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民居保护规划研究_陆琦
- 格式:pdf
- 大小:5.02 MB
- 文档页数:5
广州西关大屋民居研究广州西关大屋民居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淀。
本文将从西关大屋的历史背景、特点及意义等方面,探讨其文化价值和重要性。
西关大屋最早出现在明代,是广州商人致富后所建造的居所。
这些房屋多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关大屋逐渐成为广州富裕商人家族的聚居地,形成了独特的民居文化。
西关大屋民居的特点十分鲜明,其建筑结构多以砖木为主,庭院宽敞,布局严谨。
房屋的外观多采用趟栊门、矮脚吊扇门等传统建筑元素,以及精致的砖雕、木雕和灰塑等装饰细节。
室内则常常布置有岭南特色的屏风、木隔扇以及酸枝家具等,体现了高雅的品味和富裕的生活。
西关大屋民居的空间布局也别具一格。
房屋前后通常设有庭院,栽种着各种岭南特色的花木,如簕杜鹃、三角梅和木瓜树等。
庭院旁还设有水池,寓意着“水为财”的传统观念。
同时,房屋内部的空间利用也十分合理,除了客厅、卧室等生活区域外,还有书房、茶室等休闲场所,充分满足了主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西关大屋民居对于城市文化、历史传承和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它是广州历史文化的载体,记录了广州商人的发展历程和富裕阶层的居住文化。
其次,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建筑和装饰风格体现了岭南地区的独特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此外,西关大屋民居也为现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启示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保护和传承西关大屋民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些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广州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其次,西关大屋作为广州商人的历史象征,其中的商业文化、居住文化和社交文化等都是广州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
此外,这些传统建筑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对于推动岭南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广州西关大屋民居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特点及意义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它们在传承城市文化、艺术发展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重要性。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公示表项目名称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的理论体系创新与保护技术集成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肖大威(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主持编制国内首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技术规范;率先提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理论,主持溪头村旅游基地规划等应用项目)2.陆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化了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与方法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挖掘传统村落及其民居的文化内涵与特色;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综合评估体系。
主持及参与广州市大学城博物馆设计项目等多项工程,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推动了民居研究的交流和提升。
)3.唐孝祥(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的文化内涵,阐明其文化精神,担任中国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住建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协助策划召开多次中国民居建筑全国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多次为全国住建行业培训授课。
)4.邱衍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南粤古驿道乡村振兴研究,完成代表性项目“八甲排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及“佛山市高明区阮涌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规划”。
)5.郭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传统民居居住模式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的地域性特色和多样性特征;论述了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原则与保护模式,参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编制、“广东从化钱岗村广裕祠堂修复”等项目,参与编写《中国民居建筑》等论著。
)6.朱雪梅(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长期开展岭南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主持完成“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形态适应性研究”、“广东历史村镇特色保护和利用研究”、“粤北传统村落特色与保护研究”、“韶关古村落普查及传统民居形态传承再生研究”等相关研究课题20多项,主持编制保护规划的多个村落入选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陶媛;孙杨栩;唐孝祥【摘要】2012年10月,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
会议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就"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研究"、"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The 19th Chinese academic conference o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was held in Nanning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October 2012. The meeting’s theme i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four main topics such a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dwelling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its relevant reg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updating cities, application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element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were warmly discussed.【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传统民居;历史街区;传承与创新【作者】陶媛;孙杨栩;唐孝祥【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98.92012年10月23日至25日,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广西南宁市南国弈园隆重召开。
以广州西关为例,浅析历史环境中的城市设计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张,新老城区的矛盾日益凸显。
如何在历史环境中,保护城市记忆,更新旧城区功能体系以及公建路网架构,以及在新城设计中将老城区的肌理、形态与脉络延续,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已经俨然成为当今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着重以广州西关老街区改造为案例,结合一些经典理论和当今观点,简明的分析在历史条件下的城市设计所面临问题,并结合我们本学期的设计作业内容,在一名城市规划系学生的视点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广州西关;历史街区;城市更新改造;城市设计;保护性规划;弘扬城市文化1.理论导入:“拼贴”理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集合1.1背景城市,不同于它的名字,一“城”一“市”并不足以解释一座城市的全部内涵。
其实,在某种角度,城市更像是一个会呼吸,会生长,会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体。
更新,无论何时都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必经历程:一方面,完善旧城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美化环境复兴城市经济;另一方面,倘若引导控制失策,城市的历史则会在建筑机械的轰鸣声中消失殆尽。
雅典卫城,被绝对保护的城市废墟二战后,西方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高潮,通过“推倒重建”的暴力手段,以强制割断城市历史记忆为代价来换取全新的城市秩序的方式,最终被证明得不偿失。
于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随着对历史街区价值认识的深入,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先后各自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法与相关规划法。
1976年联合国《内落毕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历史街区的社会方面、历史和实用方面的普遍价值”。
此后,历史街区便逐步被纳入了城市规划设计体系之中,成为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1.2 旧模式评估与新理论引入如何才能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进行城市的更新改造呢?恢复重建必然是保护老区的最佳方式,但实际操作层面却面临着来自产权,城市功能布局及维护层面的一系列挑战。
因此,更多地区的老城复兴更多依赖于盛业经济利益的驱动,通过置换的手段,将原有住宅和小商业用地置换成大型商业与共建。
广州西关现状社会调查报告篇一:西关大屋实践调研报告西关大屋是较有特色的岭南都市景观。
它随着中国城市近代化而产生、发展,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岭南建筑文化面貌。
今天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的推进,使西关大屋日渐被淘汰。
在城市建筑的发展中,西关大屋作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和合理的运用。
一、广州西关大屋的特点与现状清末一些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了一批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西关大屋。
其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平面布局基本从纵深方向展开。
最大的特色在于门廊的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脚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
趟栊是一个横向开合的活动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构成。
脚门和趟栊是具有通风和保安作用的建筑构件,专为岭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
西关大屋主要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现今在广州很多老城区都能觅到西关大屋的踪影,但在主要集中区域仍有无人居住管理、颓败残缺;非集中区域更是空置为多,或是被改建出租,不成样子。
根据调查分析现存各组西关大屋的组合方式主要有“背靠背”单面临街和“单边”双面临街两种。
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和商业相结合的,由于公共用地较为缺乏,人均用地过于紧凑,居住在楼上、商业在底层,形成具有岭南另一特色的骑楼街,以“底铺上居”的建筑形式,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
关于人们对西关大屋的了解情况,我们小组做了问卷调查,将以图表呈现调查结果。
问题:你是广州本土人或在广州居住长达五年以上的吗?问题:你对西关大屋了解吗?问题:对于西关大屋在广府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你的看法如何?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73.76%)大学生对西关大屋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地位具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我们讨论西关大屋的保护以及再利用提供了群众基础和知识面基础。
二、探讨西关大屋的保护措施对于西关大屋的保护,我们对保护现状和保护建议做了系列调查,得出如下结果:问题:你对现阶段西关大屋的保护现状持何种态度?选项小计比例保护得很好。
华工建院研究生导师全攻略来源:廖家升的日志下文涉及一些同学的名字,我会尽量以别名来替代,如有冒犯,请谅解。
另外,以下纯属我个人和一些好友的见解,不客观或错误之处,请再次见谅。
第一章华工的系谱这个命题有点别扭,其实就好比清华、同济、华工都是各自雄霸一方的武林门派,而我们华工派的掌门人理所当然就是何掌门了,何掌门掌握华工这个大的派系,而这大派系下有细分为不同的堂或者支派。
在下一节讲各个导师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导师所属于的”堂口“或者”支派“,从而对各个导师有更深刻的了解。
大的来分,导师分为学院导师和设计院导师。
当然,也有一些导师是既属于设计院,同时又是学院,这样的导师不多;也有导师同属两派之下,又偏重其中一方(例如孙一民院长)。
我们先讲讲学院派。
学院派导师有以下几个个重要特征:一,本科可能都教过大家,是大家的专业课导师或者其他课的任课老师;二,所属单位不直接是华工设计院,可能是自己名下或与人合伙的事务所、工作室──肖毅强,姜文艺,缪军等等;或者事务所、工作室挂靠华工院(”挂靠“这个词,你们懂的,不懂google一下);三,历史方面的老师──以吴庆洲老师为首的一系列导师;四,城规,景观系的导师;五,建筑技术方面的导师。
而设计院导师一般就是本科不在学院任课,所属单位直接是华工设计院的老师。
华工院的构成相对简单,就是以何掌门为首的创作室,加上各工作室和设计室构成。
一般设计院的导师要不就是何掌门创作室的人,再不就是各创作或工作室的老大。
另外还有一些外面大院特聘的教授,这里就等下一节各导师介绍时候再详细说明。
学院派和设计院派一般特点如下:设计院派给钱相对较多,学院较少;设计院工作压力、强度大,学院的少。
所以我一般建议比较能吃苦耐劳的男同学们,想在研究生攒点钱或者把研究生作为上岗培训的(3年的哦),可以选择这个。
女孩子,我真的再次不建议选择,或者慎重选择设计院的导师,不是我带有性别歧视,而是我见过太多反例:个别成绩很好设计不错的师姐,选择了设计院的大牛,但进去之后很快就后悔了,因为不适应设计院高强的设计强度,而且通宵熬夜比较不方便,很容易就被边缘化了,加之对设计院实际设计工作的失望,容易滋生不满情绪。
论广州西关大屋的再运用作者:陈艳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6期摘要:作为一种基本的建筑形式,民居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最宽泛意义的文化。
广州西关大屋是较有特色的岭南都市景观。
它随着中国城市近代化而产生、发展,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岭南建筑文化面貌。
今天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的推进,使西关大屋日渐被淘汰。
在城市建筑的发展中,西关大屋作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和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西关大屋;保护;再运用;特色公寓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204-01对于一个承担着历史命运和历史传承的城市,民居便是收藏着最深层的文化表述和最活跃的生命驿动。
西关大屋是广州地区最具民俗风情特色、有着较高研究价值和能鲜明体现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一笔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在当前房地产投资热和旧城改造中,如何保护与运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广州西关大屋的特点与现状清末一些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了一批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西关大屋。
其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平面布局基本从纵深方向展开。
最大的特色在于门廊的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脚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
趟栊是一个横向开合的活动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构成。
脚门和趟栊是具有通风和保安作用的建筑构件,专为岭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
西关大屋主要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现今在广州很多老城区都能觅到西关大屋的踪影,但在主要集中区域仍有无人居住管理、颓败残缺;非集中区域更是空置为多,或是被改建出租,不成样子。
根据调查分析现存各组西关大屋的组合方式主要有“背靠背”单面临街和“单边”双面临街两种。
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和商业相结合的,由于公共用地较为缺乏,人均用地过于紧凑,居住在楼上、商业在底层,形成具有岭南另一特色的骑楼街,以“底铺上居”的建筑形式,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
立足岭南传统人居环境,积淀地域景观实践与创新——访陆琦教授作者:暂无来源:《广东园林》 2019年第6期【编者按】地域景观的发展,既需要立足于传统,立足于地域自然环境条件,亦需要立足于对地方整体人居环境的理解。
需要从不同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去探讨自然环境、地方生活、本土文化的关系。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陆琦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岭南园林研究及地域景观实践。
本期特邀编辑、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学院李自若老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采访陆琦教授,从岭南园林研究、特色传承、实践创作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探讨地域景观的发展思路。
陆琦,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民居建筑研究所所长,2019年“广东省十大风景园林师”称号获得者。
长期从事地域环境保护与更新的研究设计工作,研究领域涵盖岭南地域建筑及其环境保护更新设计、建筑遗产保护、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建筑历史研究等方面。
设计的项目多次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奖项;著作有《岭南园林艺术》《岭南造园与审美》《岭南私家园林》《中国民居建筑丛书——广东民居》《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广府民居》《广东围居》《中华古村落丛书——广东卷》《中国古建筑丛书——广东古建筑》等。
编者:您开始岭南园林研究的契机?陆教授:在真正开展岭南园林研究之前,“园林”对于我来说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
读大学时候就去看过一些北方皇家园林、江南园林。
但是那时候,看得没有这么细,理解也没有这么深,只是觉得挺美,挺有诗情画意的。
岭南园林也看过粤中的几个园林,比如说私园类的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等。
当时多将“园林”作为与建筑有关系的环境、空间进行了解。
后来到了1990年代,台湾的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建园林丛书,共100本,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代为组织,内容不要求太深、太过专业,是给一般的读者来了解欣赏古建园林的,其中《岭南园林》这本书由我来写,应该说那时开始步入对岭南园林的研究。
因为自己要写岭南园林,就开始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完成稿子后,由于多种原因,出版迟迟没有下文。
广州西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文献及实际案例进行研究,结合笔者对广州西关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提出西关地区历史文化对于当代具有”美学”、”记忆连续性”、”多样性”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同时通过对该地区的不断探索,建议下一步保护工作可从强调传统城市肌理、街巷空间设计的物质层面,转向更多的围绕”保留历史街区生活空间、延续传统生活模式、增加社区配套、完善市政管网”等方面探索激励、引导性的复兴政策措施的制定,并提出一些探讨性建议。
关键词:广州西关,旧城更新,传统街区,历史街区保护,城市规划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literature and the actual cases, and combining the from xiguan area of field survey study, puts forwar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to contemporary shang area has “aesthetics”, “memory continuity,” “diversity” and “economic” of valu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o the region, exploring, suggested the next step can emphasize the traditional protection from skin texture, the cit y street space design at the material level, turning to more around the “keep the historical block living spac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life mode, increase community supporting, perfecting the municipal pipeline network”, etc, leading to the revival of the exploration incentive policy measures the formul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discussed.Keywords: from xiguan, the old city update,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urban planning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历史街区是组成城市环境和历史特征的重要人文因素,是城市历史文脉的表徵与物化,是现代都市不可替代的重要标识和发展资源。
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度的创新与探索陆琦 梁林 张可男作者简介陆 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 林,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可男,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摘 要:历史上,传统聚落研究的手法多从“文化”与“社会”这两个层面来总结和探究聚落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空间结构与居住形态。
在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思想的指导下,用可持续发展观与协同论的研究方法,对既有历史文化村镇进行总结,剖析现状问题,从而提出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度这一概念,对其定义及目标内容给予一定程度的研究,以推动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拓展。
关键词: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度;评估体系Abstract: In previous research, the study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mainly focused on ‘culture’ and ‘society’, which explore and summarise the space form, settlement style and the social-cultural expression. This paper states a new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which is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the Synergetics Theory, and Prof. Liangyong Wu’s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statement, but aims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system for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To complete the definition of this concept,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previous assessment of listed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as well as analys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comm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Key words:Traditional Settlements;Built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Assessment System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2-64(5)1 研究背景与现状1.1 研究背景“聚落”的原意指区别于都邑的居民点,但现在多指人类生活地域中的村落、城镇和城市。
广州西关民居建筑——西关大屋、骑楼和茶楼建筑
朱伯强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
【年(卷),期】2002()6
【摘要】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
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的统称。
西关建筑融会了中西建筑的精粹,充分体现了西关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文化地位。
古老的西关大屋,反映了
岭南水乡的建筑特色;古老的寺庙,也是荔枝湾昔日曾是繁盛的旅游风景名胜的历史见证;骑楼式的密集店铺,反映了历史上商贸的繁荣;沙面的欧式建筑,则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新建高层楼宇群,则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经济腾飞发展的面貌。
在这些形形式式的建筑中最为特式的要数西关大屋、骑楼建筑和茶楼建筑。
……
【总页数】2页(P37-38)
【关键词】广州;民居建筑;西关大屋;骑楼;茶楼
【作者】朱伯强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浅析闽粤传统民居的形式差异——以闽南大厝和广州西关大屋为例 [J], 许龙权
2.广州西关大屋建筑特色探究 [J], 杨临萍
3.广州西关大屋建筑特色 [J], 曹志教
4.广州西关骑楼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保护发展——以上下九骑楼商业街为考察对象[J], 唐孝祥;娄君侠
5.西关大屋——岭南民居建筑的瑰宝 [J], 马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关大屋是较有特色的岭南都市景观。
它随着中国城市近代化而产生、发展,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岭南建筑文化面貌。
今天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的推进,使西关大屋日渐被淘汰。
在城市建筑的发展中,西关大屋作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和合理的运用。
一、广州西关大屋的特点与现状清末一些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了一批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西关大屋。
其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平面布局基本从纵深方向展开。
最大的特色在于门廊的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脚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
趟栊是一个横向开合的活动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构成。
脚门和趟栊是具有通风和保安作用的建筑构件,专为岭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
西关大屋主要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现今在广州很多老城区都能觅到西关大屋的踪影,但在主要集中区域仍有无人居住管理、颓败残缺;非集中区域更是空置为多,或是被改建出租,不成样子。
根据调查分析现存各组西关大屋的组合方式主要有“背靠背”单面临街和“单边”双面临街两种。
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和商业相结合的,由于公共用地较为缺乏,人均用地过于紧凑,居住在楼上、商业在底层,形成具有岭南另一特色的骑楼街,以“底铺上居”的建筑形式,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
关于人们对西关大屋的了解情况,我们小组做了问卷调查,将以图表呈现调查结果。
问题:你是广州本土人或在广州居住长达五年以上的吗?6.38%93.62%问题:你对西关大屋了解吗?0.71%10.64%62.41%26.24%问题:对于西关大屋在广府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你的看法如何?78.72%5.67%2.84%12.77%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73.76%)大学生对西关大屋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地位具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我们讨论西关大屋的保护以及再利用提供了群众基础和知识面基础。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杨晓波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作为中国岭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广州正朝着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关系的日新月异,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拥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区在城市更新的浪潮里难免会受到波及,历史街区的机理不断受到破坏,区域历史风貌也逐渐丧失.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州历史街区尤其是西关地区文化需要进一步去挖掘和发展.在世界城市的竞争中,西关文化将是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张独特名片.【总页数】2页(P324,326)
【作者】杨晓波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研究——以成都市水井坊历史街区核心院落改造工程为例
2.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中的地域性继承策略研究
3.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研究以中山市沙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4.韧性城市理念下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5.旧城改造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天津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西关民居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广州西关民居修缮工程设计方案设计说明一、修缮设计方案1、工程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规定及维修分类,结合民居的保存现状,本方案属于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修缮工程。
采用合理的修缮手段对文物本体建筑现有病害进行排除,对有结构危险隐患的部位进行加固,让建筑保持在一个形制稳定的状态。
(1)设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有关规范、规程及标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50001-2001《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有关资料、文件相关调查、访问记录和历史资料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2)工程目的采用合理的修缮技术手段对民居建筑构件的腐朽、残损等有即时危险的病害进行治理,使建筑破败的风险得到遏制,恢复原建筑主体结构的性能,达到消除安全隐患,让建筑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减少周边自然侵蚀和风雨侵蚀对建筑的破坏。
(3)设计原则维修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规定,结合《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92)“在维修古建筑时,应保留以下内容:一、原来的形制,包括原来建筑的平面布局、造型、法式特征和艺术风格等;二、原来的建筑结构;三、原来的建筑材料;四、原来的工艺技术”的要求进行。
现状维护要以保护现存原状和历史信息为标准,不允许为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原状。
建筑修复应当以现存的实物作为依据,一切技术措施应当不妨碍再次对文物本体进行保护处理。
维修中所采取的维修手段对文物本体的损伤和干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不采取过多干预。
(4)施工要求维修施工前必须详细阅读设计方案,理解设计意图,施工内容不可超出设计的范围,若发现新的残损情况,必须超出涉及范围的,需上报文物主管单位和设计单位。
西关大屋装饰风格探究邸锐;李柳青【摘要】岭南民居作为区域文化的综合体,特色鲜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大建筑圈中独放异彩。
广东省的民居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风格,其形态按语系不同基本可分为广府、潮州和客家三大民居建筑。
在广府民居体系中,位于广州西关地区的民居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
西关大屋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是广州古老传统民居的代表,是岭南建筑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西关大屋的装饰设计,对当今设计推陈出新有重大意义。
【期刊名称】《广东建材》【年(卷),期】2012(028)010【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岭南民居;西关大屋;布局;装饰【作者】邸锐;李柳青【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92.81 前言岭南1民居源远流长。
13万年以前,马坝人开始岩居以及穴居;新石器时期出现巢居、船居和干栏居;再到周秦以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搅混演变,塑造成自称宗系的区域民居文化。
岭南民居作为区域文化的综合体,特色鲜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大建筑圈中独放异彩。
广东省的民居,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风格。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因此传统的岭南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雨、防潮、防风等方面都极具地域特色。
在广东,民居的形态基本按语系不同而有区别。
其中以近代出现的广府、潮州和客家三大民系的民居建筑为代表,其风格几乎是别处所没有的。
广府语系民居多数分布在粤西、粤中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客家语系民居多数分布在粤北、梅州地区;闽南语系民居多数分布在粤东潮汕地区。
当然,广东民居的基本构成单元都是相同的,都是低层坡顶中间开天井。
村落布局基本都选址与前水塘后木林的区域。
2在广府民居体系中,位于广州西关3地区的民居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
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
由于此类传统建筑在西关一带居多,故称为“西关古老大屋”。
回归乡土——广州西关大屋空间初探西关大屋,一段遥远的记忆,逝者如斯般的符号。
回望西关多少惊艳几多灯红,车如流水马如龙怎忍化烟云。
或许是她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过于神秘,往往使人们忽略了对西关大屋本身的思考。
“什么是西关大屋?”她有什么样的形式?“为什么置身于炎热的岭南,她的气温调控性能却这么好?”她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侧身与现代化的广州城中那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体、强劲的中央空调通过污浊的通风管道送出的冷气是否已让我们感到厌烦,早已不堪重负的城市电网是否也让我们感到紧张。
而当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平均使用寿命仅为30年时,西关大屋却以悄然跨越世纪。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西关大屋这个特殊的空间。
一、人们对住宅空间的需求从古到今,人们似乎总是离不开住宅。
无论是从原始的洞穴居住到“有巢氏”到“后现代主义”。
住宅始终是一个构成建筑空间的主体元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化日益发展,人们住宅在满足居住功能需要以后对美学的要求和对“家”的情节日益加强。
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城市化的急速推进。
城市土地过度开发,人口过分拥挤,居住密度过大,绿地减少。
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使得人与自然逐渐地被隔离,要拥有舒适的人居环境成为了现代人的奢望。
住宅好似再次退回到仅仅满足于人类生理需求,但是内心的压抑越大,反抗就越大,人们对于理想家园的探求与向往却朝着一个更高的层次的方向发展。
探寻中,回归乡土从“现代化”的起点开始思考,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和意义的。
二、西关大屋结构简介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
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
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
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
传统村落改善人居环境的几点思考——以广东省为例摘要:本文从广东省传统村落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了广东省传统村落的布局与分布特征。
也发现广东省内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面临“老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相对封闭落后、整体风貌难控制、整体环境亟待改善、资金缺口大”等问题。
通过对当前传统村落改善人居环境的模式分析认为未来广东省内传统村落应以旅游带动型发展模式为主,强调内生动力发展。
最后结合发展模式的选择,提出“以旅游发展为核心,聚人气、塑活力;以空间提升为基础,优环境,强配套;以土地供给为依托,定政策,落指标”三大发展思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发展模式;发展思路1.研究背景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如果说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这五千年都在农耕文明里。
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
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近年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
农村人居环境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与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总和,但狭义上可以认为是农民生产生活活动的环境,主要包括农民住房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卫生、乡村历史文化等方面。
传统村落的生命的延续,不仅仅是要保护村落的形态、建筑、景观、文化等,为其“续命”,首先是要通过改善其人居环境,同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通过自我的良性循环,恢复自身的生命力。
2.广东省传统村落总体概况(1)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广东地处我国南疆,背靠五岭,南临大海,被称为“南越之国”,这种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造就了当前广东独具特色但又丰富多元的文化。
按照文化特点,广东大致可以分为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府文化地区、以潮汕平原为主的潮汕文化地区,以梅州为核心的客家文化地区、以雷州半岛为核心的雷州文化地区和粤北的少数民族文化地区。
独特的西关建筑——我爱西关大屋(五年级)(第一阶段能力指导)邝敏洁一、活动时间:2009年9月3日~2009年9月29日二、活动目标(1)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能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西关特色建筑的问题,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
学会查阅、整理从调查、书刊、网上及其他途径获取的知识。
(2)通过参观、调查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
增长学生对西关建筑特色的认识,从中领悟西关建筑的令人赞叹之处。
(3)通过对西关大屋的了解探究,感受荔湾区西关建筑文化的博大精妙,激发学生对西关建筑文化研究的兴趣和热爱西关建筑文化的情感。
(4)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自主获取新知识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准备(1)学生利用双休日与父母一起去西关博物馆和泮塘一带参观西关大屋的建筑结构,了解西关大屋的历史。
(2)组织学生对西关大屋进行实地调查。
(3)让学生准备好开展活动所需的笔记本、文件夹和资料袋。
四、活动过程(一)、确定研究主题本班学生多数受家乡、社区以及家庭的影响,对西关建筑有一定的接触与了解。
经过调查统计,根据学生兴趣定下“我爱西关大屋”这一主题,并在主题确立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西关建筑文化的兴趣。
(二)、制定研究方案在“独特的西关建筑”这一大主题下,全班学生围绕“西关大屋”这一小主题,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参与四个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再定研究的子课题。
第一组: 追寻西关大屋历史文化小组第二组:实地调查西关大屋建筑特色小组第三组:搜集西关大屋相关故事小组第四组:为弘扬西关大屋建筑文化献计献策小组(三)、小组分工:(1)主题确立后,动员学生自主分组、自由组合,成立实践小组(2)学生根据四大主题,成立了四大小组,并选定了探究主题推选出一名小组长。
小组长根据各人的特长和能力作出具体分工:组长、采访员、调查员。
资料员、整理员、编辑打印员、摄影员等。
(四)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一周后,了解各组制定计划的情况,并进行第二阶段能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