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
- 格式:doc
- 大小:339.50 KB
- 文档页数:2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引用标准名录1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93 基本设计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混凝土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结构方案设计,包括结构选型、传力途径和构件布置;2 作用及作用效应分析;3 结构构件截面配筋计算或验算;4 结构及构件的构造、连接措施;5 对耐久性及施工的要求;6 满足特殊要求结构的专门性能设计。
3.1.2 本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3.1.3 混凝土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应包括: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出现疲劳破坏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结构的连续倒塌;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
3.1.4 结构上的直接作用(荷载)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及相关标准确定;地震作用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确定。
间接作用和偶然作用应根据有关的标准或具体条件确定。
直接承受吊车荷载的结构构件应考虑吊车荷载的动力系数。
预制构件制作、运输及安装时应考虑相应的动力系数。
对现结构,必要时应考虑施工阶段的荷载。
3.1.5 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 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中各类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
对其中部分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根据其重要程度适当调整。
对于结构中重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宜适当提高其安全等级。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承重结构的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第1.0.3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第2章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1 混凝土第2.1.1条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
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 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
注:混凝土强度等级用符号C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表示,当按本规范的各项规定进行设计但仍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的混凝土标号配置混凝土时,其相应的强度标准值和各项设计指标应按本规范附录一的规定采用。
第2.1.2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当采用Ⅱ级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当采用Ⅲ级钢筋以及对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当采用碳素钢丝、钢绞线、热处理钢筋作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注:当采用山砂混凝土及高炉矿渣混凝土时,尚应符合有关专门规程的规定。
第2.1.3条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应按表2.1.3采用。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表2.1.3第2.1.4条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应按表2.1.4采用。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表2.1.4第2.1.5条混凝土受压或受拉时的弹性模量E c应按表2.1.5采用。
混凝土弹性模量E c(N/mm2)表2.1.5第2.1.6条混凝土疲劳强度设计值(f f c,f f cm,f f t)应按表2.1.4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乘以相应的疲劳强度修正系数p确定。
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6.5.1 在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下不配置箍筋或弯起钢筋的板,其受冲切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6.5.1):(a)局部荷载作用下;(b)集中反力作用下图6.5.1 板受冲切承载力计算1-冲切破坏锥体的斜截面;2-计算截面;3-计算界面的周长;4-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线F l≤(0.7βh f t+0.25σpc,m)ηu m h0(6.5.1-1)公式(6.5.1-1)中的系数η,应按下列两个公式计算,并取其中较小值:η1=0.4+1.2/βs(6.5.1-2)(6.5.1-3)式中:F l——局部荷载设计值或集中反力设计值;板柱结构,取柱所承受的轴向压力设计值的层间差值减去柱顶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板所承受的荷载设计值;当有不平衡弯矩时,应按本规范第6.5.6 条的规定确定;βh——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 不大于800mm 时,取βh为1.0;当h 不小于2000mm 时,取βh为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σpc,m——计算截面周长上两个方向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按长度的加权平均值,其值宜控制在1.0N/mm2~3.5N/mm2范围内;u m——计算截面的周长,取距离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周边h0/2 处板垂直截面的最不利周长;h0——截面有效高度,取两个方向配筋的截面有效高度平均值;η1——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形状的影响系数;η2——计算截面周长与板截面有效高度之比的影响系数;βs——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为矩形时的长边与短边尺寸的比值,βs不宜大于4;当βs小于2 时取2;对圆形冲切面,βs取2;αs——柱位置影响系数:中柱,αs取40;边柱,αs取30;角柱,αs取20。
6.5.2 当板开有孔洞且孔洞至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边缘的距离不大于6h0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中取用的计算截面周长u m,应扣除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中心至开孔外边画出两条切线之间所包含的长度(图6.5.2)。
图6.5.2 邻近孔洞时的临界界面周长1-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2-计算截面周长;3-孔洞;4-应扣除的长度注:当图中l1大于l2时,孔洞边长l2用代替6.5.3 在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下,当受冲切承载力不满足本规范第6.5.1 条的要求且板厚受到限制时,可配置箍筋或弯起钢筋。
此时,受冲切截面及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条件:1 受冲切截面F l≤1.2f tηu m h0(6.5.3-1)2 配置箍筋、弯起钢筋时的受冲切承载力F l≤(0.5f t+0.25σpc,m)ηu m h0+0.8f yv A svu+0.8f y A sbu sinα(6.5.3-2)式中:f yv——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第4.2.3 条的规定采用;A svu——与呈45°冲切破坏锥体斜截面相交的全部箍筋截面面积;A sbu——与呈45°冲切破坏锥体斜截面相交的全部弯起钢筋截面面积;α——弯起钢筋与板底面的夹角。
注:当有可靠依据时,也可配置其他有效形式的抗冲切钢筋(如工字钢、槽钢、抗剪锚栓和扁钢U形箍等)。
6.5.4配置抗冲切钢筋的冲切破坏锥体以外的截面,尚应按本规范第6.5.1 条的要求进行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此时,u m 应取配置抗冲切钢筋的冲切破坏锥体以外0.5h0 处的最不利周长。
6.5.5 对矩形截面柱的阶形基础,在柱与基础交接处以及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6.5.4):(a)柱与基础交接处(b)基础变阶处图6.5.5 计算阶形基础的受冲切承载力截面位置1-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的斜截面;2-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线l h t m0F l=p s A(6.5.5-2)b m=b t+b b/2(6.5.5-3)式中:h0——柱与基础交接处或基础变阶处的截面有效高度,取两个方向配筋的截面有效高度平均值;p s——按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计算并考虑结构重要性系数的基础底面地基反力设计值(可扣除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重),当基础偏心受力时,可取用最大的地基反力设计值;A——考虑冲切荷载时取用的多边形面积(图6.5.5 中的阴影面积ABCDEF);b t——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上边长:当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柱宽;当计算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上阶宽;b b——柱与基础交接处或基础变阶处的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下边长,取b t+2h0。
6.5.6 在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作用下,当考虑板柱节点计算截面上的剪应力传递不平衡弯矩时,其集中反力设计值F l应以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F l,eq代替,F l,eq可按本规范附录F 的规定计算。
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6.6.1 配置间接钢筋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局部受压区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l c l c ln(6.6.1-2)式中:F l——局部受压面上作用的局部荷载或局部压力设计值;f 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张拉阶段验算中,可根据相应阶段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 cu'值按本规范表4.1.4-1 的规定以线性内插法确定;βc——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按本规范第6.3.1 条的规定取用;βl——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A l——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A ln——混凝土局部受压净面积;对后张法构件,应在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中扣除孔道、凹槽部分的面积;A b——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按本规范第6.6.2 条确定。
6.6.2 局部受压的计算面积A b,可由局部受压面积与计算底面积按同心、对称的原则确定;对常用情况,可按图6.6.2 取用。
图6.6.2 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A l—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A b—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6.6.3 配置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图6.6.3)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F l≤0.9(βcβl f c+2αρvβcor f yv)A ln(6.6.3-1)当为方格网式配筋时(图6.6.3a),钢筋网两个方向上单位长度内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不宜大于1.5,其体积配筋率ρ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6.6.3-2)当为螺旋式配筋时(图6.6.3b),其体积配筋率ρ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ρv=4A ss1/(d cor s)(6.6.3-3)式中:βcor——配置间接钢筋的局部受压承载力提高系数,仍按本规范公式(6.6.1-2)计算,但公式中A b应代之以A cor,且当A cor大于A b 时,取A cor=A b;当A cor不大于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A l的1.25 倍时,βcor取1.0;α——间接钢筋对混凝土约束的折减系数,按本规范第6.2.16 条的规定取用;f yv——间接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表4.2.3 条采用;A cor——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截面面积,应大于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A l,其重心应与A l 的重心重合,计算中按同心、对称的原则取值;ρv——间接钢筋的体积配筋率;n1、A s1——分别为方格网沿l1 方向的钢筋根数、单根钢筋的截面面积;n2、A s2——分别为方格网沿l2 方向的钢筋根数、单根钢筋的截面面积;A ss1——单根螺旋式间接钢筋的截面面积;d cor——螺旋式间接钢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截面直径;s——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的间距,宜取30mm~80mm。
间接钢筋应配置在图6.6.3 所规定的高度h 范围内,方格网式钢筋,不应少于4 片;螺旋式钢筋,不应少于4 圈。
柱接头,h 尚不应小于15d,d 为柱的纵向钢筋直径。
(a)方格网式配筋(b)螺旋式配筋图6.6.3 局部受压区的间接钢筋A l—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A b—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A cor—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7.1 裂缝控制验算7.1.1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受拉边缘应力或正截面裂缝宽度验算:1一级裂缝控制等级构件,在荷载标准效应组合下,受拉边缘应力应符合下列规定:σck-σpc≤0 (7.1.1-1)2二级裂缝控制等级构件,在荷载标准效应组合下,受拉边缘应力应符合下列规定:σck-σpc≤f tk(7.1.1-2)3三级裂缝控制等级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的最大裂缝宽度可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效应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可按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效应计算。
最大裂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ωmax≤ω1im(7.1.1-3)对环境类别为二a 类的有压力混凝土构件,在荷载准永久组合下,受拉边缘应力尚应符合下列规定:σcq-σpc≤f tk(7.1.1-4)式中:σck、σcq——荷载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下抗裂验算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σpc——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按本规范公式(10.1.6-1)或公式(10.1.6-4)计算;f tk——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按本规范表4.1.3-2 采用;ωmax——按荷载的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的最大裂缝宽度,按本规范第7.1.2 条计算;ω1im——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按本规范第3.4.5 条采用。
7.1.2在矩形、T形、倒T形和I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受拉、受弯和偏心受压构件及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和受弯构件中,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m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7.1.2-1)(7.1.2-2)(7.1.2-3)(7.1.2-4)式中:αcr——构件受力特征系数,按表7.1.2-1 采用;ψ——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当ψ<0.2 时,取ψ=0.2;当ψ>1.0 时,取ψ=1.0;对直接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取ψ=1.0;σs——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或按标准组合计算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纵向受拉钢筋等效应力;E s——钢筋弹性模量,按本规范表4.2.4 采用;c s——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mm):当c s<20 时,取c s=20;当c s>65 时,取c s=65;ρte——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无粘结后张构件,仅取纵向受拉钢筋计算配筋率;在最大裂缝宽度计算中,当ρte<0.01 时,取ρte =0.01;A te——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对轴心受拉构件,取构件截面面积;对受弯、偏心受压和偏心受拉构件,取A te=0.5bh+(b f-b)h f,此处,b f、h f 为受拉翼缘的宽度、高度;A s——受拉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A p——受拉区纵向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d eq——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mm);对无粘结后张构件,仅为受拉区纵向受拉构件的等效直径(mm);d i——受拉区第i 种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对于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束的直径取为;其中d p1为单根钢绞线的公称直径,n1为单束钢绞线根数;n i——受拉区第i 种纵向钢筋的根数;对于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取为钢绞线束数;υi——受拉区第i 种纵向钢筋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按表7.1.2-2 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