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诗词鉴赏之翠竹虚心篇咏竹【宋】黄庭坚

植物诗词鉴赏之翠竹虚心篇咏竹【宋】黄庭坚

植物诗词鉴赏之翠竹虚心篇咏竹【宋】黄庭坚

植物诗词鉴赏之翠竹虚心篇咏竹【宋】黄庭坚

黄庭坚《秋怀二首》诗词赏析

黄庭坚《秋怀二首》诗词赏析 秋怀二首 宋代:黄庭坚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赏析 作此组诗时作者任职于国子监。国子监职务清闲,作者能读书自遣。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斗争,处境比较单纯,所以诗篇虽带有感慨,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调还是比较闲淡的,不像后来的作品那样有着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气。可是从形式上看,却又颇为特殊:它是两首七言古诗,而第一首八句,押平韵,中间两联对偶,很像七言律诗;第二首押仄韵,比较不像,惟八句中次联对偶,第三联接近对偶,也带律味。第一首作律诗看,句中拗字出入不大,主要是联与联相“粘”的平仄不合规律。作者大部分律诗,多求音节近古;这两首古诗,形式上却近律诗。 第一首,前六句写“秋”,后两句写怀。起句“秋阴细细压茅堂”,写秋阴透入屋里。“细细”二字,既蒙上“秋阴”,表示其不浓;又作下面“压”的状语,表示不断沁透,用字细微。“压”字称得上是“诗眼”,“细”而能“压”,颇出奇,是积渐的力量,有此一字,全句显得雄健。次句“吟虫啾啾昨夜凉”,写虫声。着“昨夜”二字,表明诗所写的是翌日的白天;“凉”字与下句“雨”字照应。第三句“雨开芭蕉新间旧”;写雨后芭薰的开放。“新间旧”,新叶与旧叶相间,可见观物之细。第四句“风撼筼筜宫应商”,写风吹竹声作响。筼筜,竹名;“撼”,指风力大,摇动出声;“宫”、“商”都是五音之一,以之写竹声,表现其有音乐性,可见作者体察事物之美。第五六句:“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古代妇女,多在秋天捣洗新布,替家人做御寒的衣服,故捣衣的“石砧”的声音四起,便是秋天到来的象征;秋天日短,故屋檐外日影(景即影)不长。砧声到了“急不可缓”,便是秋意已深,寒衣应该赶制了。第七八句:“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承上“砧声”而来。户外捣衣声急,触动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原文、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译文】 美丽的女仙脚著罗袜,亭亭站立于水波之上。是谁将女仙美丽凄婉的断肠之魂愁绝之思,用怎样的法力,变作如此美丽。只有梅花与山矾花,才是它的兄弟姊妹。坐对着水仙赏她的清绝,联想到洛神之思,人竟然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于是出门,便见大江横于眼前,令人心胸陡然开阔,直可为之大笑一声。 【创作背景】 黄庭坚被卷入新旧党的斗争后,曾贬谪四川的黔州(治所在今彭水)、戎州(治所在今宜宾)数年,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五十一岁时,奉召自四川回到湖北,乞知太平州(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在荆州(治所在今江陵)沙市候命。此诗为沙市过冬时之作。这年冬天,作者写了四题有关水仙花的诗,以这首诗最有有名。 【作品赏析】 在其他题材中,作者用梅花、兰花等来和水仙比较,这首诗却用人物作比。所谓人物,是传说中的洛神。水仙花,放在盆中与水石同供,白花黄心,有“金盏银台”之称,绿叶亭亭,幽香微吐,是冬天花中清品。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飘然行水的姿态。诗篇开头两句:“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慢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 微月,任渊注:“盖言袜如新月之状”,这说得通。但假如把“微月”看成步的补语,即谓缓步于“微月”之下,也是有依据的,《洛神赋》的“步蘅薄而流芳”句,“蘅薄”亦作“步”的补语。这两句直呼“凌波仙子”,未写到花,下面两句:“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就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 上两句写姿态,这两句写心灵,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断肠魂”移来状花,但说的还是洛神。洛神的断肠是由于对爱情的伤感,《洛神赋》写她:“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这三个字无论说水仙或说洛神,都是很动人的,因为把其整体概括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解析版)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 【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一、真题速递 (一)【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二)【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黄庭坚诗赏析

熔经铸史借景传情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大意】: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

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于英宗治平年间中进士,曾经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和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他的诗歌曾受到苏轼的赏识,政治观点也与 — 2

苏轼相近,仕途生涯因与新旧党之争纠结在一起。哲宗初年高太后执政废新法时,他被召入京,曾参与修史及贡举方面的工作;哲宗亲政驱逐旧党时,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哲宗去世后他曾一度被起用,但很快又被贬到远在今广西境内的宜州,后来死在那里。有《山谷集》传世。他虽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 3

根据作者对这首诗的原注:“乙丑年德平镇作。”乙丑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黄庭坚监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平镇,其好友黄几复任广东四会县令。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颇为深厚,与他有过不少的诗歌唱和,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这首《寄黄几复》,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对其迟暮难用的处境,深表惋惜。 — 4

黄庭坚诗赏析

熔经铸史借景传情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薪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大意】: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

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于英宗治平年间中进士,曾经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和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他的诗歌曾受到苏轼的赏识,政治观点也与苏轼相近,仕途生涯

因与新旧党之争纠结在一起。哲宗初年高太后执政废新法时,他被召入京,曾参与修史及贡举方面的工作;哲宗亲政驱逐旧党时,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哲宗去世后他曾一度被起用,但很快又被贬到远在今广西境内的宜州,后来死在那里。有《山谷集》传世。他虽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根据作者对这首诗的原注:“乙丑年德平镇

作。”乙丑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黄庭坚监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平镇,其好友黄几复任广东四会县令。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颇为深厚,与他有过不少的诗歌唱和,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这首《寄黄几复》,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对其迟暮难用的处境,深表惋惜。 首联写两人所居之处相距甚远。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左传》“僖公四年”中楚国使者所说的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黄庭坚《南乡子诸将说封侯》原文、译文及赏析(附作者简介)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黄庭坚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译文】 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注释】 ①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二十七字,两平韵,三仄韵。 ②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市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与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③金络头:精美的马笼头,代指功名。 ④簪(zān)花:簪花是汉族妇女头饰的一种,用作首饰戴在妇人头上。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三年)的重阳节,这是黄庭坚生前最后一个重阳节,因此此词堪称词人的绝笔之作。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此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古诗歌赏析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题,写出作者滞留小城,见到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的情境。 B.颔联诗人放眼流观,描写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此番景物令他内心微起波澜。 C.颈联化用“临渊羡鱼”成语,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却不能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 D.纵观全诗可推知诗人善于从平常景观、生活琐事中展开联想,以典故来传出内心情意。 15.答案:C (作者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16.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6分) 16.参考答案: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抒发的是对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短暂的痛惜。(2分) 黄诗尾联以“俯仰之间已陈迹”则是对失意情绪的自我开解,含有“世事瞬息万变,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过挂怀”之意。表现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和超迈脱俗的胸襟。(2分)

黄庭坚诗词赏析三首

黄庭坚诗词赏析三首 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②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赏析 这首诗是即事感怀之作,以浓浓的亲情为主题,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家人 之间的血肉之情贯穿全诗。 首联破题,点明写作此诗的缘由。诗人因人到中年,害怕生病而不敢喝酒, 但家兄元明却托人从千里之外捎来美酒, 深重的情意尽在酒中。 于是诗人有感而 发,写作此诗,缅怀亲情。孤负,即辜负;数百觞,言其酒多。诗人为自己不敢 喝酒,辜负了兄长的一片盛情而深感歉疚。颔联紧承首联之诗意,说明收到家兄 的美酒和家书,心情很是喜悦。此时诗人正在新喻道中,逢喜事而精神爽,于是 借景抒情,远山中的小茶店,在田间收割稻子的山民,景色清新、自然、宁静, 诗人借静美的山景,抒发清爽、安闲的心情。 两个动词“唤”和“看”,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表现美丽如画、 令人赏心 悦目的山中美景,烘托诗人愉悦、悠闲的心情。颈联由美酒转到家书,得知全家 人都安然无恙,诗人心中了无牵挂,这样就无需家兄在书信中长篇大论,细说详 情了。此联平平叙来,情真意切,有如话家常之妙。 尾联收束全诗,回忆当年家兄长途相送的情景。兄弟俩一路上携手前行,踏 平了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等坎坷之地。 那情景历历在目, 深厚的手足之情魂牵梦 绕。全诗语言朴质晓畅,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可谓语浅而情浓,感人至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赏析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 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 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 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 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 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 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这样的结尾,与王 维 《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 《缚鸡行》 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 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 都是不写之写, 有有余不尽之意。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 “满川风雨”, 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 的政治形势。 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 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 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 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 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银 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 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 ,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 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 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 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 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 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 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黄庭坚诗词 赏析三首 ]相关文章:

201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言志类 导学案

高三年级 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例如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 例如: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黄庭坚诗词赏析

黄庭坚诗词赏析 引言: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法家,小编整理了黄庭坚诗词 文学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 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 拍古人肩。 【赏析】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 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难以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 “ 一漏天 ”、“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 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 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转, 写重阳放晴, 登高痛饮。 说重阳天霁, 用“及至”、 “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 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 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 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 “ 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 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 但老翁头上插花却 不合时宜, 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 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 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 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最后三句是高潮。 阅读答案 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 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 ”, 即追踪的意思。 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

黄庭坚《清明》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黄庭坚《清明》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 附答案 导读:黄庭坚《清明》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诗】: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2)冢:坟墓。(3)蛰:动物冬眠。(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6)是:对,正确。(7)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翻译】: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赏析】: 黄庭坚的《清明》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雷阵阵、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大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坟墓,使人心生悲哀。诗人触景生情,由清明的百花想到荒原的逝者,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 一、概念理解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 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 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 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寄托的情感: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 5、表达个人喜好和生活志趣的。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物的特点:花中最后凋谢 寄托的情感:对菊花的喜爱 6、借物事讽喻社会的。

(完整word版)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docx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南海一中2002/4/11 阅读下面13 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表述题 ] ]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答: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选择题 ]: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 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 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 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 想感情。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表述题 ]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后者指。[ 选扦题 ]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 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 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洞中蝙蝠自居易

黄庭坚诗词鉴赏

黄庭坚诗词鉴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阮郎归(茶词) 歌停檀板舞停鸾。高阳饮兴阑。兽烟喷尽玉壶干。香分小凤团。 雪浪浅,露花圆。捧瓯春笋寒。绛纱笼下跃金鞍。归时人倚阑。 2、阮郎归(茶词) 摘山初制小龙团。色和香味全。碾声初断夜将阑。烹时鹤避烟。 消滞思,解尘烦。金瓯雪浪翻。只愁啜罢水流天。余清搅夜眠。 3、阮郎归 退红衫子乱蜂儿。衣宽只为伊。为伊去得忒多时。教人直是疑。 长睡晚,理妆迟。愁多懒画眉。夜来算得有归期。灯花则甚知。 4、阮郎归 贫家春到也骚骚。琼浆注小槽。老夫不出长蓬蒿。邻墙开碧桃。

木芍药,品题高。一枝烦剪刀。传杯犹似少年豪。醉红浸雪毛。 5、定风波 把酒花前欲问溪。问溪何事晚声悲。名利往来人尽老。谁道。溪声今古有休时。 且共玉人斟玉醑。休诉。笙歌一曲黛眉低。情似长溪长不断。君看。水声东去月轮西。 6、定风波 小院难图云雨期。幽欢浑待赏花时。到得春来君却去。相误。不须言语泪双垂。 密约尊前难嘱付。偷顾。手搓金橘敛双眉。庭榭清风明月媚。须记。归时莫待杏花飞。 7、定风波 上客休辞酒浅深。素儿歌里细听沈。粉面不须歌扇掩,闲静,一声一字总关心。 花外黄鹂能密语。休诉。有花能得几时斟。画作远山临碧水。明媚。梦为胡蝶去登临。 8、定风波(客有两新鬟善歌者,请作送汤曲,因戏前二物) 歌舞阑珊退晚妆。主人情重更留汤。冠帽斜欹辞醉去,邀定,玉人纤手自磨香。 又得尊前聊笑语。如许。短歌宜舞小红裳。宝马

促归朱户闭人睡。夜来应恨月侵床。 9、浪淘沙(荔枝) 忆昔谪巴蛮。荔子亲攀。冰肌照映柘枝冠。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 重入鬼门关。也似人间。一双和叶插云鬟。赖得清湘燕玉面,同倚阑干。 10、看花回(茶词) 夜永兰堂醺饮,半倚颓玉。烂熳坠钿堕履,是醉时风景,花暗烛残,欢意未阑, 舞燕歌珠成断续。催茗饮、旋煮寒泉,露井瓶窦响飞瀑。 纤指缓、连环动触。渐泛起、满瓯银粟。香引春风在手,似粤岭闽溪,初采盈掬。 暗想当时,探春连云寻篁竹。怎归得,鬓将老,付与杯中绿。 11、惜余欢(茶词) 四时美景,正年少赏心,频启东阁。芳酒载盈车,喜朋侣簪合。 杯觞交飞劝酬献,正酣饮、醉主公陈榻。坐来争奈,玉山未颓,兴寻巫峡。 歌阑旋烧绛蜡。况漏转铜壶,烟断香鸭。犹整醉中花,借纤手重插。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黄庭坚《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原文、译文与赏析(通用)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译文】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注释】 ①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 ②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③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④“玉台”二句: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

⑤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⑥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⑦“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个里,个中、此中。去国,离开朝廷。 【作品鉴赏】 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

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和山水田园诗

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和山水田园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物之特点(外在、内在)即人之品性(志向、情怀) 重要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对比、反衬、比喻、拟人、侧面描写 四君子:梅兰竹菊 梅:傲雪独立、不争芳斗艳、高洁脱俗、隐逸淡泊 兰:幽芳高洁、遗世独立 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有节而虚空、清雅脱俗 菊:傲霜之花,隐逸高洁 岁寒三友:松、竹、梅 傲立霜雪、高洁傲岸,青春常在、坚强不屈。 芙蓉(水芙蓉、木芙蓉)

四步到位: 第1步:明意象(题目) 第2步:寻特点(日常经验+描写) 第3步:找联系(知人论世+注释) 第4步:析情志(以上分析+情感词) 【2010年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⑴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 品性?(3分) ⑵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2008年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 雨后霜前着意红。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一生开落任东风。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黄庭坚登快阁赏析

黄庭坚登快阁赏析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一、解题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父亲黄庶专学杜甫,舅父李常是有名的藏书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22岁)登进士第,调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27岁),除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年,35岁),改知吉州太和县(在今江西)。六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山东)。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擢起居舍人,秘书丞。绍圣二年(1095,50岁)以元佑党人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荣州(今四川宜宾)。元符三年(1100年,55岁),徽宗即位,召还;旋以文字罪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崇宁四年(1105,60岁),卒于贬所。《登快阁》就是元丰五年时黄庭坚在太和任上创作的。 二、押韵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平水韵下平八“庚”部。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平水韵下平八“庚”部,广韵“庚”韵。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平水韵下平八“庚”部。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平水韵下平八“庚”部,广韵“庚”韵。 三、注释 登快阁① 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③。 落木④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⑤。 朱弦⑥已为佳人⑦绝,青眼⑧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⑨,此心吾与白鸥盟⑩。 ①快阁:《泰和县志》:“在慈恩寺普照院南,前临大江旧名慈恩阁,宋太常 博士沈遵为邑宰,更今名。”(黄宝华《黄庭坚选注》)实际上,快阁声名大噪还是源于黄庭坚的这首诗。黄庭坚有《送吕知常赴太和丞》:“我去太和欲期矣,吕君初得太和官。邑中亦有文字乐,惜不同君涧谷盘。观山千尺夜泉落,快阁六月江风寒。往寻佳境不知处,扫壁觅我题诗看。” ②痴儿:《晋书》卷四十七记载:傅咸为人清正鲠直,屡屡批评在朝廷执政的 杨骏。杨骏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岳父,权势既大,又有倚仗,对此很是不快。 其弟杨济平素与傅咸颇有交情,于是就写信劝傅咸说:“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 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意思是在官场中,就要懂得糊涂才是聪明。因此,杨济这番话中的“痴”,既指天性的迟钝,又指执着于信念而不能随机应变者的“痴性”。诗中所谓“痴儿”,取意在后者。

高三语文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述题]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述题]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_______________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________。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后者指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洞中蝙蝠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表述题]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四.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 (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表述题]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五.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双调·拨不断·大鱼王和卿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注:神鳌:传说中海上的神物人鳖。《列子·汤问》说,大帝曾命令十五只巨人的神鳖,用头顶起五座大山。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太公怎钓: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姜太公即吕尚,辅助周文千建立周朝。相传他在遇到文王、受到重用之前,曾垂钓于渭水,川的是直钩,意谓”愿者上钩”。 [表述题] 1.“胜神鳌,夯风涛”中的“夯”字的本义是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请指出在诗中“夯”字的意思和作用。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指出这首诗一共用了几处衬托并说明衬托物是什么。 3.试分析结尾一句“太公怎钓”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两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表述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