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四大统筹关系的破解
- 格式:pdf
- 大小:156.22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难题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关键。
长期以来,农村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相对滞后,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状况,确保农产品能够及时运输出去,城市的商品和服务能够便捷地进入农村。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田灌溉和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
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加快农村通信网络覆盖,让农民能够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服务。
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农村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其次,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是核心。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而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多元化产业。
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找准产业发展的方向。
比如,一些山区可以发展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种植;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可以发展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企业的扶持,提供政策优惠、金融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农村的新型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教育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这导致农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于城市孩子。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素质,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实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1. 引言1.1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新时代下,我国农村建设规划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规划不合理、资金短缺和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等方面。
规划不合理导致了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资金短缺限制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导致一些项目无法落地;生态环境保护不足使得一些农村地区环境恶化,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要强化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规划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落地生根;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通过采取这些对策,我们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规划取得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农村全面建设与振兴。
2. 正文2.1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规划不合理、资金短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不足。
规划不合理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障碍,一些地方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导致规划实施效果不明显。
资金短缺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因资金紧缺而无法实现规划目标,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不足也是一个严重问题,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推动新农村建设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
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实现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通过有效的对策,可以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解决途径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掀起高潮,从而给我们带来对于农村社会发展未曾有过的激动和憧憬。
但是,对于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时刻保持理性,才能取得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
一.热点问题1.先设计,还是先施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问题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省政府提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第一句话就是规划先行,就是要把制定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
第一,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规划。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则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蓝图。
第二,因地制宜抓好村容村貌规划。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形象,更是生活条件改善后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
一是做到突出特色。
做好村容村貌近期、中期、长期的建设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实施,尽快使农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二是实事求是。
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逐步改造。
要厉行节约,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尤其要避免强行集中建房的形象工程。
三是重点突破。
即突破资源循环利用的瓶颈,目前较为现实的途径是以沼气发展带动改厕、改圈、改厨工程以及种养业发展,完善绿色生态链条,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扎实抓好农民培训规划。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把农民培训工作作为农村长足持续发展的智力渠道和动力源泉,做好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2. 靠政府,还是靠农民——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问题现阶段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早已超越了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阶段,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是任何单一主体能够完成的。
因此,这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理论上是多方的,但合作主要集中在政府、组织(主要是企业)和农民三者之间,主要依靠政府的公共投资和制度供给、市场微观主体尤其是企业的支持作用以及农民自身能力的提升共同完成。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为了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我们需要对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现状1.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资金、技术等资源聚集,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贫困、落后地区仍然存在。
2.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
城市基础设施比农村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也有差距,城市居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服务不足的局面。
3.城乡就业不平衡。
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而农村就业相对单一,收入水平低,农民工问题仍然存在。
二、问题1.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应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2.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
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
3.城乡就业不平衡问题。
应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吸引和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拓宽农民工的就业渠道。
三、政策建议1.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加强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注重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农村产业规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财力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
3.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4.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推行农民工就业与城市社会保险等政策衔接。
总之,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难题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
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根源。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城市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的优势,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其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加剧了城乡差距。
城市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附加值高,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较多;农村则主要依赖农业,产业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此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城市拥有完善的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
要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难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政策支持,推动资源向农村倾斜。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二是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要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
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引言城乡统筹发展是指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协调、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城乡统筹发展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探讨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并分析它们对城乡发展的影响。
措施一:优化城乡规划优化城乡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一步。
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两方面。
在城市方面,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在农村方面,可以通过划定农村建设用地和农田保护红线,保护农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还可以合理规划城乡交通网络,提高交通便捷度,促进城乡交流和互动。
措施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农村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农村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动力。
此外,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条件。
措施三: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土地制度方面,可以通过推进土地承包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提高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此外,还可以完善农村土地收益权转化机制,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同时,要加强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防止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破坏。
措施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方面,可以建设和完善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设施,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在医疗方面,可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社会保障方面,可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供更多农村社会保障服务。
在文化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结论城乡统筹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城乡融合需要处理的四大关系作者:原子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03期摘要: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乡融合之路作为七条道路之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引擎。
城鄉融合的关键在于在融合过程中把握好三农问题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处理,认清城乡融合与城乡一体化的异同,以新型城镇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镇化;城乡融合中图分类号:F291.1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3-0137-02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发展不平衡在于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在于农村发展不充分,要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解决城乡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引擎。
为了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城乡融合中的诸多复杂关系。
一、三农问题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关系城乡融合的关键是人的融合,而农民是城乡人口融合的关键。
之所以三农问题迟迟无法得以解决,体质性的根源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是由于特殊时期的政策导致的,它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城市居民与农民实施差异性政策。
因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生产力迟迟无法提升,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同时,伴随着二元结构的不断固化,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区隔开始慢慢形成,在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居住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社会流动变为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此,只有破解了城乡二元结构固化这一问题,才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全面彻底的融合。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虽然得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市的现代化不断提升,而农村的萧条也越来越明显。
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帮扶力度不断增大,政策利好,但仍然无法打破城市与乡村身份的天堑。
城乡统筹破解二元结构拥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渭滨,如今正流行着一个时尚词汇——渭滨速度。
从城郊到后山,新农村建设所焕发的盎然生机,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尴尬之境。
这速度不是一刮而过的阵风速度,不是追求一时快感的‚飙风‛速度。
这是肩负历史责任感的速度,精细稳地抓住了‚白驹‛的鬃毛,让整个城乡在可持续发展的洪流中奋力前行。
渭滨的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60%以上,山区贫困人口约有 1.5万人,占到全区贫困人口总数的 70%。
城乡二元结构如何破题?渭滨区委书记周义提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区别对待竞相发展的川塬地带与相对落后的贫困山区,重点放在后山村。
‛于是新农村建设步入到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去年新修通村公路 117公里、通达工程 32公里,建成人饮工程 11处,完成农村绿化 1450亩,改厕 2000户,率先实现了市级卫生乡镇全覆盖。
寨子岭葡萄、燃灯寺蔬菜、赵家庄水蜜桃、大散关农家乐……卓有成效的‚一村一品‛工程,打造出农民的好光阴。
特色农业铺就‚黄金道‛渭滨区燃灯寺村农民杨西学指着不远处塬上的一隅说:‚我的地就在那里。
‛这片菜地平平整整,显然被精心地侍弄过。
过去一亩大田蔬菜年产 1600元— 1700元,‚现在呢?‛杨西学嘿嘿一笑,‚大棚里 6分地,一年收入就有18000—— 20000元,比过去厉害多了!‛长期以来,渭滨区的后山村由于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民辛苦经营但收益甚微。
渭滨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坚持走‚稳粮促经、以鲜活杂优取胜‛的路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山区独特农业资源,实施名牌战略。
燃灯寺村把无公害蔬菜生产作为推进‚一村一品‛和增加群众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修建日光温室 4座、拱棚 160座,投资 277.6万元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520亩,现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设施农业对于长期低效经营的农民而言,无疑开拓了一条‚黄金通道‛。
四大问题构成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盘活集体土地成为破解矛盾的焦点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社会或者城镇化,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时间是公元2010年,当今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社会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历史上的“摸着石头过河”,当今这些问题已经积累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矛盾一:当今城镇化的困境与矛盾以及未来城镇化的道路问题。
当今中国城镇化的表现是,1.3亿流动人口想进城而无法进城,因为供他们选择的机会太少,限制条件太多:一是城镇的高房价;二是城镇的户口、公共资源太稀缺;三是农村集体土地放不下;城乡两栖人口陷入了两难境地。
不仅如此,中国未来每年还将有1300万人向城镇流动,城镇的压力会更大,城镇各方面显现出来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不解决,中国的社会就很难再前进,或者是会把中国带到崩溃的边缘。
矛盾二:建设用地扩大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目前中国建设用地的扩大确实非常明显,每个城镇的规划面积都在成倍的增加,这势必会造成耕地的减少,耕地减少就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供给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国家管理的混乱。
如何破解是摆在全体中国人以及中国政府工作日程中的大事。
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十八亿亩耕地的总体目标”进行有效控制。
矛盾三: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和使用粗放的矛盾。
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一方面是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一方面是与农村集体用地闲置和使用粗放的矛盾。
构成了当今中国社会土地利用的两大问题。
据统计:中国的城镇人口中有40%以上在农村有宅基地,甚至有的在农村还有承包地。
更别说目前栖息在中国城乡之间的1.3亿流动人口。
这更加剧了农村建设用地的闲置和使用粗放。
如何破解也成为全中国人以及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解决不了就会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矛盾四:中国的新农村建设。
中国在农村地区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却遇到了启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没有资金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就无法展开,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