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分章节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49.09 KB
- 文档页数:36
作业练习(复习备用资料)
第一章 整式
考点分析:本章的内容以计算为主,故大部分的分值落在计算题,属于基础题,同学们要必拿哦!占15—20分左右
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1、单项式: 数与字母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的字母的指数和。
4、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5、多项式的项及次数:组成多项式中的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
叫多项式的次数。
6、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练习一:
(1)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与指数各是多少。
a )1( (2)指出下列多项式的次数及项。
二、整式的运算
(一)整式的加减法:基本步骤: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二)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的幂相乘
法则:同底数的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练习二: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
432)2(y x mn 32)3(r
π
32)4(-252)1(523-+n m y x 4
232372)2(ab
z
y x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844333改正:改正:b b b a a a =+=∙
2、幂的乘方
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练习三: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
3、积的乘方
法则:积的乘方,先把积中各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符号表示:
练习四:计算下列各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44241222443243284444改正:改正:改正:改正:m m m n n a a a x x b b b a a a ===-====--⨯⨯+3
2332324)()4,)2()3,)21()2,)2)(1b a xy b a xyz --
4、同底数的幂相除
法则:同底数的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练习五:(1)判断正误
(2)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4)(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50223636改正:改正:改正:改正:m m m a a a a -=-÷-=-===÷-÷n m n m m m n n m m a a x x x a a +-+++÷∙÷÷÷÷÷)6),())(5,
2)2)(455)3662;
)1222213112511)
(3)用分数或者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___
__________105.1)3____;__________3)2_;__________21)1430=⨯==⎪⎭⎫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法则: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练习六:计算下列各式。
6、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法则: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的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7、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法则: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练习七:(1)计算下列各式。
)31()43()32)(4(),())(3()4()3)(2(),2()5)(1(25322323223c ab c bc a b a b a b ab y x x n m ⋅-⋅--⋅--⋅--⋅
(2)计算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8、平方差公式
法则:两数的各乘以这两数的差,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数学符号表示:
9、完全平方公式
法则: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再
数学符号表示:
练习八:(1)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1)121)(3(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4)5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1(2222222改正:改正:改正:x x x b a b a y x y x y x --=--=--=-+
(2)计算下列式。
10、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97 103
)5(
1999 2001
)5(
,
9.
199
)4 )
7
3
)(
7
3
)(
3(
2
7
)2(
)
6
)(
6
)(
1(
2 22
2⨯
-
--
+
+ -
-
+
-
y
x
y
x ab
y
x
y
x
法则: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就是多项式的每一项去除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练习九:计算下列各题。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考点分析:本章的内容考题涉及到填空选择,说理题会有一道!但不难,会结合第五章的内容考核;分值10—15分一、知识网络图:
二、知识梳理:
1
互为余角.
2.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对顶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4.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
①∠1+∠2=90°,则∠1、∠2互余.反过来,若∠1,∠2互余.则∠1+∠2=90○.
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十∠2=90○,∠1+∠3= 90○,则∠2= ∠3.
5.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
①若∠A +∠B=180○则∠A、∠B互补,反过来,若∠A、∠B互补,则∠A+∠B=180○.
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 +∠C=18 0○,∠A+∠B=18 0°,则∠B=∠C.
6.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二)两直线平行的判别和性质: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2.“三线八角”的识别:三线八角指的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八个角.正确认识这八个角要抓住:同位角位置相同,即“同旁”和“同规”;内错角要抓住“内部,两旁”;同旁内角要抓住“内部、同旁”.3.平行线的判别: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
平行线.
(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备注:其中(3)、(4)、(5)这三种方法都是由角的数量关系(相等或互补)来确定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的,因此能否找到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关键是能否正确地找到或识别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4.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两个几何中最基本的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和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尺规作线段和角
1、在几何里,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
2、尺规作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图方法,通常叫基本作图。
做法:
例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例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三.基础练习
1、观察右图并填空:
(1) ∠1 与是同位角;
(2) ∠5 与是同旁内角;
(3) ∠1 与是内错角;
2、当图中各角满足下列条件时,你能指出哪两条直线平行?
(1) ∠1 = ∠4;
(2) ∠2 = ∠4;
(3) ∠1 + ∠3 = 180 ;
3.如图:∠1=100°∠2=80°,
∠3=105°则∠4=_______
4.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
A 同位角相等
B 同旁内角互补
C 内错角相等
D 以上都不对
5.如图, 若∠3=∠4,则∥;
若AB∥CD, 则∠=∠。
三、典型例题分析:
【例1】已知:∠A= 30○,则∠A 的补角是________度.
解:150○ 点拨:此题考查了互为补角的性质.
【例2】如图l ,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AB 于点
O ,OF 平分
∠AOE ,∠ 1=15○30’,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2 =45○
B .∠1=∠3
C .∠AO
D 与∠1互为补角 D .∠1的余角
等于75○30′
解:D 点拨:此题考查了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和对顶角之间的综合运用知识.
【例3】如图2,直线a ∥b ,则∠A CB =________
解:78○ 点拨:过点 C 作CD 平行于a ,因为a ∥b ,所
以CD ∥b .则∠A C D =2 8○,∠DCB=5 0○.所以∠
ACB =78○.
【例4】如图3,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 B 、CD 于点
E 、
F ,E
G 平分
∠B EF ,交CD 于点G ,∠1=5 0○ 求,∠2的度
数.
解:65○ 点拨:由AB ∥CD ,得∠ BEF =180○-∠1=130○ ,∠ BEG=∠2.又因为EG 平分
∠BEF ,所以∠2=∠BEG=12
∠BEF=65°(根据平行线的性质)
【例5】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若其两次拐弯后仍
沿原方向前进,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
图 3 图2
A.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B.第一次
向右拐30○,第二次向左拐130○
C.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D.第一次
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解:A 点拨:本题创设了一个真实的问题。
要使经过两
次拐弯后.汽车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就得保证
原来,现在的行驶方向是两条平行线且方向一致.本题旨
在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空间观念。
解题时可根据选项中两
次拐弯的角度画出汽车行驶的方向,再判定其是否相同,
应选A.
【例6】如图4,已知B D⊥AC,EF⊥AC,D、F为垂足,
G是AB上一点,且∠l=∠2.求证:∠AGD=∠ABC.
证明:因为BD⊥AC,EF⊥AC.所以BD∥EF.所
以∠3=∠1.因为∠1=∠2,所以∠2=∠3.所以GD
∥BC.所以∠AGD=∠ABC.
点拨:审题时,根据分析,只看相关线段组成的图形
图4 而不考虑其他部分,这样就
能避免图形的其他部分干扰思路.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考点分析:本章的内容不会太难,以填空选择考核为主,偶
有实际问题的解决(即应用题)!占5—10分值;
表示变量间关系的三大方法:
一. 列表法。
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
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
列表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
例在全国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黄城研究所的医学专家们经过日夜奋战,终于研制出一种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抗生素。
据临床观察:如果成人按规定的剂量注射这种抗生素,注射药液后每毫升血液中的含药量(微克)与时间(分钟)之间的关系近似地满足下表:
时间(分钟) 0 20 40 60 80
10
12
140
16
180
20
22
24
26
含药量
(微克)
0 2 4 6 5.7 5.2 4.8 4.4 4 3.6 3.2 2.8 2.4 2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
哪个是因变量?
(2)当注射药液60分钟后血液中含药量是多少?
(3)据临床观察: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不少于4微克时,
控制“非典”病情是有效的。
如果病人按规定的剂量注射该
药液后,那么这一次注射的药液经过多长时间后控制病情开始有效?这个有效时间有多长?
二. 关系式法。
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根据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例已知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梯形面积为y。
(1)梯形面积y 与上底长x 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2)用表格表示当x 从10 变到20 时(每次增加1),y 的相应值;
(3)当x 每增加1 时,y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4)当x =0时,y 等于什么?此时它表示的什么?三. 图象法。
图象法是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用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用坐标表示
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值所在位置。
图象法的特点是形
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变量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和某些
性质,但是根据图象往往难以得到准确的对应值。
要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点的
意义,一要看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哪个变量,二要看该点所
在的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位置。
汽车的“路程-时间”图像 ○1表示汽车由静止均速向前走 ○
2表示汽车停止运动 ○3表示汽车均速往回走,回到起点。
练习一:1 . 汽车速度与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象来
表示,下图中 A 、B 、C 、D 四个图象,可以分别用一句话
来描述:
(1)在某段时间里,速度先越来越快,接着越来越慢( )
(2)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 )
(3)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快。
( )
(4)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慢。
( )
速度 时间 ○1
○2 ○3 汽车的“速度-时间”图像 ○
1表示汽车由静止均加速运动 ○2表示汽车保持一定的速度运动 ○3表示汽车均减速运动,最后停止运动!
路程
时间 ○1 ○2 ○3
例如图是某天温度变化的情况。
(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达到的?最低温度呢?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
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 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二、图像注意:
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
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
三、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
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
1. 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
(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2. 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
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
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
(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
四、估计(或者估算)
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
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
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
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
第四章、三角形
考点分析:本册书的考核重点涉及到填空、选择、说理题;
A
B C D E 1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为必考;占15—20分值。
一、三角形的性质
(1)边上的性质: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角上的性质:
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
**另外: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即∠ACD= ∠A + ∠B
练习一:
1、下列每组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
形吗?(单位:厘米。
填“能”或“不能”)
① 3,4,5( ) ② 8,7,15( )
③ 13,12,20( )④5,5,11( )
2、在△ABC ,AB =5,BC =9,那么 <AC < ___
3、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8,而第三边长为奇数,
那么第三边长是 ______
4、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3cm ,一边是7cm ,这个
三角形的周长是 _________
(第6题) (第7题)
5、如上图,∠1=60°,∠D=20°,则∠A= 度
6、如上图,AD ⊥BC ,∠1=40°,∠2=30°,则∠B= 度,∠C= 度
二、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中垂线的概念
1、中线:
线段AE
边上的中线 __________________
2、角平分线
线段AD是三角形∠BAC的角平分线. ______________
3、高线
线段BC边上的高
__________________
4、垂直平分线
1)__________
_____
直线DE边上的中垂线2)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1.如图,在△ABC中,BE是边AC上的中线。
已知AB=4,AC=3,BE=5,则:AE=_______
△ABE的周长=________.
第2题第3题
2.如图,CE,CF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则∠ECF的度数=______度.
3.如图,AD、BF都是△ABC的高线,若∠CAD=30度,则∠CBF=______度。
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边边边公理(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边角边公理(SAS):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两角及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角角边公理(AAS):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公理(HL,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练习三:1如图,已知AC平分∠BCD,要说明△ABC≌△ADC,还需要增加一个什么条件?请说明理由。
2、如图AD=BC,要判定△ABC≌△CDA,还需要的条件
是,并说明理由。
3、如图,已知AB=ED,AF=CD,EF=BC,说明∠EFD=∠BCA 的理由。
4、能力提升:如图:AC和DB相交于点O,若AB=DC,AC=DB,则∠B=∠C,请说明理由.
A 例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
E
点E 在AD 上,
则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 ) A. 1对 B. 2对 C. 3对 D. 4对
例 根据下列各组条件,能判定△ABC≌△A’B’C’的是( )
A. AB =A’B’,BC =B’C’,∠A=∠A’
B. ∠A=∠A’,∠C=∠C’,AC =A’C’
C. AB =A’B’,S △ABC =S △A’B’C’
D. ∠A=∠A’,∠B=∠B’,∠C=∠C’ 例 如图所示,OA =OB ,OC =OD ,∠O=60°,∠C=25°,
则∠BED 等于__________.
例 已知:如图所示,A 、B 、C 、D 在同一直线上,AD =BC ,AE =BF ,CE =DF ,试说明:(1)DF ∥CE ;(2)DE =CF .
O A
B C
D
E
四、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若点P 是∠CAB 的平分线上一点,并且PB ⊥AB ,PC ⊥AC ,
则有 _____________
书写格式: ∵点P 是∠CAB 的平分线上一点, PB ⊥AB ,PC ⊥AC , ∴PC=PB
练习四:如图,在△ABC 中, 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DE 是△ABD 的高线, ∠C=90 度。
若DE=2,BD=3,求线段BC 的长。
五、线段中垂线的性质
1、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几何表述:
练习五:如下图,EF 是AB 的中垂线,分别
延
A
B C
D
E
F
1
2
长BE、AE至D,C,使DE=CE,则AD与BC相等吗? 请说明理由。
六、作三角形(尺规作线段和角)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考点分析: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能够根据轴对称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题目!但结合三角全等的内容来考核的话,就会有一定的深度;这里特别提醒同学们要注意的是: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一些性质,希望大家要记住!占5—10分。
一、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性质一: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性质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性质三:等腰三角形时轴对称图形,它的角平分线、底边上
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性质四:等腰三角形的来那个底角相等;
性质五: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
其他性质: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它们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例 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例
如图,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得到的图形是( )
二、成轴对称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互相重合,
右下方折 右折
沿虚线剪开
A B C D
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可以说成:这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
1、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该角的对称轴。
2、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又叫线段的中垂线。
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例 如图,已知DE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AB=10cm ,
BC=11cm ,
则ΔABD 的周长为 cm 。
五、等腰三角形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A
E
D C
B
2、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
3、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4、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5、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
除外),其底边上的高或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
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7、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六、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是指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又称正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和中
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0。
例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个.
①角;②线段;③等腰三角形;④等边三角形;⑤三角形 .
A.1个
B.2个
C. 3个
D.4个
七、轴对称的性质
1、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的点称为对应点
(对称点),能够重合的线段称为对应线段,能够重合的角称为对应角。
2、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3、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4、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应线段、对应角都相等。
八、镜面对称
1.当物体正对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左右方向;
2.当垂直于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上下方向;
3.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当对称轴与镜面平行时,其镜子中影像与原图一样;
例 一辆汽车的牌照在车下方水坑中的像如图所示,则这辆汽车的牌照号码应为 .
练习一(能力提升):1、 如图,已知:△ABC 中,BC
<
AC ,AB 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 交AB 于D ,交AC 于E ,AC=9 cm,△BCE 的周长为15 cm,求BC 的长.
2、如图,已知P 点是∠AOB 平分线上一点,PC ⊥OA ,PD ⊥OB ,垂足为C 、D ,
(1)∠PCD=∠PDC 吗? 为什么? (2)OP 是CD
的垂直平分线吗? 为什么?
第六章 概率
考点分析:本章内容以填空选择为主,偶尔出现在大题;占5-15分值;
要求:
会判定三类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及三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
一、事件:
1、事件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C P O
D B A
2、必然事件:肯定会发生的事件。
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一
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是100%(或1)。
3、不可能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
也就
是指该事件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4、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
说该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在0和1之间。
例给出下列结论:
①打开电视机它正在播广告的可能性大于不播广告的可能性
②小明上次的体育测试是“优秀”,这次测试它百分之百的为“优秀”
1,因此,小明连射三枪一定能③小明射中目标的概率为
3
够击中目标
④随意掷一枚骰子,“掷得的数是奇数”的概率与“掷得的数是偶数”的概率相等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
个
二、等可能性:是指几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1、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它是一个
比例数,一般用P来表示,P(A)=事件A可能
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
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
4、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记作0<P(不确定事件)<1。
5、概率的计算:
(1)直接数数法:即直接数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总数n,再数出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m,利用概率公式P A 直接得出事件A的概率。
()m
n
(2)对于较复杂的题目,我们可采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
例小亮从3本语文书,4本数学书,5本英语书中任选一本,则选中语文书的概率为_____,选中数学书的概率为_____,
选中英语书的概率为_____.
例 三名同学站成一排,其中小明站在中间的概率是_____,
站在两端的概率是_____.
例 将一枚硬币连掷3次,出现“两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
例 将一个各面涂有颜色的正方体,分割成同样大小的27个
小正方体,从这些正方体中任取一个,恰有3个面涂有颜色的概率是 ( ) A.2719 B.2712 C.32 D.278
四、几何概率
1、事件A 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A 发生的可能结果所组成
的面积(用S A 表示)除以所有可能结果组成图形的面积(用S 全表示),所以几何概率公式可表示为P (A )=S A /S 全,这是因为事件发生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概率是相同的。
2、求几何概率:(1)首先分析事件所占的面积与总面积的
关系;
(2)然后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
(3)最后代入公式求出几何概率。
例 如图,阴影部分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小明击中目标的概率,空白部分表示小亮击中目标的概率,图形说明了 ( )
A.小明击中目标的可能性比小亮大
B.小明击中目标的可能性比小亮小
C.因为小明和小亮击中目标都有可能,且可能性都不是
100%,因此,他们击中目标的可能性相等
D.无法确定
练习:1、袋中装有7个除了颜色不同外完全相同的球,其中2个白球,2个红球,3个黑球,从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白球的概率是P (白球)=
2、小猫在如图的地板上自由地走来走去,并停留在某块方
块方砖除了颜色不同外完全相同)
3、请你设计一个游戏,使某一事件的概率为 。
(提示:可用:转盘、卡片、摸球等)
第2题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