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产业扶贫典型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9
扶贫典型事迹材料作为扶贫办工作人员,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有关扶贫开发工作事项,努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积极采取措施,稳步推进扶贫工作。
下面是店铺整理扶贫典型事迹材料的范文,欢迎阅读!扶贫典型事迹材料篇一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由县商务局、县粮食局、县合管办组成的工作组,驻村帮扶的联系村是何家洞镇水银江村。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坚持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全面动员,迅速行动,深入贫困村户走访调研,制定帮扶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序推进。
一、后盾单位扶贫工作情况1、精准摸底。
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驻村队员组成两个调查组深入到所有村民小组,用三天的时间,走家串户,摸清每家每户的详细情况、贫穷现状、对34户123人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详细分类,为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科学规划。
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制定村队贫困户三年脱贫工作规划和每年的脱贫计划、脱贫人员名单,明确帮扶人员工作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符合贫困户家庭实际的脱贫方案,确保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精准确定扶贫攻坚的“路线图”。
3、精准措施。
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的最大政治任务、最紧迫的中心工作、最艰巨的历史使命,在财力支出、项目布局、基本公共工程、排忧解难、工作举措上聚焦精力,集中攻坚,全力落实。
一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完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种植、养殖户借助商务部《新农商网》平台销售农产品,开展网络购销业务,促进消费拓展,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同步推进;二是通过招商引资促发展。
结合本部门的工作特点和优势,抓好招商引资是充分发掘资源潜力,促进贫困村尽快脱贫的有效途径。
深入分析了解水银江村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主动帮助该村规划招商项目,加强对水银江村农业招商工作的宣传,利用各种渠道,宣传联系村的资源开发前景,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材料五篇【篇一】xx乡地处xx市东北郊,石塘湖、破罡湖港三大河流环绕其中。
辖9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68.83平方公里,总人口3.05万,共有贫困村1个,贫困户406户,贫困人口734人。
今年以来在各级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乡上下坚持以精准扶贫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推动,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
一、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xx乡坚持产业化扶贫不动摇,先后引进了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皖宜季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安徽御福堂门业有限公司、安徽鑫隆园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了30个扶贫肉鸭养殖小区,鸭棚建设面积271023.5m2,肉鸭存栏能力120万只;成功引进农种苗有限公司等蔬菜龙头企业,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4万亩。
扶持带动全乡贫困户从事肉鸭、奶牛、蔬菜产业,年创直接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
二、主要做法如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xx乡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科学决策,得出:扶贫开发的重点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培育和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并确定了符合农民种养习惯,有一定基础的肉鸭、蔬菜作为贫困村农民增收的两大主导产业。
明确了“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扶贫到村、效益到户、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和引导乡村农户走“一村一业、多村一业、三业并举、连片开发”的产业化扶贫发展思路。
(一)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xx乡政府先后制定了《产业扶贫实施规划》、《肉鸭养殖发展规划》、《关于发展蔬菜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启动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扶贫的政策性文件,确定了产业扶贫的方向、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贫困户养殖肉鸭,凡按照标准养殖的,利用国家项目试点资金给予建棚补贴,标准为20元/m2,养殖小区内贫困户养殖1000只肉鸭,扶持扶贫周转金3000元,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贷款,按5厘补贴利息。
精准扶贫案例【篇一:扶贫开发典型案例】潜山县扶贫开发典型案例发布时间:2014-04-20 17:18:46来源:潜山扶贫办阅读次数:944特色产业舞龙头,对症扶贫阔步走徐建平一、案例背景潜山县位于大别山东南麓,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万亩,宜林山场面积131万亩,水面9.2万亩。
县域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59.2%,中部的丘陵区占全县面积的23.9%,东南部为圩畈区,地势平坦,河湖穿插,耕地集中,占全县总面积的16.9%。
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其中山区村为158个。
2004年年末总人口5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3万人,占总人口91.4%。
由于我县山区面积较大,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数量较大。
2004年全县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3.75万人,人均收入668-924元的低收入人口6.38万人。
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在温饱线上挣扎。
而且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开发成本高。
该县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0.13万人,且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深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居住分散,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短时间内还很难摆脱贫困,改善这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其温饱问题需要付出的扶贫开发成本较大。
山区多是以保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经济效益较低。
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如茶叶、蚕桑、板栗、瓜蒌等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影响因素大,缺乏促进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主导产品。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山区人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左右,除绝对贫困人口外,尚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在温饱线徘徊,生活条件和质量较差。
脱离贫困的群众也只是一种低层次、低标准、低水平解决温饱,基础不牢,稍遇自然灾害极易返贫,需要继续扶持进行巩固。
近年来,潜山县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情况,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实施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六大产业对症扶贫模式”,即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根据不同地势的土质地貌,实行不同的产业扶贫,扶贫项目和资金向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重点倾斜。
扶贫帮困先进事迹材料三篇扶贫帮困先进事迹材料三篇记__县__镇__村村主任__带领全村成立高山生态蔬菜合作社助力全村贫困人口脱贫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__镇__村积极寻求合作发展之路发展高山生态蔬菜成为全村唯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立足“合作社+产业+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依托__山区季节差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种植坚持以反季节蔬菜促增效以产业促增收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为贫困村和精准扶贫村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抓住政策机遇实现合作共赢__年以来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了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好多地方的农民以合作社为支柱率先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最终实现了增收致富目标。
__村村主任__得知这一消息后一阵兴奋:”;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合作社带领父老乡亲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呢?”他深深的感受到__村地处县城__山区正常种植的蔬菜比县城内其它地方要晚上市半个来月且种植的蔬菜生长周期长蔬菜质量非常优良口碑也很好由于产量少没有形成产业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__就开始琢磨如何利用这个季节差打好__村生态蔬菜种植反季节牌。
__年初他借助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部国家法律和全国开展精准扶贫开展这一国策自筹资金50万元发动全村蔬菜种植大户参与发起组建了__县__镇__村生态蔬菜专业合作社。
__年他又多主奔走找项目争取贷款资金建立了100多亩的反季节生态蔬菜种植大棚当年生产生鲜蔬菜100多万斤助农增收200余万元。
并与县城猛洞河、万家、佳又多等大型超市鉴定了长年蔬菜供应合同。
稳定了态蔬菜产销链条稳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为最大限度增加贫的困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增收脱贫目标合作社一方面与县农业局、继福种业等农业科研机构联系立足本地资源广泛采用本地品种优化种植栽培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好系列服务严格履行合同争取广大农民信任最大限度的为民谋利。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篇篇一又是一年春耕忙,在**省**市的田间地头,总有一个朴素却又让所有蔬菜种植户都熟悉的身影。
“将鸡粪、猪粪加入杂草后覆盖在育苗土坑中,杂草的加入是为了保持土壤的温度,只有温度掌握好了,你的苗才能培育成功。
”**和往常一样,穿梭于田间地头,给农户传技术、忙指导。
“农户要自己学习育苗技术,才能种植出更好品质的蔬菜。
”**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育苗可以大大降低农户的负担,节约一笔买苗款。
XX年,**市被授予“**十大蔬菜基地县”称号,这背后,也有着高级农艺师**的辛勤付出。
**市蔬菜种植面积从96年前的蔬菜播种面积不足5万亩(次)扩大到现在30万亩(次),蔬菜基地面积从96年前的2万亩扩大到现在10万余亩。
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产地达9.5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59个,有机蔬菜年产品认证26个,产时鲜优质无公害蔬菜年产量43万吨,年创产值9.5亿元。
“在90年代,农户零星种植的本地蔬菜,产量低、抗病虫害能力弱,严重影响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和收入。
”**从事农业技术工作30多年来,不断探索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实施项目农业、特色蔬菜,带领**农民走上科技兴农的致富之路。
**对记者说:“现在**市的蔬菜基地已成为**市的主要保供基地,蔬菜产业成为**农业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走进育苗大棚,**就会被种植户热情的围住,除了每年定期对菜农进行集中培训外,每天都会接到农户的咨询电话。
近五年来,他分别在犁倭镇下寨村、红枫湖镇大冲村等地,采取现场或集中的形式开展了辣椒栽培技术、冬豌豆栽培技术、速生菜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业适用技术培训65期,受训人达4500余人(次)。
“勤勉敬业,随叫随到,尽心尽责。
”是**种植户对**的评价。
“他不仅亲自下到田间地头来教授我们怎么种植蔬菜,还经常帮助我们整理资料、寻找项目。
”种植户说到**都是赞不绝口。
“要帮助农户致富,光是提高产量还不够,质量也是关键。
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产业扶贫是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的扶贫工作中,产业扶贫一直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了解一下具体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首先,我们来看湖南省的柑橘产业扶贫案例。
湖南省益阳市的某个贫困县,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当地农民的收入一直较低。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地政府通过引进优质柑橘品种,并组织农民进行种植和管理,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柑橘种植基地。
同时,政府还积极开拓市场,将当地的优质柑橘销售到全国各地。
通过产业扶贫,当地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其次,我们来看云南省的咖啡产业扶贫案例。
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地势较高,气候适宜咖啡种植。
当地政府通过引进咖啡种植技术,并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种植和管理技能。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咖啡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指导等支持。
随着咖啡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最后,我们来看河南省的养殖产业扶贫案例。
河南省的部分地区地广人稀,适宜发展养殖业。
当地政府通过引进优质畜种,并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改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养殖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补贴和贷款支持。
通过产业扶贫,当地农民的养殖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产业扶贫是一种有效的脱贫方式。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为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支持措施。
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产业扶贫工作将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
扶贫典型经验交流材料_扶贫工作经验交流心得做好扶贫工作,要查实贫困户的真实情况,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可以帮助贫困户的走出贫穷,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下面是小编整理扶贫典型经验交流材料的范文,欢迎阅读!几年来,扶贫工作队按照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抢抓机遇,积极投身于脱贫致富,专注于繁荣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在条件艰苦地区的发展之路。
一、扶贫之花结硕果自x集团定点帮扶x村以来,扶贫工作队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科学发展,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夯实基础工程,顺势推进产业发展,x村发生了可喜变化,正沿着科学发展的步伐向前迈进。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x村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350元,20xx年增至2600元,3年翻了近两番多,预计20xx年农民纯收入可达3800元以上。
在x集团的帮扶下,该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蜂蜜、茶叶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业,并成立了养蜂、农产品购销合作社和蜂业有限公司,解决了农民产销难题。
同时,紧扣“吃、穿、住、行、购、娱”旅游六要素,大力发展农家乐,并围绕农家乐做文章,带动广大村民种菜、养鸡、养猪,将农民种的、养的提供给农家乐,形成产业链,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现在x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了城市居民向往、当地群众致富的生态观光旅游胜地。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三年多来,x集团共投入扶贫资金1300万元,实施项目24个,帮助引进资金2470万元;完成了洪千公路改造和消防通道建设;对近37公里的村组人行道和简易游道实施全面整修;维修改造危桥五座;总投资20xx万元的巡护步道全面建设开工;投资220万元集村级组织、游客接待、停车场、蜂蜜加工和村级卫生室于一体的高标准、高规格土家族特色风格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预计年底竣工。
同时,完成了全村农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同网同价;实施了千塘湾人畜饮水工程,先后投资5万元帮助借上、借下、金竹溪、木家垭、塘坪、冒古洞等组解决引水管问题;拉通了8公里的通讯光纤线路,修建了2座移动通讯基站,通信网络覆盖全村90%区域;通过三年的努力,电话普及率发展到100%,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户平2部,电视普及率100%。
扶贫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典型材料扶贫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在扶贫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有许多先进事迹,这些先进事迹为广大干部群众在扶贫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下面,就介绍一些在扶贫脱贫攻坚中取得卓越成绩的先进典型。
杨秀珍:不忘初心,甘为贫困山区的脱贫领头人身为中国共产党员,杨秀珍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的贫困山区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扶贫工作岗位。
从最初的计划生育普及员、卫生服务站管理员等,到后来成为望谟县洒金镇党委书记,张亮坪乡纪委书记等职务,通过一步步实践,杨秀珍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教育致富、穿针引线、自己发展”的扶贫致富之路,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和措施,全镇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农村道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潘宏全:勇于创新,以精准扶贫攻克贫困村云南昭通市水富县的潘宏全,曾是一名汽修工,2008年他回到家乡,以贫困村为工作重点,倾尽全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他带领全村种植核桃、香菇等优质经济作物,引进生态种养户,创建村级合作社,为村民们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之路。
潘宏全还大胆创新,先后编写了“+园地”模式、生态养殖和观光旅游“三统一”带动村民脱贫的扶贫模式,每一次创新,潘宏全都敢于尝试,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创新之路。
如今,潘宏全的家乡水富县已是全国脱贫摘帽的示范县之一。
胡同龙:用心用情,带领村民奔向幸福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的胡同龙,是一位有着25年党龄的村干部。
上任时,他所在的洛阳村仅有2.3%的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贫困户比例高达45%。
胡同龙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全力做好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带动村民开展食用菌种植、养蜂、野生菌及中药材采摘销售等致富项目。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不仅让村里的贫困人口逐步摆脱了困境,村民们对于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为实现乡村振兴,阳城县大力扶持贫困户推广应用格式蜂箱养殖中蜂先进技术,提高中蜂经济效益,帮助贫困户脱贫,巩固脱贫户脱贫成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取得了可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自然资源优势明显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总人口39.08万人。
全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7℃。
无霜期因地区差异而有不同,一般为170天至18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659毫米。
全县辖区面积1930.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1082.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5%,森林覆盖率为36%,全县南北部高而中间低,构成了较为丰富的高中低山地和丘陵、河谷盆地等多元地貌。
县境森林面积广阔,植被好,蜜源植物分布广泛,品种多样,丰富的森林资源,湿润的季风气候,独特的自然条件,为阳城县中蜂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据调查,全县有蜜粉资源百余种,蜜源面积在110万亩左右,理论上计算,全县至少可养中蜂5万群以上,而目前统计全县仅有2.5万群蜂。
阳城县境内山大坡广,蜜源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南部山区很多农民素有养蜂习惯。
境内保存有大量的中蜂原生态蜂群,主要分布在灌木丛生的山区和半山区,在东冶镇的高石、孤山、窑头,横河镇的桑园、银河、愚公、马炼、水头,董封乡的人参埌、次滩等几个自然村的山谷里、房檐下、石岩下、草丛中,处处可见原始蜂桶饲养的中蜂蜂群,蔚为壮观,被专家考察组誉为“全国少见的原始中蜂资源保存库”。
阳城县贫困户分布在山区,而山区植物种类繁多、蜜源和蜂种资源丰富,贫困户在庭院、荒坡、房前屋后、楼道等都能饲养中蜂。
二、产业扶持政策到位2016年,阳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937户、2693人。
南部山区植被丰富多样,养殖中蜂条件得天独厚,贫困人口多集中于此。
阳城县委、县政府将中蜂养殖作为精准脱贫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之一。
阳城县政府制定了中蜂养殖扶贫项目扶持办法,每户贫困户养殖中蜂在10箱以内,给予每箱200元的补助政策,扶持办法连续5年。
县烟办烤烟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经验材料今年以来,县烟办党组根据全县中心工作及本单位实际,始终把烤烟产业助农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中,依托独特的水、温、光照等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烤烟产业,促农增收,助力精准脱贫。
通过抓组织、政策、烘烤、创新等“四项措施”,推动全县烤烟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某年全县有某个乡(镇)某个村某个自然屯某户参与种烟,完成烤烟种植某万亩,实现烟叶产量某万担,产值某万元,均价某元/斤,创烟叶税某万元,户均种烟收入某万元,其中有某个贫困村种植烤烟,种烟面积某亩,贫困村种烟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某万元,有某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烤烟某亩,占种烟农户的某%,贫困户种烟将获得补贴某万元。
一、抓政策措施。
制定烤烟产业发展扶持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全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桑蚕、烤烟等特色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的文件,制定出台烤烟产业发展扶持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将烤烟产业纳入产业扶贫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内容之中。
对烤烟产业从贫困户自行发展种植烤烟,按贫困户当年实际上交烟叶税总数按一定比例返还贫困户、种植大户土地流转资金补贴、保障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工作经费、设立烤烟产业基础设施维护基金、奖励种植烤烟的行政村等方面进行落实激励政策,主要是实施贫困户自行发展种植烤烟某亩以上,按贫困户当年实际上交烟叶税总数的某%返还贫困户;对当年种植烤烟某亩(含某亩)以上规模的贫困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奖补某元/户;对种植大户(种植烤烟某亩以上,含某亩)给予一定土地流转资金补贴,具体是:在本村流转的给予补贴某元/亩,跨村流转的给予补贴某元/亩,跨乡流转的给予补贴某元/亩。
落实的激励政策,激励农民发展产业的热情,提高了贫困户种植烤烟的积极性,烤烟产业种植得到稳定持续发展,烤烟产业助力精准脱贫得到充分体现。
今年某月份组织开展某年度烤烟产业政策兑现核验工作,全县有某户贫困户种植烤烟某亩,获得烟叶税返还补贴某万元,种植大户某户,土地流转面积某亩,土地流转补贴某万元,两项共计补贴某万元。
经济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产业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贺州市昭平县马圣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现状分析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广西文化物资公司 唐敏综摘要:马圣村是广西“十三五”贫困村,通过产业扶贫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但扶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供销矛盾、缺乏带头人才、过分依赖入股分红等突出问题,影响扶贫产业发展健康发展。
本文认为,依托“全力东融”战略,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深化粤桂扶贫协作,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路子。
关键词:产业扶贫;集体经济;现状分析马圣村是广西“十三五”贫困村,全村“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户115户共463人。
马圣村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拥有茶叶、砂糖橘、清水养鱼、乌骨鸡等特色优势产业,2017年全村扶贫产业覆盖率72.5%,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比2016年翻了8倍。
2018年,马圣村通过固投固报等合作形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6.6万元。
2019年,马圣村积极贯彻自治区“打好贫困地区‘绿色牌’ ‘生态牌’,推动扶贫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通过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截至2019年贫困发生率为1.78%。
一、现状与问题分析(一)村级集体经济现状1.马圣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马圣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种植业有茶叶、砂糖橘、番石榴、百香果等,养殖业有清水鱼塘、乌骨鸡养殖等。
其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除了成功引进的将军峰、鹊鸣春两家企业,村民也有自己种茶制茶的传统,茶产业优势比较明显。
目前,马圣村已成立有高岭屯柑橘种植合作社、马圣生态农业合作社、马圣村昭平德丽乌骨鸡生态养殖合作社等,但马圣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将军峰企业年度分红(约16.6万元/年)。
2.村级集体资产情况马圣村有村集体资产包括公共服务中心大楼建筑面积670平方米,村民活动场、文化戏台、篮球场等各种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地800平方米,旧村委大楼以及林场近2000亩等,固定资产约2000多万元。
但是,村委可支配的流动资金比较少,不足固定资产的1%。
产业帮扶经验交流材料产业扶贫是指通过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人员特长的产业,帮助贫困地区的人口实现增收和脱贫。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产业帮扶经验,并提供一些材料作为交流参考。
首先,我想分享一个成功的产业帮扶案例,那就是某省某县的土特产产业。
这个县位于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条件落后,农民的土特产产品无法迅速销售,导致收入很低。
为了帮助当地人民增加收入,县政府在这个县创建了一个土特产加工厂,并提供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政府投资了一定的资金来购买加工设备,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此外,政府还为土特产公司提供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帮助他们将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现在,这个县的土特产产业已经蓬勃发展,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非常受欢迎。
以下是一些产业扶贫经验,供大家参考:1. 找准产业定位:产业扶贫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产业发展。
需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等,找到适合当地的产业方向。
2. 增加产业附加值: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当地农民和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收入。
3. 建立市场渠道:政府可以帮助建立和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包括与中小型企业合作、开展线上销售等方式,使产业扶贫项目能够顺利实现销售和盈利。
4. 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扶贫基金或给予贷款优惠政策,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帮扶提供资金支持,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这些是产业帮扶的一些经验和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发展产业,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增加收入,可以实现可持续脱贫,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希望越来越多的地方能够推行有效的产业帮扶计划,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实现共同发展。
水城县桃花鸡产业典型材料一、产业概况水城县桃花鸡产业是水城县人民政府在脱贫攻坚时期发展的重点扶贫产业,整个产业计划总投资4.8亿元,设计包括种鸡场、蛋鸡场、肉鸡养殖、屠宰加工、蛋品加工等全产业打造,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按照“公司+平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水城县生态家禽产业做大做强,发展标准化蛋鸡养殖200万羽以上,肉鸡养殖1000万羽以上,精准扶持贫困人口8000人脱贫。
为了有序推进桃花鸡产业建设,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2017年6月与四川省正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协议》合作发展桃花鸡产业,该公司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以蛋鸡养殖为主,产业是国家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国家级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畜牧分会副理事长单位、成都市重点龙头企业,是西南地区生产规模较大的父母代种鸡场,是规模化、良种化、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科技型高端种业企业,计划在水城县投入资金3亿元带动水城县桃花鸡产业的发展。
目前在水城县已建成投产种鸡场和营盘蛋鸡场一期工程,存栏种鸡10万羽,蛋鸡28万羽;在建项目8个标准化养殖蛋鸡小区,61栋圈舍正在安装养殖设备,2019年底存栏蛋鸡达80万羽;营盘蛋鸡场扩建项目30万羽近期将开工建设。
已建项目具体情况如下:(一)水城县桃花鸡产业(种鸡场)项目概况建设地点水城县陡箐镇梅子关村马场9组,由四川省正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水城注册的贵州山水黔农养殖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占地面积243亩,项目于2017年8月底开始动工,建设总面积超40000㎡,包括标准化鸡舍、孵化场、饲料厂、有机肥厂等及其附属设施,饲养父母代种鸡20万套,项目投产后年出雏鸡苗超2000万羽,产值达1亿元,2018年6月已开始投入生产,为水城县桃花鸡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鸡苗保障。
(二)水城县桃花鸡产业(营盘蛋鸡场)项目概况营盘蛋鸡场项目位于水城县营盘乡鸡戏坪村,占地总面积190.03亩,计划建设50万羽标准化蛋鸡养殖场,工程分二期建设,一期20万羽、二期30万羽。
河北各县先进事迹材料河北省是我国的一个省份,下辖多个县市。
这些县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先进事迹。
以下是河北各县先进事迹的一些材料。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先进事迹材料:乐亭县作为河北省的一个县,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该县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化推进力度,推行"优化、整合、发展、壮大"战略,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县委、县政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了千康集团和金红农福、天富化工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了乐亭农民增收致富,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先进事迹材料:蠡县作为河北省的一个县,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表现突出。
该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环保要求,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蠡县坚持源头减排,进行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的排放监控和核查,大力推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蠡县加强河道整治工作,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河流巡查和保护,保障了河道的畅通和生态平衡。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蠡县加强了农田环境管理,依法严禁和追究违法排污行为,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治理,保障了农田的质量和农产品的安全。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先进事迹材料:鹿泉区是河北省的一个区,近年来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该区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升教育质量。
鹿泉区坚持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合理发展。
该区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鹿泉区还特别注重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农村学校的改造和发展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学生的接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先进事迹材料:成安县作为河北省的一个县,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该县坚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扶贫工作。
2024年县产业扶贫亮点工作总结范文____年县产业扶贫亮点工作总结____年,我县产业扶贫取得了一系列的亮点工作。
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取得后,我们县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脱产业、不脱帮扶的原则,继续深化产业扶贫工作,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帮助他们实现稳定脱贫。
以下是我县____年产业扶贫工作的亮点总结。
一、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201年,我们县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产业扶贫投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产业,有效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我们优化产业结构,引进了一批适应本地条件的优质农产品种植和加工项目,推动农民增加收入。
同时,我们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加强技术培训,提升贫困户的种养殖技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脱贫。
二、就业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效____年,我们县积极开展就业扶贫工作,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们与当地企业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了一批及时有效的就业岗位,为贫困户提供了稳定收入来源。
同时,我们也积极引导贫困户自主创业,并提供创业培训和贷款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创业和增加收入。
三、教育扶贫工作得到加强____年,我们县重点加强了教育扶贫工作,提高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
我们建立了一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补助制度,确保每个贫困户子女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同时,我们加强了教师培训和学校管理,提高了贫困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健康扶贫取得显著进展____年,我们县坚持以居民健康和贫困户健康为中心,加强了健康扶贫工作。
我们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医疗设施和卫生条件,加大了对贫困户的医疗援助力度。
我们还加强了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了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提高了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ETHNIC TODAY15“千年古茶山,茶马古道上,回荡着阵阵马帮的铃响,悠悠月光下,澜沧江边上,阿妈口弦声声,诉说岁月的沧桑——景迈山耶……”这是著名歌手孙楠演唱的《想那个地方》,描绘了景迈山悠久的种茶历史、迷人的自然环境和纯真的人文情怀,让人们对景迈山充满无限的遐想和强烈的向往。
澜沧经济建设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有拉祜、佤、布朗3个“直过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6%,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
近年来,澜沧县委、县政府聚焦民族“直过区”,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等工程,加快了澜沧“直过民族”精准脱贫步伐。
澜沧县是普洱茶的故乡,云南大叶种茶叶原产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
境内有全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富东邦崴千年古茶树,在勐滨村发现的距今2500万年的中华木兰化石,被称为“茶树二始祖”。
在惠民镇靠近中缅边境的景迈山上,有一片总面积达11.8万亩、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茶林。
景迈山位于澜沧县惠民镇境内,距县城68公里,总面积162.3平方公里,主要有景迈和芒景2个村委会。
景迈村是以傣族为主的村落,国土面积72.7平方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804户3250人,耕地面积5939亩。
芒景村是以布朗族为主的村落,国土面积89.6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695户2799人,耕地面积6690亩。
景迈山不仅有全世界迄今发现的种植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还有历史久远,原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民族特色突出的古村落。
2007年以前,景迈山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缓慢,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落后,群众增收致富十分困难。
2007年以来,澜沧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云南省打造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和普洱市打造“绿三角”旅游环线的机遇,依托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资源,着力打造景迈山品牌,以茶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扶贫开发,率先实现了脱贫。
宁海扶贫事迹材料宁海县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我国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近年来,该县通过大力推进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是宁海扶贫事迹的相关材料,700字以内:宁海县党委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迅速行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进农村扶贫工作。
首先,宁海县制定了扶贫目标和工作思路,明确了贫困县的脱贫标准和时间表。
然后,该县组织成立了联络员制度,由县级领导带队,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制定脱贫计划。
同时,宁海县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工作,形成脱贫合力。
其次,宁海县注重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该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
同时,宁海县还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外地游客来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再次,宁海县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通过免费教育政策和资助政策,确保每个贫困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该县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学费、书本费、交通费等。
同时,宁海县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奖学金评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宁海县注重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产业、培训技术和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户实现长期增收。
该县引进了一些大型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组织农民培训班,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
宁海县的扶贫成绩令人瞩目,截至目前,该县已经实现了整县脱贫,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
同时,宁海县还获得了省级以上的表彰和奖励。
这一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该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
总之,宁海县在扶贫工作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它的成功经验为其他贫困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同时,它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县产业扶贫典型材料位于晋西吕梁山南麓,是临汾的“北大门”,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总面积1415.3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97个行政村、351个自然村,总人口1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吕梁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中国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金梨之乡”和“中国酥梨之乡”。
近年来,我县围绕“项目崛起、开放转型、特色跨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山川秀美新XX县”的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梨果提质、项目推进、城乡管理、交通建设、作风转变“五个年”活动,坚持发展高于一切,转型高于一切,坚持“管方向、谋全局、议大事、抓关键”,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转型的方向更加明确,跨越的信心更加坚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发展效益惠及百姓。
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18 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9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24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67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7元,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幅度,县域经济步入了稳定较快增长区间。
一、主要做法一是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整合县扶贫、发改、农委、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资源和力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扶持项目进行论证,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对“玉露香”主导产业提出包含基地建设、质量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开拓等内容的总体要求,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并按年度分解各阶段性目标,指导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
并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坚持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县级牵头领导、一个主抓部门、一套班子、一块资金”的“五个一”捆绑推进机制,围绕“玉露香”主导产业做文章,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二是抓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化和标准化。
在基地建设中,充分发挥大户带动作用,走“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路,实施连片开发、规模化发展,至目前,全县梨果总面积达35万亩,其中:玉露香梨面积11万亩。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积极探索发展规律,注重规避风险,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把握季节、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
三是完善体系,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
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定期考核、民主监管为一体的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开发健康有序发展。
各职能部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有力推进措施,加大督查验收力度;各乡镇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细化分解发展目标,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村组、农户,并突出各自的特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初具规模,有力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抓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
按照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特色农业中的带动作用。
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和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计划“姊妹篇”工程,加强能带动群众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在资金和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通过企业自身发展有效带动全县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典型案例一:梨树上结出个“金蛋蛋”。
“主攻玉露梨、率先达小康”,这是XX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带领全县农民脱贫致富达小康的奋斗目标。
XX县紧紧围绕“做大做强梨果产业,帮助农民尽快致富”的宗旨,坚持搞好服务发展生产,为果农当“红娘”,有力促进了全县梨果产业发展,2013年仅梨果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80% 以上。
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在吕梁山片区XX县、XX县、永和、大宁、汾西、石楼6县发展有机干鲜果及畜禽养殖循环经济项目规划,确定我县以实施有机玉露香梨种植和绒山羊养殖规划。
为此,县委、县政府大胆探索发展林下循环经济。
在陡坡乡陡坡村率先进行示范基地建设,整合了扶贫部门整村推进、亚行贷款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畜牧部门林下种草、农业部门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建成了玉露香及绒山羊养殖的林下循环经济。
通过这一示范初步达到了有机玉露香及绒山羊养殖循环经济模式的效果,并被省农业厅和省世行办作为示范在全省推广。
2014年,这个循环经济模式继续在全县梨果主分布区进行全面推广,首先在梨果主分布区的无鲁垣利用扶贫项目规划实施玉露香梨基地2000亩和绒山羊养殖1000余只的循环经济园区,并整合各职能部门资金进行水、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下一步通过3-5年时间在全县规划的四大园区进行全覆盖,进一步扩大我县林下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规模,在全县打一场梨果有机提质的大战役。
典型案例二:企业引领旗舰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2013年,全省启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政府县长王晓斌同志为组长,财政、发改、农委、水利、林业、扶贫、国土等部门为组成单位的XX县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领导组,并结合“一县一业”发展要求,谋划储备项目,为省属国有企业、省内外大型企业入驻实施产业扶贫开发做足了功课。
同时,本着稳中求进、进中求成、成中求效的原则,建立起“政府搭建产业平台、提供保障服务,企业投资兴建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扶贫开发新机制。
通过一年的组织实施,省属国有企业晋煤集团、省内民营企业山西京润泽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县属国家、省、市扶贫龙头企业及农业开发公司共计14家企业参与到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当中,项目落地开工进展顺利,尤其省属国有企业晋煤集团和京润泽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强势推进。
山西晋煤集团在与县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领导组多次对接、洽谈、深入调研和考察论证的基础上,2013年底,在我县注册了农业开发公司——“山西福富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
并确定投资2亿元实施精品玉露香储销综合开发项目,建成XX 县5万吨果品冷链仓储物流港,主要包括5万吨恒温库、果品加工流水线、冷链运输车辆、电子商务平台和产品内外包装等。
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直接安排劳动力就业500余名,辐射带动30000多贫困农户增收。
山西京润泽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由省内民营企业来XX县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注册的企业,该公司计划一期投资9000万元实施经济果业基地新建果品储藏加工项目,建设集仓储、加工、出口外销于一体的年贮销15万吨优质水果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冷藏库(保鲜库、气调库)、周转库房、清洗车间、加工车间、业务用房、附属用房,绿化、道路硬化及设备购置、安装。
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安置就业岗位500余人,辐射带动20000余贫困农户增收。
通过3-5年时间,各项目投产达效后,以省属国有企业为龙头,整合京润泽有限公司及县属国家、省、市扶贫龙头企业资源,打造成为我县农业开发旗舰群,力争实现农业企业上市,以此带动全县“一县一业”玉露香梨产业向有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特色支柱产业发展。
使得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真正做到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既做到带动全县4万余贫困农民群众增收脱贫,又做到企业转型多元发展,最终实现精准扶贫、互利共赢。
二、主要成效一是扶持对象得实惠。
“对症式扶贫模式”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上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项目的成功率和实施后的效益明显提高。
这种“极贫重扶”的扶贫思路,真正让贫困人口成为扶贫主体,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
二是项目扶持结硕果。
“对症式扶贫模式”使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得到了实质性扶持,真正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
整合资源式扶贫,减少了贫困户实施项目的自筹资金量,贫困户既能够把项目建成,又能够把项目建好,达到了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效果。
三是干群关系更和谐。
以前部分贫困户因多种原因没有得到项目扶持,在心理上很不平衡,对村干部和得到项目的农户有强烈的抵触和怨恨情绪,村干部威信较低。
“对症式扶贫”使多数贫困户得到了国家扶贫项目,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真心实意地进行传、帮、教、带,为贫困农户解决生产发展中缺资金、技术、信息、劳力等困难,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观。
“对症式扶贫”进一步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化解了诸多农村社会矛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
三、主要启示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突破口,是确保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
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搞规模经济。
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扶贫政策对农户的“平均化”扶持,既让不同程度的贫困对象合理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扶贫资源,破解了“扶贫到户”难题,又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实现了低碳扶贫和可持续扶贫的结合,创新了扶贫政策对贫困对象的“瞄准”机制,有效避免了“脱靶”现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生动实践。
启示之一:政府引导是“中流砥柱”。
产业扶贫,实现了可持续扶贫。
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自立,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必要扶持下,更加注重”授人以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连片开发,构建产业支撑。
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和“有机玉露香及畜禽养殖循环经济”的布局实施连片开发项目,推进当家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销”一条龙体系,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构建产业支撑。
扶贫部门在扶贫开发中不可能包打天下,联合各部门集中打造扶贫工作的新平台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
通过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协调,扶贫部门主动与涉农部门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扶贫村的项目建设。
在扶贫村联合打造产业化项目,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渠道。
启示之二:资金整合是关键。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多方力量,组织多方资金,集中向扶贫村投入,实现扶贫开发的社会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
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按照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实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农户。
把水利部门的引水上塬节水灌溉项目、农委的农业开发项目、发改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局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等等,集中向扶贫村投放,形成了多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的新格局,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启示之三:龙头带动是载体。
如何破解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怎样种、怎样养,如何卖、如何卖个好价钱”,应该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家一户的农民真正实现与日趋成熟的大市场对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用利益连接,充分发挥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把企业与贫困农民、扶贫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促进扶贫工作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