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731.00 KB
- 文档页数:57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十六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分析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如何体现孙中山救国主张的。
3.探究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其与中共民主纲领的异同。
[情景导学]材料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
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有什么变化?提示:由改良到革命。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教材导学]1.背景(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或方案,但屡屡碰壁。
(3)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4)流亡国外的孙中山,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1)1905年,孙中山等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4.评价(1)性质: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3)局限性: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轻巧识记]孙中山与三民主义[易错易混]“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即器物—制度—思想。
2.理解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3.掌握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景导学]材料两则漫画漫画1漫画2《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贴在墙上思考:材料的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提示:中体西用。
一、“开眼看世界”[教材导学]1.背景(1)英国鸦片走私船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表现(1)林则徐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轻巧识记]“开眼看世界”[易错易混]在民族危机之下,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但是林则徐、魏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要改变社会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材导学]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目标导航] 1.了解“六日战争”“十月战争”的过程。
2.理解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结果与交战双方寻求和平解决矛盾的内在联系(重点)。
3.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长期性。
(难点)一、“六日战争”1.背景(1)埃及与叙利亚一度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使以色列面临南北夹击的威胁。
(2)阿拉法特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把抗击以色列斗争推进到有组织、有统一领导的阶段。
(3)超级大国的卷入,使以、阿之间的矛盾更加复杂;美国和苏联分别支持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以维护自己的全球政治、经济利益。
(4)1967年4月,以叙发生冲突,迅速发展为空战。
2.经过(1)时间:1967年6月5日~11日。
(2)交战国:埃及、叙利亚对以色列。
3.结果(1)以色列占领埃及和叙利亚大片领土。
(2)阿拉伯国家受到重大损失。
[思维点拨]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等大国卷入中东地区的程度要比以前深了,这也意味着中东问题的复杂程度加深了。
2.埃及、叙利亚等国的联合,巴解组织的成立,促使以色列实施了对埃及等国家的主动打击,引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借助战争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的领土,使阿以之间矛盾扩大。
[易错提醒]第三次中东战争并未给以色列带来所期盼的和平,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仍在影响着今天的阿以局势,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同时遭受着冲突之痛。
二、“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1.原因:为收复“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和洗刷耻辱,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积极备战。
2.经过3.结果(1)埃及、叙利亚收复了部分失地。
(2)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以埃、以叙军队之间的缓冲区。
4.影响(1)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禁运,宣布大幅度提高原油价格。
(2)“石油武器”的运用,引发了1973~1975年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错提醒]十月战争中呈现出新的特点是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作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禁运,海湾产油国宣布大幅度提高原油价格。
第21课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美军为主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海湾战争正式爆发,远在几千公里外的地中海上,美军战舰发射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精确击中伊拉克战略目标,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仅仅三个月,伊拉克就宣布接受美军提出的所有停火条件。
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现代化局部战争,它是怎样爆发的?现代化的高科技战争具有怎样的特点?对现代战争理论产生哪些重大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
●教法案例1.“海湾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五个要点:(1)波斯湾地区战略位置;(2)伊拉克入侵科威特;(3)国际社会和平解决的努力失败;(4)海湾战争的爆发极其经过;(5)海湾战争的特点。
本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讲述时可结合地图讲解战争爆发的原因,尤其需通过视频资料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
2.“伊拉克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伊拉克战争的原因;(2)伊拉克战争的过程;(3)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本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讲述时注意以下问题:一、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绕开联合国而采取的军事行动,严重挑战了联合国的权威,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二、略讲伊拉克战争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高科技战争在伊拉克战争中表现;三、比较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异同点,认识美国两次军事行动是“两极格局结束后建立单极世界的表现之一,其实质目的在于控制波斯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1.背景(1)海湾地区是世界石油主产地,战略地位重要。
(2)伊拉克与科威特在主权和边界问题上存在争端。
(3)1990年8月,伊拉克突袭并占领了科威特。
(4)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对联合国的决议置之不理,顽固坚持侵略立场。
2.过程(1)准备阶段:美国制定“沙漠盾牌”行动计划,以美国为主组成了攻打伊拉克的多国部队。
第4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目标导航]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分析促使毛泽东发生伟大转变的原因。
2.概括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突出贡献,认识毛泽东与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之间的内在联系。
3.了解毛泽东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做出的贡献,分析毛泽东晚年出现错误的原因。
4.总结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活动,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一、立志改造社会投身中国革命1.求学经历(1)进入新式学堂,接受近代科学知识。
(2)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2.思想变化:由信仰改良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
3.投身革命:1920年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
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1.领导工农运动(1)中共一大结束以后,回湖南建立地方党组织并开展工人运动。
(2)从1925年起,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并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2.开创革命道路(1)提出理论: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秋收起义后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
(2)革命实践: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发表著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思维点拨]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
[归纳总结]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1)内容:取消了“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课标要求]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目标导航] 1.了解马克思早年的成长历程,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社会原因。
2.了解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3.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分析二人合作的基础及合作取得的重大成果。
一、“为人类工作”1.树立崇高理想中学时代,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他喜欢说的名言是“为人类工作”。
2.思想转变(1)大学时代被黑格尔哲学所吸引,加入“博士俱乐部”。
后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2)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发表,给马克思以巨大影响,使他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3)1844年主编《德法年鉴》,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
[思维点拨]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两次重大飞跃,为其最终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伟大合作1.理论建设(1)1844年,与恩格斯合作发表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著作——《神圣家族》。
(2)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政党建设(1)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2)1847年,一起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将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3.马克思主义诞生(1)背景:1847年底,与恩格斯参加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为同盟拟定纲领。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课标要求:1.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世界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世界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二十二课文学的繁荣学习目标:1.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背景、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2.掌握现代主义文学、苏联文学、亚非拉文学的主要成就。
3.认识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学会区分不同的文学流派。
[情景导学]材料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撒!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西风颂》雪莱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思考:作品风格与他相似的你还知道有哪些人?提示:雨果、拜伦等。
一、浪漫主义文学[教材导学]1.背景(1)时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2)原因①欧洲各国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②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2.特点(1)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
(2)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3)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创作风格。
3.代表(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轻巧识记]文学流派的判断方法对一种文学流派的判断,一定要全面把握这种流派的时代背景、风格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地位。
时代特征决定作品风格,作品风格反映时代特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2.掌握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5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2.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2.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2手工业技术的发展2.3商业贸易的繁荣2.4经济政策的演变3.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3.1百家争鸣3.2汉代儒家思想的确立3.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和佛教3.4宋明理学3.5清代的思想启蒙4.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4.1科学技术的繁荣4.2教育的发展4.3科技教育的交流与传播5.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的艺术5.1书法艺术5.2绘画艺术5.3音乐艺术5.4建筑艺术三、教学过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导入:以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特点。
2.讲解:详细介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度等。
3.讨论:分组讨论夏商周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导入:回顾夏商周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
2.讲解: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诸侯争霸、变法运动等。
3.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导入:以秦朝统一六国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讲解:详细介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包括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3.讨论: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导入:回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全册1-8单元电子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全册1-8单元电子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学习建议】●采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探究学习方式,将所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
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20XX年8月北京第2次印刷主编朱汉国副主编马世力编委王子今刘军郝瑞庭本册主编王子今前言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的教学而编写的。
教师教学用书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内容与教科书严格一致。
本书体例以“专题”为单位设计。
每一专题编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和“本专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专题中的每一“学习内容”,大约用1学时完成。
每一学习内容以下几部分组成:1.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为依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提出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的解读、具体教学进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3.问题解答。
就课文中“想一想”、“议一议”、“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提示。
4.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重在对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多元的,每节课只能对学生学习的某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建议是供教师参考用的案例。
5.历史问题注释。
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拓宽教学知识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
本书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织编写。
参加编写的有:马世力、吕厚轩、吕艳、刘汝明、夷萍、陈红、陈芬芳、陈宇、李星驰、李美、李东海、张雪萍、周巩固、周莉莉、周百鸣、周建新、徐贵亮。
于时间紧迫,本书中如有错漏之处,真诚地希望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及时改进。
编者 20XX年6月目录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声源与发展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充实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1)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的统治日趋黑暗;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1.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2)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3)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核心内容(1)民主:包括政治民主和反专制反特权的民主理念。
(2)科学: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及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含义: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攻击。
(2)表现①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
②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等。
(3)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1917年,他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
(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文化平民化(1)原因: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概况:形成平民教育思潮;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内容、形式上风格多样。
2.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其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提示民主与科学。
3.读下图,漫画中被碾在车轮底下的人物是孔子。
这反映出作者的什么观念?提示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4.新文化运动期间,为什么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示(1)孔子是历代君王塑造的精神偶像,儒家学说则成为专制统治的灵魂,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单元分层突破[自我校对]A.师夷长技以制夷B.洋务派C.资产阶级D.政治制度E.民主与科学F.马克思主义主题一近代前期不同派别的主张及实践结果[核心整合]1.“盖共和帝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言论可能出自() A.洋务派B.康梁维新派C.马克思主义者D.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解析】由“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可知,题干所强调对旧思想的批判,洋务派不涉及新思想,故A项错误;维新派涉及制度层面,没有涉及旧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可知题干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追求,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主张民主与科学,故D项正确。
【答案】 D主题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四个阶段和三大特征[核心整合]1.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地主阶级仿制“器物”。
(2)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建立“制度”。
(3)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民主”“科学”。
(4)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者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2.三大特征(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先后提出了“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民主与科学等思想主张,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能够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即时演练]2.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解析】从“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可见并非从技术到器物,故A项错误;从制度到思想的转变典型体现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尚未实行制度改革,谈不上从制度到文化的转变,故C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证明仅仅学习西方器物不能救中国,因此“朝野士大夫”“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转向了制度方面,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故D项正确。
课标要求:1.了解经典力学体系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改进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十一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学习目标:1.简述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2.概述伽利略和牛顿对经典力学分别作出的贡献。
3.简述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概述其意义。
4.简述量子论的主要内容,概述其意义。
[情景导学]材料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南部符腾堡的乌尔姆市一个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犹太人。
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被称为“20世纪的牛顿”,列宁说他是自然科学的“大革新家”。
1979年3月14日,为纪念爱因斯坦诞生一百周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编号J36,全套1枚。
邮票图案是爱因斯坦素描头像及相对论公式,构思新颖巧妙,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贡献。
票面布局简单,但含义深刻,主体突出。
主图为爱因斯坦肖像,再现了这位科学巨匠的独特气质。
思考:近代以来,物理学领域除爱因斯坦外,还有哪些彪炳史册的科学巨匠?提示:牛顿、伽俐略等。
一、经典力学[教材导学]1.背景(1)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伽利略的贡献①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1)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2)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3)特征:①以实验为基础。
②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3.意义(1)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1)在复杂的中东问题中,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它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矛盾的根本症结所在。
(2)问题的关键是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
2.问题的由来(1)特殊位置:巴勒斯坦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民族关系复杂。
(2)民族冲突:19世纪末,巴勒斯坦已是阿拉伯人的居住地,而曾居住于此、后来散居各地的犹太人要在这里重建犹太国家,并得到英、美两国的大力支持。
(3)分治决议:1947年,联合国大会规定在该地区分别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4)出现争端:犹太人接受联合国决议,于1948年5月成立了以色列国,而阿拉伯人坚决反对,矛盾逐渐激化。
3.巴勒斯坦问题的实质美英帝国主义通过历史遗留问题支持犹太人,造成地区局势动荡,以便控制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深化认知]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民族关系,加上大国的插手,使该地区的问题更为棘手。
1.五次中东战争基本情况2.中东战争的影响(1)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的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以色列占据了巴勒斯坦的几乎全部领土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但却无力使他们承认其在中东的合法地位。
(3)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无法靠战争收复失地。
1.(1)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际大环境趋向缓和。
(2)埃及总统萨达特思想认识发生转变,开始谋求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中东问题。
2.和平进程(1)埃以言和:①1977年,萨达特总统访问耶路撒冷。
②1978年,美、埃、以三国首脑签署《戴维营协议》。
(2)巴以缓和:①20世纪80年代初,巴解组织明确提出“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②1993年,巴以签署《关于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
(3)新世纪计划:2003年,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出台分阶段实现中东和平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巴以双方表示接受。
3.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困难(1)致力于中东和平的重要人物如萨达特、拉宾被极端分子杀害。
(2)以色列右翼政权在中东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习目标: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1.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教材整理1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1)演变①起源:中国的原始文字被称为“图画文字”。
②成熟: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③演变: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2)特点: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1)阶段特征①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
②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2)艺术形式书法发展特点代表楷书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楷书步入盛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魏晋的钟繇、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世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颜真卿、柳公权草书魏晋以来盛行不衰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等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明朝文征明等[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46“学思之窗”: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提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地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众多,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整理2笔墨丹青中国画时期特点代表人物及成就远古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从萌芽走向成熟《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魏晋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注重“以形写神”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格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等,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两宋宫廷画院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王冕《墨梅图》、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墨兰图》教材整理3京剧的出现1.戏曲的演变(1)起源: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即器物—制度—思想。
2.理解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3.掌握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景导学]材料两则漫画漫画1漫画2《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贴在墙上思考:材料的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提示:中体西用。
一、“开眼看世界”[教材导学]1.背景(1)英国鸦片走私船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表现(1)林则徐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轻巧识记]“开眼看世界”[易错易混]在民族危机之下,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但是林则徐、魏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要改变社会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材导学]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6.意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易错易混]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虽都属于地主阶级派别,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三、维新变法思想[教材导学]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性: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1)康有为:①主要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思想作用:有力抨击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影响(1)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2)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形成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轻巧识记]维新变法思想[易错易混]维新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不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差别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探究一“中体西用”思想[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下表为上海格致书院课士试题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
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
[信息解读](1)从省略号后的内容中提炼试题的观点,进而组织答案。
(2)材料共五句话,前四句话是一层,说明了“中体西用”出现的原因;第五句话是一层,说明了“中体西用”的意义。
[答案提示](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背景:①西学的传播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③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
迎合: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
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从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全球史观看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题型突破]1884年7月11日,郑观应在日记中写道:“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
育才于书院,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
中国遗其体而效其用,所以多扞格,难臻富强。
”这表明他() A.发现了中国比西方的优越之处B.意识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C.指明了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D.提出了实行维新变法的主张[思路引导]材料中“遗其体而效其用”“难臻富强”―→“中体西用”难以使中国走向富强―→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解析]郑观应在日记中一语道破了洋务运动的缺陷所在,“遗其体而效其用”,即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样的运动难以使中国走向富强。
由此可知,郑观应还未能指明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未能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但他意识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故选B项。
[答案] B“中体西用”,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这有利于打破国民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
[针对训练1]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这则材料实质是()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D.指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解析]材料的主旨体现了“中体”是“西学”的前提,肯定了在封建顽固思想控制下,“中体”为“西学”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 C探究二康梁维新思想[材料探史][史料呈现]材料一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纳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根据材料一,有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
其“高明”在何处?导致维新派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信息解读](1)材料一的开头说明了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的状况思考康有为这样做的意图。
(2)本问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注意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提示](1)高明: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减少了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系统的成熟理论作指导;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2)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扬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③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题型突破]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 .李贽笔下的孔子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思路引导]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该人物思想具有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特点,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解析] 此题关键注意“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西装”实际指西方文化,董仲舒、李贽都是古代的儒家思想家,都没有提出学习西方,故A 、B 不符。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猛烈批判儒学,显然不是借助、利用孔子宣传主张,D 不符。
联系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孔子宣传维新思想,故选择C 。
[答案] C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一方面形象地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寻求变革,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