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端午节的由来》
- 格式:docx
- 大小:37.44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端午节的由来》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素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故事《屈原投江》的讲解。
2.端午节的习俗。
教学准备:
1.图书《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端午节》。
2.准备粽子和五彩丝带。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10分钟)
1.教师引导幼儿讲述过去端午节的一些经历或听说过的故事。
帮助幼儿明白端午节的重要性。
2.教师出示一幅图片,让幼儿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介绍这是端午节的开始。
故事传统:(30分钟)
2.教师适当问一些问题,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习俗了解:(20分钟)
1.教师介绍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了解幼儿对习俗的理解。
手工制作:(30分钟)
1.准备材料:粽子和五彩丝带。
2.教师示范制作粽子,让幼儿按照示范逐步进行制作。
3.幼儿制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幼儿绑上五彩丝带,让他们带回家庆祝
端午节。
小结活动:(10分钟)
1.教师向幼儿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对端午节有什么新的了解?
2.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鼓励幼儿继
续学习和探索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通过故事讲解和手工制作等
形式,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整体教学过程比较流畅,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引入活动的设计可以更加生动有趣。
在引导幼儿讲述过去端午
节的经历时,可以让幼儿们带上自己家里的粽子或拿出自家照片,让幼儿
通过实物和图片更直观地描述端午节的氛围。
其次,文化传统的讲解需要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
龄特点,故事《屈原投江》的讲解可以适当简化,将重点放在故事的核心
内容上,避免幼儿的注意力分散。
另外,手工制作的环节可以加入故事元素。
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教
师可以让幼儿想象自己是屈原的朋友,为他制作粽子,以增加幼儿的参与
度和情感投入。
总体来说,本节课在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是比较
成功的。
通过故事讲解和手工制作,幼儿能够了解到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并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
意不同年龄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性格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幼儿
在情感、认知和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