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复习计算题专练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题专练(一)

[近四年全国Ⅰ卷计算题涉及的考点与内容]

年份第24题分值第25题分值

2013年运动学(两辆玩具小车牵

连运动问题)

13分电磁感应(滑轨、动力学)19分

2014年运动学(公路上两车安全

距离问题)

12分

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

电场中运动(动力学)

20分

2015年电路和力学问题(安培力

作用下导体棒平衡)

12分

板块模型:两物体多阶段

匀变速运动组合问题(动

力学)

20分

2016年(乙卷)(双棒模型+三角体)电

磁感应定律应用、力的平

衡方程

14分

(轻弹簧+斜面+光滑圆

弧轨道)平抛运动、牛顿

定律、动能定理

18分

例题展示

1.(2016·全国乙卷·24)如图1,两固定的绝缘斜面倾角均为θ,上沿相连.两细金属棒ab(仅标出a端)和cd(仅标出c端)长度均为L,质量分别为2m和m;用两根不可伸长的柔软轻导线将它们连成闭合回路abdca,并通过固定在斜面上沿的两光滑绝缘小定滑轮跨放在斜面上,使两金属棒水平.右斜面上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已知两根导线刚好不在磁场中,回路电阻为R,两金属棒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已知金属棒ab匀速下滑.求:

图1

(1)作用在金属棒ab上的安培力的大小;

(2)金属棒运动速度的大小.

解析(1)由于ab、cd棒被平行于斜面的导线相连,故ab、cd速度总是相等,cd也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导线的张力的大小为F T,右斜面对ab棒的支持力的大小为F N1,作用在ab棒上的安培力的大小为F,左斜面对cd棒的支持力大小为F N2,对于ab棒,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由力的平衡条件得

甲 乙

2mg sin θ=μF N1+F T +F

① F N1=2mg cos θ

对于cd 棒,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力的平衡条件得

mg sin θ+μF N2=F T ′=F T

③ F N2=mg cos θ

④ 联立①②③④式得:F =mg (sin θ-3μcos θ)

(2)设金属棒运动速度大小为v ,ab 棒上的感应电动势为E =BLv ⑥ 回路中电流I =E

R

⑦ 安培力F =BIL

联立⑤⑥⑦⑧得:

v =(sin θ-3μcos θ)mgR

B 2L

2

答案 (1)mg (sin θ-3μcos θ) (2)(sin θ-3μcos θ)

mgR B 2L 2

2.(2016·全国乙卷·25)如图2,一轻弹簧原长为2R ,其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7°的固定直轨道AC 的底端A 处,另一端位于直轨道上B 处,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直轨道与一半径为5

6R 的

光滑圆弧轨道相切于C 点,AC =7R ,A 、B 、C 、D 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质量为m 的小物块P 自C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最低到达E 点(未画出),随后P 沿轨道被弹回,最高到达F 点,AF =4R .已知P 与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14,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取sin 37°=3

5,cos 37°

=4

5

)

图2

(1)求P 第一次运动到B 点时速度的大小; (2)求P 运动到E 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3)改变物块P 的质量,将P 推至E 点,从静止开始释放.已知P 自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 处水

平飞出后,恰好通过G 点.G 点在C 点左下方,与C 点水平相距7

2

R 、竖直相距R ,求P 运动到

D 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改变后P 的质量.

解析 (1)由题意可知:l BC =7R -2R =5R ①

设P 到达B 点时的速度为v B ,由动能定理得

mgl BC sin θ-μmgl BC cos θ=1

2

mv 2B

式中θ=37°,联立①②式并由题给条件得

v B =2 gR ③

(2)设BE =x ,P 到达E 点时速度为零,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 p ,由B →E 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

mgx sin θ-μmgx cos θ-E p =0-1

2

mv 2B ④ E 、F 之间的距离l 1为l 1=4R -2R +x

P 到达E 点后反弹,从E 点运动到F 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E p -mgl 1sin θ-μmgl 1cos θ=0

联立③④⑤⑥式得

x =R ⑦ E p =125

mgR

(3)设改变后P 的质量为m 1,D 点与G 点的水平距离为x 1、竖直距离为y 1,由几何关系(如图所示)得θ=37°.

由几何关系得:

x 1=72R -56

R sin θ=3R ⑨ y 1=R +56

R +56

R cos θ=52

R

设P 在D 点的速度为v D ,由D 点运动到G 点的时间为t . 由平抛运动公式得:

y 1=12

gt 2

x 1=v D t

联立⑨⑩⑪⑫得

v D =

3

5

5gR ⑬

设P 在C 点速度的大小为v C ,在P 由C 运动到D 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有 12m 1v 2C =12m 1v 2

D +m 1g (56R +56

R cos θ)

P 由E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E p -m 1g (x +5R )sin θ-μm 1g (x +5R )cos θ=1

2

m 1v 2C

联立⑦⑧⑬⑭⑮得

m 1=1

3

m

答案 (1)2 gR (2)125mgR (3)355gR 1

3m

命题分析与对策 1.命题特点

近几年知识背景变换频繁,分值、次序不定,能力要求高,备考难度有所降低.力学计算侧重于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图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多体多态问题;功能关系的应用,考查范围未突破必修内容;电磁学计算侧重于电磁场——单一场、组合场、交变场、复合场、电磁感应综合问题,考查重点在选修3—1. 2.应考策略

力和运动为主线的问题情景,从物理情景中确定研究对象,按其运动的发展过程逐一分析,弄清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善于挖掘隐含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找出与之相适应的物理规律及题目中给出的某种等量关系进行表达,必要时借助于几何图形、图象进行表达,通过数学方法的演算,得出物理结果.

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问题是电磁学知识与力学知识的结合,分析方法和力学问题分析方法基本相同,常用动力学(受力分析、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等)、能量观点(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来分析.注意电场中的加速与类平(斜)抛;注意圆形磁场、有界磁场;注意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相关结论;注意轨迹的构建,与数学中平面几何知识的结合;尤其注意两种运动交接点的特征.

计算题专练(一)

1.如图1所示,质量为M 的平板车P 高h ,质量为m 的小物块Q 的大小不计,位于平板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