去年,江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这些重要文献为指导,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的调查分析,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加
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应策。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分析对策
2001年1月,江总书记明确的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同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文献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高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审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具体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通过针对我国多部研究刊物及数位德育工作者所做的有关大学生的调查、测验和各类统计资料的汇集与研究认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
1.道德目标自我化
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最能反映一个人思想道德状况的主要内容。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的来源,有47.3%的学生认为“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高于认为“报效国家”的学生比例13个百分点。
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中“信仰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让位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而择业标准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服从国家需要”二者之和所占比率不足10%,“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却占
31.7%之多。
就连“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青年的人生话题,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持“赞成态度”的同学仍有30%之多,还有近20%的人表示“难以判断”。
2.道德标准多元化
在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承认个人利益、通行等价互利原则,以及维护自由、平等、竞争等基本思想观念的前提下,在社会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不同的社会存在环境下,人们的道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能够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但是也有人从实用主义出发,奉行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是非观念淡薄,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判断的标准,这种现象在近些年来青年大学生的许多调查中也明显表现,可以看出社会型、实用型和信仰型的道德标准几乎并驾齐趋。
3.道德取向功利化
北京大学团委1996年对毕业生的择业调查反映,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73.3%)、发挥才能(50%)、兴趣爱好(36.4%)、社会环境(34.5%)、专业对口(28.2%)、社会地位(18%)、变迁机会(14.6%)、住房(13.1%)、社会需要(8.7%)。
九十年代在大学生的职业评价标准中“经济收入高”、“能发挥个人才能”是两个最主要的评价标准。
另外,其他高校在毕业生中做的择业观调查,结果也差不多,“收入多”、“实现自身的价值”一般都排在前几位,对“环境”、“升迁”和“单位发展前途”等也都很看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与过去相比明显带有功利色彩。
4.道德行为庸俗化
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下,现代的大学生出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许多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庸俗化,在对某城市的三个大学的200男生和100女生的调查中,其中对婚前同居的态度表现为赞成8%、无所谓36%。
在校勾肩搭背,行为不检点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学生贞操观念淡薄,婚前性行为增多,还有个别女生傍大款,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公众场合吸烟、随地乱扔东西等不良举止表现的
极其麻木。
二、二、大学生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上公民道德方面的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有所滋长,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比如国家实行并轨招生后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人才就业市场还不十分完善,一小部分人趁着过度时期政策的不完善,拉关系、走后门,为自己的子女找工作,有些大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觉得没有希望,失去提高自己各个方面能力的信心。
诸如此类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
①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反映到师生生活上来,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金钱至上、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消极的思想道德观念蔓延,一些人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出现了混乱。
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②市场经济提倡个性化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观念有所抬头,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
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后,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经常接触的环境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大学生本身条件的制约,对外来物质利诱的抵抗力是有限的在潜移默化中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3、原有的教育体制以及传统的“课堂说教”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影响
①大学生即将面临的是需要有创新意识,一定专业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知识经济社会,而传统的教育体制要求大学生首先要通过各种考试,这就使得他们首先必须应付各种考试,无机会和无时间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无形中,产生了一部分“高分低能”的优秀人才。
步入社会以后,为人处世遇到了障碍,却连一些最基本的道德问题也解决不了,挫伤学生适应生活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大学生处在人生中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对所面临的事物一般持批判怀疑态度。
具体的表现为,在遇到重要事情时,找别人寻求帮助的较少,主要以一种偏激的态度来个人解决,这一切与个别家庭和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很
大的关系。
4、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现在,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大多数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顾全大局,识大体,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但是也有少数教师理想淡漠,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视教师职业为“铁饭碗”,满足于上几堂课,坐几天班,工作热情不高;有的教师把学校作为“跳板”,希望经过几年过度,或出国,或另找高薪优职,有的缺乏职业良心,不认真备课,草草上堂,还有的随意停课甚至发生体罚学生的事件,教师的诸多思想和行为在与学生的言传身教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
这些都是师德建设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5、大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内涵还不完全清楚,缺乏参与意识。
①部分学生没有人生信仰和目标,也就没有动力去适应和改造社会。
②在校大学生因为忙于学习学习专业知识,用于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时间相对较少,对道德教育知识知之甚少,不知道应该怎样参与。
③学校道德教育的环境不完善,也制约着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使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
6、大学生道德观念与行为错位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不一制,甚至完全向背的践行选择,大学生热爱祖国,对政治原则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又常常表现出某种模糊的政治意识,他们知道理想的重要性,但又感到理想与显示的矛盾太大,认为现在讲理想、讲奉贤是唱高调,讲实惠、追求物质利益才是最现实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希望有一个和睦团结、友爱的集体,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但是许多人却一事当先,先替自己打算,以我为中心,把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行为选择的唯一标准,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和责任。
口头上说的头头是道,行动上却搞另外的一套。
三、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应策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精神支柱、工作和学习的动力问题。
要针对高校师生思想道德领域的各种矛盾和薄弱环节开展工作。
1、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加强制度和体制创新,针对各高校具体状况,结合《纲要》,定本校思想道德建设策略。
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理论去做。
努力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要认识到人才需求量大本身就是学校发展的优势与动力,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而发展的关键则是培养大量合格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列为指导,立足本校实际状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道德建设实施策略,应该针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践行上,避免夸夸其谈,口唱高调,否则,贻害无穷。
2.加强全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学校作为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他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尤其是现在教育的现代化、高效化和开放化,所以加强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对高校道德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①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充分重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立法立规,充分重视舆论宣传和监督的力量。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形成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中心,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教师既要对社会负责又要对学生负责;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任务,其思想状态、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从质的方面对社会整体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德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按照社会对它的需要和要求而逐步形成的,表现在教师的言谈、行为、举止品格、意向之中,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教师个体的道德品行、群体的师德风尚都具有社会公共性和示范性,教师要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成
长。
师德规范是用来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师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
教师只在真正明确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才能在实践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
认真学习《教师法》,充分了解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师德不是法律,也不是命令,不能单靠行政命令来实行;而是要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实现;要引导教师自觉进行师德修养,要把师行规范中的要求贯穿到学校的岗位责任制、纪律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中。
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倡导为人民服务精神。
为人民服务既高尚又变通,只要努力,都可以实践为人发服务的道德。
要给为人民服务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热心公益、团结互助也是为人民服务。
二是在师生中开展创优评先活动,促进师生素质提高。
三是大力倡导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
通过宣传师德规范、教书育人先进事迹、师表形象讲座和竞赛,老教师“传、帮、带”示范等活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
4.建设高层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对内优化育人环境,对外树立学校形象;是由师生直接参与和组织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文明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体现的。
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具有鲜明的特性。
校园文化包含有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公益性、娱乐性、健身性等活动内容。
校园作为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既担负着传递人类文明的遗产—文化,又不为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
师生是校园的主体,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重复,企盼创造性的思维,创造出新的文化财富,校园一个个的社团—学社、协会、俱乐部就是这种创造性活动结果。
它们活跃了师生课余生活,创造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情景,有利于学校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社团活动中的一些不良倾向:社会消级文化、商品推销、变相老乡会等,因此对校园文化要加强管理,积极引导:(1)重视主流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上水平、上档次,办好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重大节日如元旦、五四、七
一、国庆,庆祝活动要精心组织,引导师生追求高雅的情趣、高
品位的作品、高格调的设计。
(2)发挥校级文化艺术团体的作有,使其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指导,提供必要条件。
(3)保证社团活动的正确舆论导向;对社团举办的讲座、报告会、辩论赛要把握好政治方向,防止散布错误观点,引起思想混乱。
5.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各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突出主渠道的作用。
高校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首先,要解决当前一些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不重视“两课”的错误思想,要加大“两课”改革的力度,对教学当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用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生,提高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2)抓“三观”教育,发扬“五爱”精神。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端正学习动机、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发奋读书的雄心壮志。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对每个大学生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教育学生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树立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耻的爱国情操。
(3)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有关内容,发动学生座谈分析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并与“三好”学生评定,“文明修身”活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评选“精神文明活动积极分子”等活动相结合,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的舆论作用,扬善惩恶,维护和倡导校园文明。
(4)发挥社会大课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积极组织学生参
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要认真总结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好的经验,拓宽社会实践的领域,不断探索社会实践新形式、新特色。
要注意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和工科院专业特长,在实践内容上,坚持科技文化服务的方向,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和希望工程等活动的结合,按照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发展模式,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总之,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应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
在组织上切实加强领导,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作为统一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目的应达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教育上质量、上水平,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和“四有”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各级各部门应明确任务,狠抓落实,要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师生精神面貌能不能改观,校风学风能否搞上去,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加大力度,狠抓落实,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四个结合:领导重视和基层落实相合,思想教育与文化陶冶和行为规范相结合,反腐保廉与改进机关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相接合,树个体典型与群体示范相结合。
在各高校还应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
道德观念的建立,优良风尚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起作用。
只要不放松,就会有办法,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见成效。
思想道德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规范、纪律和法制。
我们要以法治校、从严治校,要建立和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综合运用教育、行政、法律、纪律、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
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和不断解决新问题;要表扬先进典型、树立示范榜样,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10
2.《思想道德修养》卢黎歌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8
3.《广东工业大学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
4.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1996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北京大学团委《北京大学毕业生调查》——《青年研究》 1997年第3期
5.《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青年探索》.张存库.2000年第1期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
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在课外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建设。
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文化素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在社会需要的真正有能力的人,至于文化素
质也就是指毕业证、学位证、四六级证等等。
这些只是敲门砖,是能够证明你胜任某分工作的凭证,到具体的还要看你的个人能力。
所以现在的很多大学里刮起了“社团风”。
认为只有加入了某个社团、协会或者进入了学生会,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
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社团、协会的活动和学生会的工作上,而荒废了学业。
但到头来总结一下,他们在那里又学到了什么,又学到了多少呢?
二.由于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关心太少
了,特别是理工科学生。
教育部是在哪一年提出的素质教育我记
不得了,具体素质教育是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我也不清楚。
但我看到的是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应试教育。
老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社会上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我想这些大家都很清楚。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在这里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这可能与教育部所以颁发的一些文件上的解释不太一样(仅为个人看法)。
我个人觉得素质教育下,老师是为学生们答疑解惑的,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述:“师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学肯定会乐在其中而不是枯燥乏味。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爱学乐学,主动去学。
而现在的应试教育下你看看老师是怎么教的,学生又是怎么学的。
老师所教的全是考试要考的,不论是否有用,不论学生是否感兴趣,你都必须要学。
你学不会的老师就负责塞给你。
学生所学也不是自己喜欢的。
为考试而学,不为兴趣而学,人人都成了考试机器。
也正因如此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个个都成了“高分低能”。
文化素质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三.当代大学生活的太安逸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是这
种安逸的生活让他们没有了对文化素质的追求。
其实这也是应试教育的苦果。
高考成就了这批大学生,当他们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所有的忧患都不再属于他们了。
等待他们的就是那美好的大学生活。
进入大学后不思长进者有之,意志低落者有之……不打鞭子骏马不驶啊!如此大学你让学生的文化素质如何提高?
四.学样太强调能力了,好像文化素质已经不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要任
务了。
我想问的是,能力的内在支持是什么?一个人能力的内在支持多多少少要依赖于他的文化水平。
你让一下文盲去做飞机去开发计算
机软件,他能做成吗?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
及对策研究
学院名称:电气学院专业班级:电信科学类姓名:罗伟学号:
12021204110206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罗伟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学院,电信科学类1202,1204110206)
摘要: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查找道德缺失的原因,总结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对策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党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
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
青年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约有25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有利条件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环境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环境必然在其思想意识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严重缺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国家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国民总体素质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