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捕光捉影》
- 格式:docx
- 大小:21.89 KB
- 文档页数:3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捕光捉影》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知识点:1.了解光线的基本特性和影子的形成原理;2.学会使用手中的工具——手影灯,感受和探究光线的特性;3.培养观察能力,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光线的传播方式和反射原理;2.掌握影子的形成原理;3.学习使用手影灯,感受和探究光线特性;2.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概念“光线”的特性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自然界中的光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光带来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了解光在自然中的存在和意义。
2. 学习:光线的传播方式和反射原理通过图示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并讲解光的反射原理。
3. 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通过一些实际操作和探究,让学生感受影子的形成过程,进而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4. 操作:使用手影灯探究光线的特性1.游戏1:“找寻影子”教师发给学生一块白纸,在手影灯的光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手放在白纸上,观察到自己的影子,并探究影子的形成过程。
2.游戏2:“谁是真的”教师将两个物品放在手影灯的光源下,一个真物品,一个假物品,学生需要观察究竟哪个是真的。
5. 总结:探究光线的特性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总结光线的特性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互动和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1.能够掌握所学内容;2.能够积极参与;3.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操作环节安排不够科学,需要在操作之前更具体地让学生了解操作的背景;2.内容的传达力度不够强,可以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改进这些不足之处,提高教学的质量。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捕光捉影》含反思教案名称:捕光捉影教学目标:1. 认得光和影的概念及特性2. 感受光和影带来的美好,培育对光和影的爱好3. 提高记录察看本领,加深对世界的认得教学重点:1. 认得光和影的概念2. 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光和影带来的美好3. 察看赏识丰富多彩的光和影教学难点:1. 光和影的概念的理解和记忆2. 察看记录丰富多彩的光和影3. 发觉光和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 用灯泡或手电筒、软折纸、白纸、卡纸等道具2. 多媒体设备:课件、音频或视频文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神秘光影游戏:把教室窗帘拉上,点亮一盏手电筒,围成一个小圆圈,从一个人手中接过手电筒,手电筒里的光就代表光线。
其他人为轮廓,比如两只手、一把伞。
小圆圈里的孩子看到伞上有个黑影时便会笑出声来。
2. 谈论感受:孩子们看到光和影时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可以做?二、呈现(10分钟)1. 演示:先把一张软折纸放在白纸上,然后用灯泡照在软折纸上,透过白纸看到软折纸上有两条影子,问孩子们发觉了什么。
2.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呈现光和影的概念及应用。
三、探究(30分钟)1. 制作阴影剪纸:依照老师供给的样板,让孩子用卡纸剪出本身喜爱的形状,贴在白纸上,让灯光往卡纸上照,形成美丽的阴影。
2. 在黑板前或者纸上用白色粉笔或画笔勾画身影:同学负责用黑色粉笔或画笔勾画出同学的身影,老师调整光线或角度,让同学们看到本身的身影在白板或纸上产生的阴影。
四、总结(10分钟)1. 孩子们共享本身的收获,回顾今日的学习内容。
2. 通过多媒体设备回顾“光和影”这个学问点,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记忆。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发觉和察看“光和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太阳、太阳能电池板、透亮材料等等。
2. 孩子们自由发挥,在有趣味的游戏中巩固并应用今日学习到的学问。
反思:本次公开课的教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让孩子们认得“光和影”的概念,也有亲身体验感受光和影的美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感受到科学的乐趣,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捕光捉影》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 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投影仪和屏幕。
2. 一个光源,如手电筒。
3. 一些珠子或其他透明物体。
4. 一面反光镜。
5. 实验材料:一些不同颜色的纸,一些小镜子。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导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光和影子。
大家知道光是怎么来的吗?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我们平时见到的光源有哪些?它们是怎么亮起来的?Step 2 实验观察(15分钟)1. 准备几种不同颜色的纸,并放在光源前方。
2. 用手电筒照射纸,观察纸上的光和影子。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观察结果。
3.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不同颜色的纸上的光和影子有什么不同?Step 3 反射原理(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面反光镜。
2. 用手电筒照射反光镜,在屏幕上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
3.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了光?光是怎样从反光镜反射的?Step 4 小实验探究(15分钟)1. 给每个学生发一面小镜子,并给予一些珠子或其他透明物体。
2. 学生用手持镜子,观察镜子上的光和影子。
3.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镜子上的光和影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点?Step 5 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a. 光是怎么传播的?b. 光为什么能够反射?c. 镜子上的光和影子有什么特点?Step 6 拓展活动(10分钟)1. 要求学生回家找一些不同颜色的纸并观察它们在太阳光下的光和影子。
回来分享观察结果。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今天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还观察了颜色纸上的光和影子以及镜子上的光和影子。
你们都做得非常棒!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光是怎么传播的,为什么光能反射,并学会了观察和探索的方法。
捕光捉影中班科学教案【导言】班科学教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指南,它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捕光捉影中班科学教案是针对幼儿园中班学生的科学教学的教案,通过让幼儿在探索中感受光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针对捕光捉影中班科学教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光是一种形态不可见的能量,探讨光的产生来源;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不同光源的特点来认识光的属性;3. 发展幼儿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亲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光学器具;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来源: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光源,同时还介绍电灯、烛光、手机屏幕等光源;2. 光的属性:颜色、亮度、方向等属性,通过观察不同光源的特点来认识光的属性;3. 光的传播: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发现光可以在直线上传播;4. 光的使用:通过制作简单的光学器具,如光盒、光线传送器等,让幼儿感受光的用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让幼儿观察房间里的光源,讨论不同的光源有什么特点,引出"光"这个教学主题;2. 探究活动: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幻灯片,引导幼儿认识太阳、电灯等光源,并询问幼儿对光的感受;3. 观察活动:设置不同的实验场景,如用电筒照射物体等,让幼儿通过观察来感受光的属性,并引导他们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4. 实践活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幼儿制作简单的光学器具,如用纸板制作光盒、光线传送器等;5. 总结活动:让幼儿分享他们的实践活动经验,进行小结,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6. 结束活动:设置游戏环节,如"谁是光侠",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观察幼儿在实验和观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准确观察并描述光的属性;2. 实践评价:评价幼儿在制作光学器具时的独立性和合作能力;3. 口头评价:通过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回答、讨论和展示来评价他们的理解程度;4. 作品评价:评价幼儿制作的光学器具的实用性和创作性。
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学校启蒙教育的最早阶段,教育内容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既要有趣又要能够传达一些道理,培养孩子的各项基础能力。
幼儿园阶段最常用的资料是幼儿园教案,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过程、提问互动环节、活动反思等内容,帮助幼儿园教师梳理安排好每次的课堂环节。
好的教案设计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掌握知识技能。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园一些优质的教案案例,方便大家使用学习。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捕光捉影》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发射光,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捕光捉影》教案吧。
【活动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
3、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发射光。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物质准备:(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不锈钢拉链、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
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3)用即时贴剪出飞机、花、小鸟等镂空图案,并贴到部分镜面上;水彩笔等。
3、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建议】(一)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引出活动主题。
根据需要可做以下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小结:亮光是从外面来的,是镜子反射的太阳的光。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1、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活动室。
2、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活动室的?并做一做。
请没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并找出不成功的原因。
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捕光捉影》一、活动目标1.感知光和影子的关系,了解影子的产生和变化。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合作精神。
二、活动重难点1.活动重点: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了解影子的产生和变化。
2.活动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原因。
三、活动准备1.教具:手电筒、各种物品(如玩具、书本、瓶子等)、白纸、绳子、剪刀、胶带等。
2.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手电筒、白纸、绳子、剪刀、胶带)。
四、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
2.提问:你们知道手电筒有什么作用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探索光的传播1.教师将手电筒的光照在白纸上,引导幼儿观察光斑的变化。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光斑为什么会变大或变小?(三)发现影子的产生1.教师将手电筒的光照在物品上,引导幼儿观察影子的产生。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四)探究影子的变化1.教师将手电筒的光照在不同物品上,引导幼儿观察影子的变化。
2.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子为什么会变化?(五)实验操作1.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2.教师示范如何用绳子、剪刀、胶带制作一个简单的影子实验装置。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产生和变化。
(六)分享交流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五、活动延伸1.教师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尝试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影子实验。
2.教师布置作业:请幼儿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影子。
六、活动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活动重点1.教师出示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手电筒有什么特别的魔法吗?”2.教师将手电筒的光照在白纸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光斑了吗?当手电筒离纸近一点或远一点时,光斑有什么变化?”二、活动难点1.教师将手电筒的光照在物品上,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新的现象?为什么会有影子呢?”2.教师进一步引导:“那我们来试试,把物品移开,影子还在吗?如果移动手电筒,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学过程补充:(二)探索光的传播1.教师演示手电筒光线照在白纸上的现象,并提问:“你们看到的光斑是怎么样的?如果我把手电筒移近或移远,光斑会发生什么变化?”2.幼儿观察并回答:“光斑变大了!”或“光斑变小了!”(三)发现影子的产生1.教师将手电筒的光照在玩具上,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黑黑的部分是什么?”2.幼儿回答:“那是影子!”3.教师继续引导:“那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因为光被玩具挡住了,所以后面形成了影子。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捕光捉影》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观察、描述和记录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光的反射现象。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幻灯机、黑板、书写工具、玻璃板、镜子、闪光灯等材料。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10分钟)1.教师先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一些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光有关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Step 2 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给每组学生发放一块玻璃板和一面镜子,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进行一个实验,想知道光能否穿透玻璃板和镜子,穿透后会不会改变方向。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将玻璃板倾斜放置在桌面上,并将镜子竖直插入玻璃板中间,然后照亮镜子底部,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Step 3 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整理出来。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光能够穿透玻璃板,反射光线的方向受到玻璃板的斜率影响。
Step 4 拓展运用(15分钟)1.教师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上,照亮白纸,观察光线在纸上的变化。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光能够经过白纸传播,并且在白纸上形成影子。
3.教师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光的传播和反射的例子?请举例说明。
Step 5 小结(10分钟)1.教师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和应用。
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周围的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并写一篇观察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中班科学教案《捕光捉影》课时:1课时年龄段:4-5岁学科领域: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知光和影子的概念,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光和影子的概念。
2. 光和影子的关系。
3. 影子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教学资源:1. 透明塑料袋、水、彩笔。
2. 手电筒、玩具、布。
3. 科普图书、视频资料。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光和影子的关系。
2. 实验操作:教师演示光的传播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光和影子的变化。
3. 观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影子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让学生探讨影子变化的原因。
4.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光和影子的关系,强调影子是由光的传播形成的。
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手电筒、玩具、布等材料,创作影子画,感受光和影子的魅力。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并和家长分享。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和影子的概念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3. 学生在观察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延伸1. 开展光和影子主题的科学活动,如制作太阳能小车等。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馆,深入了解光和影子的相关知识。
3. 邀请专家开展光和影子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透明塑料袋、水、彩笔、手电筒、玩具、布、科普图书、视频资料。
2. 环境准备:安静、明亮的教学环境。
3. 心理准备: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放松。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光的概念。
2. 实验操作:教师演示光的传播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光和影子的变化。
中班科学教案《捕光捉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了解光的传播特点。
2. 影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光在不同物体上形成的影子,了解影的形成原理。
3. 光的折射:引导学生观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现象,了解光的折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手电筒、透明塑料尺、玻璃杯、水、卡片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透明塑料尺、一张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用手电筒照射透明塑料尺,让学生观察塑料尺上的光和影子。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
2. 光的传播:教师将塑料尺放在空气中,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引导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3. 影的形成:教师将塑料尺放在不同物体上,让学生观察形成的影子。
引导学生了解影的形成原理。
4. 光的折射:教师将塑料尺放在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光进入玻璃杯后的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原理。
5. 实践活动:学生用自己的塑料尺和卡片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影的形成和光的折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的手电筒和透明塑料尺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并将实验过程和发现记录在作业本上。
2. 学生回家后,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用其他物品(如玻璃杯、水等)进行光的折射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和发现记录在作业本上。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家长反馈,评价学生对光的传播、影的形成和光的折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光的传播、影的形成和光的折射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捕光捉影教案名称:捕光捉影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科学现象的能力。
2. 让幼儿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行为。
3. 培养幼儿对光和阴影的表现形式进行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具:光源、白纸、各种形状的物体、幻灯片等。
2. 材料:相纸、剪刀、胶水、颜料、画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 教师将光源接近幼儿们,问幼儿们对光有什么了解。
2. 教师用手把光控制在幼儿视线范围内,让幼儿们观察手和光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幼儿们思考:光是什么?光可以干什么?二、探究(20分钟)1. 教师将白纸固定在墙上,用光源照向白纸,形成阴影。
教师引导幼儿们观察并描述阴影的形状。
2. 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并用光源照射,观察并记录其阴影的形状。
3. 教师引导幼儿们思考:光线从哪里来?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后会发生什么?阴影是怎么产生的?三、展示(20分钟)1. 教师让幼儿们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自由选择一种形状的物体,用相纸将其投影在墙上,同时幼儿们观察并描述其阴影的形状。
2. 幼儿们将自己的阴影剪下来,用胶水将其粘贴在白纸上,然后自由发挥,用颜料、画笔给阴影涂色,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3. 各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论和赞赏。
四、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幼儿们进行总结,并引导幼儿们回答一些问题: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对光和阴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们喜欢今天的活动吗?为什么?2. 教师引导幼儿们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发现哪些光和阴影的现象?下次遇到光和阴影的时候,想到了什么?五、延伸活动(自由探索,略)教学反思:1. 教师在引入环节要注意针对幼儿的经验和观察能力进行启发性提问,引导幼儿对光的认知有一定的层次。
2. 在探究环节,教师要提供多种物体和光源,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发现光和阴影的特性。
3. 在展示环节,教师要鼓励幼儿们积极表达,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互相欣赏和赞赏。
中班科学教案:捕光捉影一、教学目标1. 认识光线的来源和特点。
2. 观察和描述光线对物体的影响。
3. 发现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4. 锻炼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手电筒、镜子、透明玻璃杯、水、有颜色的纸、放大镜等。
2. 实物准备:小球、帽子、小鸟、橡皮泥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思考)教师打开手电筒,向学生展示光线的效果,鼓励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2. 探究活动(1)探究光线的来源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阳光是从哪里来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作用,并告诉学生太阳是光的来源。
(2)探究光线的特点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到纸上,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引导学生描述光线的特点。
(3)探究光线对物体的影响教师将手电筒照射到小球上,观察小球上出现的光斑,鼓励学生描述光斑的形状和颜色。
(4)探究光线的反射教师让学生分别将手电筒照到镜子和透明玻璃杯上,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并鼓励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探究光线的折射教师将放大镜插入水中,学生观察放大镜时的变化,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确定知识教师总结光线的来源、特点、对物体的影响以及反射和折射的现象,鼓励学生回答并加深理解。
4. 拓展应用让学生动手实践,用水画板和阳光进行绘画,观察绘画过程中光线的变化,感受光线的神奇。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总结光线的相关知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找出环境中的光源,并写下自己的发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光线的来源、特点、对物体的影响以及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对科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易懂,能够满足中班学生的认知和兴趣的需求。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捕光捉影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体验光和影子的自然现象,对捕光捉影产生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发展科学探究精神。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活动难点:让幼儿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述光和影子的变化。
三、活动准备1. 教具:手电筒、蜡烛、塑料尺、玩具、画纸、彩笔。
2. 环境:室内光线充足,有利于观察光和影子的变化。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手电筒和蜡烛的光线,引起幼儿对光的兴趣。
2. 操作活动一:幼儿用手电筒照射塑料尺,观察塑料尺的影子。
3. 操作活动二:幼儿用蜡烛点燃,观察蜡烛的影子。
4. 操作活动三:幼儿用玩具进行光影游戏,创新光影造型。
5. 操作活动四:幼儿用画纸和彩笔记录光影变化,进行绘画创作。
6.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分享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总结光和影子的关系。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光和影子的变化,记录下来。
2. 环境创设:教师将幼儿的操作作品布置在班级环境中,供全体幼儿欣赏。
3. 区域活动:教师在科学区提供相关教具,让幼儿自主探索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六、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手电筒、蜡烛等教具,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操作实践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教具,体验光和影子的变化,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3. 引导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创新,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
4. 家园共育法:教师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光影子现象,促进家园共育。
七、活动步骤1. 导入:教师讲解手电筒和蜡烛的光线,引起幼儿对光的兴趣。
2. 操作活动一:幼儿用手电筒照射塑料尺,观察塑料尺的影子。
3. 操作活动二:幼儿用蜡烛点燃,观察蜡烛的影子。
4. 操作活动三:幼儿用玩具进行光影游戏,创新光影造型。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初步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活动准备1. 教具:透明塑料袋、水、手电筒、彩笔、剪刀、透明胶带。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透明塑料袋、水、手电筒、彩笔。
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活动难点:让幼儿能够用彩笔在塑料袋上绘制出自己的影子,并观察影子的变化。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讲解今天的活动内容,引导幼儿思考光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2. 基本环节:a. 教师发放学具,讲解使用方法。
b. 幼儿在塑料袋上绘制自己的影子,并观察影子的变化。
c.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塑料袋上画的东西会有影子?影子是如何形成的?3. 延伸环节: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捕光捉影”游戏,进一步巩固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
五、活动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引导和鼓励,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2.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与幼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幼儿能够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2. 幼儿能够运用彩笔在塑料袋上绘制出自己的影子,并观察影子的变化。
3. 幼儿在“捕光捉影”游戏中,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
七、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影子的形成:教师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让幼儿初步认识影子。
3. 绘制影子:教师指导幼儿如何在塑料袋上绘制自己的影子,并观察影子的变化。
八、教学方法1. 实物演示: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增强他们对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3. 操作法:幼儿动手操作,绘制影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示例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教学设计:捕光捉影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针对示范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学,以“捕光捉影”为主题,旨在通过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幼儿对光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光的神奇之处,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基本目标:1.让幼儿了解光的特性;2.让幼儿观察和描述光的表现形式;3.让幼儿体验光的捕捉和制造。
拓展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描述和实验探究能力;2.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流程3.1 教学内容1.什么是光?光的特性。
2.光的表现形式。
3.捕捉和制造光。
3.2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入光的话题,征求幼儿对光的认识。
第二步:讲解光的特性讲解光的特性,例如:光是能传递的,是直线传播的,是能反射的等等。
然后进行简单的实验例证其特性,如让幼儿手持一盏电筒进行实验,观察与自身有无遮挡、反射物的距离等现象。
第三步:观察和描述光的表现形式以“捕光捉影”实验为例,让幼儿在黑暗的房间里,利用手电筒在白纸上照出自己的影子。
观察自己或伙伴在影子中的变化,描述不同的影子形态,如自己伸出手臂的影子是什么样子。
第四步:制造光制造彩色光盘。
做法如下:将一圆形纸片分为七个等份,每一份着不同颜色的美工纸,最后将纸片转起来,就能制造出彩色光盘。
第五步:总结让幼儿回顾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学到的知识,总结本次实验的重点内容。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科学教学实践,幼儿对光的概念和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收获点:1.充分利用引导、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幼儿参与中让幼儿探索光的奥妙;2.创设了多项时空离散的活动内容,满足幼儿的多学习重点特点,加强了幼儿在光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反思点: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关注幼儿的探究兴趣,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幼儿的发展特点;2.教师的监管机制和教育技巧,需要不断反思和更新。
捕光捉影中班科学教案目标一、引言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捕光捉影是中班科学教育教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将具体介绍捕光捉影中班科学教案的目标和实施方法,以期能够为中班科学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
二、目标概述捕光捉影作为一种利用光的特性进行实践探究的科学活动,主要旨在帮助幼儿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通过捕光捉影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光的特性,包括光的传播路径、对物体的照射等,培养幼儿准确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捕光捉影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进行简单实验,探究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培养幼儿的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捕光捉影的团体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鼓励幼儿在小组合作中分享观察结果和实验心得,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通过捕光捉影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探索科学世界的意愿。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捕光捉影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的基本性质:介绍光的传播路径、光的折射、反射等基本性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活动,加深对光的认识。
(2) 捕光捉影实践:引导幼儿使用不同的光源、光线和透明物体,观察和实践捕光捉影的过程,探索光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和表现。
(3) 观察和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捕光捉影的现象和变化,培养幼儿准确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 教学方法为达成上述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讲故事、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思考,引起他们对光的兴趣。
(2) 观察实践法:引导幼儿通过亲自观察和实践,了解光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和表现,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捕光捉影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体验光与影子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袋、彩纸、剪刀、绳子。
2. 环境准备:室内光线充足,有利于观察光与影子的变化。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用手电筒照射透明塑料袋,让幼儿观察塑料袋中的光和影子。
2. 探索:让幼儿尝试用彩纸剪出各种形状,放入塑料袋中,观察光与影子的变化。
3. 分享: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光与影子的变化。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有关光与影子的主题墙,让幼儿持续关注和探索。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引导和鼓励幼儿,提高幼2. 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
3.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引导幼儿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六、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颜色的透明塑料片、手电筒、剪刀、胶带、绳子。
2. 环境准备:室内光线充足,有利于观察光与影子的变化。
七、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各种颜色的透明塑料片,让幼儿观察塑料片下的光线。
2. 探索:让幼儿尝试用剪刀将透明塑料片剪成各种形状,用胶带固定在墙上,观察光与影子的变化。
3. 分享: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光与影子的变化。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有关光与影子的主题墙,让幼儿持续关注和探索。
九、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引导和鼓励幼儿,提高幼2. 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捕光捉影》一、教学背景幼儿园是儿童最初接触科学知识的场所之一。
科学是一门系统的、有序的、可以验证的知识体系,而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他们需要在教育者的帮助下积累并形成一些科学的基本思维和观念。
因此,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重视幼儿科学思维的发展是幼教教育的必然要求。
《捕光捉影》是一节有趣、生动的科学课程,它将帮助中班幼儿了解光的特性与体现方式,并且通过互动体验,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特性与体现方式。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3.增强幼儿的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光的特性介绍教师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介绍光的基本特性,如:直线传播、速度快、具有颜色、能量等,让幼儿了解光的传播规律与特性。
2. 光的体现方式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演示,向幼儿展示光的体现方式,如:反射、折射、透过等,让幼儿对光的体现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捕光捉影活动1.材料准备:盒子、手电筒、纸、彩笔等。
2.分组:组织幼儿分成小组,每组4人左右。
3.实践活动: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让小组中的一人成为实验员,拿着手电筒站在一面平整的白纸前面。
其他组员则在白纸另一侧自由作画,绘制各种图案。
实验员慢慢改变手电筒的方向和距离,直接向锥形、圆形口吹气等方式进行激光雕刻,观察画面的变化,既有画面的变幻多端,也有探究惊喜的揭晓。
4.分享体会: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让他们能更深入地探讨光和影的体现方式,并从中获得对科学的乐趣和热爱。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教师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初步介绍光的特性和体现方式,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第二步:体现方式实验演示教师向幼儿展示光的基本体现方式,让幼儿在深入了解光的基础上,了解光的传播与反射折射等相关知识。
第三步:引入活动内容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第四步:实践活动让幼儿在黑暗的房间中,自由作画并进行观察,并由实验员利用手电筒对画面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光和影之间的变化关系。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捕光捉影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光和影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观察和探索光与影的关系。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光和影的基本概念介绍。
2. 光线照射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
3. 创造和改变影子的各种方法。
教学准备:1.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如玩具、积木等)。
2. 手电筒或台灯作为光源。
3. 白色墙壁或大纸板作为投影背景。
4. 影子剧场的故事书或剧本。
教学过程:1. 引入主题:通过讲述关于光和影的故事或者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讲解:简单明了地解释光和影的概念,以及光线照射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
3. 实践活动:让幼儿手持各种物体,用光源照射,观察并描述影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变化。
4. 创新活动:鼓励幼儿尝试改变光源的角度、距离和强度,或者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5. 影子剧场:引导幼儿利用手头的材料,创作和表演简单的影子剧,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观察光和影的现象,如树荫、皮影戏、日晷等。
2. 阅读更多关于光和影的科学书籍和故事,深化理解和认识。
教学总结:回顾本次科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强调幼儿在探索光和影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了解他们对光和影的理解程度和兴趣程度。
2. 分析幼儿在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收集和查阅幼儿的记录和作品,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
4. 召开家长会或者发送反馈表,听取家长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和建议,以便改进和优化未来的教学计划。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案例——捕光捉影一、活动起源:1.游戏环境与材料。
班级科学区的玩具柜内投放了天平、磁铁、放大镜、手电筒、色卡等探索材料。
2.儿童的兴趣和前期经验。
在图书区投放了绘本《光线投影变变变》,当阅读了这本书之后,大家纷纷玩起了光影游戏,当他们用手机或手电筒的光照一些物体时,惊奇地发现家里的白墙上出现了“影子图案”,从班级群里家长反馈的照片和视频来看,幼儿玩这个游戏时脸上洋溢着笑容。
3.教师的分析与思考。
幼儿对这个游戏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幼儿经过不断尝试已经初步知道了光照射物体后会在别的地方产生影子。
4.支持与回应。
在班级科学区中投放光影游戏的相关材料,支持他们的探索行为。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第一次观察观察实录:区域游戏时,杰杰拿着手电筒,上下翻看了三次,最后目光停在手电筒里面的灯泡上,边看边自言自语:“里面的这个是灯泡,打开就亮了吧。
”然后又快速翻转手电筒,找到开关按钮,轻轻按压下去,灯泡亮了起来,他抬起头开始四顾寻找光亮。
当手电筒随着他的身体转动也发生了位置变化的时候,一晃而过的光线照到了头顶,杰杰大声说:“我找到光了。
“接着他开始拿着手电筒不停地晃,光在活动室的顶墙、前墙、后墙、电视机等地方不停移动,他大声喊道:铭铭,快来看!”铭铭被他的叫声吸引,两人一起晃动手电筒,最后,手电筒的光落到了幕布上,光亮变得更为清晰,之后他们一直尝试将光落在幕布的不同角落。
大约6分钟后,杰杰对着幕布不断调整距离,光圈随着距离的变化开始变大或变小。
分析与思考:1.从杰杰对手电筒的摆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对手电筒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在不断摆弄中发现了打开手电筒的正确方式,在晃动手电筒的过程中,他发现光会随着手电筒晃动而移动。
2.杰杰在探索后发现手电筒与幕布之间的距离不同,产生的光圈大小也不同,离得越远,光圈越大;离得越近,光圈则越小。
3.整个游戏过程中,杰杰有着较高的专注度,对自己的游戏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遇到开心的事愿意与他人分享,并且在此次探索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感。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捕光捉影》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
3、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发射光。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物质准备:
(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不锈钢拉链、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
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3)用即时贴剪出飞机、花、小鸟等镂空图案,并贴到部分镜面上;水彩笔等。
3、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建议】
(一)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引出活动主题。
根据需要可做以下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第1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