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二十四景之——夹漈草堂
- 格式:doc
- 大小:759.00 KB
- 文档页数:3
走进莆田目录莆田二十四景是原莆田县内(包括涵江区、城厢区及湄洲湾北岸的二十四个景点,这十二四个景点是清代顺治年间林尧英(1661进士、官刑部郎中)考察莆田山川名胜,手写莆田二十四景,分别是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列献、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漈草堂、锦江春色、湄屿潮音。
)1、东山晓旭:位于莆田城内东岩山,是城内一座最高山,拂晓登上巅峰而观东海,高瞻定瞩,兴化湾外岛屿罗列,旭日东升,气势磅礴,沧海无波,无际远流,景色蔚为大观,名为“东山晓旭”,列为莆田二十景之首。
三一教圣地——东山祖祠位于东岩山南麓。
2、西岩晚眺:位于城厢区,古时,石岩寺大门正前方约300米处有一大池塘,春夏时节,如天气晴朗,气象条件适宜,夕阳西下,站在寺门前眺望池塘,一轮红日和群山倒映在池中,眼看池塘中的红日落山了,突又冒出山峰,如是3次,这就是西岩三眺奇观,成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固自然因素或人为原因不复昔日的风采。
3、西湖水镜:位于城厢区观桥和庙前一带,由于城区建设,也已不复存在。
4、梅寺晨钟:梅峰寺位于莆田市梅峰东麓,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称光孝寺,一直沿用至今。
梅峰寺那高大壮美的石碑坊临近莆田胜利街,碑坊上“梅峰光孝寺”五个大字,系为赵朴初先生所书。
宋绍兴二年(1132年)住持惠泽等发愿铸造大钟,经过二次,铸造音色都不甚理想。
直到宋绍兴十二五年(1155年),住持怀某请名匠蔡通冶铸了一口铜钟,音色清朗,洪厚,凌晨时,钟声可传达40里以外。
从此“梅寺晨钟”被列为莆田一景。
1887年钟楼失火,楼内那口宋代铜钟被火熔化。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南洋回国的微嘉法师任光孝寺住持,四处集资,兴修了大雄宝殿,钟鼓楼,韦驮殿和禅堂等,又按宋时铜钟尺寸新铸一口铜钟,钟高1.64米,外径1.04米,重1500公斤,钟身铸有《大悲咒》、《钟咒全文》共543字,音色洪亮久久不绝。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湄屿潮音湄屿,即莆田湄洲岛,因其岛形如眉而得名,居于海中,港岸深澳。
岛上有一座宋朝始建的妈祖祖庙,如今世人尊称妈祖为“世界和平女神”,香火鼎盛。
祖庙前面海岸岩石错列,有大片辉绿岩,受风涛冲蚀,年长月久,形成天然凹槽,宽一、二米,长数百米。
随着潮汐吞吐,产生共振,便发出奇妙而有节奉的音响:初如管弦细奏,继如钟鼓齐鸣,再如龙吟虎啸,声音奇妙,最后似巨雷震天,骤雨泻地,组成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自然交响乐,远送海天,“如撞万石钟,经沧海者,叹观止焉”。
湄屿潮音,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吟咏诗篇。
他们对湄屿潮音作了生动的描写,有声有色,形象逼真,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令人神往!湄屿潮音,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地处湄洲岛最北端,因其独特的风蚀、海蚀地貌,在潮汐浪涌作用下,如管弦细响、似钟鼓齐鸣而得名。
“自古宫商传水乐,几如风雨作龙吟。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
湄屿潮音月大小景点20多处。
天狗吠日、苍鹰戏鼠、雏燕展翅引人入胜;群赴会、南天一柱、石涛仰止充满神话色彩;龙腾石、虎踞石、观澜亭、凌波曲桥构成的龙虎滩气势磅礴。
上凌波桥,看波涛,领略奔腾咆哮,恰似百折不挠、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下龙虎滩,轻凫水,感悟安祥静谧,犹如风情万种、柔情似水的少女情怀。
湄屿潮音,让阳光、沙滩、海水离您更近!湄洲岛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的湄洲湾口,隶属福建省莆田市,全岛面积14.35平方公里,人口3.8万。
它离大陆文甲码头1.8海里,距台湾台中港72海里,自古就是闽台民间交往的桥头堡。
妈祖天后新殿湄洲岛是海内外闻名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独具特色的妈祖文化对海内外炎黄子孙,尤其是台湾同胞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目前,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000多座妈祖分灵庙,妈祖信众2亿人,台湾有1000多座妈祖庙、1600多万妈祖信众。
一年四季前往湄洲妈祖祖庙朝圣的海内外香客游人超过100万人次,其中台胞10万多人次。
有一种风情叫“莆田二十四景”一古时莆田人的胸怀和胆识真是远大,在“中原”看来纯属边陲、蛮荒、弹丸之区区所在,居然敢自我标榜出洋洋洒洒、气象万千的“二十四景”:东山晓日、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古囊列山献、木兰春涨、壶公致雨、白塘秋月、锦江春色、夹漈草堂……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首首对仗工整的叙事抒情诗,其间凝结的是颇为别致的地方风情。
而从字面的所指看,这些景观连接起来也是一部鸿篇巨著,其所列之处,包罗万象,几乎遍及莆阳大地,有天上的、地下的、山上的、溪边的、海岸的,有写实的、写意的、虚实相间的,如梅寺晨钟、石室藏烟、湄屿潮音等等,已把景观推到了“影”和“声”的极致、人和自然山水之间的天然合一。
能将“晨钟”、“藏烟”、“潮音”诸如此类的虚幻之物列入景致,这会是一种怎样浪漫和超脱之人?史书记载,莆田县境古属扬州域,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会稽郡,晋属晋安郡,南朝的时候属南安郡,至南朝陈光大二年(568),才始置县,后又长期反复废置交替。
属扬州域是什么概念,就是莆田离属地中心有十万八千里,离真正的中原“中心”更是遥不可及,只能小棋子一般地遗落在边陲的荒山野岭之中;仅属于某郡或是建制废置又是什么概念,就是此地蛮夷、人丁不足,尚不构成县治的条件,只能是似管似不管,划划圈圈归属某个政权的版图而已。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在远古时代,莆田这里还只是土著散居的地方,三三两两的,人烟稀少,户不相挨,村不相连,既可为朝廷命官贬职之所,也可为朝廷罪人充军之地。
如果再稍把时光往前挪一挪,我们还可以这样想象,这里曾经“沉七洲、浮莆田”,刚刚完成了一次地壳的大变迁,此时,万物在此刚刚复生,人烟正在缓慢繁衍。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烟罕至的地方,在过了若干个朝代转换之后,居然有人敢喊出了“二十四景”的名号来。
古语说,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
切换一下话题,要是有如此这般游山玩水、寄情山水的闲情雅致,最起码的条件是,莆田当地人已经吃饱穿暖了,有了一些小钱,手头和心情都放松了下来。
莆田二十四景导游词【篇一:莆田36景推荐】/retype/zoom/207aac0a76c66137ee06198b?pn=1&x=0&y=0&ra ww=642&rawh=472&o=jpg_6_0_______&type=pic&aimh=352.8 9719626168227&md5sum=15f0132b80bdf6dc224dffb91ab2a0a6 &sign=5f8c84f2c6&zoom=&png=0-54346&jpg=0-97755target=_blank>点此查看夹漈草堂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
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漈草堂”,供后人瞻仰。
郑樵(1104~1162),字渔仲。
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
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编纂《通志》丛稿。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
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严,未得见。
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
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
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漈草堂中写成的。
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
民国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
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著名史学家。
2、莆田南山广化寺简介:莆田南山广化寺,位于莆田市城南三公里处的凤凰山麓(别称南山)。
二十四景之九华叠翠莆田市实验小学陈明霞九华山在荔城西北10公里的西天尾镇、常太镇交界处,系北干山脉主峰,海拔741米,与荔城南面的壶公山遥遥相望,同为兴化平原之侧的名山。
九华山层峦叠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莲花,故有“九华叠翠”之称,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此山还有别名:因落日余晖映照山峰而称“霞山”;因山形如笔架而称“笔架山”。
九华山最为古老的称谓是“陈岩”“陈岩山”“仙公尾”。
相传汉代有陈胡二道人来自北方,在莆田择胜而栖。
姓陈的上九华山,姓胡的上壶公山,后皆得道成仙,故九华山有“陈岩”诸称。
九华山或以神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显得扑朔迷离,有着梦幻般的色彩。
登九华山,东西南北均有小路可通。
今人多从西天尾沿盘山公路驱车而上,直达离山巅不远的桃花坞。
在这里弃车拾级而上,可见摩崖石刻“上天梯”三字,相传系明代进士周瑛(1430~1518)所书。
临近峰顶有一道山门,山门横额有“天衢云路”石刻,相传为宋天圣年间(1023~1031)进士方峻所书。
门旁石刻有诗,内有“虫文摩宿雨,鸟道出寒烟。
见客询何梦,逢樵恐是仙”句。
过山门、石埕为云端殿,据载为宋代莆田县令张少英倡建。
近代又重建,仿砖木结构一切皆石。
殿前双狮惟妙惟肖,殿正中供奉玄天上帝,左侧为文昌帝君,右侧为关云长、关平及周仓。
“仙公洞”就在云端殿之后,洞额刻有“燕子洞”三字,并有一联:“巷陌乌衣谢,楼台栋宇空。
”仙公洞是祈梦之地。
据兴化县志载:唐会昌年间(841—846),河南嵩山少林寺六祖惠能大师的高徒千灵辞师云游,惠能赐偈:“逢苦即住,遇竹且居。
”千灵行至九华山北侧的苦竹山时顿悟偈语之意,闻苦竹山有山魈作怪,遂与山魈打斗。
千灵饮铁以示法力,山魈大惊失色,败逃九华山巅,化为燕子钻入山洞,被千灵以一石船倒扣镇在洞中。
老百姓又奉祀何氏九仙于洞中镇压山魈,永保一方平安。
故此称“燕子洞”和“仙公洞”。
后千灵在苦竹山创建苦竹寺,圆寂后敕谥苦竹寺千灵祖师。
苦竹寺现有两座古塔墓,其中高2.3米的一座,其石刻文就是:“唐开山千灵祖师、历代大师及诸善信”。
莆田石室岩 -资料沿着百余级石阶曲折而上,两边松石夹峙如墙,摩崖题刻点缀其间。
路旁有篆体“伏虎岩”。
由此拾级而上,即刻便到“石室岩精舍”。
其南侧有一座玉皇殿,前有一对透雕龙盘八仙石柱。
寺后屹立着一座七层四角形砖塔,奇峭古朴,别具丰采。
寺旁有块巨石,突兀于群岩之上,长约2丈,形似舌头,人称“龙舌石”;石下有地窖,其上有古榕盘石而生,枝繁叶茂,苍劲挺立。
树下有乘风亭。
春天的早晨和黄昏,石室岩常有云雾飘浮于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翠峰碧树,烟云缭绕,时隐时现,真个是“绿树迷离古刹前,缥缈云山深莫辨”。
故有“石室藏烟”之胜景,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石室岩四周还有仙迹、虎源、卓锡泉、曲水池、涅般木台、海印石、天仙庵等诸景。
莆田市区西郊山腰间有海蚀洞多处,曾出土新石器遗物,此乃上古人穴居之所,故称石室岩。
唐末高僧妙应祖师曾于此建立道场,相传祖师尝驯二虎为骑,故又名伏虎岩。
宋绍圣间岩上始建寺,宋哲宗赐额曰妙应寺。
明成化间寺宇废圯明万历礼部尚书莆人陈经邦重建三宝,并于此课子嗣。
之后玄帝殿、大士祠、八仙祠、祖师殿相继建成,由是岩上成为荔城释道合壁一胜境。
不时山腰青烟缭绕,氤氲空蒙,“石室藏烟”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此后数百年间屡有重修改建,1942年移址手建“凌云别殿”,形成现今格局。
赤马红羊之运,释达山坚守石室,维护道场,四十多年。
拨乱反正后,赖四方善士踊跃资助,重兴石室岩。
今荔城扩大改建,大路上山,交通便利,岩上宫殿亭台错落有致,流金焕彩,掩映于古林悬岸崖之间,与妙应静修之处海印洞,龙舌洞,宋方左钺题刻“伏虎岩”碣,明建七级四方砖塔基体诸古迹,相得益彰,成为游人凭吊欣赏之佳境。
莆田二十四景优秀作文优秀5篇莆田二十四景优秀作文篇一“钟潭噌响”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钟潭距市区五公里左右,今天,我就来介绍介绍这里……走进这个风景区,四周都是苍翠的大树,风一吹,轻轻摆动,就像在和你亲热地打招呼!旁边有一条小溪,弯弯曲曲,清澈见底,瞧,还有一些小鱼儿正在快乐地玩耍呢!登山小路,盘曲而上,大约走一公里左右,你就会发现,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之下,一个高约30米的瀑布出现在眼前,水花飞溅,美极了!这里为何要叫钟潭呢?告诉你,因为这个瀑布上凸下凹,就像半口钟。
而且下面的潭形状也很像钟,深不见底。
侧耳倾听,除了清脆的鸟叫声之外,还能隐约听到一声声“咚——咚——”的钟声,这钟声由远而近,由远而近……闭上眼睛,眼前那一泻千里的瀑布,深不见底的潭,忽然不见了;只看见一口镀金的大钟出现在眼前,轻轻地敲打着:“咚——咚——咚——”仿佛是一首举世无双的歌儿,震撼着自己的心灵……相传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命朱买臣去攻打独占一方的余善,余善兵败,金钟飞至此处,经过这么多年,化作钟潭,给人以美的享受。
青山绿水,鸟声啁啾,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
那瀑布像一条美丽的纱巾直泻而下,撞到潭,有如正在敲打着一口大钟。
啊,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工笔画,它的名字就叫——“钟潭噌响”。
莆田二十四景优秀作文篇二钟潭位于莆田市中心的西郊,是莆田的风景名胜,有瀑布、怪石、栈道……是莆田出名的二十四景之一。
站在“钟潭”风景区的入口处,抬头向山上望去,只见山势雄奇,棵棵大树像一把把撑开的绿绒大伞。
花儿竞相开放,像在举行选美大赛。
山上的野花颜色各异,红的、黄的、紫的,美丽极了。
微风拂过,送来一阵阵清香,绿树苍翠,令人神清气爽。
顺着石阶而上,来到“古水磨”遗址,“古水磨”是靠水的带动下转动来碾米,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
石阶两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空气中带着花的芳香,扑鼻而来。
沿着石阶转过一个山亭,便看见一个潭,潭是由山上瀑布泉水冲刷下来形成的。
21、天马晴岚天马,即天马山,坐落于笏石、北高和黄石三镇的交界处,位于黄石镇天马村,为南北走向,如一匹昂首挺胸的天马,故称天马山。
“马头”那边,有一条形如绳状的水沟,围绕着山麓的周围,中间有一座石桥,取名“铁锁桥”,说是用来遏制天马的;“马尾”那边,有两块田螺状的巨石,据说为阴阳两性,乃田螺精的化身,常去糟踏作物,被土地公上奏玉帝,玉帝旋令雷公击碎一块,此后,另一块田螺石再也不敢去糟踏作物了。
这里,每逢天晴景清,山岚蒸腾,水气氤氲,山腰处处缠云绕雾,远观山似天马,若隐若现,犹如奋蹄腾空之势,因而有“天马晴岚”之雅称,为莆田廿四景之一。
山上建有古寨,其基宽阔,门枢孔有小钵子大,方圆有数里。
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为藏龙卧虎之处。
相传宋时陈同济于此落草,后被杨文广所破。
又说黄石有个叫李毓,在此筑起山寨,垒起城墙,称王称霸,显赫一时。
山寨有一参天大树,人称“晴岚树”,又称“通天松”。
山寨被云雾湮没,若隐若现,变幻莫侧。
有一年秋天,朝廷令一武元吴浩率兵攻打天马山寨,用火烧毁周围的草木,雾气化解,山寨便显出真相。
双方短兵相接,殊死搏斗,吴浩敌不过李毓而退却。
几年后,朝廷又派遣一大将攻打山寨,李毓寡不敌众,逃离了天马寨。
山上有明御史朱浙所建的“天马山房”读书处和他书写的“忘归”石刻及他的墓道。
据说,山的半腰有座古寺,周围树木苍茏,环境幽静,是读书的好处所。
明嘉靖年间,塘下有个朱浙的书生,自幼聪颖好学,每天很早就来到寺旁择处读书,一日三餐托寺僧代炊,并同寺僧成了至交,有时读书忘了时刻,便在寺中过夜。
一天,塘下和附近几个村庄联合出游,几十里方圆,几十台戏同时演出,大灯、大旗、大锣、大鼓、十音、八乐、旱船、马队、妆架……队伍长达几里。
朋友们到处找他,找了半天都不见他的影子。
原来他坐在寺旁的一块巨石下静心读书。
由于他刻苦攻读,终于登上进士榜,当上左都御史。
他出任御书后,趁一次巡视闽粤的机会,回乡省亲,并特地来到天马寺重游少年读书的地方,兴致百倍,挥笔在寺旁大石上写了“忘归”二字。
梅寺钟声古诗
“梅寺晨钟”是古时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前人歌咏此胜景的诗作甚多,由邑人、清末民初布衣诗人李光荣编选的《兴安风雅汇编》就收入《梅寺晨钟》咏诗13首,其中清顺治间岁贡生、邑人方元俞的《梅寺钟声》写得入木三分:
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寺别有上方天。
离离欲送风花落,点点曾添露草鲜。
未了参禅传法语,由来觉梦唤沉眠。
清音可卜阴阳事,还忆当年释氏贤。
清雍正间岁贡生、邑人黄彬官福建永春州训导,其《梅寺钟声》诗亦云:
上方脉脉送钟鸣,唤醒人间第一声。
响逐东山催晓箭,梦回斜月破残更。
楼高恍听鲸鲵发,簌静唯闻律吕生。
七百年来传逸韵,悠悠远播锦江城。
邑人刘克庄是南宋著名词人,其后裔刘尚文是清光绪国学生,他的同题诗写道:
月满山月路,幽人未归去。
但闻有钟声,不见梅香处。
邑人陈池养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在外为官十一年后辞归,致力于家乡水利建设,著有《莆田水利志》等,其《梅寺晨钟》诗曰:
古寺枕山城,蒲牢旧有名。
音流四野迥,响入五更清。
众籁还皆寂,群鸡尚未鸣。
却凭深省意,梦觉耳频倾。
三分钟演讲莆田故事“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
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涤藏书有子遗。
浸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莆田确实值得郭沫若如此一赞,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名胜古迹,而且人杰地灵。
莆田素有“文献明邦”“海滨邹鲁”的美誉。
历史悠久可谓是莆田一大特色,远的不说,就说近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白溏秋月。
白溏秋月是莆田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之一,每逢中秋佳节,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明月,白溏水面银波荡漾,水月交辉,仿佛天上人间两白溏。
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白溏,游湖赏月,观赏各种传统民间表演,成为莆田一大盛事。
各种各样的彩灯,将湖心岛装饰一新,龙灯,鲤鱼灯,莲花灯厖.五颜六色的灯倒映水中,宛若美丽的水晶宫。
水上戏台演出人们喜欢的莆仙戏,溏中,小游船往来穿梭,人们泛舟,观灯,赏月,弹唱十音八乐,悠扬的乐音随波漂扬。
岸边人们摩肩接账,欢声笑语,还有那个造型各异,古色古香的“秋月享”“映月亭和”“搅月享”彩灯闪烁享亭玉立,宛如三位凌波仙子在向人们频频招手,沿湖各村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鱼米水乡呈现出一派欢乐景象。
午夜之后,月明星稀,波平如镜,壶公山,九华山,襄山山色倒映溏中,人们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真是“一映月,景胜似潭”。
白溏秋月的独特,凤光令游客流连忘返。
莆田人民还有“地瘦种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
莆田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如林兰英等等,林兰英自由酷爱读书,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4年,她赴美留学,一年后获迪金逊学院学士,1985年在美国宾州大学获博士学院,此后,她到一家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根硅单金,从此于半导体结下不解之缘。
林兰英博士是中国科技学院学部委员(即现在的中国科技学院院士)。
她全身心投入半导体事业的研究工作,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她是世界上半导体事业的开括者,也是微重力,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开括者之一,她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于那一根根晶莹剔透的单晶,那时她的希望,她的生命,她毕生的追求和寄托,她是莆田人民的永远骄傲。
统编版六年级阅读题《智泉珠瀑》及答案①智泉在荔城北磨村西山上,离莆田市中心约3千米,自石室岩北行1千米便是。
“智泉珠瀑”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②智泉源出林桥村附近的弥陀岩,岩上有千年古寺弥陀寺,寺内有千年铁树。
于周围山高林密,飞禽走兽甚多,富有野趣。
智泉初发源时流量较小,在弥陀岩下分为两支,铮铮作响,其声细微。
到桥尾自然村桥头合二而一,流量变大,因受山岩逼迫,急转而下。
泉水在陡峭的岩石上奔突,顺山势形成了奇特的“玉涧三悬”。
三级瀑布首尾相连,每级长约70米,坡度在30度至70度之间,像锅灶,像墙壁,像囤缸,各具情态,各异其声。
③观瀑须晴日。
瀑布受山势约束,溪涧或窄或宽,流速时急时缓,水石相激,飞珠溅玉,雾气弥漫,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道彩虹,使人赏心悦目。
泉流石上,跌宕有声,其声随流量、石质、处所不同,在山崖间各呈异响,如儿女呢喃,如琴瑟奏鸣,如鼓响雷鸣,与松涛鸟语交相呼应,形成八音繁会的自然交响乐,十分悦耳动听。
涧底怪石磊磊,似骆驼,似乌龟,似青蛙,似雄狮,似大象,似小鸡,不一而足。
驻足观赏,瀑布跌落之处,形成一个个深潭,潭里不知名的游鱼甚多,有一种长着鹅黄色胡子的鲇,当地人叫它“黄枝鱼”,可算智泉一绝。
④智泉是莆田市郊难得的一处不受污染的自然景观。
前人早已留意到它的好处。
民间传说,上古时有一个名叫陈清的人在这里放牛,有一个穿白衣的老人训斥道:“此仙人菜园地,毋饮牛污吾水!”智泉本来叫作梅花漈,梅花夹岸,花开时节香气弥漫在山崖间,花瓣顺流而下,一直流到莆田城边,颇有情趣。
明代正德年间,提学副使陈伯献辞官后隐居于此,改“梅花漈”为“智泉”。
现在,崖壁上还有石刻“智泉”两个大字和他写的改名题记。
古人在智泉留下的摩崖石刻很多,比较醒目的有“悬沐”“漱珠"”“喷玉”“鸣琴”“石门”“云偃”等字迹,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智泉石刻群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⑤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莆田县令何南金修筑来苏亭于智泉左侧,并写下《智泉来苏亭记》。
九华叠翠
九华叠翠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来到了山脚下,抬头一看,一级级台阶蜿蜒盘旋,伸进大山里,两旁有着葱郁的树林,树林中露出亭子的一角,看那些松树,他们像一位位礼仪小姐在欢迎着大家的到来。
站在半山腰,向前望去,只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像蛇一样盘旋在山上,向东望去,八七一0部队的全景尽在眼前。
向下望去,一条母亲河被一幢幢高楼大厦簇拥着、保护着。
站在“天门”向下俯视,展现在眼前的是东圳水库的美景,左边是一条条的盘山公路,右边是我们的母亲河----木兰溪的大部分景色和一些具有农村建筑特色的小平房。
站在山顶,攀上清凉台,凭台远眺,目之所及,一片白茫茫的云海。
大风吹过,雾气飘散,种种奇妙景象又欣然展现眼前,远看朵朵白云像各种动物,围绕山峦,追逐嬉戏;高处看,则像波涛滚滚的大
海,时隐时现在云雾之中,隐隐约约露出了另一座山的山头,上面有着点点翠绿,使人感到如入仙境。
九华叠翠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览。
莆田二十四景之——夹漈草堂
夹漈草堂在莆田县涵江区新县镇巩溪村的夹漈山上,离市区北面约30公里,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
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
地方。
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
宋乾道五年
(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
为瓦房,题额“夹漈草堂”,供后人瞻仰。
郑樵,字渔仲。
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
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编纂《通志》丛稿。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
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严,未得见。
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
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
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漈草堂中写成的。
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
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
民国10年(1921年),涵
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
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
1997年,
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
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著名史学家。
草堂左后方数十米处有胜迹殿,系石构殿宇,二进,由过厅、正殿组成,题额“草堂胜迹”。
该殿是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当地群众于1921年集资兴建的。
殿前有一株数十龄毛茶,冬春之际灿灿然红花满树。
殿侧有桂树,九秋时节馥郁的香气布满
山坳。
殿门有联:“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罗天地;五百部著书曾诣阙,精神贯彻古今。
”正殿供奉夹漈先生塑像,先生蔼然端坐,两眼发出烛照大千的灵光。
圣迹殿被当地人叫做“无尘山房”,殿内既无蛛丝虫迹,也无烟尘沉积,据说从未经拂扫,何以如此洁净,堪称夹漈山一奇。
殿左有两个石砌洗砚池,上池外方内八角,下池外方内圆。
今人在上池边上安置一个龙头,涧水顺龙头汩汩注入池中。
夹漈草堂四周景点甚多,自古就有“夹漈二十四景”之称。
较为有名的是:登山路上的“下马石”——相传是我国闻名理学家朱熹拜访郑樵时下马步行的起点。
草堂西侧200米处的“出米石”——民间传说,郑樵刻苦著书的精神感动了神仙,
吕洞宾下凡在石上挖两个洞,一洞
出米,一洞出盐,两洞出的盐米仅
供师徒两人食用。
后来书童把洞挖
大,结果洞中飞出两只白鸟,从此
就不再有盐米流出。
草堂西侧约
100米处的“占星石”——相传郑
樵站在石上夜观天象。
此石突兀山
间,站在石上仰望上苍,天宇非凡
低,确是观察天文的好地方。
草堂前面约100米处的“晒书石”——石长60米,宽35米,相传郑樵每年都要把书拿到这块石上晒太阳,以防霉变。
此外,还有摇篮石、修史堂(芗林寺)、搬柴坑、乌纱石、放生池、石龟石蛇、东山采药、曲水流觞等等。
每一个景点都隐藏着漂亮动人的故事。
1997年,莆田市、县政府在拨款重修夹漈草堂的同时,还在草堂后山树立了一尊栩栩栩如生的郑樵石像。
先生端坐在苍松翠柏之间,左手捧书,右手执笔,作凝神静思状。
石像是根据当代闻名画家范曾所作的郑樵像精心雕刻而成的,是夹漈先生刻苦治学精神的形象写照。
夹漈草堂既是莆田市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又是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市、县以及草堂所在的新县镇不断加大景区开发力度。
新辟的盘山公路通达夹漈草堂,游人可免除跋涉之苦。
供电专线也翻山越岭直达草堂,人们假如有兴,可以在这里感受一下郑樵当年夜观天象的情景。
新千年伊始,造价20万元的“郑樵故里”山门在白沙与新县的交界处动工兴建,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缅怀古迹、凭吊先贤,领略夹漈先生超越时空的思想价值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