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论现实例子
- 格式:docx
- 大小:12.41 KB
- 文档页数:2
冰山理论认为,行为不是问题的主体,它只是整座冰山中飘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
文章通过分析师生冲突中双方的内在冰山结构,揭示学生外在行为的表现蕴藏着大量深层次的原因。
冰山理论可以帮助班主任寻找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觉察学生的内在信念,挖掘学生负面情绪中的正面价值,从而有效应对师生冲突。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选择。
冰山理论在处理师生冲突中的应用【案例呈现】学生李浩因与同学打架,被班主任刘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刘老师非常恼火,问“怎么又是你我说过多少遍了,为什么你还要打架”接着,刘老师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个学生,整天惹是生非,很威风吗学习上不见你花那么多心思!”李浩转过脸去,眼睛并没有看着刘老师,悻悻地说“不关我的事,是他先打我的,你怎么不说他!”刘老师一听更急了,用手指着李浩,提高了嗓门“你看你这是什么态度,你究竟还懂不懂得尊重老师啊”李浩低下了头,双手来回地扯着自己的衣角,不急不慢地说“我只是讲事实而已。
”……案例中呈现的场景很多班主任都很熟悉。
现实中,尽管很多班主任都有一份爱心和责任感,但面对问题学生却常常感到无法沟通,感觉自己总是在做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工作——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像一座坚硬的冰山,单凭班主任一份爱心或责任感实在难以消融,处理不当甚至会上升为师生间不必要的冲突。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外在行为中必定蕴藏着大量深层次的原因。
深入了解这座人内心“冰山”的结构,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处理师生冲突。
一、认识“冰山理论”“冰山理论”首先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美国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维珍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用冰山比作人的内心,提出了著名的萨提亚冰山理论(如上图),认为这一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发现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1]。
阿黄的“爱情告白”啊,黄是初中学生。
他的“自白”引起了整个学校的轰动。
他总是喜欢同桌的那个女孩。
一天,那个女孩病了。
当他得知那个女孩没有吃药时,他决定买药。
因此,他在学校期间偷偷摸摸地翻墙买药。
在被老师发现后,他坦率地告诉老师,他打算为她喜欢的女孩买感冒药。
他不能从学校门口出来,所以只能爬墙。
因此,老师来和那个女孩说话。
阿晃看到那个女孩哭错了。
他觉得自己给那个女孩带来了麻烦。
为了向女孩道歉,他在每张纸条上写了“对不起”,并粘贴了从一楼到五楼的楼梯的每一步。
他希望那个女孩能看到他的诚意。
他感到只有当他向全世界介绍他对女孩的爱时,他才能表现出对女孩的爱。
因此,他想对女孩说的是教室里的黑板。
放假期间,他每天去女孩的楼下一两个小时,只是为了找个机会。
班上的老师为他和女孩调整了座位。
他主动要求班主任改回来。
尽管他同意初中的第三阶段应侧重于学习,但这不是坠入爱河的最佳时机,但他仍然不能放过这个女孩。
当他的要求没有得到同意时,他建议换班。
他的父亲不同意他的要求,因此他不时逃学或遭到破坏。
每次班主任与他交谈时,他总是很小心,因为他眼中看到的是他下定决心要做所有事情。
他的举止使老师非常担心,因为这件事他非常担心自己会做一些不合时宜或后悔的事情。
在听完他在“高调”广告背后的故事后,我不禁要想:什么样的力量支持初中学生以青春期的爱来表达对女孩的热爱?它一定不能这么简单。
那么,我想看看啊黄的水面下是什么样的“冰山”?寻找一个黄给我说话,他面对我,低下头,偶尔抬头看着对方,他的眼睛闪烁着。
他很害羞,以至于我无法将黄仁勋与他的大胆举止联系起来。
要与这样的孩子交谈,您需要首先获得他的信任。
我坦率地告诉他我对他以前的行为的看法,钦佩他勇于大胆说出自己的爱的勇气,也表达了我的疑虑和担忧,并邀请他研究他与我一起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也许答案会让他感到惊讶。
我的诚意和坦率让他慢慢放下了警戒,他的头慢慢向我抬起。
他向我介绍了他所做的各种事情,并将它们与我所知道的相匹配。
冰山理论: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1、实物?货币!记得读高中的时候,过年老妈系里分了一台烤面包机,老妈拿回来说了一句,还不如分钱呢!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还是中式饮食,较少吃烤面包,因此烤面包机对家里而言,就没什么价值,效用不大。
这也引发我们对理性消费的思考。
理性消费是指在支出一定的条件下所得到的最大效用,理性消费首先要求被消费的商品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偏好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它主要受消费者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另外,理性消费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家里已有烤面机的老师,又分到一个烤面包机,产品价值虽然不变,但其效用已大大降低。
理性消费在于消费的多样性、个性化,就是所谓的众口难调,对于自己喜欢的礼物,就会得到很大的效用,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自己已经有的礼物效用就小。
实物分配给不同的人带来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效用,其配置效率低下。
而发放现金,货币是广泛流通的一般商品等价物,大家都乐于接受。
效用得到了最大化,也提高了社会总福利,显然货币比实物分配具有更高的效率。
2、电视连续剧为什么要分开播映啊?!以前在家看电视连续剧,看到兴起就没了,要等明天!郁闷ING!仔细想想会发现,电视台播映电视连续剧,并非集中在一天或数天一下播完,而是每晚只播映一集或两集,为什么电视台不将其集中在一起,从早到晚连续播映呢?因为对消费者—观众来说,连续长时间观看节目,会产生逐渐疲劳,收视效果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即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体现,也就是说消费者于一定时间内消费或享用同一种物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多一个单位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
生活中冰山原则的例子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其后,有多次作过这样的比喻.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于是,所谓“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这种思想使得海明威的语言很简洁,形成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特点.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诚然,就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这四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强调了情感和思想的含蓄性.。
生活举例个人冰山理论著名心理和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隐喻来形容一个人的自我: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很小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海面下。
以下就是一个萨提亚冰山理论案例分析。
阿黄是个初三的学生,情窦初开,他的“爱情告白”轰动了全校。
他一直喜欢同桌的女生,有一天,那个女孩生病了,当他得知女孩没有吃药时,他毅然决定去买。
于是,他在上学期间偷偷翻墙出去买药。
被老师发现后,他很坦然地告诉老师是去给喜欢的女生买感冒药,不能从校门出去,所以只能翻墙。
因为这件事情,老师找来女生谈话,阿黄看到女生委屈地哭了,他觉得自己给女生带来了麻烦,为了向女生表示歉意,他在每一张便条纸上写了“对不起”,贴满了一楼至五楼楼梯的每一级台阶,他希望女孩能看到他的诚意。
他觉得只有将他对女孩的喜欢昭告天下,才能表现出他对女孩的喜欢程度,所以他将想对女孩说的话,写满了教室的黑板。
放假期间,他每天去女孩楼下等一两个小时,只是为了能制造一次偶遇。
班主任老师将他和女孩的座位做了调整,他主动找班主任要求换回。
虽然他认同初三阶段应以学习为重, 还不是谈恋爱的最佳时期,但是他却还是放不下对女孩的牵挂。
当他的要求没有得到同意时,他又提出要换班级。
父亲不同意他的要求,于是他就不定期地逃课或是搞破坏。
班主任老师每次与他谈心,总是小心翼翼,因为从他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破罐子破摔和什么事都敢做的毅然决然。
他的行为让老师很担心,深怕他因为这件事情,做出出格或会令人后悔的事。
高调”告白的背后听了他的故事,我不禁想:一个初三的学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大张旗鼓地表达对女孩的喜欢,只是因为青春期的爱情使然吗?想必没有这么简单。
所以,我很想看看阿黄水面下的“冰山”是怎样的?找来阿黄谈话,他面对着我,低着头,偶尔抬头对视,也是眼神闪烁。
他显得很腼腆,我完全无法将眼前的阿黄与他的大胆行为联系起来。
单位案例作者案例题目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冰山理论”化工企业涉及高科技及集众多高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具有高温、高压、高风险的显著特点,系统预防、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就心连心公司在质量持续改进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用“冰山”来描述,试举以下三例为证。
“冰山”之一:在产品的研制生产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或故障,如产品生产中出现批次性质量问题,各种设备的改造或选型得不到预期效果等,对于暴露出的问题,就像对付冰山的外显部分一样,我们会想方设法采取各种各样的纠正措施进行质量改进,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用质量问题“归零”的办法来排除出现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质量问题或故障。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暴露出质量问题或故障通常是“冰山一角”,而大量为暴露的质量隐患恰恰是“冰山暗礁”,这些包括我们在设备改造或选型中还存在的技术未吃透、管理不到位等各种质量隐患。
“冰山”之二:当我们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我们往往焦心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即从设备设计、生产、检测等与产品直接相关的各个环节查找原因,按惯例这是必须要做的。
但实际上这仅仅是“冰山”的外显部分,其隐患部分常常是企业质量文化的某种缺失,才是“冰山之基”,其中包括企业的价值导向,环境气氛,团队精神,全员的质量理念,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人格素质等方面的缺失。
企业内外部的质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从而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也就是如刘总所说“以服务为核心,打造品牌竞争力,以优质的产品为载体,切实把企业理念传播出去”。
产品质量过程控制固然重要,但最可怕的是企业质量文化层面出现问题,不良的质量文化很可能酿成巨大的企业危机。
“冰山”之三:质量是以“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衡量的,也就是刘总经常所说“若此事情是因为在第一次没有完全作对,而产生的多余行动”。
但进一步把“不符合要求的代价”引申开来,所形成的广义质量损失成本才是一座真正的“水中冰山”,直接损失成本只是“冰山”的外显部分,“冰山”的内隐部分则是大量的隐形损失成本,比如化肥企业的直接损失可能连带产生产品滞销损失,企业信誉损失,客户损失,社会损失和内部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等,这些隐形损失虽然难以统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不符合要求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它会导致企业损失巨大,效益低下,甚至亏损破产。
著名心理和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隐喻来形容一个人的自我: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很小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海面下。
以下就是一个萨提亚冰山理论案例分析。
揭开冰山下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看到学生真正的那个自我。
老师与学生在此基础上的沟通,才能触及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才能四两拨千金,润物细无声。
阿黄的“爱情告白”阿黄是个初三的学生,情窦初开,他的“爱情告白”轰动了全校。
他一直喜欢同桌的女生,有一天,那个女孩生病了,当他得知女孩没有吃药时,他毅然决定去买。
于是,他在上学期间偷偷翻墙出去买药。
被老师发现后,他很坦然地告诉老师是去给喜欢的女生买感冒药,不能从校门出去,所以只能翻墙。
因为这件事情,老师找来女生谈话,阿黄看到女生委屈地哭了,他觉得自己给女生带来了麻烦,为了向女生表示歉意,他在每一张便条纸上写了“对不起”,贴满了一楼至五楼楼梯的每一级台阶,他希望女孩能看到他的诚意。
他觉得只有将他对女孩的喜欢昭告天下,才能表现出他对女孩的喜欢程度,所以他将想对女孩说的话,写满了教室的黑板。
放假期间,他每天去女孩楼下等一两个小时,只是为了能制造一次偶遇。
班主任老师将他和女孩的座位做了调整,他主动找班主任要求换回。
虽然他认同初三阶段应以学习为重, 还不是谈恋爱的最佳时期,但是他却还是放不下对女孩的牵挂。
当他的要求没有得到同意时,他又提出要换班级。
父亲不同意他的要求,于是他就不定期地逃课或是搞破坏。
班主任老师每次与他谈心,总是小心翼翼,因为从他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破罐子破摔和什么事都敢做的毅然决然。
他的行为让老师很担心,深怕他因为这件事情,做出出格或会令人后悔的事。
“高调”告白的背后听了他的故事,我不禁想:一个初三的学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大张旗鼓地表达对女孩的喜欢,只是因为青春期的爱情使然吗?想必没有这么简单。
萨提亚冰山理论案例
萨提亚冰山理论是指在沟通中,信息的表面含义只是冰山一角,而更深层的含
义则隐藏在水面以下。
这一理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人际交往和商业谈判中。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萨提亚冰山理论的具体应用。
某公司与一家供应商进行合作谈判,双方在价格、交货时间等方面一直无法达
成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萨提亚冰山理论就可以发挥作用。
首先,表面上的分歧可能是因为双方对价格和交货时间的理解不同,这只是冰山一角。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供应商的成本上涨,或者是公司对产品质量和交货时间的要求过高。
通过深入沟通和分析,双方可以找到共同的利益点,解决分歧,达成合作。
在日常生活中,萨提亚冰山理论同样适用。
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可能只
是表面上的意见不合,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沟通不畅、情绪不稳定等。
通过倾听对方的心声,理解更深层的需求和情感,可以化解矛盾,增进家庭和睦。
在团队合作中,萨提亚冰山理论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团队成员之间的分歧往往
只是表面上的意见不合,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沟通不畅、目标不明确等。
团队领导可以通过深入沟通,挖掘更深层的问题,找到解决之道,推动团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萨提亚冰山理论告诉我们,表面上的分歧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
的原因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深入挖掘,理解更深层的需求和情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合作共赢。
希望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提升沟通能力,化解矛盾,实现更好的发展。
介绍冰山理论在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冰山理论”的来龙去脉。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人的心理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
而正是那看不见的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底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类的行为,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决定着人的成长发展等等。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197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麦克里兰博士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对素质的概念作了非常形象和深刻的解释:一个员工的素质就好比一座冰山,技能和知识只是露在水面上冰山的一小部分,他的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这些东西看不到,但是这些看不到的方面对他能否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应该说从具体的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规律的阐释到运用于人的成长与创造,“冰山理论”越来越深刻着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们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
二、我们对于一个人的了解与评价,很多时候只是看到了他浮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对真正决定他成长与发展的“八分之七”却视而不见。
现在的教师招聘重学历、重证书,这均是指向过去的显性因素,而决定教师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隐性因素,如态度、能力、潜力、价值观等却被人们所忽略。
微软公司对他的员工提出了以下要求:(1)对自己公司的产品抱有极大的兴趣; (2)以传道土般的热情和执着打动客户;(3)乐于思考,让产品更接近客户; (4)具有远见卓识,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5)与公司制定的长期目标保持步调一致;(6)学习经营管理之道,关注企业发展;(7)密切关注和分析公司的竞争对手; (8)有效利用时间,用大脑去工作;(9)员工必须具备的美德:忠诚、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热情、敬业、责任心。
“八字成长法”、冰山理论或者触发器转化情绪的一个案例。
昨天晚上我因为老公乱丢袜子我找不到,就和他急了,吼了他。
“你怎么老是乱丢东西,害我找也找不到。
”他也大声的指着我:“你没长眼睛啊,本来就放在那里。
”两个人都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
我对着老公强烈的指责超理智的说理:“东西就应该放在规定的地方。
老公不服气:这个地方又不是不能放,为什么要听你的。
”老公这样对我,真的很不舒服。
针对这件事,我们用冰山理论来探索一下我和老公当时的冰山。
先来看看我的冰山。
行为层面:我和老公就出现了语言对语言,情绪对情绪,行为对行为。
1、我的行为:因为老公乱丢东西我找不到我和他急了,吼了他,争吵了起来。
2、我的应对:强烈的指责,超理智的说理。
3、我的感受:我帮你洗袜子,还要到处去找,袜子乱放,既不卫生又浪费时间,跟你讲了很多次,你还不接受意见,还生气,还指责我,我真的很委屈,感到很愤怒,无助,挫败。
跟老公吵了起来,我有情绪,所以我感到愤怒,挫败无助,也很委屈。
4、这时我的观点:他总是乱放东西,一点都不知道规整,他应该有自理能力,自己管理自己,东西不能乱放,乱放东西就意味着没有自理能力,人起码应该整洁要自理。
我说过他很多次他还是这样,一点都不把我当回事,他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惹我生气。
老公又不听我的,我就感到挫败,无助,焦急。
5、我的期待:我期待他东西规整,生活自理,听我的话按我要求的去做,认同我,我期待自己是个整洁的人,是个可以控制老公的人。
老公对我的期待:温柔,别对他大吼大叫,别要求他那么多。
6、我冰山的渴望:被尊重、被认同、爱。
面红耳赤的去吵架,就是想要被认可。
老公总是忽视我,不在乎我,跟他说了很多次都不听,我觉得他不尊重我。
我渴望被尊重。
他吼我,我觉得他不爱我了,我渴望爱。
渴望即需要,它是人类共有的,生存的基本需要。
萨提亚认为人类普遍的心理需要,主要有爱,价值,自由,尊重,认可,关注与接纳。
人,生来具有渴望,推不开躲不掉,最好的方式就是满足他滋养他。
萨提亚―个人冰山理论自己的冰山案例早晨上班,刚到办公室,便发现自己的电脑被打开了,桌面上放着一些陌生的文件。
引入顿时,自己内心很愤怒 (感受),然后大声地说:谁动了我的电脑(行为)!Why分析我认为,在没有经过我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打开我的电脑操作。
我个人必须对电脑中所有公司机密负责任(想法)。
所以,有人如果要用我电脑,必须事先得到我的许可(期待)。
这样,我才感觉到被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才有一种安全感(渴望)。
在我发现电脑被人打开那一刻,我是很低能量的。
自我价值感在那一刻受到严厉地冲击(本性)。
这就是一座个人内在“冰山”!你的个人冰山是什么 Ta能带给我什么怎么用好你的个人冰山第一篇章你的个人冰山是什么无论是谁,都有一个属亍自己的冰山冰山概念解释内在冰山,这是一个隐喻的说法。
是萨提亚实用心理学里面一个标志性的心理分析模型。
简单的说,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后面,其深层的东西是什么!个人内在冰山共分成七个层次,依次是: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认知(想法),期待,渴望,自我(本性)。
逐步深入!当我们看待一个人的行为时,就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同时看到导演这一切后面的心理需求与成因。
行为应对方式行为:就是我们五官所直接接收到的,来自他人和环境的信息。
如我们在用友学习,一个人在静静地读书,一个人在打游戏等等。
感受认知期待渴望自我行为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人们在压力下,应对他人、环境及自己的一种行为模式。
具体分为以下五种: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表里一致感受认知期待渴望自我行为应对方式感受:就是行为带给我们的内心感受,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我们心里真实的发生着。
如看到一群大雁飞过,我们心底可能会泛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淡淡忧愁,或许是首次看到大雁心理的惊喜,或许是漂泊异乡有家难回的深切悲痛……感受认知期待渴望自我行为应对方式认知:就是制造感受后面的那个脚本,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系统。
看到大雁,我感到悲痛,可能内在的想法是:我应该属于祖国!人老了,就应该回到故土。
188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总第207期No.2. 2020Sum 207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深谙叙事艺术,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简约不简单的写作风格,自己称之为“冰山理论”“冰山风格”,作品中描述出的内容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留给读者自己想象和补充的内容则是冰山隐藏在水中的部分,这种创作风格带给人们“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的一种感受。
一、探索和剖析冰山理论的出现(一)冰山理论的概念冰山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在研究中指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冰山的一角,人的心理行为是占据冰山下面看不见的巨大部分,正是这部分决定和影响人类的行为。
海明威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一文中,第一次将文学创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洋中的冰山。
海明威表示:“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
”文学作品中,情感与思想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用“虚和藏”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用“露与实”的内容引导读者思考和再创造,进而达到以少见多与化虚为实的效果。
在文学创作中应用冰山理论写作手法,将有助于增加作品内涵的深度[1]。
(二)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形成海明威小说作品冰山理论的形成与其自身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
1.海明威早年记者的经历,其从业的《堪萨斯城明星报》行文简短明快,语言生动活泼,新闻的规则化也潜移默化地融入文学写作中,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很少使用修饰语和形容词。
2.海明威善于学习,其他作家的语言风格对他影响颇深,例如马克吐温作品的短字和短句,斯泰因的简单句法,庞德笔法的简练含蓄等。
海明威创新性的学习与应用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冰山理论风格。
3.海明威亲身经历西班牙内战,也参加过二战,惨烈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影响到他的作品创作,他采用客观凝练的语言风格,塑造出作品中主人公坚忍寡言的硬汉形象,这些存在在那个被战争摧毁的时代显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2]。
关于冰山理论的作文冰山理论,听起来是不是很高深?其实说白了,它就是告诉我们,别看人家表面上的一层,真正的内容往往在深处。
你知道吗?就像那冰山,大部分都在水面下,我们只看到个小尖尖。
咱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啊。
比如,有时候你看一个人笑得特别开心,但你根本不知道他背后可能有一堆烦心事。
就像这冰山,表面一层可能只是冰冷的外壳,真正的情感和问题却藏在水下的深处。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爬山。
那天风和日丽,感觉一切都特别美好。
然而,到了山顶,才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风那么大,气温一下子降得特别快,我差点没被冻成冰棍。
可是大家都在山顶上笑得特别开心,完全没有人说自己有多冷。
这不就像冰山理论吗?大家都只看到别人开心的一面,却看不到他们心底的那些冷冰冰的烦恼。
再说说咱们的社交媒体。
每个人都喜欢在上面晒美照、分享成功,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但是谁知道在这些光鲜亮丽的照片背后,可能是数不尽的汗水和辛苦。
有时候,我们看到朋友在朋友圈里秀旅行、美食、好心情,殊不知,他们为了这份美好,背后可能付出了多少努力或者遭遇了多少波折。
冰山理论告诉我们,别光看表面,多去了解背后的故事。
当然,冰山理论不仅仅适用于别人,对自己也同样适用。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也会把自己的不快和挫折隐藏起来,只让别人看到那一面光鲜的“冰山尖端”。
其实,这种隐瞒并不是说我们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而是因为我们可能觉得自己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或者我们自己也还没完全搞清楚这些问题的根源。
可是,正是这些隐藏在水下的部分,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我们在生活中,也许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了解别人的冰山底部,体会他们的心情,这样才能建立更加真实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小摩擦、小争执,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对方冰山的一部分,没有真正去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和感受。
总之,冰山理论不仅让我们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真诚和深入地去理解自己和他人。
从《老人与海》中解读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创作”最早见于海明威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该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部分应该由作者给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冰山理论”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人产生一种“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的感受。
一、“冰山理论”与《老人与海》(一)“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所以宏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感情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冰山理论”应该就是海明威所谈的创作艺术手法上所谓的藏漏虚实的问题。
“水上”为“漏”,“水下”为“藏”;“水上”为“实”,“水下”为“虚”。
简言之,“冰山理论”主要强调作品藏露有度,虚实结合,强调用“藏”和“虚”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在作品的“露”和“实”的引导、启发下,进行补充和再创造,从而达到以少见多,以大见小,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
(二)《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一本中篇小说,海明威坚信《老人与海》是他“一辈子所能写出最好的一部作品,别的优秀而成熟的作品与它相比大为逊色。
可以作为我全部创作的尾声,作为我写作、生活中已经学到或者想学的这一切的尾声。
”作为海明威冰山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老人与海》将小说情节浓缩在不到三千万字的篇幅中。
在小说中作者文字只是触及到只有“八分之一”,而剩下的“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都蕴含在水面之下。
读者可以通过水面的“八分之一”去感受剩下的“八分之七”。
作品讲述了桑迪亚哥独自一人在深海中捕鱼斗鲨的故事,小说的主题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在文章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风格去展现其“冰山理论”的创作风格。
小说人物原型来源于社会现实,描写半实半虚似幻似真,靠表意得力见长,这一切完全源于海明威煞费苦心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之冰山理论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浅谈海明威之冰山理论摘要:在很多领域人们都会提到冰山理论。
海明威提出的文学领域的冰山理论,是写作方面一种独到的见解,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明威冰山理论含义现实意义《午后之死》《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正文简述冰山理论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这是心理学上的冰山理论。
在文学领域,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在书中说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作者省略的地方,就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了。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八分之一是作者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是读者也能感觉到。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简约的艺术。
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
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冰山理论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体现——以《老人与海》为例《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到底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采用何种创造风格,从而吸引了大批读者阅读欣赏呢?海明威倡导的“冰山风格”又该怎样理解,这种风格对当代文学又有哪些影响?这篇文章为大家稍作介绍。
《老人与海》的故事主题《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其主要代表作品之一,通过这个作品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而树立了其在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老人与海》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在圣地亚哥的一个海域上,一个古巴老人与马林鱼和鲨鱼进行战斗的过程。
老人在84天的时间内没有捕获一条鱼,但是老人并没有感到绝望,他乘着自己的小船去了一个更远的海域,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在驾船回来的途中,老人遇到了鲨鱼,经过一番搏杀之后,鲨鱼把老人捕获的马林鱼啃成为一个鱼骨头,老人击退了鲨鱼,将马林鱼的骨头带回了家,躺在床上休息,老人面带微笑,梦中又回到了在沙滩上游戏的群狮。
海明威创作风格的分析冰山风格的定义冰山风格在文学创造中被指为简约含蓄,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即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无穷尽的思想,冰山风格之所以能在文学作品中受到欢迎,主要是源于文学语言描述时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意境和含义,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形成主要与其生活经历有关,由于其参加过“一战”“二战”和西班牙内战,在战争面前,广大的人们群众往往是无奈的,最受伤的,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海明威在文学创造中总是想塑造一种硬汉形象,不向生活和现实低头,因此,冰山风格的形成映照了他生活的态度。
在文学创作中,海明威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和现实世界简单化,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描述最复杂的意识,从而使得整个作品产生一种生动明快的基调,海明威的小说作品往往都是用简单的语言和语句,但是语句所蕴含的意境是无穷尽的。
冰山写作风格最主要的特点:简明含蓄读者一般没有见过冰山,但是冰山却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产生该种意念的重要原因是:冰山在海面上展露的只有八分之一,其中八分之七的部分都藏在海水中,正是这种隐含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巨大的能量。
对文化像冰山怎么理解并给出理由.
答案解析
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的:有成语叫冰山一角,大致意思是说我们看冰山其实只能看到它的一角,水的密度大于冰,但冰山大部分体积还是在水下,文化就好比冰山,貌似简单,实际上其内在的博大精深是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去挖掘的,恰如水下的冰山,
参考资料:霍尔把文化比喻成冰山。
冰山理论认为,每种不同的文化就像一个独立的巨大冰山,可以分为两部分:水线以上的文化和水线以下的文化。
水线以上的文化仅占整体文化的一小部分,但它更可见,有形且易于随时间变化,因此更容易被人们注意到。
水线以下的文化是无形的,无形的,并且难以随时间变化。
它占了整个文化的大部分,但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不容易。
水线以上的文化部分主要是人们的暴露行为,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说话习惯和生活方式。
水线以下的文化包含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是构成人的行为的主体。
国人对西方谋略方式的判断,似乎选择了第一种,即文明同化论。
在这种认识判断的指引下,选择的对策是:采用自以为具有特征性的符号来标识我们的历史与文明,以体现我们文明的特殊性,来对抗西方对中华文明的同质化阴谋。
这里,我们自以为具有特征性的符号,包括算命、风水及巫医等玄学巫术。
对这种选择对策的评价是:
第一,我们对西方谋略方式的判断失误,犯了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错误;第二,我们采用的对策正好落入西方的圈套,走上了西方谋划好的矮化中华文明的道路。
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概念: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实施方法:
冰山理论应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7张纸依次写下那些根源问题。
然后依次摆在地上,先让访客站在“个人行为”上,做必要的放松后让他清晰地感觉到当下困绕自己的问题;让他走到“感受”上,问他这样做有什么感受;达到目的后再让他走到“感受的感受”上,
问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步骤不是固定的,但是最终要走到“自己”上。
这个过程的精妙之处是能让人在了解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根据自己到底是谁做出选择。
萨提亚模式借助冰山隐喻来探索人们不同层次的自我,倡导对所有的体验水平展开工作。
鼓励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他们的内在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内容,并把他们带入觉察中,并转化这些隐藏的观点、信念、感受和期待,成为正面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