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口译教材1999~2010研究、出版及编写现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5
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过去十年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全面的述评。
随着全球范围内汉语学习热潮的兴起,对外汉语教材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质量与发展状况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教材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适用对象等方面,对近十年内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其特点、成就与不足,为未来的教材编写与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分析近十年来教材编写的背景与动因。
接着,将重点对各类对外汉语教材进行详细的述评,包括通用型教材、国别化教材、专项技能教材等,以展示不同类型教材的特点与优势。
本文还将关注教材在教学理念、文化内容处理、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探讨这些创新对提升教材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影响。
在述评过程中,本文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教材对比、用户调查等手段,获取详实的数据与反馈,为评价教材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将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与适应性,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评估教材在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提高汉语水平方面的实际效果。
本文将对未来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策略,以期推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教学的持续发展,为增进国际理解与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二、对外汉语教材概述在过去的十年中,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这一时期的教材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显著的创新。
从初级到高级,从通用到专用,从纸质到数字化,各类教材百花齐放,为全球范围内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材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许多教材采用了任务型、情景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在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中学习和运用汉语。
同时,对于汉字、语法、词汇等语言要素的处理也更加科学和系统,帮助学习者建立扎实的语言基础。
在教材内容方面,许多教材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元素,使学习者在学习的同时,也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1No.3[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0YJA740073),并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2011HYZX017)以及中国翻译年鉴编委会的资助,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2011-03-08[作者简介]穆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蓝红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博士生,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2010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穆雷蓝红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广州510420)[摘要]2010年,翻译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获得了新的发展,学术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
本文基于国内26种外语类专业期刊,对中国翻译研究在2010年里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2010年;中国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1)03-0023-062010年,翻译学在中国的学科体制与环境建设、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翻译作为专业首次进入教育部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全国新增118个翻译硕士专业培养单位,设有MTI 学位点的高校达到158所;继《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之后又一个翻译专业期刊《东方翻译》正式出版发行,南京大学高方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是翻译学博士论文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三次入选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是本学科高端人才培养取得进步的证明。
上述成果进一步确立了翻译学的学科地位,特别是翻译专业教育从本科到博士培养体系的建成,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完整的平台。
2010年,翻译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也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学术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本文依据国内26种外语类专业期刊2010年所刊发的翻译研究文章,对本年度翻译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2010年的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动态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貌。
浅谈口译教材口译的飞速发展客观上对从事口译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各大高校陆续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口译人才。
这一喜人现象的背后有诸多的条件支撑,比如国家方针政策支持、先进口译配套硬件设施的配备等。
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但又攸关全局的因素还得继续加以重视,比如探讨激烈的口译教材问题,现今市场上纷繁的口译教程、资格证考试教辅让学习者在购买时莫衷一是,也让口译教学人员在选择时有些许顾虑。
笔者在此想就市面上已有的教材,对比浅谈其优缺点以及对其的粗浅建议。
标签:口译;教材;发展一、引言最近,在各大高校设置翻译专业、笔译口译考试就是目前第四次“翻译高潮”的最好例证。
近年来,由于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加强和发展,对专业口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语言学习者希望从事这一职业。
因此,对译员培训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迫在眉睫。
2000年,国家教委将口译定为英语专业本科必修课。
选用不同的口译教材,影响到口译学习者的收获还关系到口译教学的未来发展,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二、口译教材现状目前国内的应口译和口译研究教材很多, 这是一喜人的现象。
口译研究不断深入,让具有我国特色的口译理论不断完善。
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辑出版了“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50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引进版原著“国外翻译研究丛书”29种,湖北教育出版社先后推出了“中华翻译研究丛书”13种,另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等机构近些年也分别编辑出版了若干部有关理论和教学研究的专注、论文集或教材。
(刘和平,2005)据不完全统计,杨自俭教授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出版的翻译教材和翻译论著已经达到268种(鲍刚,2005)在我校图书馆搜索,9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应用型口译教材就有: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考试《口译教程》(梅德明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1996 年第1 版、2000年第2版) ;《商务英语口译教程》(夏天主编,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实用英汉口译技巧》(朱佩芬编著,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1995 年第 1 版);《实用英语高级口译教程》(邬姝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吴冰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等。
近十年来口译语料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张威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摘要]口译语料库建设与研究迄今仅有十余年历史。
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口译语料库尚不到10个,最大的也不过100万字,而且种类单一(会议口译)、标注简单。
相应的研究数量较少,集中在口译文本语言特征和口译操作过程两方面。
因此,未来口译语料库建设应注重以下问题:多类型、不同性质语料库的建设与完善,语料库规模的扩大,停顿、填充语、省略等副语言信息的精确标注与转写,口译语料库的“信息对应”,适合口译语料的检索工具的研发。
同时,基于口译语料库的研究应该考虑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集中讨论口译文本的语篇特征、口译实践策略、口译相关理论和概念的验证与发展等关键问题,促进口译研究与教学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口译语料库研究;类型;规模;标注;“信息对应”Interpreting Corpus and Relevant Researches in the Last Decad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Oncoming TrendsZhang We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It is merely 2 decades since interpreting corpus and relevant researches made their debut.At present,the number of interpreting corpus(both finished and unfinished) is less than 10,the largest being no more than 1 million words,and characterized by one single category(conferencen either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interpreting texts or interpreting processing.The construction of future interpreting corpus,therefore,should highlight the following issues: multicategory corpus of different nature,larger corpus size,more exact tagging and transcription of paralinguisticexpressions(pauses,fillers,ellipses,etc.),″information equivalence″ in interpreting corpus,and R & D ofmultiple approaches to explore such key issues as textualities of interpreting texts,interpreting strategies,and relevant interpreting theories and terms(their confi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ing studies and teaching.Key words:equivalence″一、引言谈到现代科学技术对翻译教学与研究的影响,王克非曾指出:“我们的口笔译教学或培训,将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新的工具和技术,谁先迈出一步,谁就占据前沿,谁就能够获得创新的资源”[1]209。
2000-2012年我国口译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以2000年至2012年以来我国外语、翻译、外事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对口译进行研究的论文为依据,按照口译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特点,呈现的不足以及提升研究的建议,以及口译研究的发展展望对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到目前的口译研究做一综述。
口译研究的个别领域有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中西口译研究结合越来越紧密,中国口译研究的相关成果有望走向世界。
[关键词]口译;综述;发展前景在进入新世纪之前我国口译研究总体上,成果数量较少、研究范围较窄、作者来源丰富、研究方法较粗糙,研究问题欠深入,跨学科研究刚起步。
尽管如此,此前口译研究取得了丰硕成绩,成果触及口译研究的重要方面: 质量评估、译员素质、语言风格、同声传译、口译教学和专门口译等,代表了国内口译研究的主流和方向,也为推动国内口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之后,我国口译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成果显著。
本文通过对2000年到2012年在我国外语、翻译、外事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98篇研究口译的论文进行分析,从21世纪以来口译研究成果及其特点出发,对进入21世纪以来到目前的口译研究做一综述。
一、研究概况在此期间的口译研究主题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所选的98篇论文中,理论研究论文44篇,占45%,涉及译员的认知、记忆、心理和行为研究、口译理念、外国口译理论、口译语料库的研究;应用研究论文54篇,占55%,其中口译教学研究24篇,专门口译研究11篇,口译经验和技巧方面的研究19篇。
(一)口译理论研究成果口译理论研究包括口译的本体研究、国外口译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对译员的认知、记忆、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口译质量评估研究和口译职业的研究。
1.口译的本体研究方面,蔡晓红(2001)认为应该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
[1]刘和平(2005)对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进行了浅析。
[2]张威(2009)探讨了口译语料库的开发和建设问题,2012年对口译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了辩证思考。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二十年综述(1999—2018)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种新兴方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是指通过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素材,从中提取有关翻译现象的数据,利用语言学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翻译现象。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国内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对促进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和提高翻译实践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进行二十年的综述,对其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一、发展历程1999年至2018年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过程。
在这段时间里,国内研究者们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和技术,同时也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和体系。
在国内著名翻译学家龚其美等学者的倡导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这一时期,国内研究者们着重从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翻译教学、专门领域翻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工作,涉及领域逐渐扩大,研究深度和广度逐步加强,为我国翻译研究的国际化和学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研究现状截止2018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建设和利用,逐步揭示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探讨了翻译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语篇分析、语义翻译、文化因素等,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在对外翻译教学方面,通过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法,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系列辅助翻译教学的工具和资源,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专门领域翻译方面,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也广泛涉及了医学、法律、金融、商务等专业领域的翻译实践,为提高专业翻译水平和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学者对英语口语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以前,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王立非等,2004)。
王立非等(2004)总结了我国英语口语研究从1995年至2004年6月期间的成就,提出口语语音与音位特点的研究为空白以及口语研究的方法不够多样化等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教育学、语料库、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内外语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英语口语研究出现了迅猛发展,在研究数量、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拟对近10年中(2000—2009)我国外语类主提高。
1文献检索范围见表1。
李 英 教育部考试中心 闵尚超 浙江大学摘 要: 本一,研究内容层面不足,对学习主体的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
主题词:英语口语;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2 英语口语研究的现状2.1 基本趋势通过S P S S卡方检验,我们发现过去10年国内10种外语类期刊上发表的英语口语论文在数量上并没有显著差异(P e a r s o n C h i-Square=15.575,Sig.=.076>.05),说明我国英语口语研究呈平稳发展的趋势。
表1显示,前5年只有8种刊物登载了66篇相关文章,占总数的39.5%。
而后5年有10种刊物登载了101篇相关文章,占了60.5%。
这说明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英语口语研究的行列。
2.2 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看,过去10年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本科生。
其中,明确指出研究对象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有53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有49篇。
此外,仅有3篇研究研究对象涉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5篇涉及英语专业研究生,研究对象涉及初高中生的研究仅5篇。
(孙艳等,2003;何小凤等,2003;王初明,2004;陈桦,2006a、2006b、2006c、2008等)。
国内口译动态模式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岳颖莱(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12)摘要:我国的口译研究曾以静态研究为主。
经验性、思辨性的静态研究对口译实践及教学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也彰显出了它的局限性。
近十年来,已有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静态研究的不足,对口译的动态程序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并试图构拟口译双语转换的动态模式。
本文着重对我国口译模式研究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分析其尚需完善之处及发展方向,并呼吁加强口译动态模式研究,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口译教学。
关键词:动态研究;口译;模式;合成性双语者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1)01-0059-0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口译的重要性,并做了大量研究。
在我国,口译研究曾主要涉及口译特点、策略、原则及译员素质等方面。
这些静态研究对口译教学及口译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认知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口译并非是从原语到目标语的简单转换。
“用一种语言表述的信息必须通过译员大脑的复杂思维活动才能传输给译入语听众,整个交际过程始终处于动态中”(刘和平,2005:27)。
如果口译研究只停留在静态阶段,始终侧重于对口译结果的分析和描述,它将忽视客观规律,由于缺乏科学性而驻足不前。
探寻口译动态过程及环节的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口译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口译实践及教学。
一、国外口译模式研究概述国外的口译模式研究(以下简称模式研究)早于我国约三十年。
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口译并非是原语到目标语的简单转换,而是复杂的大脑加工过程,由此开始关注口译的心理机制及信息处理过程。
大卫·杰弗(David Gerver )于1976年提出了最早的同声传译全过程模式。
该模式认为同声传译包括话语辨别、储存、转换、表达等诸多环节。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作者:杨晨霞来源:《卷宗》2017年第26期摘要:本文以1990年至2016年以来中国翻译这一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对口译进行研究的论文为依据,对这二十多年里口译研究的成果、方向和不足之处一一做出了综述。
据统计,1990年到1999年一共发表了17篇关于口译的文章;2000年到2009年共发表了72篇;2010年到2016年共发表83篇。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口译在我国发展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MTI这一学科设立之后,这一学科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
根据发表文章的数量和MTI学科的建立时间,我将这27年分为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总结。
1 三个口译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至1999年,在这一阶段研究口译的人非常少,研究范围窄且不深入,成果很少。
总之通过收集发表在中国翻译这一期刊的论文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口译的研究处于入门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关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只有四篇占24%,口译应用研究共十四篇占76%。
(一)口译理论研究第一类口译本体研究有一篇,张世广和李建(1990)瑂通过工业口译这一方面介绍了思维意向一致性的重要性。
第二类译员的认知、记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只有一篇。
第三类口译理论方面。
可以看出口译理论方面的研究面儿非常窄,研究层次很浅。
(二)口译应用研究第一类口译教学方面八篇,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了口译在我国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借鉴外国的口译教学经验,这是我国口译教育探索的过程。
第二类口译技巧和经验方面有六篇,其中有一篇是丛文(1992)介绍探讨了一些日语口译的技巧。
这说明了我国口译理论太不成熟。
第二阶段为2000年到2009年,在此期间共发表了72篇口译论文,较第一阶段口译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
在本阶段,理论方面已经从三类增长到了四类,由之前的四篇增长到了二十三篇,数量不仅有了多倍的增长,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问题更加深刻。
口译应用方面的研究,本阶段已经增长到了三类,数量上由十四篇增长到了四十九篇。
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全球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持。
本文将概述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对其进行评述。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修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教材成为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
为满足不同国家、地区和教学场景的学习需求,近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首先,近年来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注重培养语言学习者的实际语用能力。
教材的编写者注重从学生的日常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实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材的课文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信息,如社交、工作、出行、购物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学习汉语表达方式。
其次,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汉语作为一门文化载体丰富的语言,其背后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材编写中,编写者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诗歌、歌曲、电影等文化材料,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风貌。
此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他们在交流中可能存在着文化差异和误解。
因此,教材编写者在教材中融入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如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思维方式等,从而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对能力。
另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材编写者开始结合多媒体、网络和互动式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材中增加了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语言输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方面,近20年来,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教材评估、教材设计原则、教材开发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通过对教材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进行研究,学者们逐渐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材设计原则和教学方法。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1, 9(1), 94-101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1.91015口译国家级规划教材调研李春红,纪爱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21年1月2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1日;发布日期:2021年2月9日摘要口译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口译教材中的标杆,对口译教学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其调研,了解规划教材的特殊性、亮点与不足,将对今后口译教材的编写具有启发意义。
据此,本文针对21本口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方式、编写原则、教学理念、时效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规划教材的特殊性在于:1) 编写方式逐渐以“技巧型”为主;2) 坚持技能性原则与实践性原则;3)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亮点在于:1) 注重音视频材料的真实性;2) 注重时效性;3)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 遵循教学大纲。
不足在于:1) 练习材料未能及时更新;2) 技巧与主题割裂感明显;3) 翻译理论匮乏。
关键词口译国家级规划教材,特殊性,亮点,不足A Survey of National Planned InterpretationTextbooksChunhong Li, Aimei J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Received: Jan. 2nd, 2021; accepted: Feb. 1st, 2021; published: Feb. 9th, 2021AbstractAs the benchmark in interpreting textbooks, National Planned Interpretation Textbooks play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interpreting teaching. By investigating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Na-tional Planned Interpretation Textbooks, the paper intends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compilation李春红,纪爱梅of interpreting textbooks in the future. Accordingly,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21 National Planned Interpretation Textbooks in terms of their compilation patterns and principles, teaching guidelines, and freshness of selected materials. It is found that the features of planned textbooks lie in: 1) following “skill-oriented” compilation pattern; 2)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kills and practice; 3) sticking to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guideline. The merits are as follows: 1) Using the authentic audio and video materials; 2) Using fresh materials; 3) Aim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4) Following the syllabus. The demerits are as follows: 1) Not updating the practice materials in reprinted version; 2) Disconnection between skills and themes; 3) Insuffi-cient translation theories.KeywordsNational Planned Interpretation Textbooks, Features, Merits, Demerits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对外交流合作愈加频繁,各行各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要求也逐渐变高,这意味着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正在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
中国翻译出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五四”运动前后的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现了第四次翻译高潮。
这次翻译高潮从规模到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翻译与出版有着不解之缘,大部分翻译成果是通过出版发表的。
近年来,翻译出版图书对中国出版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但品种数量日益增长,且内容丰富新颖,弥补了国内原创市场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国原创畅销书类型。
一、中国翻译出版图书的数量与主要来源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的图书数量剧增。
1978年至1990年十多年间,中国翻译出版图书2.85万种,年均翻译出版图书2192种,2003年增加到每年上万种,2013年这一数据已达到1.82万种。
从图书版权引进数量排名来看,2004年至2013年,位列全国图书版权引进数量前三甲的国家一直是美国、英国和日本,从这几个国家引进的图书版权占据了全国图书版权引进的半壁江山还多。
从表1可以看出,十年间从美国引进的图书版权品种一直保持在4000种上下,2013年突破5000种,占全国引进版权总数的30%多。
美国引进版图书无论品种规模还是码洋规模,都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一直是引进版图书的主流,品种主要有、科技、经管、、少儿等类。
英国是中国第二大引进版图书源头,从近十年的走势看,从英国引进图书品种比较稳定,一直在2000种上下,占引进总数的15%左右;码洋比重也比较稳定。
从英国引进的类图书表现最为突出,码洋比重达到了50%以上;少儿类由于“哈利-波特”6本图书的巨大贡献,码洋比重达到了16%左右。
从日本引进的图书版权从2004年的694种到2013年的1852种,增长较为迅速,与英国的差距越来越小。
品种主要为小说、动漫、时尚、美容和生活等类。
其中,卡通漫画图书的码洋占整个日本引进版图书的1/4。
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本文将对过去十年间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述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确定主题、陈述问题、进行文献综述、评价教材、得出结论并列出摘要本文旨在总结近十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主要特点与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综述,然后结合文献综述的结果深入分析近十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十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最后,本文总结了近十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十年来,随着全球汉语学习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和教学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因此,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特点与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自那时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渐深入的发展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汉语学习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
然而,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内容与学习者需求脱节等。
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特点与趋势分析1、研究方法多样化近十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实践经验总结等方法外,还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量化分析、课堂观察等。
这些新方法的应用,使得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更加科学、客观,同时也更加深入、细致。
2、研究主题广泛化近十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主题越来越广泛。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而现在的研究则涉及到了教材评估、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者需求等多个方面。
【语言学研究】国内外交语言研究综述——现状、问题与反思摘要:本文将国内(1990~2016年)研究外交语言的390篇论文分成八类进行考察,对我国外交语言研究的概况作了定量与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发文占比前三的类别为外交语言的语用现象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口译研究;研究主题呈多元化趋势,如非典型外交语言的研究业已起步。
此外,文章总结了外交语言研究八个子类别各自的特点,并扼要综述了各子类的研究成果。
最后,对我国外交语言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对我国外交语言的研究及外交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外交活动越来越频繁。
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外交语言,正如Nicholson所言,是能够使外交官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外交辞令,是体现一国对外政策和捍卫一国利益的语言工具,对于外交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虽然外交研究者已经公认外交学作为交叉学科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以及国际法等学科密不可分,但是对外交语言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语言在外交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交语言的研究是外交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鉴于此,本文对国内(1990~2016年)外交语言研究的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旨在勾勒中国外交语言研究概貌,指出其未来趋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2. 数据特征截至2016年12月31日,笔者共收集到国内外交语言研究的文章390篇,其中期刊论文217篇、博士论文两篇、硕士论文170篇、会议论文一篇。
现对其进行了分主题的整理调查,各类数字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近30年来,外交语言研究的论文数量呈递增趋势。
然而,从其分布的时段来看,21世纪以前,国内对外交语言的研究甚少,1999年前的十年间发表的论文只有五篇,且多数都集中于对外交语言的概念界定、特点概括等。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外交活动频繁,外交语言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国内外口译笔记研究综述口译,是通过口译员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听辨原语,进行理解和解码(即建立意义单位,脱离语言外壳,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储存(脑记辅以笔记),再在头脑中转换信息,进行信息编码,最后创造性地用目标语“复述”给受众的一个过程。
口译的时间性和加工过程的复杂性,要求译员熟练的掌握各种专业技能,而口译笔记就是即席传译(交替传译)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吴钟明,2008:1)。
口译笔记法是口译员在紧张的会场气氛中,在不干扰听辨源语的情况下,迅速地以简便的符号、文字等记录讲话重点内容信息的一种笔记方法。
他只需要记录重点语义信息点和语言逻辑结构。
简单来说,它是由符号、文字加上斜线以及并列符、连接符和趋向符等来体现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吴钟明,2008:1)。
口译笔记能对大脑短时记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和提示作用。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能有效地减轻译员大脑的负担,弥补其短时记忆的不足。
另外,口译中做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整理过程,有助于译员把被动记忆转化为主动记忆,提高口译记忆的效率(王斌华,2006:26)。
Danica Seleskovitch在对比“字面直译”和“反思性翻译”的基础上提出了“脱离语言外壳”的理念,成为巴黎学派的“释意理论”的源头(仲伟合,2012:28)。
他和Marianne Leder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释意理论,构建了一个“口译三角模型”,强调译员在理解的过程中应“脱离语言外壳”,抓住意义(仲伟合,2012:30,77).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Gile(1990;1994a,1994b)为代表的不少学者开始质疑释意理论,认为其研究方法缺乏实证性的检验,研究路径缺乏与相关学科的互动交流,术语界定过于模糊(仲伟合,2012:35)。
Gile(1995/2011)构建了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认知负荷模型"假说,指出了两个可能导致口译过程中出现认知处理问题的触发原因:一个事单个任务的精力分配不够;二是任务总和的认知负荷接近饱和水平。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第36卷第2期2015年4月Vol.36,No.2Apr.2015收稿日期:2014-11-30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YY1438)作者简介:梁洁(1974-),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E-mail:376496985@.一、引言2014年10月17-18日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口译研讨会开幕式上全程使用手语口译,并设“手语文化之夜”专场演出,手语口译员们的表现“惊艳全场”。
这次大会专设手语口译分论坛与聋哑人代表共同探讨手语口译的现状与发展。
手语翻译研究首次进入口译大会议题是在2010年四川大学和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上,而在2012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上,增加了两位手语翻译,全程为21名特邀聋哑人代表提供同步手语口译服务,手语口译及其研究逐渐进入人们视线并引起国内口译界注意[1]。
笔译的研究源于一些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出于对翻译的兴趣而自发进行的研究,与此不同的是,口译的研究却是口译从业人员和译员培训者发起的[2]。
而这些“实践研究者”(“practisearchers ”)至今还是口译研究的主力军,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尤其是这一领域许多研究者,包括一些著名学者在内,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接受过研究的系统培训[3]。
同样是口译研究,手语口译(signed languageinterpreting )的研究大量引用了会议口译(conferenceinterpreting )的研究,而会议口译引用手语口译研究的文献却寥寥无几[4]。
这种现象正在得到逐步改善,过去十多年间,会议口译员对公共服务口译(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 )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公共服务口译密切相关的手语口译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