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典型措施评估及其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81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是为实现广西壮族
自治区雨水有效控制与利用,减少城市内涝和雨水污染,使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靠谱,促使海绵城市建设和经济可连续发展而拟订的,下边是下边带来的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照。
本规范合用于广西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小区及市政建设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
在广西城镇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包含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内容。
新建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设备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查收投入使用。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以减少径流排水、降低雨水径流污染负荷、防备内涝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兼备城市防灾需求。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应依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以及保养管理等要素综合考虑确立,应着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在不停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踊跃采纳宽泛应用的、卓有成效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新设备。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备应采纳保障民众安全的防备举措。
雨水入渗系统不得对建筑基础、道路路基等的安全性组成影响。
以下场所不该采纳雨水入渗系统:
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别土壤地质场所的雨水入渗系统需保证
建筑基础、道路路基等的安全性,采纳相应的保护举措后方可使用。
在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中,给水排水应和有关的园林景观、建筑、防洪等专业设计亲密配合。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应切合本规范外,尚应切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低影响开发原理,应用和实例简介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原理是通过对城市雨水的管理来减少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遵循"保留、过滤、渗透、蓄滞"的原则,使雨水在城市内的自然循环和水文循环中得到合理的调配和利用。
LID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城市雨水的利用率和水环境的质量,还能够促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LID应用广泛,包括绿色屋顶、生态墙、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
其中,绿色屋顶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屋顶上种植植物,形成植被层,从而达到保护屋顶、节能降温、减少雨水径流等目的的技术;生态墙则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外墙表面种植植物,形成垂直绿化,从而达到美化城市、减少大气污染等目的的技术;雨水花园则是一种通过在地面上种植植物,形成自然过滤和渗透,从而达到减少雨水径流、提高水质等目的的技术;雨水收集系统则是一种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雨水,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减少雨水径流、提高水环境质量等目的的技术。
LID技术的实例非常丰富,如美国的波特兰市、西雅图市、费城市等都采用了LID技术来管理城市雨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中国,LID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北京市的鸟巢、水立方等大型场馆采用了绿色屋顶技术;上海市的申江东滩、万宝滩等地区则采用了雨水花园和生态墙技术。
LID技术的应用还在不断推广和完善中,未来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低影响开发措施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3、低影响开发措施为了减缓未来城市发展造成地表径流系数和排涝模数的增大,需通过增强城市滞蓄雨水的能力、增加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和加强雨水利用等措施来实现。
(1)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利用浅洼地形(深约3cm-45cm)的生物滞蓄设施,浅洼内种植当地的湿地植物,通过吸附、渗透和过滤等原理对降落在不透水表面的雨水进行控制利用,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主要特点是削减雨水径流量、减少雨水外排;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减少水体污染;下渗雨水,涵养地下水;增加渗透面积,减小热岛效应;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低成本、低维护、可实施性强。
可构建在黏土、砂土等类型的土壤上。
本措施主要适用于住宅区、商业区等建筑以及停车场、道路、广场等不透水区域的周边。
(2)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主要是在建筑屋顶上部分或完全的覆盖高质量的防水膜并种植植物,以补偿建筑物建设时所破坏移除的植被,通过滞蓄调控作用对不透水表面的雨水进行控制利用。
主要特点是有效降低城市的不透水率,在源头上对水量和水质进行调控;直接依托不透水建筑,不单独耗费土地资源,消减暴雨径流量,减缓面源污染;美化城市居住环境,调控建筑物温度。
本措施主要适用于建筑物屋顶设计。
(3)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主要是在地面或道路周边设置低5-20cm 左右的绿地,利用植被截流、土壤渗透原理,截流和净化小流量径流雨水的一种工程措施,下凹的空间可以短时间存蓄雨水,增加截流下渗量。
主要特点是增加下渗量,涵养地下水;降低汇流速度,减小地表径流,消减洪峰流量;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减少水体污染;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本措施主要适用于住宅区、道路、停车场、广场等不透水区域的周边绿地。
(4)植物浅沟植物浅沟又称为植草沟,是一种生态的地表排水方式,一般为依绿地或绿化带建设的浅沟,沟内种植草等植物,通过下渗、植物过滤等原理净化和削减雨水径流的工程性措施。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在城市排水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基于传统末端治理与“快速排放”的雨水管理思想,面对洪涝频发、水环境污染等难题早已捉襟见肘,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立足于源头控制和雨水资源化,是解决这些问题良方益药,因此本文对其在城市排水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排水规划设计;应用近几年来,不少城市逢大雨即涝,北方很多城市又普遍缺水,于是海绵城市这个概念被提了出来。
其实,海绵城市的核心就是低影响开发(LID),它源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马里兰州提出的一种暴雨管理思想,即通过源头控制来维持城市水文循环。
引入LID理念不仅可减少城市内涝、实现雨水资源化,而且与景观结合,为城市提供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雨水管理技术[1]。
而且在城市排水规划中应用LID理念也是大势所趋,新近出版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GB 50014-2006)明确指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排水工程设计的宗旨,因此本文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在城市排水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1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法1.1 规划设计原则LID强调通过小型、分散的源头控制达到对暴雨径流和污染的控制,并利用非工程措施保护现有自然因素,利用工程措施维持场地的自然水文特征,以实现开发项目接近自然水文循环的目标。
其原则包括规划优先、先预防后缓和(保护性开发)、水文干扰最小化、雨水资源化、维持自然水循环、源头分散控制、雨水生态化、综合效益最大化、注重管理与维护等[2]。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保护性开发、水文干扰最小化、因地制宜和多专业协调4个原则。
保护性开发是指在项目开发之前先采取非工程措施预防对原生态的干扰破坏。
水文干扰最小化是指通过分散、滞留、调蓄、回用等工程措施,尽量维持场地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
因地制宜要求根据本地区气候、水文、地形、地质等条件,合理确定径流目标,选择适宜径流控制措施和规划方案。
多专业协调则体现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所涉及的各个专业(如水利、给排水、园林绿化、城市道路交通等)的规划设计应当相互衔接和配合。
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了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的概念应运而生。
低影响开发强调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在开发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占用,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现高效、节约用地。
优化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项目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避免日后维护管理问题:注重工程质量,采用耐久性强的材料和成熟的工艺,以减少日后的维护和管理成本。
实施上述措施后,低影响开发的效果显著,主要包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减少土地占用、优化设计和提高工程质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降低日后维护管理成本:采用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日后的维护和管理成本,实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经济效益显著:低影响开发并非一味地追求环保而忽视经济效益。
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开发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分析,以进一步阐述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某市在城市中心区实施了一项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旨在提高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同时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该工程措施具体包括: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排水设施的占地面积。
工程设计采用了立体布局,将排水设施布置在地下空间,从而节省了地面空间。
优化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排水设施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采用生态化的排水方式,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以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避免日后维护管理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耐久性强的材料和成熟的施工工艺,确保排水设施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能。
世园区低影响开发利用(1)“低绿地+下排水系统”措施目前,采用低势绿地是常用的雨水蓄渗方法之一,该方法通常建造在低于路面的景观隔离带内或采用低势绿地,与路面雨水口一起构成蓄渗排放系统,具体过程是结合原有的绿化布局,对土壤应进行改造,通过填加石英砂、煤灰等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同时在地下增设排水管,穿孔管周围用石子或其他多孔隙材料填充,具有较大的蓄水空间,将屋面、道路等各种铺装表面形成的雨水径流汇集入绿地中进行蓄渗,以增大雨水入渗量,多余的径流雨水从设在绿地中的雨水溢流口或道路排走,这种蓄渗设施有效地提高了道路景观隔离带的调蓄与下渗能力,同时可确保景观植物生长条件与景观效果,人行道外侧的绿化带也可进行类似设置。
低绿地+下排水系统雨水蓄渗措施(2)透水性路面、广场采用透水性路面也是降低雨水径流量的措施之一,透水性路面是降低地表径流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因地制宜地设置透性路面,具有一定的削峰减排作用,主要方法在行车道、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人工地面,尽量采用多孔沥青或混凝土、草皮砖、连锁砖铺面等透水性铺面。
渗透性路面的典型结构排水性沥青路面采用高空隙率的磨耗层,雨水可渗入路面之中,由路面中的连通空隙向路面边缘排水,导致雨天路面表面不会形成较厚水膜,避免了水飘与水膜反光的产生,同时不会出现溅水现象,有效地保证了行车的安全,降低了噪声。
多年来,发达国家不断进行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发展迅速。
密实路面与排水性沥青路面对比经研究表明,上海市城市绿地土壤入渗率的变异非常大,但属于慢和较慢的稳定入渗率比例达50%。
因此,上海市属于高地下水、高绿地景观标准,低土壤入渗速率地区,这对该区域内促进绿地雨水下渗的应用带来不利影响。
考虑上海地区土壤入渗性能较差,当土壤的渗透系数小于10-6m/s时,渗透速度过慢、渗透时间过长,雨水在短时内很难渗净,可采取扩大入渗面积和蓄水空间等措施来强化雨水入渗,浅层地下雨水蓄渗是结合城区的功能规划要求,在人行道、广场的辅装层或绿化种植土以下,在地下水位以上用多孔空隙材料堆彻成大小、形状不同的形成可供短暂储存的雨水连通空间,在多空隙材料底部用渗水材料以提高下渗速率,当暴雨来临时,屋面等相对干净的雨水通过初期弃流和简单预处理后,通过管道或沟渠方式导流进入高孔隙材料空间内短暂储蓄,暴雨过后雨水继续下渗,超过储蓄容量的雨水外排。
lid雨水【篇一:对lid的理解及关于其的应用与改进(胡松华)】一、 lid 低影响开发技术lid英文的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
二、我对校内排水系统的一些认识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内排水系统向来广为诟病,几乎每年都会有水淹紫菘、水淹韵院的消息,更有“爱她就带她来华科看海”的恶搞。
就在今年11月底,暴雨过后,从韵院寝室到东九的道路再次被水淹没。
收集几张图片见下:由此,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内排水系统可见一斑。
而随便在校内一走,问题之多,显而易见。
可以引用陈老师上课说的那段话来解释,十分形象贴切:“城市街面和建筑物屋面采用水泥或沥青混凝土等不透水材料,使得降雨形成径流,排入排水系统或进入天然水体,减少在源头被土地吸收的水量。
初期雨水径流含有大量垃圾、泥沙和其它污染物;在暴雨时,传统道路排水设施条件下,初期雨水会造成排水管道淤积,同时,污染水体。
暴雨径流流速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流失,还会引发洪水,冲刷河岸,破坏生境;更不用说,造成城区渍水,影响城市生活和经济活动。
”三、我对校内引用lid的想法与建议在网上查阅资料时,我看到了一则消息:我校环境学院副教授任拥政和他的学生曾发明过一种控制面源污染的雨水口。
新型雨水口专门设计了一个布满孔洞和小槽的雨水斗。
当裹挟着泥沙和各种沉积物的雨水流经这个特殊设计的雨水斗时,体积较大的垃圾会被阻挡,过滤后的雨水则通过雨水斗上的孔或槽,流入雨水管道。
雨水口上大小不一的孔洞可以让雨水迅速流过,使雨水斗不存积水,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
低影响开发 (LID)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低影响开发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本文首先分析了低影响开发思想的特征,随后结合市政排水设计的任务特征,从三个方面探讨低影响开发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市政排水;应用引言:市政排水设计阶段数量多、任务繁重,影响最终设计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引入,则为市政排水设计开创了新局面。
因此有必要分析低影响开发思想的内涵,探索低影响开发的应用方式。
一、低影响开发特征1.降低径流排水量。
低影响开发技术主要应用在市政排水设计的源头部分,有效融合过滤、蒸发等多种方式,提升径流排水量的控制效果。
径流污染物控制的关键在于源头控制,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优化街道布局,发挥植物、绿色屋顶、透水路面等多种设施的渗透作用。
2.提升污水渗透力。
绿色建筑屋顶是低影响开发思想的重要体现,有效降低雨水聚集的速度,提升雨水聚集的质量并净化城市空气。
渗透路面的应用则提升路面的渗透能力,在停车场区域应用效果明显。
使用草皮沟则有效调节降雨洪峰量,雨水的渗透效率进一步提升,避免雨水的长时间聚集。
二、低影响开发应用路径1.优化设计周期。
市政排水设计时间要求较高,留给设计人员耐心设计的时间相对有限,仓促完成市政排水设计任务,设计效果不甚理想,过于注重控制市政排水工程工期的要求。
由于市政排水设计方案不甚完善,很多问题在现场施工环节中逐步发现,并由此产生大量设计变更任务,产生额外的市政排水设计成本。
在市政排水设计阶段,没有对市政排水工程的整体情况和周边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对于市政排水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现的问题欠缺考虑,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被动应对方式,问题处理的效率和质量自然不甚理想。
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设计变更是硬性的、被动的,即便是采取设计变更方式,作用仅仅是解决当前的问题,不能弥补市政排水设计方案的整体缺陷。
市政排水工程整体性较强,每一处变更都会影响到市政排水工程的整体效果。
论低影响开发下的雨水利用研究发布时间:2022-03-01T12:32:53.376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1年17期作者:赵雅倩赵桂浩[导读] 现在面临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工业城市洪水后,暴雨地区的负面问题,和传统的排水模式已经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干旱,缺水问题,矛盾日益加剧。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 056000摘要:现在面临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工业城市洪水后,暴雨地区的负面问题,和传统的排水模式已经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干旱,缺水问题,矛盾日益加剧。
然后在水处理的低影响开发城市洪水预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基于绿色空间为例,利用现有地形雨水利用规划网站,建设基于雨水利用的生态循环系统,可以在不同的雨采取措施,利用组合搭配,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生态和谐发展的人的设计方法和水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城市;排水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环境恶化、传统雨洪管理不足、雨水资源利用不足、水污染严重的两难境地。
本文选择低影响开发条件下雨水利用形式与景观规划设计之间的应用进行研究,这也是由于雨水控制利用布局合理,应尽可能减少洪水灾害,美化城市,减少水污染。
因此,应对雨洪灾害和雨水资源化利用是景观规划设计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 低影响开发下的雨水利用的概念低影响开发(LID)是美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一套系统化雨水管理系统。
主要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综合运用雨水和洪水管理技术对水文和水质进行处理的系统。
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应该以原有的地形地貌为设计依据,将项目空间原有的自然环境因素与设计相结合,以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
2 低影响开发下的雨水利用的形式低影响开发下的雨水利用形式是解决雨洪管理系统的关键,雨水利用的基本方式是渗入地下、收集和再利用、调节和排放。
通过这三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一个面向环境自身特点的科学利用体系。
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雨水控制利用评价指标介绍杜晓亮曾捷李建琳吕石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北京100013)0前言绿色建筑关注水环境改善与水资源利用,雨水控制利用也因此在绿色建筑中得到更多更深层次的关注。
即将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以下简称“新标准”)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两个章节对雨水控制利用提出了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评价指标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在雨水控制利用方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Development,LID)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从其技术理念和宗旨可以看出,低影响开发注重雨水管理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的实践运用,该方法在美国、西欧等地得到广泛运用,并有众多代表性案例。
绿色建筑的理念之一是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节水、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其中就包含了雨水控制利用的要求,与低影响开发理念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
因此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融入绿色建筑的雨水控制利用,将有助于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水环境及水资源难题。
2低影响开发原则下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与传统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相比,低影响开发推崇的措施更注重因地制宜,追求实现接近于自然状况下的水文循环、低耗能且生态化。
我们将此类措施称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它是由诸如林荫街道、湿地、公园、林地、自然植被区等开放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此类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等。
低影响开发(LID)模式技术在城市排水中应用研究以太原市某街道为实证对象,对其排水管网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相应的低影响模式改造的技术方案。
标签:低影响模式;径流系数;生态绿色环境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940 前言LID英文的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并且合理利用收集的雨水。
技术实施手段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
低影响模式(LID)的优势在于能够净化雨水,还能以较好的景观设计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升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我国积极的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态绿色理念,开始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利用低影响模式进行相应的技术施工,并且在很多区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待于在我国更多的城市进行普遍的适用。
1 项目概况由于近几年强降雨天气的不断增多,降雨量强度增大的因素,不僅我国很多南方城市陷入内涝的困境,就连太原、石家庄等北方城市也在遭受着内涝之灾,成为老百姓和政府共同面临的一个头疼的问题。
比如,2016年太原市杏花岭区的降雨量统计为439mm,而7月19日当天下午,杏花岭区暴雨降雨量高达112mm。
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给出行带来不方便的同时,也有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
太原某街道地处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五一路南面,全长2.3公里,宽约19米,地形相对于府东街较低,因道路年久失修,一旦小雨,泥泞满路,一旦大雨暴雨,积水严重,深达50厘米左右,给行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