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课下作业(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47.04 KB
- 文档页数:5
第33课时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2.(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28)2017年浙江省再次将治理雾霾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首,将采取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推进垃圾分类的具体办法等措施。
这些措施表明(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向雾霾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理雾霾的前提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下列能够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客观物质要素的是( )①人的意识②生产方式③地理环境④客观实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4.(2018甘肃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10)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这表明( )①世界是不可知的②物质与意识具有一致性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④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2017广东五校协作体联考,21)目前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已经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到203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火箭运载能力、年均发射次数、航天产业能力将进入世界前两名。
上述材料体现了(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世界上存在尚未认识的事物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D.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6.(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七月联考,18)武汉是汇聚南腔北调的大都市,由于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用语的影响,使得许多武汉孩子更喜欢说普通话。
但是,武汉方言仍然富有生命力。
第3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特质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排除A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的基础是实践,客观实在性不是实践的特质,C项错误;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排除D项。
客观实在性是从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共性,B 项入选。
2.达尔文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
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有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④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外部原因,②表述错误;强调劳动在人类出现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排除④。
①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3.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前者揭示了物质的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B.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C.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D.两者都揭示了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A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
恩格斯的观点说明了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是从千千万万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具体物质形态都是物质的表现,从而揭示了物质的外延;列宁的观点指出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从内涵上揭示了物质的特点,A项正确。
课时提升练(三十四)把握思维的奥妙基础强化题1.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对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有人存在就一定会有意识B.意识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C.脱离了社会也可以形成意识D.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是强调意识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脱离了社会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A、C两项观点错误。
材料强调了意识和社会的关系,没体现意识与自然界的关系,故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B2.我国的航天探测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发射载人飞船、多人飞船和建立空间站三个相连的程序。
目前,我国航天探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国对航天探测的分阶段进行,充分说明了()A.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
我国的航天探测有步骤地进行,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故B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 B3.下边漫画告诉我们()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C.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D.意识具有目的性【解析】漫画中两个人分别认为是3根和4根的原因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的,体现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C、D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A4.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
”这段话生动的说明()①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②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③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④上帝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解析】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但是有了人脑也不一定产生意识,因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所以②错误;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具有能动性,所以③错误。
专题十四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河南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愉快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爱在此歇脚。
然而,有阅历的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了。
这告知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
材料从一个角度说明( )①意识能调整和限制人体生理活动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事业胜利的基础③客观事物的变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冲突双方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4陕西汉中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24年以“绿色生活,漂亮家园”为主题的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29日至10月7日在北京延庆区实行。
本次世界园艺博览会以“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为办会理念。
这一办会理念蕴含的哲理是( )①园艺建立是自然生态见之于主观心灵的过程②敬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③人应当依据自身的须要主动改造自然④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2024四省八校高三其次次质量检测]哲学是一座高山。
拾级而上,谛听来自智者的纶音妙语;俯首凝神,让思接千载,心游八方。
每个踪迹都写满了人类探究的阅历,每种方法都搭起了人类进步的阶梯。
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人们在探究中获得的相识推动人类进步②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③智者的纶音妙语不肯定都是真理④发挥主观要与敬重客观相统一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
为实现“海蓝、沙净、湾美、岛丽”的目标,南澳县绽开了以海湾生态环境整治、基本岸线爱护和修复、污水处理站建设、河溪入海整治为主要内容的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并取得主动成效。
在旅游旺季,每天到金澳湾巡游休闲的游客和岛上居民超过2万人。
这表明( )①实践和相识的发展推动事物属性的不断变更②正确相识世界是胜利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③立足正确的意识能够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④要在敬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24四川南充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更,未成年人爱护领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
课时作业(三十三) [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2014年7月23日17时广西民政厅统计,超强台风“威马逊”造成广西11个市57个县(市、区)432.1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0人,直接经济损失138.4亿元。
为何这次台风的破坏性如此之大呢?专家表示,当地生态遭破坏致地质环境脆弱是主要原因。
这警示我们(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③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④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A.③④ B.①③C.②④ D.①②2.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3.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4.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泰勒斯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同我们日常所说的“水”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D.意识与物质的关系5.“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6.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连续回落。
我们能通过价格数据来研究价格背后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说明( ) A.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B.承认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C.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事物的绝对不运动状态D.是否存在相对静止,在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7.在西方,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理论,迷惑了很多人。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单项选择题Ⅰ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②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③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概括与总结,②③错误。
故选C项。
答案:C2.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解析: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和抽象,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三项排除;B项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答案:B3.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B.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C.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文化生活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解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物质要素,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4.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 )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可知,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故B符合题意,应选;ACD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B5.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真理是人的思维结果C.真理是对规律的反映D.真理是主观的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故A正确。
第十四讲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考点提示(一)探究世界的本质1.哲学的物质概念2. 哲学的运动概念3. 物质运动的规律(二)把握思维的奥妙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的能动作用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三)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二、知识结构三、主干知识(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3)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
区别: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3)我们既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从而否认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首先,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要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
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②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课下作业(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周易》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利用自然首先要改造自然②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③改造自然要保持自然的原貌④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D。
“天人合一”的意思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方法论上看,启示我们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④正确;利用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①错误;改造自然不是要保持自然的原貌,③错误。
2.读图,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在由古猿向人的进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说明(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具有一致性②人类社会发展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③古猿向人的进化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D。
劳动在由古猿向人的进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说明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这一进化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③④正确;①中“具有一致性”表述不准确,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题干中没有涉及人类社会及其构成要素,②不选。
3.1964年科学家预言物质质量之源——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本世纪科学家通过实验找到了该粒子存在的证据,从而完成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解释了粒子为何拥有质量。
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 )A.科学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人的认识总是与客观规律相一致C.世界的本质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解析:选D。
“科学家通过实验找到了该粒子存在的证据”,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与客观规律相一致,B错误;C夸大了人们的价值判断的作用。
4.康德在其撰写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指出,“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这一观点( )A.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B.否认了意识现象的存在,陷入了“一元论”的泥潭C.认为意识能够创造物质,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D.否认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把宇宙看成是意识的产物解析:选A。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说明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A正确。
5.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②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③物质是运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选C。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④正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②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错误。
6.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下列选项与此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①天地之变,阴阳之化②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③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④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选C。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③与之一致;①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排除;④正确反映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7.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命题,他的弟子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两人观点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相对静止的存在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运动的绝对性解析:选B。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既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又看到了相对静止的存在;“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相对静止,可见,两人观点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B正确;两人的观点都看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的绝对性,这是共同点,不是分歧点,A、D排除;C与题意不符,排除。
8.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新陈代谢②水往低处流③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选B。
②④属于现象的联系,不是本质的联系,不属于规律;①③属于规律,入选。
9.唐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诵读唐诗,不仅可以让我们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也能从中获得哲学智慧的启迪。
下列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或相似的是(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④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
①③均体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符合题意;②体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体现发展的普遍性,都不选。
10.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 )A.运动的特殊状态B.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解析:选A。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正确;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错误。
11.漫画《今日姜太公》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④要改造规律,创造新的钓鱼方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
漫画《今日姜太公》反映了当前环境污染对鱼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①②是其给我们的哲学启示;③④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应排除。
12.要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说明( )A.人与自然界之间没有任何矛盾,和谐统一B.要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C.顺应自然规律,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解析:选B。
A、C两项说法明显错误;D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B项符合题意,且正确。
二、非选择题13.“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场景。
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了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
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提高了农田肥力。
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结合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地区生态建设的经验考查规律的知识。
一方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必须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把按客观规律办事与建设生态文明统一起来。
答案:(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有利于恢复草原生态和农田肥力,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体现了人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与利用,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体现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生产模式,趋利避害地改造自然,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14.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雾霾天气。
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中国政府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
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梳理其内在机理,才能因势利导、有效解决雾霾问题。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
破解环境难题,治理空气污染就是要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
对此,李克强总理表示,空气污染治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如何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实现有所作为。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是物质的、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紧扣题目知识限定及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分析思考问题答案。
答案:(1)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治理空气污染,必须深入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切断污染源头,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空气污染问题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探求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治理工作的开展。
(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政府应该从国情出发,认识到治理空气污染的制约因素是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并着力打破这一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