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6
【经典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过万重山漫想》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乘船过三峡时的所见所感,展开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增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开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写作背景。
b. 讲解重点词汇、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c.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联想、想象、对比等。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结构:引子描述联想感悟3. 写作技巧:联想、想象、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山河”为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
苍山万岭,万壑青峰,江河湖泊,密布在每一寸土地上。
穿行在这种庞大的自然环境中,简直是一段令人窒息的旅程。
我经常在山路上漫步,看着周围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
每到晚上,我都会停下来,看着夜空中繁星点点,倾听大自然的歌声。
随着风的吹拂,绿色的山峰在夜晚的星光下,显得格外的神秘而又神秘。
我最喜欢走在西山上,西山山脉从西向东延伸,它的山峰由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雪峰组成,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壮观了。
山坡上茂密的树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山谷中有清澈的小溪流淌,野花遍布,河水淙淙,让人流连忘返。
当我穿行在山路上,漫步在山间小径,脚步轻盈,心情自由,我会不禁想起古人的吟咏。
“山起云涌,雨细风轻,碧水
万重山,倚天掩明月。
”我想,古人的诗句就是这样的美景,
让我陶醉在这种漫步的乐趣中,任由我的心灵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漫游。
在万重山的漫游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体会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令我深深感动。
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我可以自由地放飞自我,收获到自然的洗礼,感受到生命的真谛,让我更加懂得珍惜自然,热爱大自然。
漫步在万重山的林间小径,欣赏山间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是一个让人放松心情的好方式。
在这里,你可以放空自己,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收获一份真实的快乐。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描写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的优美散文。
作者通过对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描绘,回顾了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三峡留下的千古绝唱,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3. 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知识和历史传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地图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三峡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读音错误。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四、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如果你去过三峡,你能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六、课堂小结(3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过万重山漫想》长江三峡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祖国河山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可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读后感读了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我的思绪仿佛也随着作者的笔触,穿越了那万重山峦,追溯到了遥远的过去,又畅想了无尽的未来。
这篇文章以过三峡为线索,从眼前的奇景联想到了千百年前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作者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勇敢无畏的先驱,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凭借着最原始的工具和坚定的信念,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这种敢于挑战未知、勇于开拓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无比珍贵的。
文中提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未走完三峡全程而已。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一个伟大成就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
那些在探索道路上失败的人,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为后来者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而最终成功的那个人,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坚持和智慧。
作者在文中感慨:“人类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前进中书写的。
”这让我不禁思考起人类发展的历程。
从远古时代的茹毛饮血,到学会使用火、制造工具,再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勇气。
我们如今所享有的一切,都源于前人的不懈努力。
而我们,作为当下时代的一份子,也肩负着继续推动社会前进的责任。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会感到畏惧和退缩。
然而,《过万重山漫想》让我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没有什么是无法克服的。
就像那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他所面临的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他依然迈出了那勇敢的一步。
我们在生活中,或许不需要去穿越像三峡那样险峻的自然障碍,但我们需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跨越一个又一个的“心理三峡”。
这篇文章还让我对创新和探索有了新的理解。
在一个墨守成规的社会中,很难有大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才能开拓出新的天地。
而创新和探索往往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面对可能的失败。
《过万重山漫想》课文及释义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
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
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
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
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
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文章通过作者亲历的徒步旅行,描绘了过大山的壮丽景色和心灵的洗礼。
详细内容涉及:1. 熟悉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 深入探讨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徒步旅行的图片,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熟悉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逐段讲解,分析作者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c.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分析其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和主题归纳。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爱国情怀。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一)《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片关于大自然的散文。
它呈现出了大自然的广阔和神秘,引人想象,同时又唤起了人们深深的敬畏之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述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一、课件概述《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主要介绍了万山的地理环境,以及与山相关的生态变化、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同时,课件还通过配合多媒体素材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
二、课件内容1.地理环境课件介绍了万山的地理位置、地势特征、自然资源等方面。
通过多张图片和图表呈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2.生态变化课件着重介绍了万山的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等多个方面的生态变化。
尤其是对大熊猫的特别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活状态和保护措施。
3.文化传承课件还介绍了与山相关的文化传承,如神话传说、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对万山历史与文化独特性的认识更加深入。
三、教学意义本课件不仅仅局限在阅读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品格修养、自然观念、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影响。
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更好地领悟到大自然的神秘和伟大,从而更好地爱护自然环境。
四、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化手段,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
如引导学生利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素材进行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探讨。
五、总结通过《过万重山漫想》课件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能够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深入体验并感受大自然,从而更好地发掘文本意义,拓展知识面。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厘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想象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情感目标: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厘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本文富有哲理性的语句。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艺术化地涉及“音、画”,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欣赏等综合实践方法。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去了解“三峡文化”的有关信息,在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栏目,或作手抄报,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教学过程
一、美文诗话导入
开讲引入相关美文、诗话,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敲响学生向“新思维”进军的第一个情感音符。
(一)先用多媒体跳出一段字幕背景:
三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
作!
三峡,华夏文明的一处摇篮!
一幕幕精彩历史在这里驻
足!
一个个盖世英雄于此地流
芳!
(二)再引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三)快速展示《长江三峡》风景导游图,随图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配乐《长江之歌》,师生共同朗诵,由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明确课题《过万重山漫想》,简要释题。
二、专题情境实践
(一)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提示:提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一组三峡沿途风光图,使学生在听觉与视觉的感应下,对雄伟、神秘、惊险的三峡特色有所领悟,自然引入对“漫想”的理解。
(二)“漫想”是“不加拘束地想”,“三峡”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作者产生绵绵的“漫想”呢?请同学们结合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提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夸张句、设问句及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品味。
(三)“漫想”又不能不受拘束,它得紧紧立足于眼前的景物。
课文是怎样将眼前的实境与心中的漫想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的?大家能找出文中有关漫想的语句吗?
提示:这些句子既点明游踪的线索,又交待漫想的思路,使全文融为一体,起到了过渡衔接的作用,使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漫想”随着行程展开,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既然是第一个,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者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涉及“物质条件、个人素质、精神压力”等方面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五)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如果大家就是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人,而我就是那位挑战者,请同学们作个情境模拟,想象一下你们对我会有什么样的言语举止呢?
提示:教师尽力做好交谈环境的创设者,文本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
(六)挑战者前行的路上,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地形条件呢?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精彩?
提示:指名两个学生用改写人称的方法轮换朗读第9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提朗读,然后让学生交流品味语言。
(七)文中一再强调同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有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请大家发表看法。
(八)为了更好地体会挑战者当时的心情,谁愿意扮演挑战者作一番《登独木船宣言》?
(九)“只是想走出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这是支撑挑战者的理想。
于是“他用竹篙一点,船开动了”。
这里用了“一点”,而不用“一撑”、“一拨”、“一划”等词语,对刻画人物的精神有什么帮助呢?
(十)当勇士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除了崇敬和赞叹还能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飞去”,让我们齐读11自然段、男女生轮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他又想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明确作者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到了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人。
文中的“三峡”不单单实指长江三峡,还象征人类行程中难以数计的困难。
三、扩展阅读
来自改革第一村的一份生死契约
凤阳花鼓中有句唱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而当时的这个“好地方”却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各家的户主在村西的严立华家召开秘密会议。
20户人家除了两户仍在江西要饭,有18户到场。
会上社员们一致通过了分田到户的决定,如改革成功,择时向党如实汇报,如遇到其他变故,全部责任由干部们承担。
干部们要是为此坐牢,各家要轮流送牢饭,若被杀头,各家也要负责将其子女抚养到18岁。
最后28岁的刚刚当上小岗生产队队长的严宏昌在一张计工用的纸上写下了生死契约。
18家户主分别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几天后土地便在悄无声息中分了下去。
虽然还是冬季,但各家的老老少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忙碌着,这是小岗村20年从未有过的。
大地脱胎换骨。
小岗村缘于求生的本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以原始连保契约的方式实行的“大包干”,第一年就显出了成果,全村粮食总产量已达到前1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也是上一年度的20倍。
自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还清了20年来吃救济的贷款。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了关于农村政策的重要讲话,肯定了安徽凤阳的大胆试验。
1982年1月1日,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正式出台。
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2个“双包到户”飞向神州四方,农村改革大潮势不可当,农村中出现了生机盎然的局面。
提示:教师让学生联系所学课文,思考扩展材料所反映的主题,并阐明:20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20多年后三峡工程的无数建设者们,他们不都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的后裔吗?他们不都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民族魂吗?今天中国神州大地上到处不都有“三个代表”的忠实探索者和实践者吗?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小结,深化主旨
(一)课堂小结:学生欣赏图片“历史上的第一”,教师适当小结。
“第一个”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勇做“第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民族创新精神。
“当年惊心今见惯,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们中华民族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热情,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如星星点灯,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也喜悦着我们。
(二)师生合唱《真心英雄》
让我们拿出英雄气概,一起高唱《真心英雄》,为了美好的未来,扬帆起航吧!
六、拓展练习
(一)句子仿写,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你曙光在前头。
”
(二)“只要你有眼光去发现,只要你有勇气去实践,只要你有恒心去实现!”这是印度裔美国宇航员卡二帕纳•查乌拉在2003年2月1日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遇难前两天发给她的校友──印度旁遮普工学院全体师生热情洋溢的话语。
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随想,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