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七下第三单元《长江两岸》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三单元长江两岸
教学内容:
唱歌《采茶舞曲》
欣赏:《龙船调》《十送红军》《欢乐歌》
演奏:茉莉花
实践与创造
教学设计理念:
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是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本单元长江两岸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教学中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教学目标:
1、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采茶舞曲》。
3、能够感受《龙船调》、《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试着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
4、用《欢乐歌》与《小放驴》、《大起板》作比较,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并认识《欢乐歌》的创作特点。
教材分析:详见教师用书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唱<<采茶舞曲>>中的越剧及滩簧音调是难点
2、《十送红军》欣赏中介入德育教育的功能是重点
3、欣赏《龙船调》时深刻体会其作为民歌的典型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采茶舞曲>>
教学目标:
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采茶舞曲》。并以此为切入口了解并接受越剧,最终达到喜欢越剧这一本土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学唱<<采茶舞曲>>中的越剧及滩簧音调是难点
教学过程:
1、聆听越剧经典<<梁祝>>中的片段<<我家有个小九妹>>,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想象并描
绘当时的情景.
2、教师范唱,加深对该片段的印象,达到被学生接受的目的.
3、请同学找出嵊县的方言在该曲中的运用及特点.
4、教师范唱<<采茶舞曲>>
5、聆听音乐,提示关注其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
6、介绍作品的产生背景.
7、介绍作曲家周大风先生.
8、模仿录音跟唱.
9、完整演唱.
10、结束本课,随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龙船调>>.《十送红军》
教学目标:
能够感受《龙船调》、《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试着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
教学重点难点:
1、《十送红军》欣赏中介入德育教育的功能是重点
2、欣赏《龙船调》时深刻体会其作为民歌的典型特征
教学过程:
1、聆听《十送红军》,感受其气氛,并描述所受的感染或者讲述内心的体会.
2、分析歌曲产生的背景,着重描述长征的历史,可以引入散文诗,以利于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感情.
3、聆听《龙船调》
4、简单讲述山歌的特点
5、教师创造性表演
6、学生创造并表演
7、结束本课.学生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欢乐歌>>.节奏练习<<红星歌>>
教学目标:
用《欢乐歌》与《小放驴》、《大起板》作比较,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并认识《欢乐歌》的创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江南丝竹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1、聆听音乐.
2、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欢乐歌的音乐情绪,辨认它所使用的乐器,认识它属于哪种音乐题材.
3、唱唱乐曲片段,感受其速度及旋律的变化与联系.
4、了解乐曲结构.
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发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本段,构成了(A1A2A)的变奏体结构,也就是说据以发展的主题在后,因此有人称它为“倒装变奏式”。
“放慢”是将母曲的音调节奏,逐层成倍加以扩充,如将一拍放慢为两拍或四拍,用以扩大结构。“加花”是在放慢的节奏上,围绕母曲的骨干音,增添几个相邻的音,以装饰和丰富旋律。这样就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若不仔细分析,很难辨认其渊源关系。
5、复听<<小放驴>>.<<大起板>>的乐曲片段,与之作比较,引导学生讨论江南丝竹的音乐特征.
6、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江南丝竹的音乐知识.
7、课后小结,布置作业,查找有关江南丝竹的知识.
教学反思:
附:本单元音乐作品分析资料(补充)供参考
1、《采茶舞曲》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上畈下畈紧插秧,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这首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采茶舞曲》不仅浙江乃至全中国人民耳熟能详,自1958年起除被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开播时的“起始曲”和浙江歌舞团、中央歌舞剧院的保留节目及出国节目外,在全世界还有60余种唱片、磁带、CD片发行,1983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
清丽柔和的江南小调《采茶舞曲》,是现代采茶歌舞的代表作之一。人们一直认为《采
茶舞曲》诞生在杭州的龙井茶区一带,可是经词曲作者周大风先生证实,动人的《采茶舞曲》却诞生在浙南茶乡——泰顺。
外界大多以为《采茶舞曲》是吸收了江苏民歌素材,以杭州梅家坞茶农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偶然听说这支名曲和泰顺县仕阳乡村还有很深的渊源。年前,我和泰顺电视台的编导、摄像一行专程赴杭拜访已届80高龄的我国著名音乐家、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曲、《采茶舞曲)的词曲作者周大风教授。周老为我们揭开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那是1955年初,一次外事活动中,省里有位领导对周大风说:“周总理说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缺少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当时延安时期的老作家陈雪昭也写了一首很长的散文诗,但周大风觉得不适宜作曲而搁浅。
1958年春天,时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和全团50多人奔赴偏远的泰顺山区巡回演出,清明时节来到了东溪乡。带着创作任务的周大风常常独自一人到乡.村去“走马看花”,思考酝酿新的剧本。正是谷雨时分,住在农家。每天与茶农们同采茶,周大风完全融人了生活之中。
茶叶生产“今天是个宝,明天是蓬草”,时节性极强。青叶摘来不炒,次日变黄,会造成浪费。因此炒茶的累得眼出血丝,手掌起肿泡,而这边炒茶需要技术较高的劳动力,那边插秧的人手就不够了,但又要赶在立夏之前插完,于是只好挑灯夜战……沸腾的生活感动着周大风,5月11日晚,他一个通宵写出了反映采茶生产的《采茶舞曲》(词、曲、配器),乐曲采用了越剧音调,融进滩簧叠板“多上一下”的曲式,又吸收了浙东民间器乐曲“四则”的音调作引子,并采用有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易于被群众接受。第二天,《采茶舞曲)就交给东溪小学排演。小学生们—学就会,随着乐曲欢快的节奏,很自然地手舞足蹈,摹拟采茶动作,边唱边舞到校门外的茶蓬中去,到茶山上采起了新…… 我们问周老: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泰顺就是《采茶舞曲)的故乡呢?周老微笑着答;“那当然了。”周老说:泰顺高山云雾茶早就很有名了,在明代就已经远销国外,我也知道这几年“香菇察白毫”、“三杯香”、“承天霄龙”、“仙瑶噫雾”等新品牌,“特级珍眉”还得了世界食品博览会的金奖。是泰顺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茶叶高贵的品质,《采茶舞曲》源自那里也是天就的缘分吧。40多年来,我一直喝的就是泰顺茶啊。
这首歌原为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歌曲糅进了越剧唱腔的音调,流畅而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从音乐上看,先用跳动活泼、明快清新的旋律来表现劳动的景象。它的句幅较小,而动作感很强。随后,将句幅拉宽、音调上扬,突出地展示出采茶姑娘的兴奋、幸福心情。
2、《龙船调》
湖北利川是一个景致十分优美的地方,灵秀的山与水自然也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走进利川,去看看那里的文化景观。“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