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轨迹与评析
- 格式:pdf
- 大小:253.12 KB
- 文档页数:4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对策措施
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在扩大海外市场时,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市场,而是将目光放在多个市场,并对每个市场实施不同的策略,以减少风险和加强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对策措施:
1. 建立区域销售网络: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特点,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并建立本地的销售网络,实现定制化服务。
2. 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市场的需求、文化差异、政策法规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产品、价格、营销手段等,以提高商品的销售竞争力。
3. 积极参加海外展会:展会是企业扩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参展和展会合作等方式,开拓新的市场并建立联系。
4. 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基石,加强品牌的建设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打造出口品牌享有重要的意义。
5. 实施本地人才培养: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培养本地化人才,建立本地化团队,可以增强在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和核心竞争力。
台湾特许经营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启示台湾特许经营的发展进程与世界同步,对台湾地区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介绍了台湾特许经营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其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得出对我国大陆特许经营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台湾特许经营发展历程特点启示台湾特许经营的发展历程台湾特许经营的发展是与其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可分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开始形成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从70年代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轨道,90年代台湾经济进入转型期,商业发展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心。
因此,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台湾特许经营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当时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客观需要。
概括来讲,台湾特许经营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年之前),萌芽期。
特许体系零星出现并且多为直营,如:天仁茗茶、宝岛钟表、生生皮鞋。
1961年,正章洗染店首次以直营和特许加盟并行的行销方式开设单店。
特许经营的概念在这个阶段还没有被广泛普及,店铺的扩张速度还比较慢。
第二阶段(1970-1979年),成型期。
特许经营理念逐渐传播,如:丽婴房、正章洗染等都形成特许经营体系,其中,正章洗染在两年多时间里便成立了100多个直营店和加盟店,成为岛内最具备特许经营特点的体系。
第三阶段(1980-1990年),蓬勃发展阶段。
国际特许经营品牌大量进入,带来了先进管理经验,如:7-11、信义房屋、吉的堡英语、三商巧福的进入。
尤其是麦当劳的引进,更是掀起国际快餐品牌进入台湾的风潮,短短两三年先后有10多家西式快餐特许经营体系成立。
第四阶段(1991-1995年),成熟阶段。
本土品牌单店数量纷纷突破百家,并且分布行业非常广泛,典型代表有白木屋、永和豆浆、欧德名店。
同时,“台湾特许店发展协会”成立。
这一阶段中式快餐业借鉴西式快餐的经验,开发出许多传统小吃,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总部控制不力,加盟店不受总部指挥,各行其是,销售能力较弱,促销手法单一,新产品开发较慢等,但可以说,没有特许经营,便没有中式快餐今日的地位。
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评价与调整'概括10年来我国出口市场格局变化,其特点为:(1)努力深度拓展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东欧和独联体等重点市场和有潜力的市场,我国出口市场布局渐趋合理,已初步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2)主要出口市场仍然集中在美欧和以日本、香港、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市场,但集中度有所下降,各主要市场间份额趋于平衡,并逐渐稳定化:(3)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和重点开拓市场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远远超出我国外贸出口总体增长速度,但市场份额增长远低于其贸易额增长,并出现份额增长乏力甚至减缓趋势。
四大主要出口市场份额趋于平衡。
90年代初,我国出口市场表现为高度集中,44.7%的出口集中于香港,32.7%的出口分别为日本、欧盟、美国所占有,四大市场占我国总出口的77.4%,而对拉美、原苏东、非洲、大洋洲的出口不足6.3%.至2000年我国出口市场分布已发生较大变化,集中度有所下降。
虽然超过70%的出口份额仍然集中于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但已比1991年下降6.6%,而且四者之间份额也渐趋平衡。
其中美国市场份额从8.6%上升到20.9%,增长12.3%;欧盟从9.8%上升到15.3%,增长5.5%;日本从14.3%上升到16.7%,增长2.4%;香港则从44.7%跌至17.9%,下降26.8%.对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和重点开拓市场的出口增长迅速,市场份额有所提高。
10年间,我国与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和重点开拓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有了长足进展。
其中我国对东盟、韩国、台湾等出口额增长近4倍,占比上升3.5个百分点。
我国对原苏东、中东、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分别提高186%、397%、810%、404%和501%,其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总体发展速度。
市场占比分别提高-0.5%、0.9%、1.8%、0.6%和0.7%,合计提高4个百分点。
但这些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仍然较小,至2000年仅为11.9%对原苏东地区出口份额还有所下降。
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评价与调整(一)90年代初期我国提出以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减少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多元化战略”,经过10年努力已初步取得成果。
目前我国出口市场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盟、港台为重点,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
概括10年来我国出口市场格局变化,其特点为:(1)努力深度拓展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东欧和独联体等重点市场和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我国出口市场布局渐趋合理,已初步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2)主要出口市场仍然集中在美欧和以日本、香港、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市场,但集中度有所下降,各主要市场间份额趋于平衡,并逐渐稳定化:(3)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和重点开拓市场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远远超出我国外贸出口总体增长速度,但市场份额增长远低于其贸易额增长,并出现份额增长乏力甚至减缓趋势。
四大主要出口市场份额趋于平衡。
90年代初,我国出口市场表现为高度集中,44.7%的出口集中于香港,32.7%的出口分别为日本、欧盟、美国所占有,四大市场占我国总出口的77.4%,而对拉美、原苏东、非洲、大洋洲的出口不足6.3%.至2000年我国出口市场分布已发生较大变化,集中度有所下降。
虽然超过70%的出口份额仍然集中于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但已比1991年下降6.6%,而且四者之间份额也渐趋平衡。
其中美国市场份额从8.6%上升到20.9%,增长12.3%;欧盟从9.8%上升到15.3%,增长5.5%;日本从14.3%上升到16.7%,增长2.4%;香港则从44.7%跌至17.9%,下降26.8%.对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和重点开拓市场的出口增长迅速,市场份额有所提高。
10年间,我国与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和重点开拓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有了长足进展。
其中我国对东盟、韩国、台湾等出口额增长近4倍,占比上升3.5个百分点。
我国对原苏东、中东、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分别提高186%、397%、810%、404%和501%,其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总体发展速度。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的态势与对策随着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和扩大,对于两岸经贸合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的态势发生了一些变化,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应对当前的形势。
一、两岸经贸合作的态势1. 台湾外贸受到影响美中贸易战的升级使得对于台湾而言,其外贸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在电子厂商这一领域,由于部分厂商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因此市场受到影响,导致出现订单减少等问题。
2. 两岸投资趋势变化受到贸易战以及台湾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台湾地区开始将投资的重心向东南亚等地转移。
而在大陆方面,由于降低进口关税以及提高外商在中国市场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在大陆市场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3. 贸易逆差扩大台湾对于大陆的依赖度非常高,但由于贸易战的影响,大陆对于台湾的出口需求减少,导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逆差扩大。
同时,由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大陆企业开始逐渐减少对美国的进口,而对于台湾来说,这也意味着大量的出口订单的丧失。
1. 探索新的市场面对大陆逐渐减少对于台湾出口的需求,台湾的企业应该寻找新的市场。
切入新兴领域,尤其是互联网、移动通信等领域,将是台湾企业摆脱当前困局的有效途径。
2. 寻求结构性调整在台湾迅速崛起的电子产业中,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上游公司下游化”的情况,导致对于外部经济波动的敏感度较高。
因此,台湾企业应当积极探索新的出口市场,并且寻求在生产、研发等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是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有效途径。
3. 调整投资战略随着大陆市场的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将在中国市场开展投资,但这也意味着遭遇到来自贸易战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台湾企业需要在不同的市场中分散风险,同时将目光转向东南亚等市场,以减小不利因素对于企业的影响。
总之,在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和加深的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因此,台湾企业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寻找新的机遇,以维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的态势与对策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两岸经贸合作也受到了影响。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两岸经贸关系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就该话题进行分析,包括两岸经贸合作的态势变化和对策。
一、两岸经贸合作的态势变化1. 受制于美中贸易战,两岸经贸关系受到影响。
美中贸易战既增强了台湾在美国的地位,也让岛内产业遭遇波及。
由于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台湾的经济体系与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美国实施制裁,大陆市场对台湾的需求也在减少,台湾部分行业出口受到影响。
2. 两岸经贸结构逐渐调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台湾主要是靠大陆市场来获得出口贸易额的。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两岸关系的波动和许多其他的因素,这个模式正在逐渐改变。
台湾的经济正在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寻找其他的出路,以减少对大陆市场的依赖。
同样地,大陆市场也在逐渐开放,一些新兴产业正在逐步崛起。
这都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3. 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
由于受到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也正在寻找国外市场。
另一方面,大陆市场已经成为了一块巨大的“蓝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
尽管现在两岸关系存在不确定因素,但是从长远来看,两岸经贸合作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可以涵盖更广泛的领域和市场。
1. 制定政策对冲美中贸易战的影响。
冲击台湾的领土或经济领域对于中国大陆既没有优势也没有必要。
此时,台湾当局应该与大陆密切合作,缓解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
同时,也应该加大制定政策对冲美中贸易战的力度,支持台湾企业寻找其他市场,调整产业结构。
保护劳工权益和消费者权益,防止美国的制裁给台湾带来重大损失。
2. 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稳固两岸关系。
尽管两岸关系存在不确定因素,但是两岸交流与合作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政府应该加大对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支持力度,降低两岸关系的紧张程度。
同时,大陆可以更好地诱导大量的台湾企业来到大陆进行投资和创业,从而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的态势与对策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风险。
对于台湾而言,如何稳妥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掌握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两岸经贸合作,是当前重要的议题。
一、两岸经贸合作的态势1. 台湾对美贸易面临挑战。
美国是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约占台湾出口总量的11%。
但近年来,美国一些政策措施和贸易壁垒的不断加码,给台湾的对美出口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
2. 民间经贸往来增加。
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僵持,两岸官方经贸合作受到了限制。
但是,两岸民间经贸往来依然在增加,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间组织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这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3. 台湾加速拓展亚洲市场。
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台湾加大了拓展亚洲市场的力度。
台湾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签署了自贸协定,同时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参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扩大市场的目的。
1. 扩大多元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中美贸易摩擦对于技术和产业链的调整,对台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成功应对这一挑战,台湾需要加强与欧洲、东南亚等多元化市场的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2. 推进“新南向政策”,加强与东南亚的合作。
为了扩大旅游和经济交流,台湾推出了“新南向政策”,与东南亚国家加强交流和合作。
这不仅能够促进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也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 深化两岸产业链合作。
两岸产业互补性高,产业链合作有着广阔的空间和潜力。
加强两岸产业链合作,可以形成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的融合和发展。
4. 加强两岸金融合作。
两岸金融业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互补和合作空间。
加强两岸金融业的合作,有助于提升两岸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扩大两岸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5. 加强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合作。
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新亮点,两岸合作在这方面也有着广泛的空间和潜力。
中国大陆与台湾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的比较马颖,李建波(武汉大学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实行过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但是两岸在实施两种战略的客观条件和具体过程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对两岸从进口替代转为出口导向这一关键时期的发展路径作一比较。
首先分阶段分别分析台湾与大陆各自外贸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然后就两岸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在路径上的异同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词:进口替代;出口导向;路径比较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A发展中经济的对外贸易战略,一般可以分为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许多发展中经济相继采用了进口替代型贸易发展战略。
很多实行这种贸易战略的发展中经济在其经济发展初期均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例如:在一些经济体中通过保护措施,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保护和推进了民族幼稚工业的发展,不仅相应建立了现代化或半现代化的工业企业,而且初步形成了适合本土经济的经济结构;在进口替代工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利润被用于资本投资和开辟国内市场;一些曾经是殖民地的单一经济也降低了对进口工业品的依赖程度;进口产品在本地生产节约了外汇,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等等。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经济体开始从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向出口导向贸易战略过渡,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然而,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战略的某些局限性逐渐显露了出来。
过于追求通过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其结果是促成经济结构中的外需产业过度膨胀而内需产业相对萎缩,与此同时,加大了本土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由于发达经济对发展中经济制成品出口设置障碍而引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发展中经济制造品出口往往集中在少数集中产品上,致使发展中经济因市场受到限制而强化了彼此间的竞争。
台湾外贸情况分析张英【摘要】@@ 一、发展历程rn战后初期,由于工农业生产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经济混乱,物价上涨,进出口贸易处于停滞状态.当时,国民党忙于内战,将台湾重要物资运到大陆,更加剧了岛内物资的缺乏,可供出口的产品甚少,更无力从海外进口.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为配合生产的恢复,满足民众生活必须品的需要,抑制物价上涨,台湾当局一度限制出口,适当增加小麦、棉花及日常生活用品的进口.【期刊名称】《海峡科技与产业》【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4页(P6-9)【作者】张英【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正文语种】中文战后初期,由于工农业生产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经济混乱,物价上涨,进出口贸易处于停滞状态。
当时,国民党忙于内战,将台湾重要物资运到大陆,更加剧了岛内物资的缺乏,可供出口的产品甚少,更无力从海外进口。
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为配合生产的恢复,满足民众生活必须品的需要,抑制物价上涨,台湾当局一度限制出口,适当增加小麦、棉花及日常生活用品的进口。
但总体上,这一时期贸易量很小,且进口大于出口。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时,对外贸易总额仅为3.1亿美元,其中进口1.9亿美元,出口1.2亿美元,贸易逆差达7000万美元,战前台湾对外贸易长期维持顺差的局面被打破。
1953年,台湾开始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订立了第一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当时,经济基础还很脆弱,通货膨胀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台湾当局采取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依靠大米、糖及其他农副加工产品出口,换取“进口替代”工业所需的机器设备、生产原料和生活必需品的进口。
因整体经济规模尚小,对外贸易量不大,增长缓慢。
特别是岛内需求颇大,生产供给相对不足,难以有更多的物品出口,而岛内对纺织、肥料、日用品等需求尚大,进口增加,形成对外贸易的逆差局面,并一2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
据统计,1953-1962年,台湾贸易总额从3.2亿美元在波动中增至5.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9%,其中出口平均增长6.2%,进口平均增长5.4%。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与成功经验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与成功经验内容摘要:台湾地区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主要在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土地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和推动台湾产业发展。
本文认为,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设区位置选择合理、产业适时转型升级,以及有一套灵活有效的制度、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台湾出口加工区经济贡献成功经验台湾出口加工区的经济贡献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出口加工区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人,以后每年大约维持在7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加工区外的卫星工厂还吸引了数万人的就业大军,这对解决失业问题,增加居民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颇有益处。
而且,众多劳动力通过在区内工作,接受培训也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工人队伍。
充分发挥土地价值。
按1996年的资料统计,台湾出口加工区平均每公顷土地吸引投资821万美元,从业人员289人,出口3592万美元。
2000年,台湾出口加工区面积由原来的192公顷扩大到432.5公顷,累计吸引外资43.83亿美元,雇员70260人。
历年累积的贸易顺差达384亿美元,占台湾顺差总额的19.48%。
出口加工区土地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自从三个出口加工区设立后,人口逐渐聚集。
高雄和台中地方政府的都市计划也与出口加工区的建设相配合,兴建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设施,使周边土地升值,政府税收增加,带动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
推动台湾产业发展。
出口加工区内的企业积极引进各项新技术并转移到区外,为台湾多项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随着区内核心企业技术升级,区外卫星工厂的生产技术也相应进行改进,共同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这种区内与区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动,发挥集聚效应,有力地推动岛内产业发展。
台湾出口加工区的成功经验(一)设区位置选择合理台湾三个出口加工区有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高雄出口加工区海上有设施完备的高雄港;陆上有自基隆经台北至高雄的铁路“纵贯线”和公路干线;空中有往返台北的航班及与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相联的国际航线。
台湾南亚出货报告一、概述本报告是关于台湾南亚出货情况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台湾南亚市场的研究,我们对该地区的出货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
本文将从市场概况、主要产品、市场竞争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市场概况1. 地理位置台湾位于东亚的西太平洋西北沿岸,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东北隔东海與中国大陆相对。
南亚地区主要指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2. 经济发展台湾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一直以来对南亚市场有较强的需求和供应能力。
与南亚地区的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当地市场的需求。
3. 市场规模南亚地区以其庞大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而著称。
在台湾进出口贸易中,南亚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特别是以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为主要目标市场。
三、主要产品1. 电子产品台湾作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业的重要枢纽,其在南亚市场的电子产品出货量占据了重要地位。
主要产品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和家用电器等。
2. 机械设备台湾在机械设备制造方面具有优势,其产品在南亚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例如,塑料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和电动工具等。
作为纺织品生产大国,台湾在南亚市场的纺织品销售量也相当可观。
主要产品包括服装、家纺用品、鞋类和纺织原料等。
四、市场竞争台湾南亚市场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本土企业和其他国际企业。
以下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面:1. 价格竞争南亚地区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因此价格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台湾企业需要适当调整产品价格,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制造技术竞争南亚地区的制造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本土企业不断引入新技术和创新产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台湾企业需要不断提升制造技术,以保持竞争力。
3. 品牌认知度竞争南亚地区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相对较低,因此提升品牌的认知度是台湾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问题。
五、未来发展趋势1. 电子产品市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南亚地区中产阶级的崛起,电子产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台湾出口贸易探讨
林进成
【期刊名称】《世界经济研究》
【年(卷),期】1986()3
【摘要】(一)台湾经济是外贸导向型的海岛经济。
六十年代初期以来,台湾省商品出口发展相当迅速,1960年仅为1.64亿美元,1969年超过10亿美元,1978年超过100亿美元,1984年更达到304.57亿美元。
三十余年来,台湾的商品出口在社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增长,1952年为8.5%,1960年为9.5%,1970年增加到
25.2%,1980年再增加到49.4%,1984年达53.7%。
在此期间,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52年,在台湾的全部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占91.9%,工业品只占8.1%;1966年,工业品超过全部出口商品的一半;
【总页数】7页(P72-78)
【关键词】商品出口;台湾经济;出口贸易;出口商品结构;加工出口区;台湾省;工业品;对外投资;制造业;加工品
【作者】林进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
【相关文献】
1.台湾省3月份进出口贸易额达235亿美元 [J],
2.祖国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研究 [J], 陈银忠;吴凤娇
3.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定价权问题探讨--以茶叶出口贸易为例 [J], 许咏梅
4.中国大陆经济增长对台湾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 [J], 林瑞斌
5.中国台湾地区竹材与竹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J], 王燕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