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验的一个意外
- 格式:docx
- 大小:18.19 KB
- 文档页数:4
生理课上的意外引言生理课通常是学习有关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科目。
然而,有时候在生理课上会发生一些令人意外的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会给课堂带来一些有趣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我在生理课上经历的一次意外事件,并探讨这个事件对我和我的同学们的影响。
背景在我们的学校里,生理课是我们大一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这门课程涵盖了人体的各个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
在每一堂课上,我们会听讲解、观察模型和进行实验室活动,以加深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意外事件故事发生在我们学期的第六周,当时我们正在学习呼吸系统。
老师准备了一次特殊的实验,让我们能够观察到人体呼吸的直接过程。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使用一个特制的呼吸面罩,铅笔和蝴蝶瓶来模拟人类的呼吸过程。
这个实验需要一个自愿者,自愿者需要将呼吸面罩戴在脸上,然后将铅笔插入口鼻部位,并与蝴蝶瓶相连。
我们会通过观察蝴蝶瓶中的水位变化来了解呼吸的过程。
虽然这个实验听起来有些奇怪,但是我们都非常期待能够亲身体验呼吸的感觉。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
当某个同学戴上呼吸面罩并准备开始实验时,他突然感到呼吸不畅,并开始咳嗽起来。
其他同学非常紧张,并立即报告给了老师。
老师赶紧前往同学身边,切断了铅笔和蝴蝶瓶之间的连接,让同学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影响这次意外事件对我们的生理课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它提醒了我们在进行实验时要格外小心,特别是当涉及到身体的实验时。
我们需要确保实验条件的安全,并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其次,这次意外事件改变了我们对呼吸系统的学习方式。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老师决定采用更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和模型演示来帮助我们理解呼吸过程。
尽管我们失去了直接观察呼吸过程的机会,但我们仍然能够获得关于呼吸系统的详细知识。
最后,这次意外事件在同学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紧密的联系。
我们通过共同经历了这个紧急情况,更加关心彼此的安全。
这次事件也成为了我们在生理课上的一个共同回忆,大家经常拿它作为话题与之交流和分享。
预约“意外” 衍生“精彩”——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语言品味教学个案的反思娄胜文【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年(卷),期】2007(000)003【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将品味语言、提高语文素养预设为课堂教学重点的同时,也更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品味的现场生成。
由于课堂的现场生成难以预知,对语言的品味也往往因学生、文本及师生互动的差异而呈现出偶然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因此,语言品味过程中的种种“意外”便产生了。
所谓语言品味过程中的“意外”,指语言品味的现场生成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教师不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从而导致无法达成教学目标的现象。
“意外”往往先来自学生,因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而不同:其次取决于教师的素养、经验和教学机智。
笔者在大量的听课实践中固然看到许多教师巧妙地利用“意外”,激化“意外”,化“意外”为“难以预约的精彩”,但是,笔者也不无遗憾地发现许多教师在“意外”面前束手无策,甚至陷入“意外”制造的误区,以致偏离甚至是牺牲了教学目标。
为此,笔者以为,对课堂“意外”个案作深入剖析,寻找个中缘由,纠正偏差,从而预约语言品味过程中的“精彩”,确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总页数】3页(P19-21)【作者】娄胜文【作者单位】浙江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3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相关文献】1.预约“合作” 衍生“精彩”——小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J], 朱金美2.预约『合作』衍生『精彩』——小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J], 朱金美3.真实的意外无法预约的精彩——小学科学《研究磁铁》课堂资源利用的教学案例[J], 解兴华;4.真实的意外无法预约的精彩——小学科学《研究磁铁》课堂资源利用的教学案例 [J], 解兴华5.未曾预约的精彩——浅谈如何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外 [J], 王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意外事件”的处理策略作者:史志臣来源:《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年第07期摘要: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开放.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师生面对的知识和问题越来越新奇.课堂教学的实际离课堂预设相去甚远即课堂“意外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机智的处理“意外事件”使课堂随机生成更科学高效.课堂教学因“意外事件”而变的更精彩.关键词:课堂教学;意外事件;处理策略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物理教材一直在不断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教材的改变都是为了给教师留下更多的教学拓展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机会.教材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纲领,不再是让教师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面对的是知识多元化思维更活跃更富有朝气的新时期的孩子;面对的是倡导对教材质疑和超越的开放式教材.这就使课堂教学变得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再是拘泥于教师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在预设教案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潜意识中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一个“意外事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开放性、多元性的加强,“意外事件”只会日益增多.在课堂教学中,当出现“意外”时教师是怕影响教学进度或者甚至是怕无法应付,对“意外”置之不理,甚至对学生进行训斥,然后继续按教材、按教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目标的要求?还是尊重学生、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沉稳、灵活、机智的应对“意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鼓励这种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作为教师——“意外事件”的处理者,如何处置这些教学“意外事件”,才能使课堂教学因意外而变得更加精彩学生因意外而更加乐学、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得到提升、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呢?笔者就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一、在意外中,发掘教材引导探索探究式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过程逐步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乐趣.由于受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在探索的初期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或者发现新的问题,或者暴露一系列的错误.这些问题和错误很多是教师在课堂预设(备课)中没有或者无法预料到的“意外事件”.笔者在执教力的测量一节时,课前对弹簧测力计都进行了校准,但是,在要求同座位的同学各自用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探究相互作用力大小时,仍然有一位同学反映不一样大.此时,笔者走下讲台,重新观察了他们的实验,结果笔者也愣住了,他说的是实话.毫无疑问,是学生自己调整了测力计造成的.而学生否认自己调整了测力计.我们知道一定是学生改变了弹簧的有效受力长度,而使其伸长与外力成正比中的常数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的错误.此时,我们是对此置之不理,训斥学生损坏了测力计就此结束,还是进一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探究弹簧的性质发掘教材,深化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这些有价值的“意外”问题或者错误上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教学,在更深入的探究实践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中没有给出弹簧的基本性质,也或许是教材编写者,有意留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深化教学内容,发掘教材潜在魅力.有意留给施教者充分的空间来实施教学改革中的创新.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的内容在教材中有很多,好多教师认为教材对知识的讲授不系统、不完整,浅尝辄止,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笔者认为这恰恰正是教材的长处,正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自身创新价值的所在.二、在意外中,彰显智慧的挑战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过程,尽管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和预设.布鲁姆说过:“教师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笔者在观摩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课时,发现执教者不停地指导学生观察、纠正错误,课进行的井然有序,波澜不惊.在要结束实验总结规律时,意外出现了,有一组同学大声惊呼:老师,我们看到了两个像,一个正立的一个倒立的像.这是在教师参考书和新课程标准中都未出现的,在场的大多数老师平时也没有过多注意和认真思考的.执教者也为之一惊.这位老师没有因为有老师听课,按原来的教案设计继续进行,而是很快镇定下来,并说:我原来也没有注意过,现在请同学们想想,它们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怎么形成的?成像的原理时什么?像在什么位置?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探索.知道了两个像分别是凸面镜和凹面镜形成的虚像和实像.这节课最终没有能很好的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堂还视乎有些乱.没有完成教学计划,还拖堂了,但是教师能灵活机智认真地对待课堂中的意外.抛开教案不在拘泥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束缚,即兴创造,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巧妙地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将学生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实事求是、仔细观察的价值观得到多元地体现.让课堂“意外”在引导中焕发精彩.笔者觉得这是一堂真正的好课,这才是教学的根本任务,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教,这才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三、在意外中,避开矛盾,以退为进记得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评课时,说过一句话:“不要求教师是万能的.”其实教师也不可能是万能的,更不是无所不知的智者.面对日益开放的教室,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越来越多地遇到令老师无法回答甚至是老师根本就不知道的东西;另外,即使做了充分的准备,百密终有一疏,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会出现讲解错误、板书错误、实验操作失误等“意外事件”.老师在办公室完成的实验,拿到教师重做就有可能失败.例如:笔者有一次课前在办公室做摩擦起电现象很明显,而在教室做时,因为学生多呼出水汽多,导致空气潮湿,而使实验失败.引来学生一片嘘声.还有,在探究温度计的原理——热胀冷缩现象时,由于老师的疏忽用小塑料瓶代替了玻璃瓶.把吸管和装满果奶的小瓶密封连接确认无误后,放入热水里,马上就有学生叫起来:“下降了,下降了.”这一结果与教师的预设相去甚远.这一突然出现的意外事件将老师至于尴尬的境地.直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此时教师以不变应万变.沉稳的等待时机,奇迹出现了,过一会降下去的液柱又升上来了.教师没有讲解什么,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刚浸入时外层的塑料瓶受热涨大而增加瓶的容积使液柱下降,等瓶内的果奶受热膨胀,管内液柱又会上升.正是由于教师的错误才导致了意外事件的发生.也正是因“意外事件”的发生才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考试评价机制的相对滞后;课堂教学因处理“意外事件”而导致课堂的意外生成,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这无疑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教师又要面临着“开放”和“效率”的两难境地.如何处理这一焦点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深入思考.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案的预设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进行,应该依据课堂教学的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善于扑捉“不和谐”意外,去寻求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意外”,积极思考对策,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和解决,只有这样,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最真实自然的艺术美,教学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
2024年新教育实验学习心得体会范本还记得刚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谭校做了一件让我们很意外的事,那就是让我们每周都写一篇博文,而且还以很“强悍”的手段“逼”着我们去完成,当然谭校同时还做了一件事,就是给每个老师都发了一本书,目的就是要我们认真地读书和写反思。
当时是我拿到的书便是朱永新教授写的《新教育》,这样说来,我拿到这本书还真是有蛮久了哦,可是真正却是这次才来写一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要说这心得体会该写什么好呢?《新教育》这本书让我觉得有很多的可写之处,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也让我觉得无从写起。
新教育中的许多理论我们都能经常听谭校说起,什么要“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啊及“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啊等等。
有些事却是谭校一直带领着我们在做的事情,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经典诵读”等等都是。
这样一来,我们其实是每天都在感受着新教育,也算是活在其中吧。
对于新教育的理念,我还只是在慢慢的摸索着前进,但我在这里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便是《新教育》中提到的网络对教育的推动和如何克服网络的负面影响。
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同样进入了网络时代。
随着教育进入网络时代,于是小学阶段便多了一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
网络的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可它的地位却着实不轻,如今的社会,不会使用电脑等于算是半个文盲了,各行各业都在用,它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办公的一种必需品,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我国便从小学便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于是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又多了一个信息技术老师,而我就是一个小学信息技术老师。
作为一个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老师,对于网络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自然是非常清楚,而《新教育》中把网络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总结了三个方面。
“一是对教师成长的推动作用。
二是网络为教师的培训提供了无限充足的信息。
三是网络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的挑战和冲击是必然的。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老师,请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由一节失败的科学课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
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
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
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
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
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
尊重教育从一提出,就以独立的魅力紧紧地抓住了人心,尊重学生在道理上老师们都会认同,可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却很难。
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维形式,都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束缚着他们。
大多数的教师是爱学生的,可是爱并不等于尊重。
去年的那堂公开课给了我一个深切的体会,去年我们学校要求我上了一堂公开课,因为我还在上五年级的常识,所以我选择了《滑轮》这一课,定滑轮的学习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先用弹簧称直接拉钩码,读出此时弹簧称的数据,再经过往不同方向拉钩码的实验,读出弹簧称的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课堂上当学生说完实验方案后,我就请学生动手做实验,好几个组很快得出了“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我心里暗暗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高兴,很快地实验结束了,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出现了意外,有个组提出了“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的结论,别的小组的同学都开始议论起来,我叫他们上讲台把实验展示了一下,结果弹簧称的数字真的比原来的要小。
这种实验记录根本不是我预先设想的,因为我需要的实验数据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我赶紧下了一个结论:从数据上看你们这组的实验是失败的。
在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我立即肯定了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还投影出事先准备好的我演示实验的数据,并暗自庆幸自己课前早有准备。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一定质量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满足感。
巧妙处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平日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总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让老师措手不及,甚至无以应对。
如果教师能够作好充分准备,如学情分析、挖掘教材、注重言行举止,并在课前调整好心态,则能很好地去应对这些“意外”。
甚至教师可以有意地去创设一点“小意外”,课堂就会熠熠生辉。
本人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课堂实验中的意外有人说:“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官。
”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结果的“不配合”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
多数教师的处理方法是让实验“迁就”理论、结论。
通过实验,教师都渴望达到预期的实验现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验结果并非都能如愿。
教师为了坚持不犯科学性知识的错误,会想尽办法,使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一致。
虽然有的教师坚持了不犯科学性知识错误,但却犯了另一类更为严重的科学性错误――科学精神的遗失甚至歪曲。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比如做Cu和浓H2SO4的反应时,应该观察到蓝色透明溶液,可发现试管底部有黑色和白色的固体物质,将试管内溶液倒入另一支盛有水的试管中,溶液的蓝色不够明显。
实验操作无误,若是教师提前不探究,就会在课堂上无言以对。
因此,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教课本”,这样不但会扼杀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而且会给学生留下不真实的印象,甚至错误的记忆。
灵活地“用课本”,对教材上的实验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驾驭课堂实验教学的能力。
二、课堂中学生的意外提问与回答实施新课程以来,原先在教学中被忽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逐渐进入了教学视野。
不少教师尝试打破过去以讲为主的灌输格局,重视学生参与,学生的声音开始在课堂里激荡。
在课堂的知识传授过程中,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经常会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和本节课有关但又是教师备课时没有预想到的问题或者做答,弄得教师束手无策,往往以“课下老师查查资料,再告诉你”或者“这些问题超出范围了,不要在此浪费时间了”而结束。
喷泉实验“预设失败”后的“意外”生成作者:施永明来源:《化学教学》2010年第03期摘要:通过喷泉实验先“败”后“成” 的教学体验和反思,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捕捉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的资源,挖掘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关键词:喷泉实验;情境探究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3-003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甚至创造性地利用实验的内涵与外涵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4《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这节内容时,设计了氨气的喷泉演示实验,一个意外现象泛起了点点涟漪。
实验内容:在讲台上预先准备了两套喷泉装置,把教材演示实验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改成了注射器,并事先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水。
演示实验开始时把注射器中的水射入烧瓶内,然而意外发生了,“滴水之恩”居然难以“涌泉相报”, 学生们面露疑云望着老师,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笔者也为之一惊,但停顿片刻便计上心来,不如就此顺势而为,于是一个预设的演示实验,顿时变成了一个生成性探究实验。
以下是课堂教学的部分实录:师:请大家分析一下喷泉实验没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无意中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分析)生1:老师可能在烧瓶中根本没充氨气;生2:可能是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生3:可能是收集的氨气不够多;生4:可能是收集的氨气不干燥;生5:可能是预先喷入的水过少;生6:可能是装置或操作有问题;生7:可能不能用注射器来代替滴管;……师:嗯,可能的原因有很多,那就再请大家谈谈形成喷泉的原理?生:利用烧瓶内外压强差,只有当外界压强大于内部压强时才能引起喷泉。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挽救”喷泉实验?(学生讨论)生1:可以再拿一瓶重新做一下;生2:想办法把烧瓶内的压强减小;生3:能否再往瓶内加点水;……师:根据原理,减小烧瓶内的压强应是可行的,那如何来实现呢?生1:把里面的气体抽一些出来(一个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师:这能实现吗?生2:老师,您用的不正是注射器吗,可以抽气的呀。
对探究实验中的“意外”现象的思考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这一章节时,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用酸碱指示剂(石蕊或酚酞)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在硫酸溶液中滴加酚酞时发现了溶液变浑浊,有白色沉淀出现。
这大大出乎了学生的意外,学生纷纷喊道:“老师,这不对,课本上说酚酞遇酸不变色,溶液应该无色澄清。
”而且各个小组都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当时我一楞心想一定是实验员配制的酚酞试剂浓度过大造成的,因为我以前碰到过这个问题。
但课堂上没有时间犹豫,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新课改鼓励学生探究、创新、实践,所以我并没有给学生解释原因,而是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课题布置下去,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究寻找答案,并于当天课外活动时间在化学实验室相互交流,完成实验探究。
化学教师对于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不要轻易放过,要注意分析,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求实、求是的品质和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
追溯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是科学探索中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也能给学生建立一个“自主、体验、探究”的平台。
把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敷衍过去,或看作是微不足道的,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影响教学效果;意外的实验结果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正确、科学的处理有助于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正确、科学的处理探究实验中的“意外”现象时有以下好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意外”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领学生去探究物质的奥秘新课程本身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亲历实验过程,感知实验探究的魅力。
在实验中要学会观察、质疑,培养他们分析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探究活动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九年级化学教材一开始就从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开始,带领学生探究蜡烛的燃烧、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等实验。
学生兴趣高昂积极参与其中,而探究实验中的“意外”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人人都想当个小小科学家去探究物质的奥秘,揭示各种变化的真象。
科学处理意外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主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但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分析问题不全面或是学生联想错误等原因,有时会发生理论欲设与实验结果不符的意外情况,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影响教学效果;意外的实验结果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正确、科学的处理实验意外,有助于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由于青少年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时会联想到教师并未预设的知识或实验,如果回避学生的问题,将错误引导学生认为“遇到问题不必进一步探究”,如果直接指责学生联想没有方向性,可能会错误引导学生,感到“不要创新”,同时还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人教版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热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化学反应从外界吸收能量,课本上设置了实验2-2NH4Cl 和Ba(OH)2·8H2O的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检验(第34页)。
我们当时三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实验操作,将约20 g 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约10 g NH4Cl晶体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杯壁下部,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同学们通过实验操作明显闻到有刺激性气味产生,也感到烧杯下壁温度降低了,烧杯下的小玻璃片有的还粘在烧杯上了。
同学们迅速的就归纳出了结论:NH4Cl和 Ba(OH)2·8H2O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可是马上就有一位同学进一步总结:实验室制取氨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在持续加热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铵盐和碱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听完该同学的总结,我当时一愣,大脑迅速思考:当堂打住,还是鼓励同学们探究?因为结论我心里也没底,但课上没有时间犹豫,我迅速估量了一下时间,决定站在发展学生创新、探究精神的角度,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究寻找准确的知识答案。
---------------------------------------------------------------范文最新推荐------------------------------------------------------新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课前,教师不论将教学环节设计得多么完美,在教学过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就是说悬疑和不确定性成为现代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形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合理地组织课堂,把握好源于生活的意外,让课堂成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接受生活教育的重要阵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教授了三年级学段的《换个角度想一想》一课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源于生活的意外,使我获得了一些启示。
在新课开始阶段,一位正在不停地使劲地咬塑料垫板的女同学进入了我的视线,看到此情形我走到女孩面前严肃地说:都上课五分钟了,你还这样,真不知道难看,把垫板拿过来。
然后,我把垫板狠狠地扔到了讲桌上。
这时的她用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眼神使劲地看了我一下。
这时侯有的同学把埋怨的目光投向她。
我没再理她,整顿好纪律后继续上课。
学习从他人的情感和想法等角度,去判断、理解和解决问题;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尝试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学会宽容、欣赏他人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于是我首先呈现了两个事例:1、小华因为1 / 11正在看电视,没有答应与两个同学一起顽皮筋,而引发冲突的事;2、小刚想帮助母亲下岗、父亲病休在家的李勇而遭到拒绝的事。
然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双方交换角色、相互体验得出应该怎样多角度地、特别是从对方的角度体察他人的心情、感受,尊重他人的选择与人格。
最后得出看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效果不同,我们必须多考虑他人的想法与感受,我们的生活就会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才会处处充满阳光的结论。
“意外”的插曲 “有心”的引导德清县武康镇上柏中学庄建荣 邮编:313203一、案例背景一堂数学课,要求教师精心准备,应该有着自己一定的教学模式。
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学设计所没有的事件和问题发生。
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和问题,与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有很大关系。
当意外发生后,教师应即时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促进有效生成;要更多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新内容、新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各性化的活动,留给学生充分想象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二、案例描述在2007年10月23日,星期二,德清县上柏中学,三桥中学、三合中学、秋山中学、莫干中学五校教学联谊数学组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承担初二年级《特殊三角形》复习课一节。
课堂上,当我复习完“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刚要按教学设计进行下面的复习时,有一个叫盛权华的女同学就提出来说:“老师:我在想,在这一章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都有逆命题。
如果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ABC ,∠ABC=Rt ∠,D 是AC 上一点,BD=21AC,那么可不可以推知BD 是AC 边上的中线呢?”(如图1)(面对她提出的这样一个意外问题,我楞了一下,我为她提出的问题而惊叹!)我马上肯定地说:“好想法。
”(想不到作为已经当了十几年教师的我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而我的学生居然学了这个定理的第2天就提出来了,对于此问题一下子我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这个命题是真是假。
是勇敢的承认老师也没有考虑过这个命题,及不知道它的真假呢?还是努力的掩盖一下,把这个问题拖到课后单独解决。
面对众多听课的老师,我确实有理由可搪塞过去。
但是我更想到新课程的要求,再加上自己的自信心,觉得还是坦诚相见,与全班学生互相提供支持,启迪灵感。
)我说:“我们都是第一次碰到这个问题,我和大家一样都束手无策,不过我先建议大家用一下同一法,即如图2,BD 1是AC 边上中线,BD 1=21AC ,由于已知BD=21AC 。
实验室安全的心得体会实验室安全的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研究生,在实验室学习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时,实验室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因为实验室中存放的很多化学药品和器材都极其危险,只有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才能有效的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此,本人总结了以下实验室安全心得与感悟。
首先,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入实验室前,我们必须认真阅读实验室安全规定,熟悉实验室的危险区域、危险物品和应急措施等相关知识,确保自己能够正确地操作和处理实验室中的器材和物品,不会因为自己的不慎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刻关注实验室的安全环境,发现任何不安全因素时都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及时处理,防止事故的发生。
其次,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着很多危险的.化学药品,我们应该穿着适当的实验服、安全眼镜、手套等防护装备,以免受到药品溅出、灼伤等伤害。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通风,遵循通风换气原则,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保护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再次,机械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实验室的很多机械设备都非常复杂,需要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操作,否则易发生安全事故。
特别地,使用比较容易产生火花的仪器时,要注意仪器周围是否有易燃物品,并将这些易燃物品放置在安全的位置上,以免因为一些小的操作失误导致火灾等严重后果。
最后,实验完毕后要做好清理工作。
实验室中存在的许多化学药品都是危险品,因此在实验结束后,必须仔细清理仪器和器材,避免残留的化学药品与仪器产生反应和损坏。
清理完毕后,将所有实验室中危险药品及器材放置在安全地方,并警示其他人员注意,避免对未经处理的器材和化学药品造成危险。
总之,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时,安全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安全发生是可以预防的,但一旦事故发生,后果则不堪设想。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规定,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这样才能真正保障自己的安全,同时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燃烧的条件》评课稿一、课例主题:第七章“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二、课例描述: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老师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兴趣。
接下来他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
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
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想他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
他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
这时他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他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有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
”他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他笑着说:“这位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
见此情景,他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
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
”他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
探究滑轮组时实验意外的处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关注课堂的现场生成,尤其是非预设性生成。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实践策略,有效地应对生成信息,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许多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对学生所有有价值的生成,不一定都要当场应对。
例如,当教师对学生生成的一些知识点不是很清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个知识点,回家再作一些资料收集,下次再作研究;还有,当教师发现学生生成的问题很有价值,但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具备这个知识点的初步经验时,也可以延后处理;再有,当发现学生生成的问题,是这个教学活动的延续或更深一层次,无法当场解决时,我们也可以另找时间进行活动,无须当场解决。
延后应对,不是回避,而是等应对的时机更成熟,等待下一个更精致的预设。
在学生组装滑轮组时,我们提供一定一动,二定二动(竖直),个别组是二定二动(水平)的。
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我们要求学生完成定滑轮的使用,动滑轮的使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的使用方法,分析受力情况和绳子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距离的关系,书本上有组装的图示,学生只要照着做就可以。
但有一组的同学组装了一个动滑轮一端绳子固定,另一端绳子挂上物体,手直接拉动滑轮,使动滑轮成了费力杠杆,这是加深和拓展的部分,是后面要讲的内容,但到那时学生不可能做实验,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我索性让全班同学都做一做,看一看,手的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也让他们测了动滑轮的重力,再用刻度尺量出它们通过的距离的关系。
然后引导他们从力的平衡角度让去分析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也为后面功的讲解打下基础。
同时也让同学们意识到很多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去讨论和分析,也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而学生的意外设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我还让同学们思考设计用2个滑轮你能有几种不同的组装方式,下节课交流,而同学们设计的不同组装方式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设计出来了,远远出乎我的意料。
新课程实验的一个意外
前几日,我听了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一位专家作的一个报告。
在报告中,他说了这样一个在检查中遇到的意外,听后让人感叹不已。
前不久,为了解各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情况,中心组织了专家到各地,不仅去听实验区的实验工作报告,还深入课堂听课,了解实验区的课堂教学状况。
在听课时,各校都精心准备了几节课,向专家组作了推荐。
专家组为了了解到更全面的情况,决定在推荐的课中选听几节,同时随机抽听几节课,想看看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情况。
一天的课听下来,专家组的同志们在交流时,竟发现了从没有过的新情况:学校推荐的课,大多不理想,而随机抽听的几节课,较为真实地展示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得较为到位。
按理说,学校推荐的课多由学校的骨干教师执教,他们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专家组的同志大惑不解。
通过与教师座谈,终于了解到,推荐课是由教研员组织专门备课,反复操练后才得以定型。
虽说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体现出了课改的精神,但斧凿痕迹较重,也许更多地只是为了展示所谓理念的先进性,而忘记
了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存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也许,那些活生生的学生,在这些教研员的眼中只是道具罢了。
而那些随机抽听的课,教师因为没有刻意去考虑听课者心中所想,他们在教学中便能真实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好地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
正因为真实,他们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到了自然状态。
对于这件事,应该反思的不仅是一些教研员,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思考:什么是新课程背景下理想的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而艺术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
以学生发展为本,应是一切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由此,课堂教学应追求真实,不能出现所谓为“展示新理念”的包装课。
一次次操练,只求获得演出的精彩,殊不知这“虚假的繁荣”将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们的教学还应该更简洁,不应强行将各种所谓的教育功能塞进一堂课,应尽可能地创设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课堂学习情境,多让孩子去讨论、去辨析。
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出现儿童自己的声音,千万不能将问题的答案在课前就暗示或直接告知学生,以追求“成功”而赢得听课者的满意。
作为教师,我们应通过真实的课堂学习环境,给孩子以求真的教育;我们应让孩子们通过对未知的探求,真实地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真正属于孩子的自主探索,纵使没能取得“演出”的成功,但其价值比虚假的精彩要好得多。
只要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嘴说自己的话,这样的课堂就一定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