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走近经济 3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练习 粤教版必修5
- 格式:doc
- 大小:663.50 KB
- 文档页数:8
3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
“小康”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共同梦想,也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发展方向。
如今,国民生活渐渐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了,国家更加富强了,人民开始扬眉吐气了。
小康社会离我们近在咫尺了。
社会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加优厚的成长条件。
他们沐浴着新时代的幸福时光,也享受着社会快速发展的美味大餐。
勤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并不是新时代的老古董,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
在迈向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优良的传统要继承、发展。
唯有如此,社会才会稳步发展,拥有更好的未来。
然而随着小康社会的来临,青少年对于小康生活也有了愈来愈高的期待:有一套精美的房子,有一份收入颇丰的轻松工作,驾驶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什么才是健康的消费观念,读一读沈杰的调查报告吧,它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美
字
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赏美文
论节俭
节俭是一种好习惯,是一种立身、立家、立业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荀况曾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诸葛亮也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诗
人陆游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香港富商李嘉诚曾经对记者
说:“要我马上拿出一个亿解难,我面不改色。
但谁要是丢了一分钱,我会立刻捡
起来,这也是我致富的秘诀。
”可见,勤俭是持家的法宝,节约是致富的秘诀,勤
俭节约不是寒酸小气,而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
常言道,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我们的父辈乃至祖祖辈辈,在物质生活不算富裕甚至极度贫瘠的情况下,将节俭意识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和血脉,时刻
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因为只有懂得节俭的人,
才能摆脱物欲的诱惑,坚守精神的家园。
一个人幸福的根源在于心灵上的满足和宁
静。
奢靡的生活、过分的物质追求与享受,总于无形之中为你套上沉重的枷锁。
一
个欲望无止、挥霍无度的人,又怎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心灵?节俭是一种远离浮华、
深邃旷远的心态,是我们抵制贪欲、驱除心魔的法宝。
请不要把浪费当成潇洒,因为你挥霍的是一种修养;不要把节约看成尴尬,因为你培养的是一种美德。
【课内挖掘】
(1)勤俭节约永远没有过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消费意识呢?《中国青年报》刊载的一篇题为“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的调查报告以翔实的数据,给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
调查显示,青少年享受意识正在增强,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表现出了追求高标准消费的生活理念。
这对我们来讲是一种警示。
虽然社会物质基础已十分雄厚,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不会过时。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只有不忘勤俭节约的精神,才能合理消费,并以此来培养自己的美好道德品质。
[应用角度] “俭以养德”“艰苦朴素”“正确的消费观”等。
(2)在今天这个重视消费的时代,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仍然得到88.2%的青少年的肯定:其中有56.9%的人认为,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完全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
31.3%的人认为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勤俭节约;只有6.9%的人认为勤俭节约“现在已经过时”。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在当今这个消费成风的时代,年轻人对于“勤俭节约”这种传统美德依然具有高度的热情,这的确难能可贵,因此,勤俭节约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应用角度]
【课外应用】
(1)“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力量,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长期坚持的本色。
因为只有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才能做一个不贪图享受、
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做一个处处为人民着想、说真话做实事的人。
毛主席困难时带头不吃肉,
周总理穿百衲睡衣,朱老总踏补丁布鞋,邓小平喝绿豆稀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用一点一滴都不浪费的精神引领全党全军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建成了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节选自《勤以修身,俭以养德》)
(2)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恶奢侈、倡俭朴的传统,把拥有清正、才华、作为和众望视为无价之宝。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在讲修身、齐家、治国的时候,总喜欢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无不重道义、重品格,并由此而使人性笃实、生活充实、神情踏实。
司马光说:“有德者皆由俭来。
”穷当克俭,是美德;富而思俭,是更高层次的美德。
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生活的昭示。
古今多少成败故事,都在俭、奢演绎之中。
过去我们节约每一个铜板,是为了革命和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崇尚节俭,更是为了国家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让我们常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吧!
(有删改)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兼.顾赚.钱谦.虚谨慎物美价廉.
B.彗.星实惠.高粱穗.子聪明智慧.
C.闪烁.朔.风数.见不鲜横槊.赋诗
D.赞.成水玉石簪.子积攒.起来
解析:A项依次读“jiān、zhuàn、qiān、lián”。
B项中“穗”读“suì”,其余都读“huì”。
C项都读“shuò”。
D项中“簪”读“zān”,“攒”读“zǎn”,其余读“zàn”。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初冬凉爽时节,素有“银杏之乡”之称的广东南雄市坪田镇“银杏染秋”的喜人景
象又悄然呈现,今年雪后独特迷人的银杏黄叶引得四面八方热衷于创作的发烧友纷至沓来
....。
B.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
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
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
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
解析:“九牛一毛”使用错误,“九牛一毛”意为九头牛身上失掉一根毛,形容微不足道。
后来用“九牛一毛”比喻众多数量中的一点点,指极少,很轻微。
原句说有一些建在机场附近山顶的无线发射台已搬下山,但与实现机场净空还离得很远,应该用“于事无补”。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强调生活质量、重视充分享受的倾向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B.就当前青少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讲求实际、追求实惠是主要趋势。
C.勤俭节约这一类曾经被长期弘扬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仍有较强的影响力。
D.对于个人消费,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的青少年仍然是最多的。
解析:成分残缺,在“行为”后加“而言”。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两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慈善事业,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实际上始终都没有中断过,即使在人类蒙昧时代,也有猎物同享、遇害同御的慈善。
________。
________。
尤其是中国受光祖耀宗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总是想把财富最多地留给儿女,这就不免产生了惜捐思想,不愿意把财富给予社会。
________。
________。
这里除从财富观、文化观、道义观和社会价值观上给予引导、教育外,恐怕还应该从法律上、制度设计上给以调节和规范,使之成为一种自觉。
________。
①但是,很多人还认识不到这一点,总认为自己的财富是自己的能力所得,把财富完全当作私家财产
②财富来自社会,当然也就应该回报社会
③我们必须使多数富人知道,财富来源于社会,也应该奉献给社会
④要改变这些观念,我认为还是很难的
⑤慈善事业看起来只是一种慈善行为,其实却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财富观、文化观、道义观和社会价值观
A.②①⑤④③B.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②⑤①
解析:可以首先确定有衔接关系的两个句子,①句是个转折句,可以和②句紧密衔接。
⑤④句提到的“这些观念”,指的就是⑤句中的“财富观”等。
因此,可将③句直接排在最后一个横线处。
再参照⑤④两句与下文的关系,可知其应在语段中间的两个横线处。
答案:A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古时的城镇化:最早的“城里人”是什么人?
倪方六
“城镇化”近年来似乎成了一个热词。
所谓“城镇化”,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程。
中国作为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城镇化其实一直在进行之中。
中国最早的“城里人”出现在何时?
上查三代,现代的“城里人”大多是农村人。
中国最早一批“城里人”出现于何时?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
由于商品交易形成,出现了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商人,“城”“乡”首现分离,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波原始城镇化运动,即学术界所说的“城市革命”。
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
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只有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
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第一批“城里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代,距今至少4 000年。
根据对《史记》等史料记载的分析,当时应该有过多轮原始城镇化运动,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城镇化运动,应该是由夏禹主导的。
他把全国划分为徐、冀、兖、青、扬、荆、豫、梁、雍等九个“州”级行政区。
“九州”中的每一州都应该建有一个地区性中心城市。
商朝因祖上分封于“商”这个地方而得名,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其灭夏前在财富上的原始积累,就是通过用“绣”这种纺织品与夏做粮食贸易完成的。
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为商朝人的社会职业,“商人”概念因此而来。
古代第一轮城镇化高潮是在哪个时期?
进入东周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
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镇数量剧增,古代中国的城镇化运动,因此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这期间,城镇化运动开展得最好的,应该是齐国。
齐国都城临淄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
当时的临淄十分富有殷实,“GDP”应该远高于其他诸侯国城市。
临淄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更为有趣的是,那时齐国已有球迷一族,临淄因此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人类足球发源地。
据《史记》《战国策》诸史书记载,齐国至少有大小城镇81个,以每城万户、每户5口人来算,平均每座城镇有5万常住人口,并不逊于现代县城规模,可见齐国城镇化程度之高。
中国古人如何“农转非”?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城镇化进程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
然而,古代的户籍制度同样浇不灭古代农村人进城的热情,特别是在饥荒年间,由于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流民”云集的情况。
怎么处置这些没有户口的“流民”?各朝采取的措施并不一样。
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用。
一方面为“流民”建立临时户籍档案,发给其相当于现代的“暂住证”一样的“收执”,作为领取福利(钱、米等)的凭证,“流民”离开时销毁“收执”。
另一方面接收“投资移民”,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坊郭户”。
因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当时一般三年办一次“农转非”。
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绍兴十二年(1142),户部曾上奏:“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排施行。
”一批“西北流寓之人”遂被划分户口等级,“农转非”成为“坊郭户”。
5.下列各项中,关于“商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只有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
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
B.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为商朝人的社会职业,“商人”的概念因此而来。
C.商人是随着商品交易形成而出现的,他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
中国最早的商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代。
D.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城镇数量剧增,城里人越来越多。
商人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解析:“商人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于文无据。
答案:D
6.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城镇化”,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程。
B.齐国城镇化程度很高,因为当时的齐国都城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十分富有殷实,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C.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城镇数量剧增,因此迎来了古代中国城镇化运动的第一个高峰。
D.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
解析:前后不能形成因果关系。
答案:B
7.下列关于中国古人“农转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饥荒年间,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形成“流民”云集的情况。
这些流民“农转非”,在城里居住下来。
B.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
C.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一般三年办一次“农转非”。
“流民”被划分户口等级,有的“农转非”成为“坊郭户”。
D.对于城里的“流民”,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用。
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坊郭户”。
解析:“这些流民‘农转非’,在城里居住下来”错误,并不是全部流民都能“农转非”。
答案:A
三、创新语用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教育部正在规划将教师节由9月10日改至这一天。
网络问卷调查显示,这项规划得到了近七成网友的支持。
孔子是“万世师表”,他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留下了“孔颜之乐”的佳话。
这让我想起了今年教师节的一个情境。
教师节当天,我给同学们上课之前说:“今天是教师节——”同学们回应道:“祝老师快乐!”我说:“教师节应该是‘同学们快乐’。
”想想看,①_________________,当老师的能够快乐起来吗?当今时代,老师和学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授受关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具有主体性地位,其主体地位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过程,它表现在我们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教师作为一项职业,是通过教书育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学生则是这种价值的体现与反映。
正因如此,我才要说,③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文段进行总体的分析,注意语意的前后关系,①阐释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后面是“当老师的能够快乐起来吗”前面应该是“如果学生不快乐”的语意;②前面是“不仅”,②处应是递进的语意,后面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此处应是“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依存”这样的语意;③应该是承接前文教师讲的话即“同学们快乐”。
答案:①如果同学们不快乐②更是相依相促的互动关系③教师节应该是“同学们快乐”
9.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进行了“中美两国高中生使用电脑功能”的调查,根据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中美高中生使用电脑的情况
使用情况中国美国
上网收集查询有关学习的信息9.1% 36.2%
(1)(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表情况,对高中生的网络学习提出一点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采用图表分析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表文转换能力。
图表分析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来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提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进而根据材料进行深入探讨。
其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形和表格转成直观的信息,以展示某种变化,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该看懂图表,总结图表中传递出来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做深入地思考。
答案:(1)中国高中生电脑使用率普遍比美国高中生电脑使用率低。
其中使用电脑主要进行娱乐,而利用网上讲座进行学习的功能最低。
(2)(示例1)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充分利用网络,提高学习效率。
(示例2)更有效地利用网上讲座学习的平台,拓展学习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