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防治知识精讲
- 格式:ppt
- 大小:357.00 KB
- 文档页数:35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俗称“羊杆菌”。
)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
2、布病有哪些主要传染源?感染布病的家畜(羊、牛、猪等)是人间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3、人是怎么患布病的?主要是人在没任何防护下接触病畜的分泌物、代谢物、接产、剪毛等、布鲁氏菌可以经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侵入机体而引起感染或发病。
4、布病对人体有哪些损害?布氏菌侵入机体、能引起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损害,其中最常见的有肝、脾和淋巴结等器官,以及运动、生殖、血管和神经等系统损害较为明显。
人患此病常因误诊误治而转成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少数患者导至死亡的结局。
5、人患布病后有哪些表现?感染布鲁氏菌后,经过1—3周的潜伏期后开始发病。
起病缓慢者岀现全身困倦,四肢无力、头疼、失眠、食欲不振、关节肌肉疼痛、微热等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
起病急剧者发病一开始就表现得较为碘型:发热、多汗、疼痛、神经痛、乏力、骨关节痛、肝、及睾丸肿大。
6、如何判断是否患了布病?对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并伴有关节、肌肉疼痛及全身乏等表现,且用药不见效者,要警惕布病的可能,要及早到县疾控中心检查。
依据国家制定的诊断标准,凡具备牲畜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有上述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阳性者,即可确诊为布病。
布病病例多不典型,因此易误诊感冒、肝炎、结核、风湿和肿瘤等疾病。
7、怎样避免感染布病?(1)、消灭传染源:在未感染畜群中,控制布病传入的最好办法就是自繁自养;必须买入时,要进行严格检疫,检出的病畜已没有治疗和利用价值,应一律屠宰做无害化处理,不得外卖。
(2)、切断传搏途径:要注意饮食卫生,各种乳和乳制品,要加热消毒后食用,切记不要生食拌肉或未熟透的肉;从事畜牧饲养、兽医、乳肉皮毛加工、收购人员等、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时应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围裙、胶鞋等,并配有脸盆、肥皂、消毒药品、毛巾等。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
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
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
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
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
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
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
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布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已被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属于二类动物疫病。
二、布病传染源有哪些?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啮齿类动物。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其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三、患病动物有哪些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生殖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严重病例可引起不育。
患畜常发生腕关节、膝关节、跗关节肿胀、疼痛。
有关节炎时出现跛行,尤其是后肢多发。
四、布病有哪些危害?对畜牧业危害。
畜间布病对畜牧业安全生产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其直接损失主要表现为患病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母畜不孕、流产、产死胎,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影响消费者心理,造成恐慌心理,不敢或拒绝食用畜产品进而阻碍畜牧产业发展。
对人类健康危害。
畜间布病可以通过动物原性食品、传播媒介、污染的空气和水源等途径传给人类,布鲁氏杆菌侵入人体后会引起各器官组织发生病变,严重的可造成终身劳动力丧失。
五、如何预防控制布病?1、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新引进的牲畜必须要上报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并隔离饲养一段时间。
隔离时间一般为45天。
3、注意个人防护。
饲喂牛羊、接羔、挤奶、清扫圈舍时必须穿工作服,佩戴乳胶手套、口罩等有效防护设备。
工作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随穿随脱,定时消毒。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布病防治现状•布病防治基础知识•布病防治方法•布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布病防治工作的建议•布病防治工作实例目录01布病防治现状当前布病疫情多个省份出现了暴发流行,其中内蒙古、*、河北等地区疫情较为严重牛、羊等家畜感染率较高,部分地区血清学阳性率超过10% 2020年全国布病报告病例数达到3755例,较2019年增加了约25%布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防控手段有限家畜养殖模式和流通环节存在漏洞,容易造成疫情传播部分地区防控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和规范布病防治的紧迫性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可导致长期反复发热、疲劳、关节疼痛等症状布病在家庭、社区等范围内传播风险较大,对当地畜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布病防治工作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挑战02布病防治基础知识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分布广泛: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特别是在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布病的基本概念呼吸道传播布鲁氏菌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人通过吸入感染性气溶胶而致病。
直接接触传播人接触到患病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或与患病动物密切接触,如接生、屠宰、处理动物制品等过程中未做好防护措施,容易感染布病。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或水源,或与患病动物密切接触后未彻底清洁手部而接触口鼻等部位导致感染。
布病的传播途径布病的常见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升高,持续时间较长。
发热布病患者常常有关节疼痛的症状,表现为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主要累及膝、肘、肩和髋关节等大关节。
关节疼痛布病患者常有肌肉疼痛的症状,表现为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
肌肉疼痛部分布病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神经痛等。
神经系统症状03布病防治方法对牛、羊等动物及其产品的严格检疫是布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通过检疫,可以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动物,切断布病的传播途径。
布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布病是由于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发生,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让公众了解布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一、了解布病的基本知识1.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包括家畜、野生动物等。
2. 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途径传播,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生牛奶、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等。
3. 布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疼痛、头痛、乏力等,严重时可引起心脏、神经系统等器官损害。
二、预防布病的措施1. 饮食安全:饮用生牛奶可能存在布鲁氏菌的感染风险,应选择经过高温处理或消毒的牛奶制品。
2. 动物管理:养殖户应加强动物的管理和饲养条件,定期进行兽医检查和疫苗接种,避免感染动物的分泌物。
3. 个人卫生:接触动物或其分泌物后,及时洗手和消毒,避免将污染物接触到口腔、鼻腔和眼睛等黏膜部位。
4. 定期体检: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接触过布鲁氏菌,以便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
三、如何预防布病的传播1. 教育宣传:加强布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加强监测:建立布病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和溯源调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个人防护:在接触动物或其分泌物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4. 畜禽消毒: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避免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感染风险。
5. 合理用药: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疫苗,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耐药性的产生。
四、布病的治疗和监测1. 治疗方法:布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如多西环素、链霉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病情监测: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等,以评估疗效和判断是否复发。
布病是一种潜伏期长、症状多样化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关键是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动物、饮用不经过消毒的生奶或奶制品、接触感染物体等。
以下是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知识:
1. 饮食安全:使用新鲜、煮沸或消毒处理过的奶制品,尤其是生奶或未经加热处理的奶制品可能携带布鲁氏菌。
同时,避免食用未经烹饪的肉类,特别是从受感染的动物获取的肉类。
2. 动物接触:减少与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的机会。
尤其是接触产生流产、死胎或早产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通常有更高的布鲁氏菌感染风险。
3. 监管兽医卫生:畜牧业者和兽医等高风险职业人员应遵循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在处理和接触动物时佩戴适当的保护设备,比如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
4. 预防接种: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疫苗是存在的,并且对于高度暴露于风险环境的人员,特别是兽医和农民等,建议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
5. 安全操作:在进行兽医和农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比如保持工作区域的干净和卫生,避免被体液或血液等污染物接触。
6. 早期治疗:如果疑似感染布鲁氏菌,应尽早就诊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
传播和严重后果。
7.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和相关职业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以促进公众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的提高。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怀疑感染了布鲁氏菌病,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汇报人:日期:•布病概述与危害•布病预防措施•布病治疗方法目录•布病预防与控制策略建议•布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未来布病防治工作展望与建议01布病概述与危害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布病定义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传播,也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和水传播。
传播途径布病定义及传播途径布病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症状。
布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患者可能出现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情况,甚至导致不孕不育、丧失劳动能力等。
临床表现与危害危害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和治疗布病患者,有助于控制疫情的传播。
控制疫情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加强布病的防治工作,可以保护广大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有效控制布病的传播,有助于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030201防治布病的重要性02布病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公众普及布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制作宣传资料制作布病防治宣传册、海报、宣传片等,向公众发放,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和防范意识。
规范养殖行为,减少传染源建立养殖档案对养殖场(户)建立养殖档案,记录养殖品种、数量、免疫接种等信息,便于追溯和管理。
实施检疫和免疫接种对养殖动物实施检疫和免疫接种,确保动物健康,减少传染源。
规范养殖行为加强养殖场(户)的监管,规范养殖行为,防止动物粪便、尿液等污染环境,减少布病传播途径。
隔离治疗对感染动物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对接触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
定期检测对养殖动物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感染动物,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加强医疗救治对感染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并进行隔离治疗。
定期检测与隔离治疗03布病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法:布病患者通常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布病概述•布病防治知识•布病防治政策与法规•布病防治的未来展望•布病防治典型案例分析目录01布病概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具有强大的侵袭力,可通过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
布病的定义布病的传播途径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或人直接接触,如拥抱、性接触等。
直接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皮肤传播食用未煮熟的肉、奶制品等,病原菌可经消化道进入人体。
吸入含有病原菌的空气、飞沫等。
皮肤伤口接触含有病原菌的液体、土壤等。
人类感染布病后,可引起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不孕不育、瘫痪等。
动物感染后,可引起流产、不育、死亡等症状,对畜牧业造成严重损失。
布病的危害02布病防治知识1 2 3及时诊断和治疗布病患者,同时对可能传播布病的家畜进行隔离和检疫,以控制传染源的扩散。
控制传染源避免与感染布病的家畜接触,注意个人卫生,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制品和水产品等,以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个人防护,如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同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以降低感染风险。
保护易感人群一旦出现布病症状,如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及时就医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如四环素、链霉素等,并按照医嘱规范用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规范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如对症治疗、休息、饮食调理等,以促进康复。
辅助治疗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定期进行布病相关检查,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
定期复查03布病防治政策与法规国家布病防治政策建立国家布病监测系统通过设立监测点,及时掌握布病的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制定国家布病防治计划根据疫情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制定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防治计划。
推广布病防治知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contents •布病概述•布病防治知识•布病疫苗•布病防治政策与法规•布病防治宣传教育•布病防治案例分析目录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侵袭力,可引起人类急性或慢性感染。
布病的定义布病的传播途径030201对人类的危害对动物的危害布病的危害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避免与感染布病的家畜接触,注意个人卫生,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制品和水产品等,以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治疗措施及时就医规范治疗辅助治疗定期复查布鲁氏菌病疫苗(Brucellosis vaccine)是一种预防布鲁氏菌病的疫苗,包括全细胞(walled)和无细胞(acellular)两种类型。
全细胞疫苗由布鲁氏菌培养液灭活后制成,含有细菌的所有成分,包括脂多糖(LPS)和蛋白质等。
无细胞疫苗仅由细菌的蛋白质成分制成,不含脂多糖。
布病疫苗的种类布病疫苗的接种对象布鲁氏菌病疫苗通常用于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如畜牧养殖者、屠宰场工人、兽医等。
对于与动物接触频繁的职业人群,如兽医、畜牧养殖者、屠宰场工人等,建议接种布鲁氏菌病疫苗以预防感染。
另外,对于有动物接触史的普通人,也可以考虑接种布鲁氏菌病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布病疫苗的接种程序国家布病防治政策与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布病为乙类传染病,须及时上报并积极治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定期召开布病防治工作会议,制定并实施国家布病防治计划。
建立国家级布病监测网络,定期发布布病疫情及防治信息。
地方布病防治政策与法规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布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设立地方布病防治专业机构或指定定点医院,负责治疗患者的医疗机构须具备相应诊疗条件。
各省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地方布病防治法规,定期开展宣传教育。
企业布病防治责任与义务企业应当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避免接触感企业应当建立布病防治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布病防治1加强宣传教育的重要性23布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加强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其危害性的认识,引导大众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完整版)布病防治知识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由患病的家畜传染给人类。
患者表现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肿大、关节肿大畸形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终身残废、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或死亡,甚至可能转化为慢性病。
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中病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动物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流产物含有大量细菌,人和其他动物接触落胎后极易感染布病。
因此,淘汰宰杀病畜是消灭布病的关键。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人体。
直接接触传播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患者由于接触病畜、处理流产物、饲养、放牧、起羊圈、挤奶、剥皮、屠宰、肉类加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胎儿、胎盘、粪、尸体、污染肉类等而感染。
消化道传染主要是通过食用病畜的生奶及奶制品、食用半生或生的病畜肉等途径感染。
呼吸道传播主要是吸入来自畜圈、牧场、屠宰场、皮毛车间、布病实验室等处污染的空气。
预防布病的关键在于管理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及时扑杀病畜,深埋流产物及死畜,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污染的环境,煮沸消毒乳及其制品,提倡圈养,牲畜的圈舍应远离住房处,严禁在住房内产羔和接羔。
此外,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应戴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
最后,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应将其深埋在地下0.5米以下或烧毁,对流产胎儿和羊水污染的场地,用石灰乳或漂白粉消毒。
布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简称布病)。
布鲁氏菌病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 3%的漂白粉澄清液数分钟就可将其杀灭。
布鲁氏菌在外界环境的生存能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食品中可生存数周到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二、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马、狗、鼠、家兔、猫等。
目前在我县主要以羊、牛为主要传染源。
三、控制措施
1、管理传染源。
加强病畜管理,发现患畜应隔离于专设牧场中。
流产胎儿应加生石灰深埋。
患病的人应及时隔离,治疗至病状消失。
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应予消毒。
2、切断传染途径。
病区的乳类、肉类及皮毛等畜产品需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外运。
保护水源。
3、保护易感人畜。
凡从事动物饲养、动物产品加工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
注意个人卫生及行为。
4、患者可用大剂量广谱抗菌素均可治愈,发病初期效果更佳。
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直到症状彻底消失痊愈,一旦耽误最佳治疗时期或变慢性后就成为终生携带病菌者,很难痊愈。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也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以下是布病防治的一些知识:
1. 症状:人患布病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睾丸炎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风湿、结核等疾病相混淆,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出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时,与家畜接触史或食用过病畜肉者,应及时就医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
2. 传播途径:布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家畜密切接触,或者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或水。
此外,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
3. 预防措施:
•加强病畜检疫、屠宰、隔离病畜。
•不吃不干净或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和奶,家庭食用畜肉应小块煮熟,生熟分放。
•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与家畜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乳胶手套、口罩等。
•对可能被病畜污染的家庭环境、物品、病畜粪便进行消毒处理。
4. 治疗措施:对于布病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正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使用抗生素治疗等。
总之,布病是一种传染病,需要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其传播。
如果您有任何与家畜接触的经历或在疫情高发区域生活或旅行过,请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接受检查。
同时,采取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布氏菌属的细菌侵犯机体后引发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也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属乙类传染病。
2、布病的来源?布鲁氏菌的命名来自于一个外国医生的名字,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该菌的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将其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病)。
3、布病的致病菌是什么?致病菌为布鲁氏杆菌,分为6个种:羊种、牛种、猪种、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4、布鲁氏杆菌的抵抗力?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湿热100℃1~4分钟便可将其杀灭;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1%新洁尔灭、3%来苏儿、2.5%漂白粉溶液均能在5分钟内杀死布氏菌;对抗生素比较敏感。
5、布病流行概况如何?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近几年在我省发病呈上升趋势。
2011年湖北省报告布病16例、2012年11例、2013年45例、2014年至5月底52例。
广水市2012年首次报告布病1例、2013年2例、2014年至6月13日报告13例。
6、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羊(山羊和绵羊)、牛、猪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
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是敏感试验动物,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7、布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经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
8、布病的易感人群是什么?人类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9、哪些人群容易得布病?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人群,有一定的职业性,患病率取决于与牲畜及其产品的接触机会。
养牛、羊的人易患此病。
10、布病的发病高峰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3—8月份。
如何预防布病引言布病是一种通过螨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主要影响人类和动物的皮肤和毛发。
布病病原体是布氏螨,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容易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本文将介绍如何预防布病,以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了解布病的传播途径布病主要通过螨虫传播,这些寄生在皮肤和毛发中的细小昆虫会落在环境中,然后被人和动物吸入,导致感染。
螨虫可以在家居环境、皮肤接触和动物传播等方面传输。
为了预防布病,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的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家庭环境的预防措施布病在家庭环境中传播的风险较大。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定期清洁:保持家居环境清洁是防止布病传播的第一步。
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地毯和窗帘等。
使用高温水洗涤能有效杀灭螨虫。
2.布置家具:选择易清洁的家具和床垫,减少螨虫滋生的机会。
可以使用防螨虫垫子或者螨虫抗原包裹的床垫。
3.通风换气:良好的通风可以减少螨虫滋生的机会。
每天开启窗户进行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4.清洁宠物:如果在家中养有宠物,要经常给它们洗澡,清洁宠物身上的螨虫。
个人卫生的预防措施除了家庭环境,个人卫生也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1.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接触布病感染者的皮肤和毛发会增加感染风险。
避免与已感染的人和动物密切接触。
2.勤洗手:洗手是最基本的卫生习惯,使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清洁双手。
3.个人用品分开:避免与其他人共用个人用品,如毛巾、床上用品等。
个人用品最好每周更换,并用高温水清洗。
4.穿戴防护衣物:对于需要接触布病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例如畜牧业工作者,建议穿戴防护衣物和手套保护自己。
动物的预防措施布病不仅可以在人类中传播,它也会影响动物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保护动物免受布病感染的预防措施:1.动物检查:经常带动物到兽医处进行检查,确保动物的健康状况良好。
2.毛发清洁:定期为动物清洗毛发,以减少螨虫和其他寄生虫的滋生。
3.定期驱虫:使用兽医推荐的驱虫药物定期驱除寄生虫,减少布病的传播风险。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
感染布病的家畜是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2、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人患布病表现为发烧、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
牲畜患该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跛足或后肢麻痹,以及睾丸炎等症。
3、人是怎样得上布病的?人主要是通过接触患病的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其污染的环境而感染上的。
我国患病的动物主要有羊、牛、猪、鹿、犬等。
人接触了患病的家畜及其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皮毛、尿、粪便及被其污染的土壤、水、饲草等都有可能发病。
4、哪些人易感染布病?一般来说,凡是接触患病家畜及其制品的人,或是生活在疫区与患病家畜污染的环境有接触的人,都有可能感染布病。
其中,饲养、管理、屠宰家畜的人员,畜产品收购、运输及加工人员,畜牧兽医人员等更容易感染布病。
5、怀疑患了布病怎么办?怀疑患了布病应尽快到当地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6、布病的愈后人患布病后,病程长短不一,以3-12个月者居多。
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力,一般愈后良好。
但有些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迁延数年,甚至终生不愈,严重影响劳动能力。
布病本身不易引起死亡。
7、如何预防布病?(1)首先要做好传染源管理:提倡圈养,羊(牛)棚圈应远离住房,避开水源。
人畜分居,坚决不要在住房内产羔和卧室内养羔。
(2)要对家畜进行检疫,阳性病畜要由畜牧部门统一淘汰扑杀处理。
要对健康畜进行免疫。
(3)切断传播途径:在接羔、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以防污染环境和被狗吃掉引起布病传播。
(4)注意个人卫生防护。
不吃不清洁或被布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不喝生奶,吃生肉及生奶制品。
从事饲养、放牧、畜产品加工、兽医等人要做好个人防护,在挤奶、接羔、剪打羊毛、收购和从事乳肉加工、屠宰、病畜治疗时,均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等,工作后要洗净双手,清洗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