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手术的麻醉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二十篇胸外科手术麻醉常规胸外科手术多数为肺、食管和纵膈手术。
这些疾病与手术的主要特点有:1.肺手术的病人常伴有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食管肿瘤手术的病人可能有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甚至恶病质。
2.许多胸外科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冗长;术中常有明显的生理扰乱。
3.部分胸外科手术需要单侧肺通气而插双腔管。
术中应保持双腔管位置良好并严格进行单侧肺通气的管理。
4.麻醉后置病人于手术位以及剖胸后应随时注意气道压和潮气量,警惕分泌物、血液及组织侵入健肺,一旦怀疑,应立即作气管内吸引,必要时通知手术者。
5.胸外科手术时应尽量提供安静良好的手术野,尤其在处理肺血管和切断支气管时,麻醉者应保持病人良好的肌肉松弛,并作手控呼吸,配合手术操作。
一、麻醉访视与评估1. 重点评估患者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术前肺功能评估见章,心功能评估见章。
根据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肺并发症的危险程度确定麻醉方案和术后转送病房等级。
积极治疗术前可逆因素如肺部感染和气道痉挛,改善患者的营养条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如患者电解质紊乱系由肿瘤内分泌异常(Eaton-Lambert syndrome)引起,则不强求异常指标完全至正常。
有条件的鼓励患者戒烟,体能锻炼和深吸气训练。
2. 重视术前影响学检查,要求亲自读片,特别了解气管是否存在狭窄,狭窄部位及程度;支气管内径,夹角及偏移情况,以助决定插管种类,支气管导管型号等,如系中央型肿瘤,须行袖式切除,支气管成型或隆突成型术,应在术前与外科相关医生交流,了解手术流程,并准备术野支气管通气设备。
二、术中处理麻醉监测1.除常规标准监测(EKG, SpO2, NBP, ETCO2)外,应根据手术种类决定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有创动脉压监测。
通常中央型肺癌,食管手术要求放置中心静脉导管。
除外周型肺部病变及单纯纵隔镜手术,均应考虑放置动脉直接测压,一般放置手术对侧。
2.同时要求麻醉机有良好的压力和流量检测。
3.放置动脉患者应定在定期行血气分析,便于通气参数调整插双腔管的指征双腔管的选择和定位1. 常用的双腔管有3种,①带有隆突钩的Carlens管(左侧双腔管)和White管(右侧双腔管),①红色橡胶制成的Robertshaw管(有大、中、小三种规格),①聚氯乙烯制成的Endobronchiocath。
胸外科手术麻醉方法1.2开胸手术患者术前做好肺部感染预防性治疗,以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需处理以下几个问题:吸烟者禁吸烟2周;有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者,术前应作有效治疗,使病情基本控制再做手术;控制支气管痉挛,应用氨茶碱和皮质激素治疗;做好麻醉器械、插管导管、吸痰管等消毒工作;做好深呼吸及咳痰的训练。
2.麻醉处理2.1麻醉的特点胸腔剖开后形成开放性气胸致肺萎陷、反常呼吸、纵隔移位或扑动等改变。
所以该类手术的麻醉必须行气管内插管全麻,术中行控制性机械呼吸。
2.2麻醉药和肌松剂选择2.2.1静脉麻醉药:异丙酚、芬太尼、氟哌啶、安定、氯胺酮、普鲁卡因复合全麻,不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不引起支气管痉挛,可应用胸科手术麻醉。
但手术后期不宜应用氯胺酮,以免引起苏醒延迟[2]。
2.2.2吸入麻醉药:如异氟醚、安氟醚对呼吸道无刺激性,并有舒张支气管作用,同时可吸纯氧,排出又迅速,可以选择。
但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有一定程度抑制,增加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发生,因此单肺通气时应慎用。
2.2.3肌松剂:可选用泮库溴铵、维库溴铵、司可林等,它的应用便于术中呼吸及管理,减少全麻药用量,术后可早期苏醒,更重要的是消除自主呼吸,避免纵隔移动造成对呼吸和循环的不利影响。
2.3术中呼吸管理2.3.1消除开胸带来的呼吸功能紊乱,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和氧合。
2.3.2机械通气:VT7~10mL/kg,F12~14次/min;气道压力0.98~1.57kPa(10~16cmH2O),吸呼比1:2。
2.3.3行单肺通气时,每小时以手法吹张双肺1~2次。
2.3.4监测:维持气道压力不高于2.45kPa(25cmH2O),单肺通气时则<2.94kPa(30cmH2O),时刻关注SPO2值变化,避免低氧血症和CO2蓄积发生。
2.4单肺通气绝对适应证:①支气管胸膜瘘和支气管断裂,可确保健侧肺的通气。
麻醉在胸外科手术中的注意事项与风险评估胸外科手术是一种复杂而风险较高的手术,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术后患者的康复,麻醉在胸外科手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在胸外科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的风险评估。
一、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在胸外科手术之前,麻醉医生需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术前评估,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过敏史等。
此外,还需要检查患者的心肺功能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等,以评估其手术风险。
术前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可能存在的术前风险进行评估和处理,例如如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在麻醉前调整相应的药物治疗。
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要确定麻醉的方法和药物选择。
二、麻醉监测与管理胸外科手术中的麻醉管理包括麻醉诱导、维持和恢复三个阶段。
麻醉诱导时需要将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并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维持阶段要维持患者的麻醉深度,同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恢复阶段要确保患者顺利苏醒,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
在胸外科手术中,一些特殊的麻醉监测装置可能会被应用,如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温度监测等,以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
根据手术的具体情况,麻醉医生还可以选择使用单纯静脉麻醉或全身麻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手术期间的疼痛和不适。
三、麻醉并发症及风险评估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支气管痉挛等。
因此,在麻醉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在胸外科手术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如麻醉师需要准确衡量通气和吸气的压力,以及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等。
此外,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体位的调整、止血措施的实施等。
风险评估是在麻醉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麻醉医生可以准确评估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对于高风险手术,麻醉医生应加强与团队合作,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胸外科手术作为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需要全身麻醉来保证病人的手术安全和手术效果。
麻醉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同时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病人的安全。
本文将探讨麻醉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麻醉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1.1 概述胸外科手术的麻醉应用是指通过药物等方法使病人处于昏迷状态,以便手术进行。
麻醉可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而胸外科手术通常需要使用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可以通过麻醉药物的静脉注射、吸入或麻醉深度的控制来实现。
1.2 麻醉药物的选择在胸外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诱导剂、维持剂和肌松剂。
诱导剂用于快速诱导麻醉,维持剂用于维持麻醉状态,肌松剂用于麻醉期间的肌肉松弛。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的类型、病人的特殊情况以及麻醉师的经验来确定。
1.3 麻醉深度的控制麻醉深度的控制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麻醉师需要根据病人的生理状况和手术的要求来调整麻醉深度,并通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血气分析和神经系统反应等来确保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麻醉在胸外科手术中的注意事项2.1 术前准备在胸外科手术中,术前准备是确保麻醉安全的关键。
麻醉师需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过敏史和手术的情况,并根据这些情况制定麻醉的方案。
此外,还需要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心肺功能和血液检查等,以评估病人的麻醉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 麻醉监测在胸外科手术中,麻醉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麻醉师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和血气分析,并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剂量,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2.3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在胸外科手术中,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或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麻醉师需要提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在发生并发症时及时处理。
常见的麻醉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系统问题、呼吸系统问题和神经系统问题等。
2.4 术后麻醉恢复术后麻醉恢复是保证病人顺利恢复的重要环节。
麻醉科对胸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技巧胸外科手术是一种复杂而敏感的手术,需要麻醉科医生提供有效而安全的麻醉管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麻醉科对胸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技巧。
一、胸外科手术的特点胸外科手术通常包括心脏手术、肺部手术等一系列涉及胸腔的手术。
这些手术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要求较高,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停止患者的呼吸功能,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同时,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对术后恢复的监护要求也较高。
二、前期准备工作在胸外科手术前期,麻醉科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以制定个性化的麻醉管理方案。
在进行胸外科手术时,麻醉科医生需要密切与外科医生沟通,了解手术操作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提前准备并调整相应的麻醉管理措施。
三、麻醉诱导和维持对于胸外科手术麻醉的诱导,往往需要使用快速、持续时间短的麻醉方法,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和损伤,同时尽快进入手术状态。
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异丙酚、七氟醚等,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
同时,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手术进行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浓度,以保持患者的合适麻醉深度和稳定的生理状态。
一般情况下,持续使用吸入麻醉药物和镇痛药物维持麻醉效果。
四、术后镇痛管理胸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会感到剧痛。
因此,麻醉科医生需要制定科学的术后镇痛管理方案,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手术后的恢复效果。
常用的镇痛方法包括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等,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后镇痛需求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
在术后镇痛管理中,麻醉科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生理指标变化,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麻醉医生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措施。
五、处理意外情况在胸外科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如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
麻醉科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并保证患者的安全。
胸外科的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胸外科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专科,主要研究和治疗胸部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胸外科在诊断、手术操作和治疗方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对胸外科的历史发展、技术进步以及疾病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胸外科的发展前景提供借鉴和激励。
同时,本文也将就当前胸外科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评估,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胸外科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报告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其中,引言部分概述了胸外科的发展现状和意义,介绍了本报告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包括了胸外科的历史发展、技术进步以及疾病治疗的具体内容。
结论部分总结了胸外科的发展前景,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对胸外科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将全面深入地了解胸外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胸外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外科学科,其发展现状对于医疗健康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分析胸外科的发展现状,探讨胸外科的历史发展、技术进步和疾病治疗情况,深入了解胸外科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胸外科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旨在促进胸外科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胸外科的诊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2.正文2.1 胸外科的历史发展胸外科作为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医学发展历史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胸外科手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
早期的胸外科手术主要是针对胸部外伤和创伤进行处理,而且手术技术非常原始。
直到19世纪,随着麻醉和消毒等医学技术的进步,胸外科手术才开始逐渐得到发展和普及。
20世纪初,随着X射线的发现和应用,胸外科诊断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进步,胸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随着心脏和肺部等重要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学知识的逐渐深入,胸外科手术技术也开始不断涌现新的突破和进步。
近几十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和精准医学的兴起,胸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术后恢复周期也明显缩短。
2 艾司氯胺酮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2.1 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大多数挥发性及静脉麻醉药物对循环系统存在抑制作用,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及心肌收缩力使平均动脉压及心输出量下降。
全身麻醉维持期低血压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6]。
周宏望等[7]研究胸腔镜围手术期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对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影响,试验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推注0.1 mg/kg 艾司氯胺酮,术中静脉微量泵泵注0.1 mg/(kg·h)艾司氯胺酮,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泵注0.015 mg/(kg·h)艾司氯胺酮,对照组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用量减少,这可能与艾司氯胺酮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有关,拮抗其他静脉麻醉药对循环的抑制作用,增加患者的心率、心输出量及血压,维持血压循环的稳定;试验组术中静脉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术后疼痛评分降低;结果表明,围手术期使用艾司氯胺酮可维持胸腔镜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文献[8]将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20例分为三组,小剂量组患者于导管进胸后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2 mg/kg,以 5 μg/(kg·min)持续泵注直至术前30 min,常规剂量组患者则给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静脉滴注,以5 μg/(kg·min)持续泵注直至术前30 min,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数据显示,试验组在24 h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围术期给予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均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试验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TNF-α、IL-1、IL-6水平较术前升高,但指标较对照组低,这可能由于艾司氯胺酮与NMDA受体结合,减少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减少应激反应,实现抗炎作用;在术后第1、2天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贝克忧郁量表(BDI)评分中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艾司氯胺酮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一定抗抑郁作用。
胸外科手术级别全解析一、引言胸外科手术是指通过胸壁切口对胸腔内的器官进行手术操作,包括心脏、肺部、食管等。
手术级别是指手术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通常分为四级。
本文档将对胸外科手术的级别进行详细解析。
二、胸外科手术级别划分1. 第一级:简单手术第一级手术是指手术过程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中出血量少,手术风险较低的手术。
例如,胸壁良性肿瘤切除术、皮肤囊肿切除术等。
2. 第二级:一般手术第二级手术是指手术过程较为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风险较高的手术。
这类手术通常需要中度以上的全身麻醉,例如,良性肿瘤切除术、局部胸膜切除术等。
3. 第三级:复杂手术第三级手术是指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时间长,手术中出血量多,手术风险高的手术。
这类手术通常需要全身麻醉,手术后需要重症监护和呼吸支持,例如,肺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等。
4. 第四级:高难手术第四级手术是指手术过程极为复杂,手术时间长,手术中出血量多,手术风险极高的手术。
这类手术通常需要高度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手术后需要长时间的重症监护和康复治疗,例如,心脏搭桥手术、大动脉瘤切除术等。
三、胸外科手术级别划分依据胸外科手术级别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手术的难度、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风险、手术后恢复情况等因素。
具体来说,手术难度主要取决于手术操作的复杂程度、器官功能的保护程度、手术中解剖结构的清晰程度等;手术时间主要取决于手术操作的复杂程度、手术中出血量、手术中意外情况的发生等;手术中出血量主要取决于手术操作的复杂程度、手术中血管损伤的程度等;手术风险主要取决于手术操作的复杂程度、手术中意外情况的发生、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手术后恢复情况主要取决于手术创伤的大小、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
四、总结胸外科手术级别划分是根据手术的难度、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风险等因素进行的。
手术级别的划分有助于医生对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和治疗措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专题报告(一)单肺通气技术在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一)淮北市人民医院麻醉科王道灵单肺通气技术在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淮北市人民医院麻醉科王道灵随着胸科手术的发展,对胸外科手术的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肺部手术要求将双肺分隔,保护健侧肺,而且一些胸内其他手术也要求术侧肺萎陷,以方便手术操作。
目前多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使健侧肺和病侧肺隔离通气,便于手术操作。
麻醉处理的关键:一是诱导插管时的双腔气管导管准确位置的调控;二是保持术中循环稳定、改善低氧血症及防止术中及术后肺水肿。
本人近几年来完成13例胸科手术的临床麻醉,现将麻醉管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专题报道共13例:男性12例,女性1例。
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56岁。
ASA分级I-II级。
其中肺癌根治术4例,食管癌根治术2例,肺大疱切除术4例,脓胸纤维板剥离术3例。
2 术前访视及麻醉前评估:13例病人均无心电图顺钟向转位,2例右心房室稍大的提示,1例有轻度肺性p波。
血液检查:13例中2例有轻度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术前给予了纠正)。
肺功能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功能残气量(FRC)、肺总量(TLC);13例病人肺功能7例完全正常,5例接近正常.特殊的症状和表现:3例伴有炎症感染,刺激性咳嗽,啰音,2例肺癌的类癌综合症(内分泌表现),淋巴结肿大。
术前均作对症治疗,症状得以缓解纠正。
13例均无哮喘病史。
13例病人均作了X线片和CT片,可以大致决定双腔管的型号,有无气管扭曲(偏移、受压),预判插管的难度。
是否存在其它困难插管的因素。
特殊药物准备:长托宁,异丙肾,肾上腺素,氨茶碱,氢化泼尼松、甲强龙。
3.麻醉诱导:13例患者均采取左桡动脉置管测压,右颈内静脉置管输液。
麻醉诱导依次给予:长托宁、咪达唑仑kg、舒芬太尼、依托咪酯kg或丙泊酚 mg/kg、阿曲库铵kg,3到5分钟后插管。
插管前予2%的3毫升的利多卡因和5mg地塞米松喉喷。
胸外科麻醉出科总结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胸外科手术
的范围和水平不断提高,胸外科麻醉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胸外
科手术中,麻醉医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
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首先,胸外科麻醉出科需要麻醉医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胸外科手术的特点是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对患者生命体征
的监测要求高。
因此,麻醉医师需要熟悉各种麻醉药物的使用方法
和剂量,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麻醉设备并熟悉各种麻醉监测仪器的
使用方法,确保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有效监测和控制。
其次,胸外科麻醉出科需要麻醉医师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能。
胸
外科手术对麻醉医师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需要麻醉医师能够熟练
地完成各种麻醉操作,包括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等
操作,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呼吸道通畅、血流畅通,保证手术的
顺利进行。
最后,胸外科麻醉出科需要麻醉医师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胸外科手术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协作,麻醉医师需要与外科医生、护
士、检验科医生等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
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理论的不断完善,胸外科麻醉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胸外科麻醉医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胸外科麻醉医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胸外科手术的成功进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胸外科麻醉要点
《胸外科麻醉要点》
胸外科手术麻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麻醉操作,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下面
是胸外科麻醉的一些要点:
1. 了解手术的具体情况:在进行胸外科手术麻醉前,麻醉医师需要了解手术的具体情况,包括
手术部位、手术过程、患者的病情等等。
只有充分了解手术情况,麻醉医师才能做出合适的麻
醉方案。
2. 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胸外科手术麻醉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麻醉药物,如异氟烷、丙泊酚等。
这些药物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后选择,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获
得适当的麻醉效果。
3. 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在胸外科手术麻醉过程中,麻醉医师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4. 保持良好的沟通: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需要和外科医师、护士等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
了解手术的进展情况,以便调整麻醉方案。
5. 术后监护:胸外科手术麻醉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术后监护,包括恢复期的监测和护理等。
总的来说,胸外科手术麻醉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麻醉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全面了解手术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良好的沟通,并进
行术后监护,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和术后恢复。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普胸外科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观察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的进步,普胸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盐酸氨溴索作为一种可用于镇静和全身麻醉辅助药物,在普胸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盐酸氨溴索是一种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传导,从而达到降低焦虑和产生镇静催眠的效果。
相比于其他药物,盐酸氨溴索具有安全性高、药理作用可逆和副作用小的优势。
在普胸外科围手术期,盐酸氨溴索的应用可以改善患者的术前焦虑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提高手术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研究表明,适量的盐酸氨溴索使用可以减轻患者术前的紧张情绪,增加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合作度,提供较好的手术操作环境。
此外,盐酸氨溴索还可以降低术中峰值呼吸波形,减少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对患者术中呼吸稳定性的维持有一定的帮助。
术后,盐酸氨溴索的应用可以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和康复效果。
然而,盐酸氨溴索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首先,剂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手术类型和麻醉药物的选择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剂量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镇静效果不佳或过度镇静,增加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风险。
其次,盐酸氨溴索的患者要注意临床观察和监测,例如心率、血压、呼吸、意识状态等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的变化。
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和沟通,及时发现和应对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最后,患者和家属应了解盐酸氨溴索的相关信息,如药物的名称、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的知情权和治疗合作度。
综上所述,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普胸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可以提高手术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减少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然而,在应用时需要注意适当的剂量选择和临床观察,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盐酸氨溴索在普胸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将会得到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麻醉科的胸外科与肺部麻醉在现代医学中,麻醉科是一个关键的领域,为手术过程提供安全与舒适。
胸外科和肺部手术是麻醉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需要特殊的操作和专业知识。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在胸外科与肺部手术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挑战。
一、胸外科手术与麻醉科胸外科手术是一类涉及胸腔内器官(如心脏、肺部等)的手术,通常包括心脏手术、肺叶切除术、胸腔积液引流等。
这些手术对于患者来说风险较高,需要麻醉科的专业支持。
1. 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心脏手术通常需要全身麻醉,因为手术过程需要停止患者的心脏跳动,以进行操作。
麻醉科医生会在手术开始前给患者输注合适的药物,使其进入无痛无意识状态。
在手术中,麻醉师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麻醉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2. 肺叶切除术的麻醉管理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手术,用于治疗肺癌等疾病。
这种手术需要在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进行,因此麻醉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正常。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会通过监测呼吸机参数和氧气饱和度等指标,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从而保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二、肺部麻醉的应用肺部麻醉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可在肺部手术中使用。
它的主要目标是在手术期间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和肺功能的稳定。
1. 单肺通气技术在某些肺部手术中,需要使用单肺通气技术。
这意味着在手术中,只有一侧的肺部会进行通气,而另一侧的肺部则会暂时停止通气。
这需要麻醉师通过调整麻醉药物的浓度和通气参数,保持患者的氧气供应和呼吸功能。
2. 肺动脉造影与肺切除术在某些情况下,肺动脉造影可能是必要的,用于评估肺循环状况并检测潜在的异常。
肺动脉造影需要在麻醉状态下进行,麻醉师需要监测患者的循环动力学和吸氧情况,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肺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手术,可用于治疗肺癌或其他肺部疾病。
在肺切除术中,麻醉师需要与外科团队密切合作,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和稳定的麻醉深度。
三、胸外科与肺部麻醉的挑战尽管胸外科与肺部麻醉在手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喉罩联合支气管封堵器促进胸科手术加速术后康复舒适化麻醉管理一例报告喉罩联合支气管封堵器促进胸科手术加速术后康复舒适化麻醉管理一例报告引言:胸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手术,术后康复过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麻醉管理在手术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合理的麻醉管理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并促进术后康复。
本文将介绍一例胸外科手术中采用喉罩联合支气管封堵器的麻醉管理方案,旨在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患者病史和手术信息:本例患者为男性,年龄65岁,体重70kg,曾有轻度心功能不全的病史。
他被确诊为胸部恶性肿瘤,需进行胸外科手术。
根据医生的建议,我们选择了喉罩联合支气管封堵器作为麻醉管理方案。
麻醉管理方案:手术前,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麻醉评估,并与患者充分沟通,让其了解手术的风险和麻醉过程。
在手术室内,我们采用了监测仪器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监测。
在诱导麻醉时,我们使用了静脉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然后迅速插入喉罩。
喉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气道解剖结构和手术的特点进行,以确保气道通畅和手术操作方便。
喉罩的插入在这个案例中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喉罩插入后,我们进一步使用支气管封堵器将患者的右侧支气管封堵。
支气管封堵器的使用可以减少气体的泄漏量,提高麻醉效果和手术操作视野。
在术中,我们根据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情况,采用平衡麻醉技术进行全身麻醉维持,以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我们及时拔除喉罩和支气管封堵器,并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患者在麻醉后迅速恢复意识,呼吸平稳,没有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
术后康复效果:在术后的康复过程中,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和疼痛,恢复较快。
他在术后的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
一个月后,患者进行了康复评估,结果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肿瘤治疗效果也良好。
结论:喉罩联合支气管封堵器是一种有效的胸外科手术麻醉管理工具,可以减少手术中的并发症,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术后康复。
胸外科手术的麻醉进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麻醉科(200030)徐美英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2006年内地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排序显示:恶性肿瘤已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肺癌则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仅呈上升且呈年轻的趋势,排在癌症死因的首位。
排在癌症死因第4位的食管癌虽然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但是我国食管癌仍居世界发病率之首。
因此,以肺和食管手术为主的胸外科手术量在不断增长。
虽然我国的胸外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肺癌、食管癌、气管重建等手术治疗的效果已接近世界水平,这与多学科、多层面医务人员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简介近年来胸科麻醉领域的进展,旨在与同行分享,以进一步提高胸外科手术的麻醉质量。
一、肺隔离方法趋于成熟,适应证随疾病谱改变及手术在转变1. 肺隔离的方法双腔气管导管、支气管阻塞导管、单腔支气管导管为肺隔离的三种基本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可根据不同的对象及需要灵活选用。
双腔气管导管仍是目前选用最多、最主要的肺隔离方法;支气管阻塞导管:可用于困难插管、小儿、需要单肺通气的大血管或心脏手术;单腔支气管导管:用于隆突切除或既往已行全肺切除的患者和小儿。
2. 肺隔离的适应证(1)微创胸科手术:微创胸科手术已经成为肺隔离技术的主要适应证。
成人和年长儿可选用双腔气管导管或支气管阻塞导管;5F支气管阻塞导管用于4-12岁的儿童,年幼儿用无套囊单腔气管导管在纤支镜引导下将阻塞导管引入需萎陷侧肺。
(2)肺出血:对此类患者主要的威胁是窒息,因此,第一步治疗就是肺隔离。
左-双腔气管导管为第一选择,不宜用支气管阻塞导管。
(3)支气管胸膜瘘:取决于瘘口的位置和临床状态。
对外周支气管胸膜瘘稳定的患者,可以用支气管阻塞导管(或Univent管),但对中央型瘘、危急状态,应以最快的速度、最能有效吸引和通气的肺隔离方法即使用双腔气管导管。
(4)支气管手术:支气管内肿瘤、支气管创伤或支气管袖形肺切除术需要术中从支气管腔直接插管。
双腔气管导管插入非手术侧通气作为首选,也可选择单腔支气管导管插入非手术侧主支气管。
(5)单侧肺灌洗,分肺通气和肺移植:最好用双腔管气管插管,虽也有肺移植用支气管阻塞导管成功的经验。
3. 困难气道肺隔离的方法可在硬质可视喉镜引导明视下将双腔气管导管插入声门;或应用纤支镜引导下插入单腔气管导管,然后再根据临床情况,选择经单腔气管导管用支气管阻塞器或经交换导管将单腔气管导管更换为双腔气管导管。
交换导管中应保持高度警惕以避免支气管损伤。
4. 肺隔离技术的并发症双腔气管插管气道损伤的发生率为0.2-2‰。
这些患者一般所报道的因素有小身材小、女性、食管手术及既往放疗史。
这些因素叠加可增加双腔气管插管时气管支气管损伤的风险。
我院近9月共应用双腔气管导管1811例,除7例因咽喉暴露困难改用单腔气管插管外,无1例并发症,我们的体会是插管前评估(胸片、CT)、轻柔操作、杜绝硬插是避免插管损伤的关键。
二、老年患者肺切除的麻醉管理对老年患者行肺切除术主要考虑手术治疗风险/效益的关系。
强调术前健康状况、肿瘤分期较年龄和生存率更为重要。
1. 老年肺癌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的理由:①研究显示早期肺癌是致死性疾病,即便年龄超过80岁,其主要的死因仍与肺癌的进展有关而非其它原因;②新辅助化疗和放疗治疗下,对局部进展的Ⅲ非小细胞肺癌也扩展成了手术适应证;③肺癌在老年患者往往较年轻者在肺癌的分期上更早,鳞癌(生长慢,但潜在转移)的发病率高,较少发生结节样疾病;④近期研究报告随着围术期治疗的进步,老年患者肺切除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
2. 老年患者肺切除术中麻醉医生的任务——提供“安全、无痛、舒适”的手术条件(1)围术期依据老年患者心肺功能改变的病理生理进行调整1. 老年患者心血管功能改变的特点及调整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结构可发生改变,发生与年龄相关的心脏储备功能的下降(如压力传感器的敏感性下降、心脏对儿茶酚胺的反应下降、心脏脂肪浸润、纤维化、淀粉质样变致使心脏传导异常、外周血管阻抗增加),即便在术前心脏功能正常,在围术期应激状态下其代偿能力也有限。
应积极调整保证心脏的氧供需平衡、维持适宜的血容量和血管张力。
2. 老年患者呼吸功能改变的特点及并发症防范措施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老年肺切除术后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明确其生理状态来评估围术期的风险较单独考虑年龄更有意义。
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实质(肺泡、肺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呼吸道纤毛运动及气道保护作用、胸壁的“风箱”作用及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均减退、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下降。
防治术后急性肺损伤的措施:①术前戒烟、酒并纠正营养不良;②术中空-氧混合实施压力控制通气(或低潮气量通气),防止气压伤和高氧损伤;③术后前24-48h,在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限制液体输入量;④完善监测,早期诊断肺动脉高压和间质性肺水肿,适当应用利尿药、吸入NO或PGI2和/或无创正压通气等。
(2)微创手术的应用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创伤许多研究提示老年患者肺切除的范围与肺部手术后并发症相关。
因此,建议肺保留技术如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这样是否潜在更高的局部复发风险?研究发现在第一个三年内生存率没有差异。
近期大量报告显示肺癌患者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且可获得与传统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我院胸外科肺切除治疗肺癌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和最大限度地保留健肺组织”。
自1957年至2007年5月已经施行肺切除术2.5万,既有肺癌扩大根治,在肺切除同期行主动脉部分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后存活3年多的病例;也有肺癌在微创下行肺切除的病例,近9个月1245例中有154例,并逐年在增多,其远期疗效正在观察。
三、食管手术的麻醉1. 食管癌新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影响食管手术的死亡率已降低至5%以下。
微创手术进入食管手术,最常用的是胸腔镜食管切除术,腹腔镜和颈部切口食管切除术,但尚未证明其优越性。
辅助化疗用于临床新方法的优点:改善2年后生存率;缺点是①化疗致使待手术时间延长;②化疗后骨髓抑制,对硬膜外阻滞要考虑其血小板计数。
2. 患者情况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患者年龄、肿瘤分期、肺功能、糖尿病、心血管功能不全、全身情况差、肝功能减退均与手术后死亡率增加有关。
吸烟、肥胖、随着年龄的增长、ASA Ⅲ-Ⅳ患者,返流误吸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术前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s)对麻醉医生而言面临两难的境地。
所有PCI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容易有血栓形成,如果用裸支架其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因此,PCIs术后至少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3周。
PCIs 后42天内非心脏手术的风险最高。
是停药?还是继续服药?如果停药潜在灾难性冠状动脉阻塞的风险;如果继续服药存在出血的风险,且不能采用硬膜外镇痛。
我院已有10例在PCIs的次日进行手术,抗凝治疗仅用低分子肝素,围术期未见明显出血和止血困难,但冠脉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3. 手术中处理与并发症防治一篇报道食管术后死亡与双腔气管导管位置不当有关的信息促使了纤支镜作为肺隔离-单肺通气的常规设备,以达到准确定位、减轻损伤的目的。
食管手术后死亡相关的高危因素有:①食管癌病程进展相关的误吸、诱导后容易发生误吸而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②吻合口瘘(高死亡率)。
预防误吸的措施包括:①避免气管插管时的咽喉部损伤;②半卧位。
吻合口瘘的原因:多数为手术技术失误,少数为胃肠缺血,后者为麻醉医生可助一臂之力予以改进。
已知胃肠道接受迷走神经和T6-10交感神经的调节。
胸部硬膜外阻滞一方面阻滞交感神经→血管扩张→胃肠血流增加;另一方面如果血管扩张→低血压→胃肠血流降低。
因此,如果采用硬膜外阻滞必须在血管扩张的同时补充容量,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不但为了保证胃肠血供,促进吻合口生长,同时也是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措施之一。
食管术后吻合口瘘的特点:诊断困难,多数以脓毒血症或急性肺损伤为表现形式。
常规依据吞咽诊断并不可靠,CT、胃镜检查更为有用,但是漏诊率高。
推荐早期拔管以降低术后发病率和费用。
4. 术后镇痛的意义有效的术后镇痛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并消除疼痛所致的不良反应,还可降低慢性开胸手术后综合征的发病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四、前纵隔巨大肿块患者的麻醉虽然前纵隔巨大肿块在麻醉诱导时可发生威胁生命或致死性呼吸道梗阻或循环虚脱已成为麻醉医生的共识,但偶尔还会有侥幸的心理去冒险,因此,国内仍偶有闻此类患者麻醉中遇险,幸在麻醉技术的提高,均使患者转危为安。
虽然全身麻醉的基本原则对这些患者是安全的,但需要个体管理。
症状和体征可使麻醉医生提高警觉,如仰卧位即呼吸困难或咳嗽提示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晕厥或心外流出道梗阻症状反映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
CT片可显示肿块的位置、范围、气道受累情况;心胸超声用于评估心脏、体血管和肺血管的受压情况。
国外儿童前纵隔肿瘤麻醉死亡仍有报道,可能是儿童气道软骨结构更易受压,或是儿童较难获得到可靠的与体位相关的病史导致在气道受压严重程度上低估。
如果儿童气管-支气管受压超过50%潜在全身麻醉不能保证安全的风险。
麻醉风险评估重要的是考虑患者的诊治方案是为了诊断还是治疗。
如果为了诊断性操作用全身麻醉在儿童或成人均是不安全的,建议采用局部麻醉、清醒、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术,其诊断的精确性>90%。
一旦明确诊断,如果需要手术治疗则需进一步确定安全的麻醉方案。
全麻诱导必须在气体交换和血流动力学监测下逐步进行,保留自主呼吸直至呼吸道得到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保留了自主呼吸也有可能是不安全的。
如果在诱导前CT显示无终末气管受压可以顺利插入气管导管,清醒气管插管是可能的。
如果需要肌肉松弛,第一步必须确认手控正压通气有效,然后应用短效肌肉松弛药。
如果发生气道或血管进一步受压,则必须立刻手术显露,故麻醉诱导前外科医生应洗手准备随时手术。
术中威胁生命的气道受压可用下列方法应对:重新翻动患者体位(回到诱导前或患者较少出现症状的体位)或应用硬质气管镜经过远端阻塞部位通气(硬质气管镜应备用于整个手术期间),但目前国内硬质气管镜尚未普及。
对于麻醉诱导后威胁生命的心血管受压情况减浅麻醉的是无效的,只有立刻正中胸骨劈开,术者提升肿块,使肿块离开大血管方可缓解。
对术前评估后认为不能保证诱导后呼吸、循环功能者,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
五、胸科手术中、后的心律失常1. 胸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术中主要有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甚至窦性停搏均可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偶见:束支传导阻滞(多于术前即存在)、室颤甚至心跳骤停。
主要的原因除了患者术前合并心脏疾病外,在目前各项监测完备的情况下,术中缺氧、水电解质紊乱等容易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并不多见;主要与手术刺激相关,而手术刺激引起的心律失常只要发现及时、停止操作或等处理后再操作一般均可及时纠正,不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