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历史1《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 格式:txt
  • 大小:7.37 KB
  • 文档页数:4
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
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西北地区的发展。
(2)参照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
(3)参照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如两汉时期的刺史,唐朝时期的道,北宋时期的通判,明代的按察使、锦衣卫等,
都是监察官员、限制官员权力的机构或官员。由于负责监察地方官的官员职权特殊,
所以他们往往演变成更高级的地方官。
(7)古代地方机构的改革、地方官员的设置都围绕一个中心,即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统治者也通过这些变革,将全国一切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典型例题分析][例1](2005年北京文综)下面四幅我国东南沿海的,详见附件001.bmp。
[解析] 本题将历史信息融入地图之中,通过观察地图可以解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
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
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2.中国古代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辖的?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是对地方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秦以后,
每一个统一的王朝都十分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秦始皇北击匈奴、南收越族以后,
在那里设置郡县,加强管理;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
两汉时期在西北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加强管辖;唐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维持了和睦的民族关系,
材料二: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此处有图片,详见附件002.bmp。
材料三: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
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请回答:(1)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
行省制度使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
清朝前期,还先后粉碎了三藩、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加强,
使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同时,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
3.中国古代有哪些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
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2.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的认识
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
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都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明显地加强和提高。
必然由皇帝选派和罢免。在本题中,B项错误,因为郡县制并不排斥贵族势力;
家族势力也未受郡县制影响,故C项也不对;至于D项更是明显错误,
因为当时在县以下还设置乡、里等基层机构并有相应的官员。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
[例3](2004年全国文综卷Ⅱ)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B.各州设通判C.设立转运使D.设立布政使
同时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管辖,如册封回纥、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
与吐蕃“和亲”、任用东突厥贵族为当地都督府的都督等,尤其是在西域地区先后设置安西、北庭等都护府,
进行有效管辖;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清两代都实行改土归流的措施;
从元朝开始,中央政府建立并加强了对西藏、台湾地区的统治;
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
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对地方郡国的管理和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汉武帝又开始实行刺史制度;
到东汉时期,刺史演变成州牧,州成为郡县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制度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3)隋唐时期,对地方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隋文帝废除郡级,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等等。
(4)北宋针对地方割据的情况,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③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④对后世各期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解析]本题以长城为中心展开,材料承载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
问题主要涉及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以及长城的象征意义等。
答题时,要注意充分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还要将平时生活的积累综合起来解决问题。
[总结归纳拓展]1.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此处有图片,详见附件001.bmp。
[例2](2004年全国文综卷Ⅱ)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解析]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大小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长官属于地方高官,
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诸侯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了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2)郡县制 商鞅变法,在地方废除分封制,设立县郡。
秦朝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3)郡县制与封国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
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制。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重要历史知识的能力。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都收到自己手中,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在选项中,知州掌管地方行政而不掌财权,通判监督知州和其他地方官员,管监察而不掌财政,
布政使虽然管理财政,但并非宋太祖所设,而是明代的地方官,所以正确选项为C。
[例4](2003年全国文综新课程卷,有删改)长城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
设置通判监督和牵制地方官、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等等。
(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是秦以后影响最深刻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以后,省成为最高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明初,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在地方设置直属中央管辖的“三司”。
(6)伴随着地方行省区划的改革,地方官员的设置也历经变化。
同时,统治者不断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与监督,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 对地方的管理 主讲教师:刘世彬
[学习目标提示]1.知道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制度、行政机构、官职。
2.知道中国古代中央对边地少数民族的管辖情况。
3.理解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及边地少数民族的有效管理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讲解]1.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的?
A图中的台湾岛称“夷洲”,大陆上的信息是“建业”,可见该图承载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信息;
B图中的台湾岛称流求,大陆上的城市有余杭、建康,可见它反映的是隋朝的信息;
C图中的台湾岛称琉球,大陆上则标注了“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可见这是元朝时期的地图;
D图的台湾岛名称与现在相同,且为福建省管辖,大陆上的省与现代基本相同,可见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信息。
(1)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至少上溯到秦朝时期。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郡县制,秦始皇将地方的大小权力收归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地方政事也由皇帝直接裁决。郡县制度是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地方行政制度。
(2)西汉时期,承袭郡县制度的同时,在地方大封王国,即郡国并存的制度;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