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留用地,是农民必须争取的最大最长远的补偿利益
- 格式:pdf
- 大小:130.42 KB
- 文档页数:2
安置留⽤地,是农民必须争取的最⼤最长远的补偿利益
什么是安置留⽤地?
在国家征收集体⼟地中,为了对被征地农民进⾏多⽅式安置,按照⼀定的⽐例另⾏安排给被征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于发展⽣产的建设⽤地就是安置留⽤地,有的地⽅称“三产地”。
留⽤地的使⽤权及其收益全部归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地管理法》、《⼟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中并没有关于安置留⽤地规定,只是在相关国⼟部⽂件中提及,例如《国务院关于深化改⾰严格⼟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资源部关于进⼀步做好征地管理⼯作的通知》(国⼟资发[2010]96号)。
2014年中央⼀号⽂件《关于全⾯深化农村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意见》⾸次通过中央⽂件形式明确“留地安置”是征地补偿的重要⽅式之⼀,提出“因地制宜采取留地安置、补偿等多种⽅式,确保被征地农民长期收益”。
浙江、⼴东做的⽐较规范,⽽且有明确的留地⽐例
实际上也只是某些省份或者某些省份的部分地区进⾏了试点,例如⼴东、浙江、上海市全部地区,以及福建、河南、海南部分地区。
其中浙江和⼴东做的相对⽐较规范,相继也发布了⼀些地⽅性规定,甚⾄有些省的地级市也有相应的制度,从留地⽐例,到留⽤地的使⽤,以及出让收益的归属等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例如:《⼴东省征收农村集体⼟地留⽤地管理办法》(粤府办[2009]41号)、《浙江省⼈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地征⽤⼯作的通知》(浙政发[2002]27号)、《中⼭市集体建设⽤地使⽤权流转管理暂⾏办法》(中府〔2006〕70号)、《关于进⼀步规范村级安置留地管理的指导意见》(浙⼟资
发[2006]23号)。
其中⼴东省规定:“征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积的10%⾄15%安排,具体⽐例由各地级以上市⼈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以及项⽬建设情况确定。
”浙江省只是规定了:“具体安置留地标准以实际被征收的农⽤地的⼟地⾯积为基数,按⼀定⽐例核定,但最⾼不得超过10%”,例如温州市规定在符合城市规划前提下,留⽤地指标可以按照7:3的⽐例分别⽤于⼆三产,⼀、⼆、三类地段的安置⽤地⾯积分别按照每
亩120、100、80平⽅⽶计算,留⽤地也可以全部⽤于三产,⼀、⼆、三地段分别为每亩45、40、35平⽅⽶核定。
留⽤地的使⽤权及其收益应属于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留⽤地的使⽤权以及因出租、出让等⽅式产⽣的收益应归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该留⽤地是集体所有还是国有性质存在争议,⼤部分地⽅认为是国有性质,由政府以划拨的形式交由集体经济组织使⽤管理;有的地⽅登记为“留⽤地”,从⽽不区分国有还是集体性质。
所有权暂且不赘,其集体经济组织对该留⽤地享有使⽤权管理权收益权是不容争议的。
举个例⼦,⼴东省中⼭市实⾏留⽤地安置的政策⽐较早,相对来说⽐较规范,具体来说,当地规定该留⽤地的使⽤权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且可以流转,但是需要经过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议定程序通过。
且相关地⽅政策明确规定:“留⽤地使⽤权出让、转让、出租或作价⼊股、出资与他⼈合作、联营等形式⽤于经营性项⽬和⼯业⽤地的,应当参照国有⼟地使⽤权公开交易的程序和办法,通过⼟地交易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式进⾏。
但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独)资注册成⽴的公司、企业使⽤留⽤地的除外。
对于⽼百姓来说,给予留⽤地安置也使得被征地⽼百姓获得了更多的⼟地增值的利益、也⼀定程度上缓解了在征地过程中补偿过低的⽭盾问题。
以⼴州市萝岗区罗岗村⼤望社28.53公顷的留⽤地开发利⽤为案例。
农民集体获得了19.59亿元资⾦⽤以建设复建地块的物业(11.26公顷,剩余由政府出让,产⽣的⼤部分出让⾦19.59亿元归村集体),物业建成后通过⾃营或者出租将产⽣⾮常可观的收益,从⽽确保被征地农民的长远⽣计。
若当地有留⽤地安置政策,⽽政府在征地时未予以安排,农民朋友要依法维权争取应得利益。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城市建设⽤地急剧增加,导致很多农民失去⼟地。
然⽽很多农民并未融⼊城市⽣活,许多农民未纳⼊社会保障体系,因此,有相当多⼀部分随时⼜准备回到农村去寻求安⾝保障,他
们所依赖的仍是那⽚⽣于斯长于斯的⼟地。
现实是,⼟地仍然存在,只是上⾯已经盖上了⾼楼⼤厦。
因此,留⽤地安置是国家对失地农民进⾏多⽅式安置制度,⼟地增值中多分配给农民的利益,也是为了缓解征地⽭盾的有效措施,是保障失地农民长远⽣计的好政策。
如果政府征地时未就安置留⽤地予以安排,农民朋友们要积极争取,为了⾃⼰也是为了⼦孙。
律师陈清波
电话:152****4020(微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