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册第9课《汉武帝时代》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33
引例】“第9课汉武帝时代”的教学设计分析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第9课汉武帝时代”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实行抑制相权的内朝和外朝制度,地方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解决王国问题。
知道汉武帝推崇儒学,创建太学,使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理解汉武帝治国思想转变的原因。
知道汉武帝开拓疆土,通过长期对匈奴的战争,基本上解除匈奴对汉北方的威胁,设置了河西四郡。
理解汉武帝开拓边疆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与统一思想。
(2)学会在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评价汉武帝,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汉武帝是继秦始皇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是他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大一统帝制进一步强化、完善。
(2)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以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加强后政治上统一。
教学目的界定出学生从教学中能学到什么,是确定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学目标是可以使用哪些策略来达到教学的方针和目的。
向学生传达需要获得哪些特定的行为,展示这些行为需要哪些条件,以及这些必须达到怎样的熟练程度。
上述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已经基本表达了学生学习需要达到的程度。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行文不通顺。
“知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实行抑制相权的内朝和外朝制度,地方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解决王国问题。
”本人认为,此言可改为:知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实行内外朝制度,颁布“推恩令”,创设刺史制度。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定位不确切。
该教师确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停留在教学目光标情感领域的接受层面。
没有进一步提升。
建议可改为:通过学习,理解课文“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的观点,并能对这一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那么如何来进行教学设计呢?不同的课程类型,其设计的方式不同。
平时教学,主要是基础型课程,因此,我们在此探讨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9课汉武帝时代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
理解:理解汉武帝有为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汉武帝有为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12-15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一、从“无为”到“有为”◆
经过汉初实行的无为而治政策之后,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增强,西
汉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
思考1: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何能够“有为”?
思考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
1、政治:
(1)
(2)
(3)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2、思想文化上:
探究1:两汉时期儒学上升至经学化阶段,俗称“两汉经学”,想一想,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探究2:如何理解汉武帝的“尊儒术”?
3、经济上:
4、在处理民族关系上:
5、军事上:
【收获与反思】。
第9课《汉武帝时代》教案【内容主旨】汉武帝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锐意景区,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教学目标】知道“内朝”与“外朝”、刺史制度、“推恩令”的内容;知道西汉设五经博士和太学;知道赵过的“代田法”以及西汉王朝在周边设立的行政机构。
通过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原因和内容;通过学习“西汉的盛世”,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不同视角分析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国家之一的原因。
通过评价汉武帝,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懂得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汉武帝强化大一统帝制的措施。
难点:评价汉武帝。
【教学过程】环节1:播放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汉武帝“威加海内”的片段请学生观看,并出示汉武帝个人信息表。
设计意图:以纪录片导入本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教师出示文献资料,请学生阅读并回忆:汉初,从高祖至文景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这样的政策给“文景之治”后的汉朝带来了什么景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环节3: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无为而治”的政策行之有效,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汉景帝的继任者汉武帝会一直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吗?为什么呢?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归纳汉武帝从“无为”到“有为”的背景:经济恢复,财富雄厚;“无为”不适合大一统帝国的治理;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
环节4:教师出示汉武帝即位时所遇到的三类问题,请同学分为三组,合作讨论,汉武帝时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上有许多强大的势力,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社会上各种思想传播不利于统治;北方匈奴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这三个棘手的问题?请学生分组解答。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向,以人物为线索,合作探讨为方式,从教材中提取历史信息,归纳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
第9课汉武帝时代[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有为”的历史背景;知道刺史、西域、董仲舒等历史名词和人物;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2、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剖析,学会分析汉王朝政策实质的方法;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选择,学会分析学术流派的主要思想与王朝统治之间关系的方法,能够深层次把握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本质。
3、通过汉武帝国策的转变,增加对国家政策调整依据的认识;以卫青、霍去病等人的事迹,来培养国家意识以及爱国情感,最终达成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有效渗透课堂的目的。
[重点与难点]重点:汉武帝“有为”的主要内容;难点: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说明:本课是以汉武帝时代为题目,所以汉武帝所采取的各种方法自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其他内容就必须尽量缩减,以突出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汉武帝“有为”的重要内容,其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背景,需要多角度引导学生,才能更深刻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考。
2、具体讲解(1)介绍汉武帝本人,及其即位之时的国内外情况。
(2)探讨汉武帝“有为”的可能性与必然性(3)“有为”政治方面的措施。
(4)探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讲述霍去病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总结4、课下思考[资料附录]1、“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2、“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3、“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书·平准书主父列传》4、“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第九课汉武帝时代一、从“无为”到“有为”(1)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知道汉武帝时国策的主要变化。
知道“内朝”、“外朝”的基本含义。
理解“推恩令”的内容、作用。
B、过程能力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在探讨汉武帝国策变化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探究历史的兴趣、团队协作的能力、与教师平等讨论的习惯。
通过师生互动,在对“内朝”、“外朝”、“推恩令”的相关知识的探究与听讲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或习惯。
C、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体会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历史地看待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领会汉武帝在解决“郡国并行制”的机智。
(2)操作程序:朗读与讨论(P34/1。
题目:汉武帝改变汉初国策的客观条件主要是什么?)——划线与阐释——自学、划线和阐释(P34/3)——划线和互动(P34/2;PPT)——朗读和小组随议——学生向教师质疑。
二、罢黜百,独尊儒术(1)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含义。
粗识董仲舒其人。
B、过程能力方法:在听取阐释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在探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含义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其含义,同时培养师生平等讨论问题、团队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和领会汉武帝对待儒家的真实地态度,培养从人性的视角考量历史人物的兴趣。
(2)教学过程:划线与阐释(本目全部)——朗读(本目大字内容)——小组讨论与师生互动(论题:1、“罢黜百家”是不是意味着除了儒家,其他学派一律取缔?为什么?2、“独尊儒术”是不是意味着汉武帝在施政中采纳和贯彻儒家的所有思想?为什么?)——简单小结。
三、西汉的盛世(1)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知道西汉的疆域。
认识西汉繁盛的具体表现。
B、过程能力方法:在听取阐释和朗读的基础上经历小组讨论,在确认汉武帝政策的起伏变化的具体内容的过程中,探究促使变化起伏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培养思想能力。
第9课汉武帝时代
一、背景:社会经济复苏和财富日臻;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二、武帝积极有为措施:
1、措施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内容:
(1)政治制度:
a.中央:创立内朝外朝制度——加强皇权,裁抑相权,皇帝和亲信近臣形成宫廷决策核心称“内朝”、“中朝”,以丞相为政府的机关为“外朝”;
b.地方: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力,基本消除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查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2)民族关系:
a.反击匈奴:三次战争,大体解除威胁;
b.设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四郡,连天山南北。
(3)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a.内容:儒学为官学,罢黜其他诸子之学,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b.影响: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
3、措施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第9课汉武帝时期一、从“无为”到“有为”——政治制度的调整一、背景:(旧状况)清静无为思想反映了汉初民生凋敝、人心思安的状况。
(新转变1)随着社会经济的苏醒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转变。
(新转变2)汉武帝刘彻是一名雄才粗略的君主。
他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踊跃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2表现:汉武帝为增强皇帝集权,成心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旁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
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庭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汉武帝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增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又公布“推恩令”,减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免除百家,独尊儒术——施政思想的调整1、基础:早在汉初,儒家思想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内容:汉武帝时,①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免除”在官学之外。
②后又在长安成立太学,教授五经,从当选拔官吏。
③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育官吏的后备人选。
3、影响:①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②“独尊儒术”以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材培育的主要内容。
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4、实质:(理由)①不过,汉武帝的尊儒术,仅注重更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
②他对董仲舒依据儒家民本思想为解决社会贫富分化而提出的“限田”主张,和官吏不得做生意货殖的建议,均未采用。
③他所信赖的大臣,也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
∴(实质)武帝的执政原则能够归纳为“儒表法里”。
三、实践功效——西汉的盛世一、内政:(经济)西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已达到较高的水平:①考古发觉的大量西汉铁耕具,样式繁多,制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