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石岩公学申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深圳市石岩公学申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初期督导验收反馈意见
受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委派,督导验收组一行7人,于2010年6月27日至29日,对深圳市石岩公学申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进行了初期督导验收。
三天来,督导验收组认真听取了朱文彦校长题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实施高端办学》的演讲,并进行了校长即席答辩;还听取了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郑映通局长和深圳市教育局曹赛先副局长的推荐讲话;察看了校容校貌、功能场室和教学设备设施;分别召开了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和社区人士代表的座谈会,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校长、中层干部和部分教师进行了专访;听课13节;观摩了学生的文体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查阅了档案资料,核对了有关数据。
在比较全面了解学校的基础上,依据《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督导验收方案(试行)》的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评分,并对石岩公学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管理体制、课程实施、办学特色以及师生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形成如下初期督导验收反馈意见:
一、基本评价
深圳市石岩公学前身是1975年建校的公办石岩中学,1995年改制成为股份制民办学校,设有小学部和中学部;1998年,高中部独立,并逐渐发展壮大,高中部现有36个教学班,1369名学生,115名专任教师。
石岩公学2003年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7年获得国家级绿色学校称号,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民办学校,被认定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10年学校被评为深圳市10大低碳范例单位、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单位。
近几年,学校先后4次被评为深圳市教育先进单位,2次获得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学效益奖,连续7次被评为宝安区“高中教学先进单位”,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获得“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在创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过程中,石岩公学得到了各级政府以及校董会的大力支持。
学校班子明确民办学校创建示范性高中的意义与价值,主动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专家组认为,目前,石岩公学是一所有理想,有追求,有创新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办学体制独特,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教师队伍相对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示范作用逐渐展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办教育优质学校。
二、主要做法、经验和成效
(一)明确目标,精心规划,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先进的理念、明确的目标、科学可行的规划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石岩公学确立了“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的理念,秉承“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校训,引导师生们追求“博爱志公”的价值观,致力建设有影响力的现代化民办优质学校。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石岩公学明晰办学目标,善于整合办学资源,注重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学校发动师生、家长参与,经过专家论证,先后制定了三个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反映学校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的五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即《石岩公学建校方略(1995—2000)》、《石岩公学二次创业纲要(2001—2005)》、《石岩公学高端办学行动计划(2006—2011)》。
在三个五年规划的引领下,经过两任班子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持续优化,资产滚动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越来越强,制度越来越完善,管理越来越规范,办学理念越来越明晰,质量与效益越来越显著,学校文化越来越具影响力。
(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执着地追求教育理想
理想和激情是探索和创新的动力源泉。
石岩公学是基于深圳特区二十世纪80年代开放改革背景中一个办学体制创新的典型个案。
带着创新的基因诞生的石岩公学,一开始就提出了“做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田和排头兵”的目标;在学校整个发展历程中,石岩公学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校长和老师们一直发扬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创造新的成绩,推动学校上新的台阶。
在体制上,石岩公学实行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有着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在学校内部的管理上,学校坚持专家治校,并积极探索了民办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民办学校教师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建设等问题;在教师研训与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探索了“循环制”、“阶梯培养”、“分层教学”、“激励式教育”等问题,取得一定
成效。
2003年,石岩公学成为深圳市民办学校中第一家主动申报并顺利通过评估的广东省一级学校;2008年,石岩公学被评为“全国创新型学校”。
(三)文化熏陶,环境育人,努力地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文化是学校价值观和内涵的体现,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而有效的因素。
石岩公学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重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建校之后,学校逐渐完善了“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的办学理念体系,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校训,引导师生们树立“博爱志公”的价值观,成为“博爱”、“天下为公”的人;石岩公学弘扬“爱国求真,鼎新力行”的校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学风和“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风。
学校引导学生们以民族振兴、中华腾飞为己任,崇尚科学,热爱真理,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耻下问,独立思考,敢于创新,追求卓越;勉励老师们以德育人,成为治学的典范和专家型教师。
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如校报、校刊、网络、板报、文化墙、文化石、学生会、家长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反复宣传和强化学校的理念和价值观,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努力将学校文化逐渐内化为师生的精神力量,使师生们形成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力。
同时,学校在制定规划、组织管理、进行校园环境建设、课程设计与实施、开展德育工作、构建人际关系等方面,也致力体现办学理念和主流价值观。
在德育和健康教育层面,学校提倡“德育工作无看客”、“德育工作无空白”、“培养好习惯”、“锻造好体魄”的观念,开发了比较丰
富的德育和健康教育资源,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开展了各种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文体活动、技能过关验证和比赛活动等,寓教育于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体格健壮、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四)注重研究,分层教学,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推进新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提升质量的根本出路。
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层面,石岩公学提出“尊重差异,着眼发展,追求和谐”的理念,增强课程设置的个性化、选择性,坚持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力促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推进教学改革,学校提倡“科研兴校”、“在研究状态下工作”,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各种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和教学心得;成立了教科部,下设教科所,统筹全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自办了有正规刊号的《石岩公学教育研究》和《石岩公学通讯》,为教师提供科研交流的平台;还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制度,鼓励、规范、协调教育科研工作。
学校积极推动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初步实现学生“低进高出”的目标,同时,培养了一批有特长、有个性的学生。
近两年,学校连续被评为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单位。
(五)民主管理,激励优秀,想方设法稳定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是学校质量形成的关键因素。
民办学校
教师不稳定、流动性大。
如何吸引、留住和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石岩公学通过制度创新,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石岩公学利用学校保留有少量公办教师编制和人事立户权的优势,在政策允许情况下,积极帮助优秀教师入编、入户。
同时,学校积极争取校董会的支持,建立和不断完善了教师激励机制。
2004年,学校颁布实施《石岩公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开始了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班主任、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的评选活动,获得相应称号的老师享受相应津贴,名师还被授予金质奖章;2007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石岩公学特聘教师钻石行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老师按三个等级发放每年4万、2万、1.2万的“履约养老保证奖励金”,对优秀老师的现实待遇予以提高,未来生活予以保障,初步解决了民办学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教师队伍建设难题。
学校通过校本培训、科组建设、课题引领、专家讲坛、联合教研、集体备课等多种方式,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组的建设。
经过努力,学校语文科组成为新粤派语文的一支骨干力量;数学组被评为宝安区优秀教研组;英语科组与李阳“疯狂英语”合作,打造了高考培优、海内外夏令营等多个品牌;物理科组曾夺深圳市高考均分第一,生物科组曾培养了市高考状元,地理科组的模像教学研究成果被中央电教馆收藏。
目前,学校培养和留住了一批骨干教师、名教师,他们正在发挥骨干带动的作用。
石岩公学办学15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在文化育人、民办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建立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特
色,在同类学校中发挥着示范辐射作用。
近年来,学校的高考成绩连上新台阶,2009年,高考一、二类本科指标完成率分别达到110.5%和151.7%,基本实现了“低进高出”的培养目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全面丰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特长学生,例如北京2008奥运火炬手周志荣,国家级体育健将高鹏等;全校学生体质经市国民体质测试中心测试,合格率连续6年保持在95%以上。
本次督导验收评估专家组听课13节,其中推荐课6节,随机听课7节,优良率达92.3%。
三.后继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内涵发展。
通过加强校本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凸显办学特色,以增强学校的办学竞争实力;强化教师团队的专业建设,鼓励教师开展小型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名师与特长教师的作用;丰富素质教育的途径,改善课堂教学的方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
及时补充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所需的教学设备、图书与独立功能场室,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
为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组长:梁永丰
副组长:郑飞卡
组员:王红霞、黄锡钦、印贤文、吴浩宏、蔡骘
2010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