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9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姓名: 沈衍廷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41
学号: 2234118
指导教师: 陈叶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2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学生沈衍廷
指导老师陈叶
摘要:中西方服饰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相对独立的社会环境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服饰体系。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
服饰潮流也在这一大趋势下日益“趋同”,而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眷恋,以及对异国情调的追求让东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服饰再次成为流行时尚。
本篇文章,将从中西服饰文化特点的介绍入手,通过对历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对服饰发展影响的列举和分析,分析说明中国传统服饰特点及西方服饰特点,将具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特点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服饰文化;中西差异;沟通互补;发展前景
Center western clothing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en Yanting
Tutor CHEN Ye
Abstract:Center the western clothing culture in the quite long historical period, in th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ocial environment, has respectively formed own clothing system. At this poin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al unceasing development, the technical unceasing progress, the world economics trade global integration has brought the life style homogeneity. The clothing tidal current also day by day "hastens under this major tendency with", but the people to the oneself national culture attachment, as well as let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e to the exotic atmosphere pursue blend, the supplementary clothing becomes the popular fashion once more. This article, will obtain from the China and the West clothing culture characteristic introduction, through to the history in center the west cultural exchange to clothing development influence enumerating with the analysis, the analysis explained the Chinese tradition clothing characteristic and the western clothing characteristic, will have the Chinese tradition clothing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o utilize in the modern design, enable the Chinese tradition clothing culture to obtain the unceasing development and the innovation.
Key words:Clothing culture; China and the West difference; Links up supplementarily;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曾经读过一本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服饰是一种集商品、精神与物质活于一体的艺术。
体现出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与设计师情感的宣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下的审美意识。
”仔细品味不得不惊叹于作者对服饰文化的深刻理解。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一、中西方服饰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
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
在《中国服饰文化略论》中提到中国传统服饰追求精神功能。
注重强调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不强调服装与形体的关系。
所以中国传统服饰通常只有前后两片,其造型就像中国画的“笔情墨趣”。
做得十分宽大,顺应“形残而神全”的中国服饰写意体系。
而相对的西方服装以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前提。
在西方,人体文化源远流长,从古希腊起就非常重视人体美,服装常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毕达哥拉斯直接用书和比例来研究人体,他所发现的“黄金分割律”,对人体生理上的合规律研究,形成了强调胸、腰、臀等形体特征,显露形体的写实服装风格与中国传统服饰中写意风格截然不同。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大一统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教占主导地位,常此以往的“中庸之道”和个人必须服从整体的教育,让中国人只注重共性抵制个性,加之中国五千年的封建家族式王朝统治,使之,古代中国着装注重群体意识,个体着装必须融入整体。
相对于中国传统服饰中变化的微乎又微,西方的多变优势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是截然不同。
西方服装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西方一直以来都推崇个人的独特风格,以此来表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在这种多元文化环境中,西方服装一直在探求不同的灵感、不同的造型给西方服饰带来丰富性和创新性。
二、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
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这正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
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
新中国建立后的考古学和主人类学的成就,已经把服饰文化的源流,科学地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阶段。
在此以前更遥远的时间,人类开始用捕猎所获的兽皮来掩盖保护身体和保暖。
夏天则拣取树叶遮掩阳光免受炎热。
这标志着人类刚脱离了动物境界,原始服饰出现的雏形。
而山顶洞人遗存中发现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已可证实那时的人们已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
这时候的衣饰已不再是简单的利用自然材料,而演变成合乎人类生活需要的构造,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
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物质上又有许多物质文明的举措。
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
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
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
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
这些服饰适应于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之制度。
七国崛起,各自独立。
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在衣冠制度上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俭,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
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婢妾被绮觳;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孺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
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
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
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
襦、裙也可作礼服之内的衬衣衫。
隋统一全国,重行厘走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
只是到了唐代帝国的建立,才以其长时期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同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景象。
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
《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 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
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
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
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
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
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
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
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
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
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
时尚。
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
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o 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三、西方服饰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古希腊文明一直被推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影响和推动欧洲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古希腊的服饰及其文化对欧洲传统服饰和近代服饰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
古希腊民族,是一个性格豪放、开朗且又浪漫的民族,追求个性,崇尚艺术,热爱生活,其服饰充满了自然、清新、单纯和高贵的特点。
古希腊人的服装,在性别、年龄上区别不大,通常由几块布料围住身体,再以胸针或扣结系固,形式简便。
他们特色服装的整体,被称作'基同'。
由于不同地区的基同和穿着方法存在差异,可分为陶立克式和爱奥尼亚式两种。
陶立克式用一整块面料构成,是一种长至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呈矩形,其长边大于着装者的高度,宽为伸直手臂、指尖到指尖的两倍。
它用软羊皮制成,多为紫色、红色或蓝色。
穿着时,将长余的部分向上折迭,使矩形对折,并围绕身体褶裥垂披于左边,将腰部与胸部用扣针固定于肩,胸部用腰带稍加悬吊,两侧各留穿孔以便双臂伸出。
由于腰带上部将其拉出缩短了衣长,从而形成了一个宽大的罩衫。
手臂裸露,右边散开并未加连接,为的是便于活动。
它与贯口式的服装不同,不是在布料的中央挖洞,而是充分发挥别针的固定作用。
它将对折线放在一侧,另一侧则任凭它敞开着,稍有微风就可将它吹拂起来。
爱奥尼亚式是一种长至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基同的上身没有向外面的翻折,只是用腰带将宽松的长衣随意系扎一下既可。
两肩系结处不止一个别针,而是多少不等,形成自然的袖状。
古希腊服饰以优雅、飘逸见长。
古希腊人创造了希腊风格的服饰,给古希腊男女的人体美注入了不同寻常的活力。
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欧洲的文明进入了一个黑暗时期。
这一期间的欧洲服饰乏善可陈。
例外拜占廷帝国。
在中世纪的早期,拜占廷成为欧洲服装的流行中心。
六世纪时期拜占廷服装文化的特色是大量使用丝织品(拜占廷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国大量进口原丝和普通丝织物,然后再重新加工染整,成为风行欧洲的奢侈品),刺绣和以麻为经线、羊毛为纬线的织锦。
纺织品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并掺杂着大量基督教内容。
诸如圆象征无穷、羊象征基督、鸽子象征神圣的精神;色彩也被赋予了宗教含义:白色--纯洁;蓝色--神圣;紫色--威严;绿色--青春;金色--善行等等。
拜占廷时期的男女服装样式差别不大,因此以下这三种服装都是男女通用的,仅在裁剪和服装装饰上有细节上的区分。
最常见的贵族穿着是dalmatica,其实早期这是种很简单的服装,几乎为桶形,并有两根被称为clavi的条带式装饰。
后来衣袖的形状有所增加,直桶形的躯乾部分也采用了腰带。
并配以突厥式样的外套。
外套下贴身穿着的一般是tunica。
tunica 是从东方民族传入的一种服装,它并不是专门的内衣,也可以当成外套使用(当时好象这方面区分并不严格)。
一般是毛织物,长度抵膝上,躯乾系带。
袖子长而细。
当用做内衣穿着时候一般是白色。
<BR> 皇族和大贵族的正式外套则是paludamentum,此种外衣的特点是宽大且不显露身体线条。
其裁剪的样式可能是将
一块长方形织物的两角斜裁成梯形,穿着时披在左肩上,在右肩系带。
paludamentum 的色彩灿烂辉煌(皇帝和女皇可用紫色),大量使用宝石和绣金工艺,不能算是一种常服。
因此往往paludamentum里面还穿dalmatica或者tunica。
哥特式时期的服饰受到当时基督教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影响, 诸如高高的冠戴,长长的尖头鞋子,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状等锐角的外观特征,很明显受到哥特式建筑尖顶外观的影响。
织物和装饰表现出的富有光泽和鲜明的色调,又与教堂中的彩色玻璃一脉相通。
整体服装流露出一种中世纪圣歌般的神圣韵律, 从形形色色的点线面之间,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之间,体现出很强的理性色彩和立体感。
宗教思想赋予服装以新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形态。
哥特式时期的服饰样式显得纷繁杂乱,从样式的细节设计、装饰设计、风格设计都反映出设计者的奇巧别致、独出心裁,甚至有些怪诞。
以“荣耀主”为借口,制造出夸张耀目的结构和装饰, 反而使服装的形、色、材料等不受个人因素的局限成为独立突出的因素,并为世人所关注。
性别分化。
如实用又豪华的骑士服,它使男服向着男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骑士们的武装与女士们的纤纤衣裙中逐渐形成了男女服装外观造型、审美标准的区别。
合体性。
哥特式服饰样式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宽衣式”相去甚远,是16世纪紧身衣的过渡,并为近世纪紧身风貌以及新的裁剪技术、缝制工艺打下基础。
如“纳衣”,即为一种多层布重叠纳缝制成的厚甲型衣服,裁剪巧妙、贴身合体。
兼容性。
它兼容并蓄,融会古今、东西服饰,是古希腊、古罗马服饰的延续,又参合了许多其它设计元素,样式纷繁杂乱,极具特色。
哥特式服饰中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
在文学上,哥特式表现出来的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的冒险故事。
在音乐上,哥特式反映人性中黑色阴暗面以及对死亡独特的迷恋,旋律舒缓而强劲的声音经常表现出抑郁、阴沉之感。
哥特式建筑则反映出封建教会追求神秘气氛的心态。
相同或相近的艺术审美存在于同时代的不同领域,哥特式服装也往往被烙上神秘、怪诞的印记,并被广泛运用在滑稽素材或某种阴暗色调里。
而哥特式服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对西方服饰的深远影响,却很少被关注。
哥特式服饰无疑在西方服饰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传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所奠定的美学基础,加入多元的文化,在造型和色彩上强烈激荡。
哥特式服装对西方服饰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很难想象,没有哥特式艺术,西方服饰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可以肯定的是,哥特式服饰让我们在西方服饰里找到了宗教色彩、建筑美学、服饰性别化差异,让我们领略到关注人体的紧身样式演绎的过程及其脉络。
哥特式服饰还为严谨的三维立体裁剪方法及塑造立体造型的缝制工艺手法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哥特式服装,现代概念上的西方服饰美学将不存在。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社会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专制王权的时代。
西方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文艺复兴后期开始,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
专制王权是镇压反封建斗争,维护整个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强化国家机构的产物。
它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但压迫愈强,反抗愈烈,革命斗争不断出现。
因此,巴洛克时期也是一个革命时代。
特别是英国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历史上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宣告了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诞生。
十四世纪末叶和十五世纪初,新航线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使西欧殖民者开始了对亚、非、美洲的广大地区的殖民掠夺。
这种掠夺在巴洛克时期规模更大,宗主国之间斗争更激烈。
这时期的宗教领域经历了天主教的“复兴”,并逐渐恢复影响。
新教受到挑战,罗马教廷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对这一时期的艺术也施加了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宏伟壮丽,反映了宫廷和教堂至高无上的地位。
它强调装饰,反映了享乐趣味;它情绪激动,反映了动荡社会的情感;它具有活力、充满想象,反映了这一时期征服新大陆带来的各种狂热。
这些特点在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都得到了表现。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
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巴洛克时期的服装主要一点就是缎带的使用,大量的缎带,大量的花边。
我记得一本书上这样形容巴洛克服饰:花边、缎带、长发和皮革的时代。
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的男人像这个时候一般妩媚化。
男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袖子花边了,带马刺的靴子也成了时髦,还有羽毛大帽子和佩剑(关于这些看《三个火枪手》就能知道什么模样)。
这个时候时兴马甲,很短很小,有点像西装背心(不过到了罗克克时期才能和现代的男装相类似),突出的就是内衣。
被大量丝带重重捆扎的内衣。
这个时候出现长外套,开始没有领子,后来出现大领。
从上到下密密麻麻的排扣,装饰极为华丽。
外套的口子只扣上边几个,下面全是摆设用。
后来下摆还加了衬垫使衣服下摆向外翘起来,比较好看。
巴洛克后期开始时兴领饰,把一块细布打摺围在脖子上,用花边缎带扣住。
这就是领带的前身。
巴洛克女装的特点是大量褶皱和花边。
无数的花饰。
上衣流行紧身胸衣,外面套无袖的短外衣,在腰部是成“V”字形收紧的。
法国时期开始把领口挖深加宽,几乎露出胸部以上全部空间。
领口边缘用花边镶嵌,或是系一小段丝绸打上花结。
衬衫肥大,袖子有长有短,都镶着大量花边,有时候袖子打成很多段,每段都镶嵌花边,非常华丽。
外出时穿外套,披着暗色的斗篷,或是男人样式的长大衣。
裙子仍然时兴蓬松的,不过不是用支架撑起来而是用多穿裙子的方法。
因为在腰间打摺所以显得膨大起来。
最外层的裙子从腰开叉向外翻,和里面的衬裙用不同颜色和质料产生漂亮的对照,有时还用花结或是扣子系起来,好像窗帘那样的。
有时甚至把外面裙子向后翻,在臀部打结。
外裙一般颜色比衬裙深,,衬裙有大量刺绣图案。
路易十四时期,也就是巴洛克风格最盛行时期是最为华丽的大团花饰和果实图案,路易十五时期是过度时期,图案较小。
而路易十六时期已经转到了罗克克时期,时兴的花纹都是小碎花。
四、中西服饰文化的具体区别研究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
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一)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
特征。
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
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
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
传统服装色彩受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