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山瑶”的瑶族情结
- 格式:pdf
- 大小:988.43 KB
- 文档页数:2
《坚守与调适_乳源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坚守与调适_乳源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一、引言乳源过山瑶族,作为中国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传统文化的坚守与调适,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旨在通过对乳源过山瑶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坚守与调适的关系,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二、乳源过山瑶传统文化概述乳源过山瑶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服饰、饮食、居住习俗,还涵盖了一系列的宗教信仰、节日庆典以及民族艺术等。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瑶族人的坚毅、团结、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深深植根于他们的传统文化之中。
三、坚守与调适: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坚守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和影响时,乳源过山瑶族人民始终坚守着他们的传统文化。
他们坚持穿着传统的瑶族服饰,保持着传统的饮食习惯,居住在传统的木楼中,并继续传承着瑶族的宗教信仰和节日庆典等。
这种坚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和维护。
(二)调适传统文化然而,坚守并不意味着固执。
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时,乳源过山瑶族人民也积极地进行着传统文化的调适。
他们将传统的手工艺品进行创新和改良,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他们将传统的民族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他们也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的教育理念相结合,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这种调适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四、坚守与调适的关系及影响坚守与调适是相辅相成的。
坚守为调适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而调适则为坚守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在乳源过山瑶族的文化传承中,坚守和调适共同构成了其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通过坚守传统文化,乳源过山瑶族人民得以保持其独特的民族身份和文化特色;而通过调适传统文化,他们得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其文化。
广西红瑶女的“顶上风情”作者:周平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3年第11期红瑶女从十二三岁开始蓄发,长到一定长度后可以剪下长发珍藏起来,等到三十岁左右,已经生儿育女的红瑶嫂可以将头上长发和珍藏的剪下长发一同盘起。
由于常年使用山上的特殊野草和淘米水配制的护发秘方,无论年纪多大,她们的头上都是青丝如云,很难见到一根白发。
世界的瑶族在中国,中国的瑶族在广西。
在八桂大地上,居住着瑶族的各个支系,如河池南丹的白裤瑶,百色凌云的背篓瑶、蓝靛瑶,桂平的盘瑶,等等。
而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则是瑶族中的另一个支系,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主要居住在龙胜县的泗水、和平乡一带的山区里,也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红瑶人主要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红瑶女性有世代相传的蓄发、梳妆发型的习俗和护发秘方。
红瑶女从十二三岁开始蓄发,长到一定长度后可以剪下长发珍藏起来,等到三十岁左右,已经生儿育女的红瑶嫂可以将头上长发和珍藏的剪下长发一同盘起。
由于常年使用山上的特殊野草和淘米水配制的护发秘方,无论年纪多大,她们的头上都是青丝如云,很难见到一根白发。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黄洛瑶寨因有60多名长发红瑶嫂而成为著名的长发村。
红瑶妹的服饰很好看。
上身是束身宽袖瑶服,以红色为主调,配有各种式样的图案。
下穿齐膝、宽松的摆裙,虽是由粗布自制而成(听说制作一件瑶服要用二十天),图色配套却十分醒目抢眼。
未出嫁的红瑶妹还得戴上头巾,不用戴头巾的是嫂子。
红瑶妹的头发留得长长的,盘在头上,乌黑油亮得很,她们说都是平时用洗米水洗出来的。
在龙胜,到瑶族的寨子去看一看、坐一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桂林的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要数壮、瑶、苗、侗。
在桂林,瑶族也有三种,服饰为红色的称作“红瑶”,服饰花艳的称作“花瑶”。
还有一种居住很偏僻,生活在群山之间的人们称作“过山瑶”。
过山瑶是三个瑶族中最落后的,而红瑶是桂林旅游局开发最早的,也是最有成效的。
俗话说:“岭南无山不有瑶”。
瑶族一般生活在山上,是为了躲避长期以来的封建统治者的民族迫害和民族歧视。
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却有着古老而有特色的瑶寨,南岗千年瑶寨便是其中之一。
经过盘山公路,在早上约十点的时候到达瑶寨,瑶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这里的瑶民已所剩不多了,大多数年轻的人都搬到山下住,而留下老一辈的人在坚守家园。
瑶族人非常好客,民风非常淳朴。
走进瑶寨,仿佛进入历史的时光隧道,在瑶寨的石门口,热情的瑶族姑娘便给我们敬上一杯水酒,表示欢迎。
喝过酒,再爬石阶,身体顿时暖暖的。
瑶民古老的生活劳作用具随处可见,很有历史的味道。
瑶寨的老人孤独地坐在路边,卖一些当地的特产,他们非常好客热情,会叫我们品尝一些小吃。
八十岁的老人,仍能为我们表演长鼓舞。
古老的瑶寨,让我们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领略到岁月沧桑的叹息。
走进瑶族瑶族民俗有哪些走进瑶族瑶族民俗有哪些【瑶族去历】相传今时候,评王征和高王,没了一个悬赏,凡能宰逝世高王者,给夺沉赏,并将三婆宾赐取其为妻。
武武群君浅知高王的凶狠,有人敢应。
瑶族初祖“龙犬盘瓠”应征计宰高王,弃回想级。
评王小怒,封盘瓠替“北京会稽山十宝殿”大王,并把三婆客许配给他。
盘瓠跟私次师上六男六父,传高瑶野十二姓。
粤桂湘边疆的“过山瑶”认为“龙犬”是他们的先人,故不吃狗肉,而且把狗该神仙崇敬。
史籍《搜神忘》、《前汉书》以及瑶史诗《盘王歌》、《过山榜》均有记录。
《连阴八排风洋忘》亦云:“瑶类犬也。
始于今高辛氏,没猎获大镦卵回,复以盆,数日视之,化为犬,及幼同状惊人,命名盘匏。
时尚蛮叛高辛,榜谕有能纵蛮魁者,妻之以女。
盘匏闻谕,遂衔蛮首,以回高辛。
以人不可配犬,欲更前谕,盘匏撼首晃首不往。
子口许之,盘匏即背入南山居焉。
先熟五子,总为五种:曰瑶、獠、猫、狼、僮,集居滇、黔、楚、蜀浅山富谷之中。
”依据此记录,瑶人把狗望为大家的先人,故不吃狗肉。
瑶族从前无为数不长的人不吃狗肉。
当初不吃狗肉的人多了。
这些不吃狗肉的人,以为狗是人的差敌人,挨猎时,狗是失力帮手;不挨猎时,狗又为人看管家门。
因而,每次击猎回去,瑶家总是以猎物的头和肚肠喂给狗吃。
假如个体狩猎,狗也共人一样均总一份猎肉。
因为上述各种起因,仁慈的瑶人以为,狗逝世了不应再杀宰煮吃,应当掩埋公开,给夺人的待逢。
瑶族主要散布在广西、湖北、云南、广东、江东、海南等费区的山区,是中邦北方一个比拟典范的山地官族。
我心,,,万(,,,,年第,次己心普查)。
瑶族人从称“勉”、“金门”、“布努”、“推珈”、“炳多劣”等,因经济生涯、寓居地域和衣饰的不异,又有“盘瑶”、“功山瑶”、“底板瑶”、“红裤瑶”等,,多种称呼。
中华国民共和邦成破先,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大家的语言】瑶语属汉躲语解瑶语族瑶语收,但情形比拟庞杂,一半以下的己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收,义乌饰品;有五总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收;广东地域有的说“推珈”语,属壮侗语族。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瑶族风俗习惯很有民族特点,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区不同而产生服饰、饮食、居住的差别。
近代瑶族服饰式样多姿多彩。
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对襟两种。
裤子长短不一,以蓝黑色家机布为主。
南丹白裤瑶男子空白色灯笼裤,长至膝盖,故称之为“白裤瑶”。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长衫长裤,有的穿短衣百褶裙。
头缠黑色或白的绣花巾,束腰带,上衣、裙、裤、头巾、腰带均绣彩色花纹。
饰耳环、手镯、银牌。
大瑶山茶山瑶妇女爱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银板。
灵川、融水的瑶族妇女戴一种高耸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缨络的帽子,显得高雅独特。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
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
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盘旋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干的猪肉和牛肉。
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
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
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
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
以下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
1.语言和文字:瑶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主要分为北瑶语和
南瑶语两个方言群体。
而瑶族目前没有统一的文字,一些地区使用中文,一些地区采用拉丁字母拼写瑶语。
2.家族制度:瑶族有较为严格的家族制度和亲属关系,崇尚
家族的团结和互助。
家族是瑶族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婚姻、继承和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
3.丰富的传统文化:瑶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音乐、
舞蹈、织锦、刺绣等艺术形式。
瑶族以其多彩的服饰、精湛的民间艺术和独特的音乐舞蹈而闻名。
4.瑶家大院:瑶族传统的居住形式是瑶家大院,即多户人家
共同居住在一个院落中,共同劳动和共享资源。
这种居住形式体现了互助、合作和社区精神。
5.婚姻习俗:瑶族的婚姻习俗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妇女在
结婚时需要经过酒仪,新郎会提前准备好帮助新娘完成各种劳动和家务的工具,以示对新娘的尊重和照顾。
6.瑶族节日:瑶族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吃新节、哨山
节、黄秧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伴有盛大的仪式、祭祀和舞蹈,人们穿着传统服饰,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感谢神灵的保佑和祈求好运。
以上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它们展示了瑶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方式。
虽然在不同的地区和社群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瑶族独特的民族特色。
篇1:瑶族的民俗作文关于瑶族的民俗作文【例文1:关于瑶族的民俗作文】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
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
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例文2:关于瑶族的民俗作文】我的家乡在紫荆山区,那里山清水秀,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发源地。
紫荆居住着汉、瑶、壮族人民,他们团结战斗,共同建设着这美丽富饶的'山区。
勤劳、厚道的紫荆瑶族人民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家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别的民族不同。
由于山路陡峭,交通不便,瑶族男女老少人人能背很重的背鲍。
他们的衣着也别具一格。
妇女头戴一顶用多色棉布、毛布及几条色彩鲜艳的彩带精心制成的帽子,内圆外方,圆周直径约有共四十厘米。
男的是用两条长长的黑布和白布缠着头,黑白相间,形若平顶陀螺,看起来格外醒目。
瑶族的婚姻风俗别具一格。
瑶族青年到了婚配年龄,不用媒人上门提亲,而是采用对歌形式选择自己心爱的伴侣。
每当传统对歌节(农历五月十三日)到来,宁静的山村就沸腾起来了,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欢聚一堂。
对歌开始一群小伙子坐在南边,一群大姑娘坐在北边,东边是老年壮年人手拿民族乐器伴奏。
男女青年相互对唱,你问我答,你唱我和,此起彼伏,非常热闹,直至深夜。
广西瑶族的习俗有哪些瑶族分布着很多的支系,越南、泰国均着广泛分布,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接下来,百分网就来为大家讲讲广西瑶族的风俗习惯吧。
一起来看看吧。
瑶族共有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
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是长沙武陵蛮(又称五溪蛮)的一部分。
南迁后,有的又向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
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
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多个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打旗公龙胜县泗水乡红瑶传统民俗活动。
时在农历五月十五日。
传说当年朝廷官兵(旗公)经常对瑶族同胞进行敲诈勒索,进村闯寨大肆搔扰。
为了有效抗击,每当这时,瑶族青壮年都上山去准备木头石块,老少则留在寨里迷惑、引诱敌人。
待敌人到了路口,就派脚程最快的小孩子上山报信,山上立郎滚下木头扔下石块,打得敌人抱头鼠窜。
为庆祝胜利,以后每年都举行打旗公活动。
届时,选几个壮年男子扛着旗充当“旗公”,让寨里13岁以下的男孩,守在“旗公”心经路口,并设置关卡。
“旗公”一到,孩子们一起砸泥巴,打得他们落荒而逃,孩子们尾随穷追,最后凯旋而归。
这个活动,能培养下一代人勇御强敌的大无畏精神。
赶山围猎桂林地区龙胜县瑶族狩猎习俗。
过去,赶山前要祭山神,祈求保佑狩猎顺利、人员安全。
有些则行“偷鸡”祭“媒山”仪式,据说让鸡主人臭骂一顿,更加吉利。
到围猎点后,猎手们设卡、分散包围,同时放猎狗搜寻。
瑶族的习俗特点1、瑶族的婚俗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
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
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嫁郎嫁女都有一个样的说法。
2、爬楼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
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
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
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
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
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3、嫁女又嫁郎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
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
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
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
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
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
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
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
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4、瑶族的宗教信仰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
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
瑶山瑶族乡 [广西大瑶山瑶族的民间神话与风俗民情]瑶族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上百万,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等地区,从事山地农业。
广西大瑶山位于广西中部偏东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延伸到象州、蒙山、平南等八个县境,是桂江与柳江的分水岭。
大瑶山上聚居了世界上最多的瑶族人口,其独特的信仰、习俗、文化和服饰,形成了五彩缤纷的独特瑶族风情。
当地的瑶族民间神话多彩多样,直接或含蓄地表达了当地瑶民的爱憎情感,表现其风俗民情,也探知其与外部环境的接触与认识。
可以说,这些渊源流传的民间传说便是大瑶山瑶族的一部史诗,记载了他们祖孙世代的生活。
盘古与女娲为瑶族的创始父母神,是最为著名的瑶族神话人物。
相传其二人为亲兄妹,是大洪水灾难中唯一存活的人类。
兄妹俩为了繁衍生息而结为夫妇,诞下瑶族子子孙孙。
伏羲与女娲的这种“姊妹婚”可称得上是瑶族婚姻制度的根源。
除此之外,部分瑶族群落中流传着的密陀罗女神(即创始女神)的传说显示出瑶族内部母系家族力量仍然强大,维护母系氏族的利益也是人生重要之事。
因此,女儿即使出嫁到夫家脱离了本来的家族,外孙女也要与孙子通婚以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
甚至连舅侄通婚,外祖父与外孙女结婚的在今天看来是乱伦的事情也时有出现。
当然,如此近亲通婚的行为极不利于瑶族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近亲通婚不利于优生优育。
根据1982年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平山大队木柄瑶中畸形、白痴、低能的人合计40人,占木柄瑶人口的11%。
更重要的是,这11%的人口不仅生产力低下且生活不能自理,这样的现象在一个贫困的山村中绝对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
他们不仅给家庭造成了严重负担,自己的人生也不能正常发展。
第二点:绑缚性的婚姻使男方与女方都不能自由地选择配偶,处在弱势的女方有时更是被限制人身自由。
八十年代的瑶族文学中就着重突出了“姊妹婚”对女性的迫害。
例如在《哦,古老的巴地寨》一书中,白裤瑶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呢子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被逼迫嫁给表哥顶债;而善良的表哥为了让表妹继续读大学,顶住了家里的压力,娶了一位没文化的妻子。
瑶族婚俗瑶族的特色婚俗习惯是什么
>瑶族婚姻习俗独具风情、妙趣横生。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瑶族男女恋爱甚为自由,父母不加干涉,通过“坐歌堂”等对歌的方式,互相了解对方情况,互诉爱慕之情,一旦达到情投意合,便互赠信物,即为订婚。
瑶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有娶妻、招郎和“两边走”三种:女嫁男,所生子女随父姓,为娶妻,与汉民族的婚姻形式一样。
招郎,亦叫“上门”,即男“嫁”女家,并改从女家姓,所生子女随母姓;“两边走”即是“两不辟宗”,夫妻共同担负双方家庭生产和赡养双方家庭父母的任务,生育的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随父姓。
“拿篮子”是平地瑶地区盛行的一种独特的恋爱风俗,姑娘们在赶集的时候,随身挎带一个竹篮,上面用自织手绢盖住,青年小伙子看准某一姑娘,就乘其“不备”,将姑娘的篮子拿走,买上点心放入篮子中,再转到姑娘身边,然后双双上山对歌。
歌毕,姑娘要回篮子,约好日后再相会,到了约会的日子,姑娘仍手拿竹篮,此时,小伙子又一次从姑娘手中拿过竹篮。
若姑娘看中了小伙子,竹篮内便有一双或几双她亲手为情人做的布鞋,竹篮这样多次一“拿”一“送”,直到爱情成熟。
这时,男到女家求婚,女方父母将男方带来的“糍粑”收下,则表示应允当年冬天将女儿出嫁,否则,小伙子就只好等到明年再来。
九寨历史文化调查之四:九寨瑶族婚俗最值得订阅的家乡自媒体九寨瑶民和其他排瑶一样,自古以来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格限制血缘婚。
其习惯法规定,同房姓宗族之间不准通婚,即使是异性,舅姑姨表之间也不能结合,一定要4代以后才能通婚。
新中国成立前,排瑶严格实行族内婚,瑶民极少与汉族人通婚。
求婚。
瑶民求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父母包办,媒人撮合,即男孩子长到3——4岁后,父母就为他们物色相当年龄的女孩,并通过叔伯兄弟或亲戚朋友做媒,到女方家求婚。
如女家同意,便收下男家送来的鸡、猪肉、酒等礼物。
但孩子长大后,若发现一方身体有缺陷或劳动、人品不好,任何一方都可以通过媒人提出解除婚约:另一种是自由恋爱,俗称“讴莎瑶”(瑶语“讴”系为唱,“莎瑶”系指姑娘,意思是以唱歌的方式和姑娘谈情说爱),有的白天在外出劳动或“耍歌堂”等节日活动时进行,而更多的是晚上男青年到“莎瑶妹”卧室窗外对唱,即小伙子相中某姑娘后,便于晚上到该姑娘的卧室窗前,将自己的家门身世、理想抱负以及对姑娘的爱慕之心用歌声向姑娘表达。
有时是一个男青年单独邀请姑娘唱,有时是几个男青年同时轮唱。
姑娘如对求爱者有意,则在屋内与其对唱,互诉衷情;否则装聋扮哑,默不作声,让其悄然离去。
有一些通情达理的姑娘虽对求爱者无意,但也以歌应付,并从窗口递出竹柴火把,劝其用这火把照路,到其他地方另觅姑娘对歌。
在众多求婚者中如果有一个青年被姑娘选中,其他青年不仅不会嫉妒,而且还衷心祝福他唱歌求得爱情归。
订婚。
经过“讴莎瑶”,双方如情投意合,便会互送信物。
一般是姑娘送小伙子绣花挂袋或腰带,小伙子回送姑娘耳环、银簪、手镯等饰物;然后由男方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婚,一般情况下,父母都会尊重女儿的选择。
订婚之日,男家要准备猪肉、酒、油豆腐各12斤,以及鸡、红包等礼物(各寨礼物的品种和数量不一样),由媒人送往女家,摆设酒席,宴请舅父叔伯等内亲。
认亲。
订婚之后,男家就请“先生公”(宗教活动主持人)择定认亲的日子,再由媒人转告女家。
文心手相连:共育团结之花●张莉梁雪敏1949年之前,生活在金秀大瑶山的盘瑶、山子瑶因为生活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普遍采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粗放生产方式,旱地农作物产量低、品种少,生活极端穷困,正常年景都难以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遇到灾荒之年,更是食不果腹,只能靠吃野菜度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
“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耕山吃山,吃完一山又过一山,逐山而生,无法定居,长期游耕于高山深谷之中,因而被称为“过山瑶”。
盘瑶和山子瑶当中,盘瑶人口众多,“搬家”最频繁,在“过山瑶”中较具代表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千百年来在大瑶山中不断迁移和散居的“过山瑶”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靠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史籍中盘瑶的历史过往盘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尤”。
关于盘瑶的原籍与迁徙的历史过往,可从一些古籍里得到还原。
《大戴礼记·用兵篇》载:“蚩尤,庶人之贫者也,或云蚩尤古之诸侯。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蚩尤,古天子。
”《国语·楚语》注:“九黎,蚩尤之徒。
”《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蚩尤,九黎民君子也。
”蚩尤是和黄帝、炎帝同一时期的著名人物,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九黎”联盟的名称。
一些长期研究民族的学者认为,“蚩”是今天苗族的自称,“尤”则是瑶族的自称,蚩尤是当时苗族部落和瑶族部落联盟的称谓。
又据《逸周书·尝麦篇》载:“九黎宇于少昊,以临四方。
”也就是说蚩尤住在原来少昊氏的地方,即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一带,史籍也不乏蚩尤统领的百姓就在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一带活动的记录。
后来,盘瑶因故举族迁徙,经历了大江大河、崇山峻岭的艰苦跋涉,来到一处被石壁自然分为上下两段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一部分住石壁分界的上段,另一部分住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盘瑶分成了两个宗支,住上段的叫“石壁面勉”,住下段的叫“石壁底勉”。
一、前言千年瑶寨,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是瑶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里的瑶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保留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瑶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我们一行人于2023年暑假期间,前往千年瑶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实践目的与意义1. 了解瑶族文化: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瑶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为传承和弘扬瑶族文化提供依据。
2. 体验民族风情:亲身体验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感受民族风情,增进民族团结。
3. 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实践过程1. 前期准备:我们团队提前了解了千年瑶寨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旅游路线,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
2. 实地考察:到达千年瑶寨后,我们首先参观了瑶族文化博物馆,了解了瑶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
随后,我们走访了瑶族村寨,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3. 参与活动:我们参加了瑶族特色活动,如瑶族歌舞表演、瑶族刺绣体验、瑶族竹编制作等,亲身体验了瑶族文化的魅力。
4. 采访调研:我们采访了瑶族老艺人、当地政府官员和学者,了解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四、实践成果1. 丰富知识储备: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对瑶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
2. 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3. 弘扬民族精神: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瑶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团结精神,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实践体会1.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瑶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传承和发展。
2. 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和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
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初三作文鉴赏:瑶范文一:题目:瑶族风情瑶族是我们祖国的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饮食和民俗文化。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一次瑶族文化展览,深深地感受到了瑶族的魅力。
首先是瑶族的服饰。
他们的服饰是非常细致的,有的袖子很长,而少数服饰则很短,这是因为瑶族人相信穿着短袖子的衣服能够早日治愈某些疾病。
瑶族女性的服饰则非常华丽,有着非常多的装饰品。
其次是瑶族的饮食。
瑶族人饮食清淡,大多数食物以米、蔬菜为主,他们还喜欢在节日时吃糯米饭。
瑶族人的美食还包括瑶汤、瑶汁等美食。
最后是瑶族的民俗文化。
瑶族人有着非常特别的婚姻仪式,和它相应的婚礼是一个长时间和仪式工程。
瑶族人还喜欢跳礼曲和“阳春白雪”等民间舞蹈。
总的来说,瑶族有着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他们服饰的细致,美食的清淡,特别的婚姻仪式,舞蹈等等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欣赏的。
要点分析:这篇作文是一个描写瑶族风情的作文。
写作重点在于用细节和描写来展示瑶族的魅力,让读者感受到瑶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用词上较为生动,如“非常华丽”、“清淡”、“细致”。
同时,文章结构较为清晰,分别介绍了瑶族服饰、饮食、民俗文化三个方面,让读者感受到了瑶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范文二:题目:瑶族建筑与信仰瑶族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他们的建筑风格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它们常常半山半水,腰环世界而屹立不倒。
在瑶族建筑中,信仰是一个基本元素。
瑶族的建筑风格是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的。
他们的房屋多为木结构,釆用原生态的材料和古老的建造方法,建筑结构牢固耐用,并且吸收了瑶族文化的特点,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瑶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信仰,那就是“瑶神信仰”。
他们相信瑶神能够保佑他们的安全和幸福,所以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神龛,里面供奉着他们心目中的神明。
此外,在瑶族的建筑中,有着“长堂”,这是瑶族人信仰“瑶神”的地方,也是瑶族的文化中心所在地。
总的来说,瑶族建筑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建筑风格,而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其中,瑶族人民最著名的特点是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
瑶族人民认为,祖先是他们的保护神,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因此,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祭拜祖先。
瑶族人民还有独特的饮食习惯。
他们喜欢吃米饭和米酒,并且喜欢把肉和鱼腌制成腊肉和干鱼。
此外,他们还有一种特色的面食——米粉。
米粉是用糯米磨成的粉末,可以搭配各种调料和肉类食用。
瑶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
他们喜欢穿着鲜艳的衣服,头发上还会戴上彩色的花环。
此外,他们还有特色的建筑——那些建在山上的竹楼。
竹楼通常由竹子和泥土等材料建造,具有轻巧、防水、耐久的特点。
总之,瑶族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独特风俗的民族。
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以及对传统饮食和建筑的保持,都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瑶族人民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活动,如祭祀节、捕鱼节、结婚仪式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展示了瑶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保持了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瑶族风俗习惯一、恋爱定亲鞋瑶族男女青年在定情后到双方家去拜见父母兄嫂,叫“定亲”。
在定亲时,女方必须将自己亲手做的鞋送给男方家庭成员,这种鞋叫“定亲鞋”。
送的鞋很有讲究,如送给祖父母,鞋底要纳颗北斗星,意为祝老人像北斗星那样长寿;如送给父母,鞋底要纳一棵老松树,意为祝父母亲像青松那样强壮;送给哥嫂和姐姐的,鞋底要纳一个剥皮玉米包,意为祝他们在劳动中发家致富;送给弟弟的,鞋底要纳上一株竹笋,预祝弟弟像竹笋一样长大成才;送给妹妹的要在鞋面绣一朵红花,表示赞美妹妹象花一样美丽;送给自己未婚夫的,要在鞋底正中用红线绣一颗心,表示自己将心掏给对方,至死不移。
茶山瑶:爬楼居住在广西金秀的茶山瑶,姑娘到了婚恋的年龄,父母就把她们安排在吊楼里去住。
这种吊楼多位于房屋的外沿,小伙子来找姑娘谈情说爱,不需从大门进屋,可以从吊楼下的巷道里攀柱而上,便可以进入姑娘居住的吊楼里。
小伙子们的“爬楼”一般都是在夜间悄悄时行。
小伙子爬上楼以后,便紧靠姑娘坐下,一边看着姑娘做手工活路,一边以歌诉情,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他俩的歌声便越来越低,越唱越柔,身子也越挨越近,最后攀肩而歌,情意缠绵。
金秀盘瑶:“信歌”传情广西金秀的盘瑶男女青年婚前恋爱相当自由,男女青年在各种场合互相认识之后,多以一种当地瑶族群众称之为“寄歌”的方式互表衷情,即互寄情歌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通过互寄情歌,叙情抒怀,双方有意结合,便互相交换首饰巾带作为凭信,然后将心愿告诉家长,家长同意后,即请媒人说合。
青年男女们互寄的情歌,有的编写得非常之美,以至人们互相传抄,广泛流传,成为传世的民间文学佳作。
融水瑶族:走寨广西融水元宝山一带的瑶族盛行这样一种习俗:在春节期间,一个寨子的人集体到另一个寨子做客。
这种习俗,既是一种民间交际活动,也是男女青年寻觅配偶的大好机会。
活动中如果客寨的某一位后生看上了主寨的某姑娘,晚上便来到姑娘的木楼前吹奏芦笙。
姑娘听到芦笙声,便会找个借口出来观望,如果是她意中的人,她便唱歌请后生进屋来吃茶。
瑶族的婚嫁习俗有哪些瑶族的婚嫁习俗有哪些收割完田里的稻谷,就进入腊月间了。
这段时间对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瑶族同胞来说,是收获一年劳动成果的金秋季节,也是瑶族姑娘、小伙子们收获爱情果实,走向爱情殿堂的吉祥时光。
瑶族的婚礼仪式向来古老、神秘,不但有着很多的传奇色彩,也有着很深的民族文化底蕴。
马鞍底,是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一个边远山乡,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有着很长的边境线。
又因其地处国家级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茫茫无际的原始森林景色如画,山峰连绵,奇秀迷人。
马鞍底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乡,在这里居住着瑶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
由于这里地处中越边境的丛林地带,交通不畅,这里的少数民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极小,还保留着自己传统、原生态的民族文化。
其中,瑶族的传统婚礼便是一个独特的景象。
深夜接进门马鞍底的瑶族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育棉人。
因妇女们的头饰很特别,用三丈多长的红布盘缠而成。
所以,外民族的人又称他(她)们为红头瑶。
我们住宿在村民莫春林的家里,这是一个五口之家,男主人莫春林虽然憨厚老实,但聪明能干。
在瑶族的家庭里,父母很早就为子女订婚,订婚前要请祭师将男女双方各命属相来对照合婚书,能相配才能订婚。
瑶族的婚礼要举行三天三夜:第一天是新郎家到新娘家过(送)礼;第二天是娘家的送亲队伍将新娘送到男方家,但不能进门,等到半夜举行仪式后才能进家门;第三天夜里新郎、新娘进行拜堂后待天亮时男方家将定金付给女方家人,置办酒宴将娘家人及送亲的亲属送走后,婚礼才算结束。
一对新人才能进入洞房,共度蜜月。
遵守老规矩去新娘家。
在寨子中间的大路上时,只见七、八个男青年将用芭蕉叶包着的鸡肉、猪肉摆在路中间,我奇怪地问他们为什么?一个中年男人指着身旁两个装满猪腿、酒等食物的背箩告诉我:我们是新郎家派去新娘家过礼(送彩礼)的。
以前娶新娘要翻几座山到别的寨子,走到半路是吃午饭的时候,就在山路中间吃饭、喝酒。
今天娶的新娘虽然是本寨子的,但老规矩不能变,所以,就在这里吃饭、喝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