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余华《活着》死亡悲剧下的生存哲学

论余华《活着》死亡悲剧下的生存哲学

论余华《活着》死亡悲剧下的生存哲学
论余华《活着》死亡悲剧下的生存哲学

目录

余华《活着》中农民的悲剧命运

××××专业学生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

摘要:苦难与生命,历来是各个时代作家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东西,无论是鲁迅《祥林嫂》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饥寒交迫的死去,或者是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凄凉结局,无一不体现出底层人民在面对艰难困苦时的悲惨结局,毫不例外的铺垫了任务的悲剧命运,这或许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余华的《活着》更是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端困苦情况下的承受能力,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遭受各种打击却始终默默承受的农民的悲剧形象——富贵,富贵所秉持的生命态度,不仅仅是一个农民在那个年代的生存体验,更是一个人在面对苦难时的普遍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态度。本文主要对余华《活着》中农民的悲剧命运展开描写,以一部《活着》向人们揭示和展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生存之苦,及其在苦难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表述了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关键词:苦难与生命悲剧命运生存理念

The tragic fate of the farmers in Yu Hua's

"live"

Student majoring in ×××× Name

Tutor Name

Abstract:Life misery and historically various writers tireless pursuit of something, whether it is the tragic fate of Lu Xun "Xianglinsao" Xianglinsao, or the cold and hunger of the match selling little girl "small girl to die, or is the dismal outcome of Lao She" Camel Xiangzi ", reflect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in the face of hardship the tragic ending, without exception, pave the way for the tragic fate of the task,

which is perhaps the epitome of the era. Yu Hua's "alive" is demonstrating the ability to bear in the situation of extreme hardship to the people. In this novel, shaping the tragic image of a farmers suffer a variety of combat but always endure in silence -- wealth, wealth and uphold the attitude of life. Not only is a farmer in the time of survival experience, it is a person in the face of suffering common survival philosophy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farmers in Yu Hua's "living", In a "live" to reveal and demonstrate the underlying Chinese farmers living hard, and suffering in life to bear ability, expressing face survival idea and the survival strategy of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suffering.

Key words: Suffering and life Tragic fate survival philosophy

一、绪论

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余华《活着》中命运悲惨的农民的富贵的悲剧人生展开描述,通过富贵的苦难人生,探讨余华的生存哲学,以及余华生存哲学的来源。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端困苦情况下的承受能力,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遭受各种打击却始终默默承受的农民的悲剧形象——富贵,毫不吝啬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命运,令无线唏嘘感慨却又无可奈何,福贵无疑是一个极端悲剧的形象,他眼睁睁看着身边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忍受着生命的极端悲苦;另一方面,富贵又是一个坚强的形象,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离别,却有一次又一次坚强的承受下来。富贵所秉持的生命态度,不仅仅是一个农民在那个年代的生存体验,更是一个人在面对苦难时的普遍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态度。本文主要对余华《活着》中农民的悲剧命运展开描写,对余华在《活着》中所要表现的生命哲学进行探讨,以一部《活着》向人们揭示和展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生存之苦,及其在苦难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表述了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2.研究综述

余华的《活着》集中表现了90年代农民的生存哲学,表达了极端苦难之下的悲剧人物所秉持的生存理念,余华呈现的“活着”的力量不是用挣扎的倔脾气支撑下去,而是超然自己,将命运赋予的人生的所有苦难以自己的责任、以自己的十字架承受而能够享有人生的力

量。让我们看到,余华的小说正在主张,在整个人生能够承受的苦难的精神世界里,人生的幸福和不幸、欢乐和悲痛都会是一种“享有”,人生的苦难能够变成回忆里的享有,可以说,正是凭着这样的生存理念,富贵“活着”,这不是软弱,不是退缩,是那个年代生存下去的独特智慧。。余华通过这种探索,我们可以知道对人类和人生的深刻的同情和信赖、对生存充满力量的肯定、对生存的超越性的希望。这就是余华自己的文学要写出来的或者终于自负写出来的真理和高尚。余华小说给我们的感动的根底里有向人类和生存的超越意志,那个后面有文学的真理应该引出来高尚和真理、永远和希望的余华的坚强的信念。结果,给我们传来的就是对人类和生存更深的同感和对那可能性的信赖。

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查阅文献法,对历年来各个学者们关于余华《活着》富贵的悲剧人生以及余华生存哲学的探讨进行了总结与借鉴,希望能够对余华的生存哲学有更深的理解。

4.研究意义

最困难的不是死去,而是在受尽苦难之后艰难的活着,死亡从来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不知道怎么活着,富贵的一生可谓是没有多少幸福生活,但是他还是坚强的活着,在受尽各种生死离别的打击之后,这对于我们来说,本身就已经足够我们学习,在余华的笔下,这个一生受苦的老农民无疑是睿智的,他的生存理念值得后人不断学习研究,同时,余华的这部作品影响深远,对这部作品生存哲学的研究就是向经典致敬的过程。

二、《活着》死亡悲剧的内涵

1.死亡悲剧的渲染

看过《活着》的人心里应该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徐富贵活着似乎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亲人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一个个的死去,在他由于输光家产而由一个阔少变成一个穷光蛋以后,他的父亲在亲手变卖田产之后,在从老宅搬向茅屋的当天死去;富贵在经历了由人生高峰跌向谷底,甚至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时候终于洗心革面,开始勤勤恳恳做劳动,老老实实过生活,学会关心妻子、疼爱子女之后,人生的苦难却又接踵而至。他在为病中的母亲买药时被抓壮丁,在经历了两年的出生入死之后,终于得以回家,却又得知,一直疼爱自己的母亲在他被抓不久就因病死去,聪明可爱的大女儿凤霞也在他被抓的日子里,因为一次猝不及防的高烧而永远地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苦难远远不止这些,在其后的日子中,厄运的影子一

直追随着他,残暴地夺走了每一个与他有着亲密关系的人的生命,没有一丝怜惜,也毫不同情。单纯善良的儿子也因为医生的愚昧无知以及谄媚心态,在为校长献血的过程中,被抽血过多而致死;而从小受尽苦难,本已嫁为人妇,好不容易有一个幸福归宿的女儿,却在产后痛苦的思雨大出血;妻子家珍善良贤惠,在苦难的日子里始终陪着富贵不曾离去,却因积劳成疾,被软骨病夺去了生命;老实能干的女婿二喜,因一次工地事故,被两排水泥板活活夹死;活泼可爱的小外孙因吃豆子过多而被撑死。在受到不同的极端的苦难打击后,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最后剩下他一个人,虽然孤单,但他却活着。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身边总有这样一个或者一群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主人公的性格或者命运或者是高贵的品质,在富贵身边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小说的春生是富贵身边为数不多的一个朋友, 春生与富贵一起经历了战争和死亡的恐惧,两人曾苦难与共。多年之后重逢的场合是在富贵的儿子有庆死于非命,而嫁祸者正是春生的老婆时,此时春生已是一县之长,富贵只是一个在土地上求安身立命而不得的贫苦农民,两人的社会地位悬殊。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贵为一县之长的春生沦为阶下囚, 过了一段人人得以拳打脚踢的日子。在春生眼里,富贵是值得信赖的,因为被打得浑身肿烫的春生曾在深夜偷偷跑来找富贵,告诉他“我不想活了”,显然这只是他愤怒的宣泄,情绪的反抗,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在富贵这里获得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然而最后春生还是选择了死亡。这个人的死亡易被人忽视,但正是这个人的死从另一个侧面映衬了富贵对待苦难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富贵的妻子家珍简单的一句:“春生,你要活着”,讲述一切生活及生命的意义。众多的死亡中,唯有他是自己选择死亡的。从生命的层面上来讲,春生自动放弃生命,与那些美丽鲜活的生命突然遭受死亡袭击相比,他的死显得懦弱无力。但他不可谓不聪明果敢,因为他得以在南征北战中幸存,并当上解放军干部。与富贵相比,他有更深的文化思想,关于国家,关于政治,关于生命,他都有自己的思考。然而,所谓`无欲则刚',春生的生命也因此变得脆弱。

.经历苦难后的洒脱

富贵微笑地看着我,西落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显得格外精神。他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的心里涌上一股难言

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1“我”在富贵的脸上,看不到苦难摧残留下的悲伤和颓唐,看到的只是远处的田野呈现出舒展的姿态,看上去是那么的广阔,无边无际,看到的是宁静在遥远处波动。这种已磨砺为一种柔性的品质,时刻保卫着他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富贵就是这样的人,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对于富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的超越和平静。”所以,富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在这无边无际的苦难与绝望中,作者也好心的留下了一丝温情与希望,在小说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十年过去,起码还有“两个老不死”———徐富贵和老牛“富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都活着。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临死亡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久了,但它却在死亡来临的最后关口哭了,也许是因为跟富贵一样,虽然受尽苦难,但内心深处仍有对生存的深深眷恋,于是它哭了,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哭,所以受尽苦难的富贵买下了它,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也叫“富贵”,至于富贵买下它的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在老牛的身上,看到了同命相连的心心相惜吧。同时,在中国人的眼里,终日在田间劳作的牛,代表着忍耐、持久与坚韧,这与富贵的生活理念以及人生经历何其相似,于是,作者安排这样有着相同之处的两个“伙伴”在余下的人生中相伴,也算是最后的安慰了吧。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在感受被苦难死亡的气息笼罩的同时,还体验到富贵亲人之间流露出的温情以及富贵深刻的家庭情结。当富贵输光家产后,他因为全家将跟着他受罪而感到无比的愧疚,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是家人并没有因此而给他多少责怪,更多的是宽容和理解。富贵的爹说:“富贵呀,赌债也是债,自古没有欠债不还的道理。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明天他们就会送钱来。我老了。挑不动担子了,你就自己挑着钱去还债吧。”他娘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家珍一边替他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家人的理解与宽容重新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使富贵在家业败落后,放下了架子,不再虚荣,而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过生活。

在眼泪与血汗中艰难地活着,日子虽让人心酸又充满着令人感动的情节:年迈的老母亲颤巍巍地下地帮忙,小儿子对父亲无限体贴,被丈人接走的妻子也抱着刚生的儿子回了家。在艰难困苦中,老婆孩子是他生命里的最后一缕温馨。当他被拉做壮丁,在枪林弹雨,死人如麻,随时会丧命的战场中, “我是一遍遍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

1选自《活着》原文片段

家珍。”他心中惦念的是自己的家,正是因为对家的深厚情结支撑着他在枪林弹雨中求生的意念。当富贵终于回到家中,他对全家人的团聚感到无比的兴奋与满足;最让我感动的是女婿二喜因为需要还债而不舍得买蚊帐,到了夏天,屋里的蚊子特别多的时候,天一黑二喜便躺在床上去喂蚊子,让凤霞在外面乘凉,他总是先把蚊子喂饱才让凤霞去睡觉。有几次凤霞进去看他,他就焦急,一把将她推出去。看他被蚊子咬得到处是红点,“我”也心疼,说:“你别这样。”二喜说:“我一个人,蚊子多咬几口捡不了什么便宜,凤霞可是两个人啊!”这些在苦难中难得的温情,也是支撑着富贵在遭受一个个极端打击的情况下仍坚持活下去而没有走向崩溃的原因之一。

2.死亡悲剧下的生存哲学

在苦难中忍耐

在经历了如此极端的悲剧之后,富贵为什么能活着,而没有走向死亡的命运我想,这与富贵的生存理念有关,或者说,与余华对“活着”的理解有关,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一词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2这句话是对解脱苦难的最好诠释,也是余华把主人公置于如此悲惨的背景下的原因,正是在苦难的漩涡中,生命的张力才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富贵一家触目惊心的生活图景才更加震惊。。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接二连三的丧亲之痛,可是并没有充满血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没有一丝愤怒,似乎一切都是在沿着该走的脉络在前进,一切都那么的平淡。有的只是富贵在苦难的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无边的忍耐与包容,以至再大的苦难来临,富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力之中。但忍耐的背后又是何种力量在支撑着他呢他的精神支柱又是什么呢?

把一切交给命运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正是终日在泥土中挣扎,始终摆脱不掉贫苦和灾难的富贵的全部的人生哲学观。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定。富贵经常提到“命”。一种宿命观念始终影响着富贵。在富贵的观念中,他的生活潦倒是命,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他活着比人长寿是命,他娶了家珍这样一个好女人是命,凤霞被送走是命,苦根没爹没娘是命,徐家人的受苦受难是命。在他的认知中,他是一个微小无力的人,没有与命运抗争的能力,所以,他要做的就是服从和等待:平静地接受苦难的命运,等待一切痛苦的来临,不与命运做无谓的抗争,甚至不做质疑追问。正是富贵这种对命运强烈的顺从与认同感,缓冲了他在多灾多难的现实中生存的焦虑,也冲刷掉了富贵对于事实的追问,使他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所赋予的各种苦难。尽管很多时候,他自己的选择也成为别人命运的构成因素之一,但他仍然把他们归之于命运的安排。在他因为无法同时解决有庆上学和抚养凤霞两个问题时,他们忍痛做出了送掉凤霞的决定。对于这个决定富贵的解释是“凤霞命苦,这辈子看来是要苦到底了。有庆可不能苦一辈子———总得有一个日后过得好一点。”可以看出,牺牲凤霞是为有庆,是富贵夫妇内心愧疚而又不得不做出的一个决定,尽管这是在他的选择下对凤霞命运的改变,可他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用这个借口给自己的选择做出了解释,也给生活的残酷寻找到了一个归宿;而在大炼钢铁时,风水先生选煮钢铁的地方,因为和家珍认识的缘故,免了烧屋的灾祸,而村里的老孙头家被选中了。富贵知道这很大的原因是风水先生给家珍的人情,但仍然归于“都是命”,“是灾祸找上他的”;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了,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陪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死去,我还活着。3正是这样如此泛化地使用`命'的概念,避开所有个人主动性的因素及其责任,以`自然'或`命'的名义交付所有的生存重负。我们可以看到了富贵对宿命的认同所带来的淡然超脱的一面。

三《活着》死亡悲剧的哲学探源

1.余华生存哲学概念

徐富贵的生活无疑是悲惨的,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其实表达了余华对于真正的人的关注以及文学观,余华曾在一个访谈上说过,“我只是一位作家,我的兴趣和责任是要求自己写出真正的人,确切的说是真正的中国人。我的立场十分简单,对于一位优秀的作家来说,是应该关心政治和社会价值还是应该关心大众消费的潮流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应该关心真正

3余华,余华精品集,作家出版社,2006年8月

的人。”4正是基于对真正的人的关注,余华在对小说的描写中,倾注了对生存的深刻的怜悯和同情之心,小说中的人物表现了向往高尚和超越、生存真理及对生存的希望。苦难作为余华反复叙述的一个主题,大致体现在“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两个层面上,余华在小说的苦难叙述中隐去了“知性主题和道德主体”的介入, 他也发现了缓解苦难生活的三种方式回忆、忍耐、幽默。5余华并不只是为揭示苦难而叙述苦难、展示苦难,为内心涌动的强烈而独特的“生命意识”找到一种特殊的呈现方式才是其根本动因。那么,在余华的苦难文学中,体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与生存哲学呢

应该是忍耐。不仅是徐富贵,在余华另一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两个主人公都遭受了极端悲苦的命运,然而,在苦难的命运面前,他们都选择了忍耐,“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6

2.余华生存哲学主要思想

中国式生存哲学

富贵最后回忆自己的一生时,曾不无感概地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了,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去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福贵的这番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也非常朴实,但细细品味,其中似乎又蕴含了某种“无欲之境乃至高之境”的中国式的生存理念。作为中国乡村社会中最低层的生存者,福贵的生存愿望和生存方式都很简单,仅仅是为了“活着”而己,因此他很少与社会、历史构成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也很少与邻里之间产生伦理道德的冲突。除了年轻时浪荡过一阵子之外,他无外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安分守己者,是一个老实的不能再老实的农民。理想、抱负、地位……所有这些人类正常德欲望都被他自己内心中剔的一干二净,人物与命运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只剩下生与死的最直接的对视。

4余华、叶立文。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小说评论》,1996年第4期

5樊星,人性恶的证明—余华小说论一《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

6余华,活着

.佛教生存理念

在活着的序言中,余华说他的小说是在表达人和现实的一种紧张关系,实际上他大多数的小说都是如此的,即对生存的虔诚关注,也即对苦的关注。《活着》中有浓厚的佛教意蕴。在佛教看来,众生为无常患累,不能自我主宰,因而活在世上必受无量诸苦,所以生存就是苦。据说,佛祖在成佛之前,作为王子有两件事情对他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并直接成为他探寻人生的动因。一是他谈到一条大青虫被一堆蚂蚁咬得满地翻滚,由此看出现世苦难的普遍性二是看到在烈日之下,一瘦骨磷峋的老者和一头像老者一样瘦的老牛在吃力地耕地,由此看出现世的不平等性。”在谈到《活着》中福贵的形象时,余华也说“福贵最早来到我脑子里时是这样的,一个老人,在中午的阳光下犁田,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皱纹里嵌满了土。”“由此可见余华在潜意识中对现世的理解和释迩是相似的,这主要表现在关于人的苦、生、死等切近生命本身的诸方面。但余华不是佛陀,只能说他有佛性,况且他对现世众生的理解,也又局限在形而下的层面。

人道主义精神的折射

刚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余华的《活着》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情怀,我一定会报之以冷笑。我看到的知识徐富贵经历了人生一次一次极端痛苦的打击,人道主义又表现在哪里?后来才发现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用苦难的外衣向我们展示了人道主义的柔情,生命意识就包含在这种苦难、超越以及升华的过程当中,使人重新认识到了小说叙事对生命存在状况的一种尊重。。“活着”就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展示了生命中最深厚最顽强的精神力量,“活着”的背后,又分明地漾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余华的最大愿望就是想通过《活着》,传达“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这一充满苦难意味的存在本相。在余华看来,人类作为一种生命本体的要求,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活着”的要求,“人的理想、抱负,或者金钱、地位等等和生命本身是没有关系得,它仅仅是人的欲望或者是荔枝扩张的要求而己。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但是,在“活着”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中,却又包含着生命里许多复杂的人生况味,用余华自己的话说,活着“就是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高兴地、愉快地去尝试克服、度过它”。显然,这是余华对自身艺术调整后的“受难”主题的再次拓展,也是他开始与现实建立新型关系后的一次积极的努力。余华在作品中,表明了他在写作中开始对“诚实”和“向善”伦理召唤。同时 ,他还明确的表达了“同情与怜悯之心”对于作家

作为一个精神劳作者的不可或缺,强调了悲悯情怀在写作中的价值意义和信念立场。在别的文章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余华将生命与人道主义奉为其写作的终极目标“我写作是因为我根本就无法放弃写作。自从我十五年前开始动笔,写作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明白写作可以改变一个人,把他从一个一直坚强的人变成个爱流泪、优柔寡断的声、,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作家。我并不是要贬低写作。恰恰相反,我要强调写作对个人的重要,因为文学最终的力量就是软化人心,让热爱文学的人在远隔千里、经历了生离死别之后,还能相互热爱。

道家对生死的超越

《活着》亦比较集中地表现了道家文化超越死亡的观念。福贵经历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死去的过程,也由此经历了一个从悲痛到超脱的精神蜕变过程。,因为父亲是被他活活气死的,因此对父亲的死,福贵是既悲痛又愧疚;同样的,对母亲的死,福贵也是愧疚不已,因为在母亲最艰苦最凄惨的时候,他却不在身边;儿子有庆的死,让他悲痛不已;女儿凤霞死于难产时,福贵觉得“我心里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到了那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至此,富贵的伤痛到了极点,到妻子家珍死时,福贵己看破生死之限,达到了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他微笑着告诉“我”,“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他的微笑、他的淡淡的语气,令人看不到丝毫悲伤,只感到对死亡超越的精神状态。直到最后连女婿和外孙也死了,福贵与老牛为伴,唱着歌谣,悠然自得于天地万物之间。这不由得令人想到庄子在妻子死时鼓盆而歌的典故。福贵对死亡的态度正与庄子的死亡意识相对应开始不知生死乃性命之始之本,故而悲伤既而认识到生命之始本无生,死亡之本乃形变,最终认识到死亡只不过是寝于天地之巨室,返归基本始本真而已,故而以达观超脱的态度面对死亡。老庄都把“一”作为摆脱和超越死亡的关键,“老子主张人与道`合二为一',庄子倡导`生死齐一',这里的`一'与`道'是相同的,都是指人与自然、生与死混沌不分的原始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人只有生存的本能,而无时间的忧虑,更不会把时间的流失和生命的死亡相联系。由此便能做到泯物我、超厉害、同是非,达到所谓的`至乐'之境”。福贵亲历了那么多的死亡经历之后,最终领悟到生死本一体,从而超越死亡的烦恼和局限,达到一种“齐平生死”的境界。

3.余华哲学观主要来源

余华的《活着》集中表现了90年代农民的生存哲学,表达了极端苦难之下的悲剧人物所秉持的生存理念,余华呈现的“活着”的力量不是用挣扎的倔脾气支撑下去,而是超然自己,将命运赋予的人生的所有苦难以自己的责任、以自己的十字架承受而能够享有人生的力

量。让我们看到,余华的小说正在主张,在整个人生能够承受的苦难的精神世界里,人生的幸福和不幸、欢乐和悲痛都会是一种“享有”,人生的苦难能够变成回忆里的享有,可以说,正是凭着这样的生存理念,富贵“活着”,这不是软弱,不是退缩,是那个年代生存下去的独特智慧。。余华通过这种探索,我们可以知道对人类和人生的深刻的同情和信赖、对生存充满力量的肯定、对生存的超越性的希望。这就是余华自己的文学要写出来的或者终于自负写出来的真理和高尚。余华小说给我们的感动的根底里有向人类和生存的超越意志,那个后面有文学的真理应该引出来高尚和真理、永远和希望的余华的坚强的信念。结果,给我们传来的就是对人类和生存更深的同感和对那可能性的信赖。

结论

《活着》充满着人生的苦难。在余华看来, 无论你高居显位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你腰缠万贯还是身无分文,人“活着”就要受苦。苦难充斥在生活中,你无法逃避。但他小说中的人物却是通过各自的理想、各自的生存理念去接受苦难、承受苦难,面对苦难并不是绝望地呼号和无力地呻吟。《活着》的故事告诉着我们, 人的存在本就与苦难相连,活着就要受苦,苦难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苦难,人类无须逃避也无法逃避。余华曾说:“《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 ,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 ,当然,《活着》也讲述了中国人这几十年是怎样熬过来的。”[15]P136余华还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16]P216福贵所持的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他所表述的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态度和生存策略。它告诉我们尽管命运注定是悲剧,然而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活着,关键是活着。

参考文献

[1]余华.最初的岁月[ EB/OL].文学视界.余华专栏,

[2][美].S.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 lihaiba:论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余华评论集

[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5]黄海.解读《活着》: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的真实本相和生存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5).

[6]范家进.中国现当代小说点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313.

[7]范家进.中国现当代小说点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313- 314.

[8]蔡爱青,黄自然.余华小说《活着》解读[ 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

[9]陈慧萍.新加坡教育制定政策的问题与挑战:历史概要[M]. 2007.

[10]严峰.中国大学文化研究.2005.

[11]汤一介.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2]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13]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通过主人翁福贵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死亡的超越,及对温情的救赎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论述《活着》中作者所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认知。 关键字:《活着》;苦难;生命意识发表论文网站 《活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这部作品名为“活着”,但是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不断死去的故事。可以说《活着》其实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这篇小说事事都围绕着主人公福贵来展开。作者也正是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展示向我们传达了生死之别的真谛。在一次访谈中,余华先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事实,也做出了一个判断。那么《活着》到底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意义,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余华的生命意识。

一、孤独意识 福贵活着但却孤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父亲被他气死,母亲去世,孩子有庆被抽干血而亡,春生上吊自杀,女儿得败血症死去,妻子得软骨病死去,二喜因为工伤丧命,外孙苦根活活撑死。可以说跟福贵有关系的人都不在了,福贵的精神支柱已经是没有的了。这个世界就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了。在小说结尾处有段福贵的话;“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福贵已经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了。后来福贵买了一头老牛,福贵就和这头老牛相依为命,一起孤独到老,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亲人,只有一头老牛陪伴他。在内心世界福贵同样也是孤独的,亲人都离去了,自己内心已经没有了寄托,在牛耕田的时候福贵是这样说的:“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可以说福贵把牛当作了自己对亲人的一种思念和寄托,把动物当成了

余华《活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15分) 活着 余华 ①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②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③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 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④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 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 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⑤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 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 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 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 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⑥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⑦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⑧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⑨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⑩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 “你当真要买。” ⑾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⑿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⒀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⒁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 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 着的。” ⒂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⒃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⒄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 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⒅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 (1)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摘要: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不同的人的性格会决定不同的生活命运,反之,生活道路的不同也会反作用于人的性格。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这二者的关系表现的十分突出,尤其是在90年代后创作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普通人物进行余华式特有的加工处理,展现了人性中最为复杂的一面和历经苦难的多舛命运。由此,将文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再次阐释了性格与命运的错综变换的复杂关系。 关键字:余华人物性格生活命运苦难坚韧 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是在用内心的绝望与呼喊写作,在他的笔下,将人性的善与恶描摹的真实生动,淋漓尽致。站在人生的高度,他将人物至于苦难的环境下,反复历练,层层盘剥,犹如高炉中的顽石,终数尽磨难,留下警醒与教训的碎片。这位作家正是余华先生。余华无疑是先锋小说中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偏离了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且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传统构成了了解和颠覆。他的早期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但是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读余华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血和泪的洗礼,当文中的纷纷扰扰一次次地从我的心尖碾过时,仿佛深陷其中,常会在心中留下万般感慨,这想必也是笔者喜爱余华作品的最主要原因。《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是余华在转型后,在90年代后先后创作的,也是笔者在此文中主要论证的关键作品。而在这三部作品中,余华将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的复杂关系展现的到为全面。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道:“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性格是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永远不可摆脱,如同不可摆脱命运一样;二是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在此生此世的。 一.余华小说中的人性与环境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

余华作品 《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 年少的福贵是真的荒诞不堪,吃喝嫖赌样样不落。私塾先生说他准是二流子,福贵他爹也说他是无可救药,他娘说他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富贵的媳妇家珍怀着他七个月大的儿子,福贵也不忌讳用言语糟蹋她。逛完窑子还带着妓女向他岳父请安。后来,福贵染上赌瘾,他爹打他,他把他爹推到墙角,甚至拳脚相向。 许是他太过浪荡,赌博赌红了眼,赔光了家产。他爹一头磕在了石头上,丢了命。他媳妇也被他岳父八抬大轿接了回去。福贵除了他娘和四岁的女儿,变得一无所有。 一连串的打击,没有将这个昔日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打击的一蹶不振。相反,他建了一间草屋,换上麻衣,下地种田,养活母亲及女儿,等待着妻子。 半年过后,他妻子家珍带着半岁的儿子回来了。家珍是小姐出生,细皮嫩肉,没有做过粗活。但福贵沦落至此,她也甘愿与他同甘共苦,一起撑起这个家。 在一次福贵母亲生病时,福贵进城找大夫。被一个国民党的连长强行抓去当壮丁,在共产党要打到眼前时,连长逃走了,福贵等幸存者被共产党带回,共产党给了他们盘缠放他们回家。青年的福贵在枪林弹雨中解放归家。他的母亲病死,女儿聋哑,儿子完全不认识他。 回家没多久,土地改革就把买了他家地的龙二给害死了。福贵吓得心底发寒,暗自庆幸。也想明白了人各有命。 后来有庆长大了,为了让有庆上学,福贵和家珍把女儿凤霞送了人。而凤霞去了又逃回家,福贵却是咬牙将女儿留在家中。儿女本就 是父母的心头肉况且他本就亏欠女儿良多,哪里忍心再将女儿送走。再后来,福贵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人民公社解散,又遇上了荒年。家珍又得了软骨病,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眼看着日子熬了过来,家珍的病却一天比一天。自古福不相依,祸不单行,有庆给产子大出血的女校长输血被抽干了血而死。福贵本打算找人拼命,可校长的丈夫是和他当年一起枪林弹雨的春生。春生当年参加了共产党,解放后被任命为县长。他们之间同生共死的情谊让他对春生的怨恨减轻了。 中年的福贵只剩下了凤霞一个女儿。凤霞和二喜结了婚也算了了福贵和家珍的心结。 日子还没有安定下来,城里就闹起了***,春生风光了一阵,却被红卫兵逼得上吊而死。福贵唏嘘的同时,也明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反倒赔了自己的命。 凤霞怀了孕,可幸福的日子向来短暂。凤霞生产一脚踏进了鬼门关。家珍活了这么些年,跟福贵受了这么多苦,在女儿死后终于熬到了头。 福贵和二喜一起抚养着女儿的儿子苦根。二喜为了儿子拼命工作,却在工地上丢了命。苦根就靠福贵一人拉扯到七岁,可苦根本就是个命苦的娃,福贵的一时倏忽让苦根丢了命。 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由福贵亲手埋葬,福贵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最动荡的时期,从福贵的一生可以反映出那个年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在福贵的身上悲剧总是接憧而至,悲痛压抑的令人无法喘息。在经历大起大落后福贵的生活趋于平静,在失去所有亲人后,他的生活本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意识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意识 [摘要]苦难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之一。在余华的小说中,“苦难”一直是反复渲染的主题,而与之相对应的“苦难意识”是人类的的普遍意识。《活着》表现出强烈的“苦难意识”,也表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的不断追问。本文从苦难的表现形式、苦难的产生根源以及苦难的超越三个方面对“苦难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着》;死亡;苦难;苦难意识 一、“死亡”——“苦难”的表现形式 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也很善于表现苦难,90年代以来,余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苦难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不再是罪恶、杀戮、暴力等等,这些东西开始逐渐隐退,腾腾的杀气消失了,血腥的场面没有了,随处而在的暴力收束了。在《活着》中,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致,他浓墨重彩地大肆涂抹着人类的各种苦难,甚至还不厌其烦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幅的“人类受难图”,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死亡现象展览”,毫不夸张地说,《活着》上演的其实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小说充满了作者的精巧构思、精心布置,他让一幕接一幕的死亡出现在读者眼前,把生命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痛彻心骨。 无疑,死亡和灾难是小说最为触目惊心的事实。《活着》以短短的篇幅,写了福贵父、母、子、女、妻、婿、孙七个人的非正常死亡。小说的故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死亡连缀而成的。福贵的父亲死于福贵的赌博嗜好,母亲死于疾病,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儿子有庆因输血给县长太太而死,女儿凤霞死于分娩大出血,女婿二喜被吊车吊起的水泥石板打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一系列的死亡故事,使福贵习惯了死亡,却使读者在重复死亡的旋律中难以喘息,叫人在某种无法躲藏的残酷真实面前,在一次又一次几乎制度化的劫难经历中,与世道人心有所领悟。引导读者进入更为不真的苦难世界中,正如一曲重复演奏的悲凉曲调,使读者在痛苦的声音中挣扎。 显然,余华是有意将所有的苦难加于福贵身上。破产的痛苦、丧亲的痛苦、被抓壮丁妻离子散的痛苦、丧母的痛苦、战场上的死亡痛苦、女儿成为聋哑人的痛苦、因贫困不得不将女儿送人的痛苦、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饿之苦、妻子患软骨病而无法劳动且随时被死亡威胁的痛苦、儿子因荒唐的医疗事故而生命葬送的痛苦、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的痛苦、妻子最终被疾病折磨致死的痛苦、女婿因意外事故死亡的痛苦、孤独的老人独自抚养孙子的痛苦、孙子因长期饥饿暴食而亡的痛苦以及全家人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的没有止境的不堪重负的劳作之苦。在这一系列痛苦之中,对福贵来说,最痛苦的还是亲人的一一死亡:贤良而含辛茹苦的妻子,懂事而忍辱负重的儿女,善良而豪爽厚道的女婿······ 余华是一位叙述苦难、再现苦难的高手,他关注人间形形色色的苦难,也善于表现这无尽的苦难,在《活着》中,死亡成了苦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某种

余华《活着》名著解读word版本

《活着》作者余华 作者档案: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一举成名。之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的创作逐步走向了成熟。经过十年积蓄,2005年创作的《兄弟》在文坛引起了强大的“余华旋风”。2013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其中《活着》曾入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该文本如此博得人们青睐,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 《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所有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富贵在经过命运一次次的打击后仍旧活着。也许他并不像很多伟人那样为社会创造过奇迹,也不曾像有钱人那样活得逍遥,但就像作者余华所说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活着本身就已经包含了隐忍的生活态度。小说全文都被死亡的气息覆盖,让人不禁感受到生存的异常艰难。而主人公福贵都是忍受、都是承担。从一开始福贵下田种地,到最后一人一牛地犁地,福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用劳动来默默地承担苦难,这种隐忍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伟大而令人崇尚的。 三.活着就要学会坚持。 富贵的一生是在经受一次又一次生活的打击中度过的,活着有时比死亡更加令人可怕。但是他熬过去了,哪怕年老时仅剩一头耕田的牛与他相伴,可是他仍旧活着,生命原本就是如此的倔强。富贵用他坚持的信念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或许有的人认为他活得有些卑微,然而,生命的价值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辉煌去铸造,能坚持的度过每一个挫折,坚持熬过每一个磨难已经很伟大。试想,现在有些许的年轻人竟然仅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一次事业的不顺就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显得更加的可悲?富贵用他的坚持告诉众人活着比什么都来得可贵。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只有活着才有奋斗的理由。 二、解读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作者在作品中感叹生命脆弱、命运无常的同时,很好地诠释了活着的本质与面对苦难应持有的态度。为人类该如何面对人生苦难,靠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普遍问题从思想上给予了正确

论余华小说

论余华小说《活着》的艺术特色 汉语言文学08级李竹根 【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苦难中的人生”,通过反复渲染的苦难和死亡来表现以富福贵为代表的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人性善良和光辉以及对苦难的承受和忍耐。《活着》以零度情感的叙事视角和重复的叙事手段以及充满民间特色、充满温情的叙事语言为读者打开了一片奇妙的心灵领域: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本文正是从这几方面来探讨《活着》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余华;《活着》;重复;零度情感;语言艺术 《活着》是当代著名先锋作家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通过反复渲染的苦难和死亡来表现像福贵这样经历种种磨难仍执着、坚韧的活着的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人性善良和光辉以及对苦难的承受和忍耐。小说中重复描写了死亡,却没有展示余华以往作品中令人心惊胆战和不安的血腥、暴力、杀戮、阴谋等场面,一扫“荒寒”和“冷漠”的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整部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生存的悲悯与关怀,用充满温情的语言亮出了生命的本色,让我们感受到在死亡背后涌动着浓浓的暖意,渗透着人间的温情,为活着的福贵,为活着的人找到了一个生命支点——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下面就从《活着》的艺术特色方面来加以阐释。 一.重复的叙述手段 在现代派小说中,为表现人物精神上的某种困扰,往往让某件事在人物的对话、思想、潜意识中反复出现获让同类事件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余华在《活着》中灵活运用了重复的叙述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重复是先锋小说惯用的一种叙事手段,意在通过周而复始的重复还原作家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但在表面层次上,作家并没有作任何价值判断。通过重复这一有效手段,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饿价值取向;而很多时候,通过重复,作家又可以巧妙的回避自己在作品中投注的感情,以使读者的思维产生错乱和空缺。 苦难和死亡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尽管余华自己说:“作为作家本人,变化是基于他本人对自己比较熟练的写作方式的一种不满或慢慢产生疲惫感。”1然而他并没有对“苦难”这个主题产生丝毫厌倦,而是始终迷恋且乐此不彼地加以表现。《活着》名为活着,其实是由一连串的死亡故事组成的。《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叙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悲剧历程。福贵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众多亲人的死亡。年少时的福贵嗜赌成性,输掉了所有的财产后,父亲气死;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成为一个每日为三餐奔忙的穷苦农民;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儿女时,却被拉去当了壮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亲却不在人世了,女儿凤霞因没钱治病变的又聋又哑;儿子有庆刚懂事,却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中年丧子);为女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伴侣,她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接着妻子家珍因得软骨病而亡;女婿二喜搬运时被压死;仅剩下爷孙俩相依为命;外孙苦根却因为吃豆子被撑死!大量的死亡而至,无边的苦难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不断的向那些可爱的生命靠拢,甚至摧毁他 1余华:《新年第二天的文学对话》,《作家》,1996年第3期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摘要 《活着》叙述这一个平常而深刻的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一个人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勇气;讲述了苦难的价值与人的伟大;讲述看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他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得乐趣。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关键词 余华《活着》思想内涵 正文 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父母都是医生。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余华在1995年的创作中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却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绝对真理。 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诠释余华《活着》思想内涵。 一、坚忍不拔是活着的力量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故事的主角明明就是老农本人,却“听着听着”就会觉得老农又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余华-活着 摘要

精彩书评 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是,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美国《时代周刊》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我承认那天深夜点了灯读它的某个瞬间老泪纵横。 ---豆瓣网友“大头绿豆” 故事简介 《活着》讲述了徐福贵的一生,早年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尽管妻子家珍还在怀孕之中,还育有一名女儿凤霞,福贵却丝毫没有悔改之心。在日本投降那年,福贵与赌场老手龙二对局,输光了所有的家产,福贵他爹气的从粪缸上摔下来去世。地主龙二给了福贵几亩好田,福贵和他娘一起下地干活,妻子家珍被接回娘家后又带着儿子有庆回到家中。

贫困之中,由于母亲生病,福贵在为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途中结识战友春生和老全。在国民党被包围期间,老全被流弹射死,他最后一句话是:“老子连死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国民党投降之后,福贵被共产党俘虏,想要报恩却怕打仗的福贵选择回家。结果发现母亲已经病逝,女儿凤霞也因为一次高烧成了哑巴,儿子有庆尚且活泼机灵,当初赢了徐家家产的地主龙二在解放后被共产党枪毙了。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是悲惨的人生才刚开始上演。 回家后的日子苦但是安稳。为了送儿子有庆上学,女儿凤霞被人领走去伺候两个老人,后来福贵不忍心还是将女儿接回来。到了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的田和锅都归了公社,队长(原村长)动员大家砸锅烧屋来煮钢铁。那阵子,妻子家珍得了没力气的

余华《活着》赏析

余华《活着》赏析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余华《活着》赏析 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韩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福贵经历

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有人说,《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事实上,作者在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而又执着的叙述,却使一种近乎含情脉脉的温和侵入我们的阅读,他引导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在这冷与热中,作者以情绪消解了苦难,在作者看来,对待苦难的办法是忍受它,逆来顺受,放弃内心的挣扎和疑问,并用佛道的逍遥来遗忘来瓦解痛夺。 是的,余华给了苦苦追寻的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无比深刻的答案:活着是一种过程,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

论余华小说活着意象的意义

作者:叶淑媛 【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富含哲理的客观叙事,通过展示普通人的生活样态,创造了“活着”的独特意象。这一意象既是现实人生中反复出现的“典型情境”的感性显现,又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文化有着深层联系,同时具有人类普遍意义。 — 余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被看作是先锋小说的“标本”,90年代后的创作则发生了转型。一般认为其转型的主要标志是写作风格由先锋叙事向现实主义的回归。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复杂的嬗变。他在恢复小说的可读性和重新关注生活的日常性中,既实践着他对小说特质的新认识,也表现着他对人生和人性的新理解。其小说意象从“死亡”向“活着”的置换,就是一个重要的表征。余华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创造出“活着”意象,并探讨了“活着”的意义和内涵,这是他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 以《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作品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树起第一面大旗的马原,在1987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之后,再不见新作问世。而这一时期,正是马原倡导的先锋小说风起云涌之际。不过,其后先锋小说的道路并非“上下都很平坦”。先锋小说难以为继的原因,一方面是先锋小说所看重的形式试验到后来表现为越来越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是内容上不真实的假想,让一般的读者感受到的是“叙述圈套”或者是“叙述迷宫”,阅读失去了情趣。 20世纪80年代,作为先锋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余华,却在先锋小说如日中天的高潮时期突然转型了。余华的转型,可以从大的社会环境方面将之归结为中国文化和文学转型的必然产物。但是,这些原因并不完全。笔者觉得余华的转型与他个人

的成长、成熟的关系更大。他的先锋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等作品中血腥的“暴力写作”和残酷的“死亡叙述”是少年不成熟的心态对社会的不信任,对现实的激愤,因此他着力于探讨死亡,营造了整体“死亡”意象,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怀。当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侧重于从死亡角度探讨生死母题的特色,对特别喜欢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罗伯一格里耶等人的余华来说,对他的创作影响十分深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华那少年的反叛和冲动逐渐平息,目光中多了一些温情,相应地在创作中得到表现。1991年发表的《呼喊与细雨》虽然抒发的主要还是无奈的“绝望”情怀,但多少已经有了些温情。一般认为这部作品是余华写作转型的标志。其后,余华“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时”,发现生活的真谛不是其他,而是活着。于是,“活着”成为余华《活着》(1992年)和《许三观卖血记》(1995年)这两部作品的核心哲学,也是这两部作品的哲学意象。而且,当余华进一步审视“活着”的内在力量时,他不自觉地从西方死亡哲学回归到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精神;从建构“死亡”意象转向“ 活着”意象内蕴的探讨;写作风格从“先锋”向“写实”回归。因此,余华的写作转向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复杂嬗变,是一种必然,这其中有余华对文学的重新理解。在这样的转变中,余华为自己的创作找到了新的文化根基——回归民族精神。“……90年代先锋小说走向民族精神史,回归故事,从自恋情结走向社会民族历史,这无疑是成熟和进步的迹象。”余华的独特和贡献则是在民族精神史的回归中提出了“活着”意象,以此来思考民族、甚至人类的生存意义。 二 余华由“先锋”转向“写实”,写下《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作品时,内心才真正地敞开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余华所说的“发现”就是“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因

活着余华阅读答案

《活着余华》阅读答案 《活着余华》阅读答案 活着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有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走到晒场那里,我赶紧往回走, 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

论余华小说的_苦难意识_

2000年1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an.2000 第28卷 第1期 J ou rnal of L iaoning U niversity(S ocial S cience) V ol.28 N o.1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Ξ 樊 琦 (辽宁大学中文系,辽宁沈阳110036) 〔摘 要〕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以存在主义作为理论支柱的,其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先锋小说家余华等人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思想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对余华小 说中的“苦难意识”作了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现代主义;苦难意识;先锋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19(2000)0120040204 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们早就普遍意识到了人类生存的“苦难”问题。艾略特的《荒原》便揭示了人类精神上的苦难境域;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公式,则将人抛入了无止境的生存苦难历程;而加缪则在他的《局外人》等作品里把“痛苦的麻木”作为最致命的生存方式来审视,更在他的《西绪弗斯的神话》中把意识到的“痛苦”当成抗拒生存悲剧的力量来源。当西绪弗斯深思他的痛苦时,他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巨石仍在滚动,而西绪弗斯永远前进…… “苦难意识”是人类的普遍意识,它必将引起全球性的思考。所以,当我国深锁已久的国门打开以后,随着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大量涌入,“苦难意识”也随之相伴而来,并引起了国人的阵阵“喧嚣与骚动”,随后的思考也纷至沓来。 中国的先锋小说家们以其卓然的先锋精神和超群的观察领悟力一直都在默默地观照着人类生存的苦难。特别是他们对苦难问题真诚而持久的探索,更使他们的作品在当今这沸沸扬扬、浮躁轻飘的时代氛围中显得格外重要。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成为了世纪末翘起的心灵天平的那一端可贵的砝码。” 一 翻开80年代后期的中国先锋小说,人们不禁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小说中的苦难意识大有逐步升级高扬之势,作家们对一些苦难场景的直接大胆的描写愈演愈烈。莫言是最初的佼佼者,此外还有方方、残雪、苏童、刘恒,也都各逞其技,到了浙江才子余华,可以说更是达到空前绝后之境。 余华小说中达到的苦难意识高潮实际上乃是“苦难意识的残酷化”。余华的“残酷”常常直接从他那特有的暧昧姿态——冷漠的叙述里——赤裸裸地显示出来。他残酷地捕捉到那些苦难的事实,然后不动声色,冷漠而细致的叙述。在叙述中,他有意滑出了传统审美的思维轨道。在文本中,什么法律意识、民族意识、伦理道德意识、忧患意识统统都遭到了无情亵渎,化为了乌有。他浓墨重彩地大肆涂抹着人类的各种“苦难意识”,但却又偏偏回避了应有的价值判断和 Ξ〔收稿日期〕1999208220 〔作者简介〕樊 琦(19722),女,辽宁本溪人,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

余华作品《活着》 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看完了余华的《活着》,它使我受益匪浅,无疑是心灵上的起伏。《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的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两语能够诠释清晰的,我也只能说那么一点点感悟罢了。 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确是多方位的,他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更让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了解什么是文革,也更清晰的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人生的意义。 《活着》把人生的所有苦难都施加在福贵老人的身上。福贵的一生,从富家子弟到家庭衰落,在这期间,他开始成长。从未把父亲当回事的儿子第一次听见了父亲的呻吟叹息,开始自责;一直对妻子不屑一顾的丈夫第一次看见了妻子的辛苦劳累,开始忏悔。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贵努力的重新生活。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间那种艰难的生活,真的不是常人所能担当、所能忍受的,但福贵可以把生死看的比什么都淡,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里包容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

耐之中。在福贵年近古稀之时,整日以一头耕牛为伴,他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到生活有多么的不好,也看不到他对世道的一点厌倦,对于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之中,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 印象很深的是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余华的这句话是直刺人心的一笔,读后感让人对自己的活着进行了反思。在我的理解中,至于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是因为人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活出自我,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取得伟大的成就,又正如胡适所说:“生命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意义。” 《活着》确实被赋予太多的内涵,活着本身就很艰难,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余华《活着》赏析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余华《活着》赏析 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韩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有人说,《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论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811934976.html, 论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 作者:程颀涵 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3期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通 过主人翁福贵对活着的体会和他陷入的生存困境以及由生存困境所体现出的豁达的精神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本文将主要通过以上三个方面论述《活着》中作者所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认知。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存困境;精神豁达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经典的小说,这部作品名为“活着”,但是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个死亡的故事。可以说《活着》其实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这篇小说事事都围绕着主人公福贵来展开。作者也正是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展示向我们传达了生死的真谛。在一次访谈中,余华先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事实,也做出了一个判断。那么《活着》到底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意义,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余华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一、何为活着 作者在创作《活着》这篇小说时曾说过:“歌曲中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亲人都离他而去,可是他依旧通过友好的心态来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怨言,默默承受命运带来的‘苦难’,这首歌曲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决定写下这篇小说——《活着》。”所以,活着不仅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面对苦难的态度及人在苦难中的表现。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更多的表现出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不屈服于苦难,更不会被苦难打倒,而是把苦难当做生活的一部分,以一种平和的逆来顺受的姿态面对苦难。 在文本中,主人公福贵最初是一个地主少爷,过着十分优裕的生活,但由于他嗜赌成性,一点点把家产败光,甚至祖宅都被抵押,亲手打破了父亲想在祖宅里安度晚年的美梦,并直接导致了老父亲的死亡。而后在为生病的母亲抓药途中被抓了壮丁,几经辗转回到家乡才发现母亲早已病逝,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养大了一对儿女,本应可以开启一段新生活,却不料苦难才刚刚开始。 二、生存困境 生存是生活存在简称,也是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总称。通常指生命系统的存在和生长。只要你在生活,只要你还存在,你就在生存。小说中福贵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困境,其中有失子之痛、丧妻之苦、断根之悔等,接着我将具体的阐释福贵面临的这些生存困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