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与市场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1978年-2024年)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综述,涵盖了从1978年到2024年的重要政策。
1978年至1998年:起步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尚未发展起来,土地分配主要由政府集中管理。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调控手段是推动商品房的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的需求。
1998年至2004年:发展与市场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房地产市场逐渐呈现出供需不平衡和价格上涨的趋势。
为了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199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商品房市场调控的若干意见》,并将房地产市场纳入宏观调控范围。
2005年至2013年:严厉调控与限购限贷在2005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意见》,并通过采取限购、限贷措施等,严格管控房地产市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这一时期,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受到较大影响,部分市场出现了调控措施的回暖。
2014年至2016年:去库存与调控特殊区域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去库存的目标,尤其是在二线和三线城市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
限购限贷等措施在一些热点城市得到了延续和强化。
2017年至2020年:租购并举与分类调控在这一阶段,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租购并举的政策得到了重视。
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一些城市推出了租赁市场的发展计划,并实施了租购同权政策。
此外,一些城市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分别制定了差异化调控政策。
2021年至2024年:控制金融风险与长效机制建设随着金融风险的加大,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2021年,中国政府提出“房住不炒”政策,坚持将房地产调控目标与防范金融风险相结合。
未来几年,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推动住房制度改革,提高住房供应的质量和效益。
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效果评估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增长和波动之中。
为了遏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化风险、稳定市场秩序以及保障人民的住房需求,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效果评估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1. 背景介绍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当时,中国经济改革刚刚起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空前繁荣。
然而,过度的投资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政府意识到了控制市场的必要性,于是开始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2. 第一阶段–市场调控的初步尝试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以抑制市场异常热烈的发展态势。
这些政策措施包括限制土地供应、限制购房资格、加大房地产税收等。
3. 第二阶段–市场调控的升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进一步控制房价上涨的趋势,中国政府开始加大调控力度。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措施是限购和限贷政策。
通过限制购房人口的购房数量和购买资格,以及收紧房屋贷款政策,政府试图稳定房地产市场,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4. 第三阶段–注重供需平衡与市场稳定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不断调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从简单的限制措施转变为更加注重供求平衡和市场稳定的政策。
政府开始优化供应结构,增加住房供应,以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
5. 效果评估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效果评估,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市场价格、销售量、土地价格、住房供需平衡等。
根据相关数据和研究,可以看出政府的调控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一方面,市场调控政策有效控制了房价上涨速度,降低了市场的投机风险,保障了居民的住房需求。
另一方面,调控政策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起到了规范作用,促使其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房地产市场历次宏观调控及其效果分析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
房产不仅被当成是消费品,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当做投资品保值增值。
越来越多的民间流动资金投入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市场价量齐增,房价迅速飙升。
中国的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局部的高烧,这就使得政府不得不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近年来,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研究和分析房地产市场历次宏观调控的效果,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宏观调控;房价;政策措施一概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分不开的。
几乎每一个房地产市场的拐点都与当时或之前的相关政策有巨大的关联。
我们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但是尽管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十八般武器用尽,政策效果却并不理想。
虽然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不明显,房地产市场陷入了“越调越涨”的怪圈。
因此,分析和研究历年房地产调控的经验和教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历次调控回顾2003年颁布121号文件:; A5 e0 G0 n新浪乐居论坛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
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规定。
此份文件是中国第一轮房地产牛市启动之后,中央政府第一次采取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措施,表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由支持转为警惕。
121号文件拉开房地产调控序幕。
2004年开始的实施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收紧土地与信贷,以调控供给为主。
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颁布的第71号文件规定:2004年8月31日起,采取公开招标、公开拍卖、公开挂牌的方式出让土地。
所有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公开竞价出让,不得再进行协议出让。
并且要求此后发展商必须及时缴纳土地出让金,如果两年不开发政府有权收回土地,纳入国家土地储备。
房地产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回顾一、房地产业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近年来,我国商品住宅价格持续上涨,从先前中心城市的上涨到目前二三线城市住宅价格也呈“飞涨”的势头。
据统计:2004年商品房平均售价比上年增长14.4,。
其中,住宅平均售价全年增长15.2,,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而2004年国内gdp增长率为9.5,,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3.9,。
进入2005年后上涨势头依然不减,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显示,2006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3132元/平方米,其中6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同比上涨6.4,。
房地产价格极大的偏离长期均衡值,房地产处于市场失灵的状态。
不合理的高房价对经济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表现在:1、高房价与房地产开发企业高利润使社会经济要素配置错位,导致房地产业投资居高不下,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畸形发展。
2、高房价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支付了房款,不得不缩减其他消费,产生了消费的“挤出效益”。
3、高房价使居民购房不得不依赖银行金融支持,个人住房按揭款的增加使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也在积累。
4、高房价直接引致了“买不起房”和“穷人无房”现象的发生,社会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权利无保障。
5、高房价扭曲了居民的正常预期,引发45th problem you () participate in various form of teachers learning or training [single topics] option small meter proportion a,. often 9 18.75% b. occasionally 31 64.58% c. rarely 8 16.67% d. has never no 0 0% beside the effective fill in passengers 48 from statistics data view, reflect has we young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various form of teachers learning or training ofnumber also compared less, this is with facts reminded (or with data told) we urgent need increased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various form of learning or culture Training opportunities. Our view: you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school in creating brand school education, need to be accorded high priority and great efforts, much work that can create great results. 46th problem past two years in the, you participate in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ain activities is了“投机炒房”现象面对房价的高位上涨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国家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力度加强。
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及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历程,深入探讨各个阶段的政策特点、实施效果及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文章将按照时间顺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住房制度改革开始,一直到最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揭示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发展历程和调控逻辑。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将展示中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如何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
本文还将对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深入剖析,评估其效果,并预测未来可能的政策走向。
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视角,以理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历程和政策逻辑。
二、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历程自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波动,政府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这些政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调控体系。
在2003年至2008年期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价快速上涨,政府开始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这一阶段的主要政策包括:提高房贷利率、限制房贷额度、实施土地供应制度、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监管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过热现象,保持了市场的稳定。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刺激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再次出现快速上涨。
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政府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土地供应管理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但也引发了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波动。
进入2014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市场也面临新的挑战。
政府开始注重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建设,提出了“房住不炒”的定位,并通过调整土地供应、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住房保障等手段,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October 2010No 89我国对房地产的重要宏观调控分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别发生在1993年、1998年、2003年、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核心是房改2005年、2008年、2010年。
代表性调控《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时间:1998-2002年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国六条、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现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新)国十条、23号文件、18号文件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等。
透过历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膨胀得到遏制。
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低潮。
我们不妨做个清晰的研判。
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对策: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价格迅速回落。
经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问题:此次调控给房地产业一记重的通知》(简称“23号”文件),明时间:1993-1996年创。
“国16条”一出,海南房地产热浪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现状: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遍地烂尾楼。
后经统计,海南省当时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
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23号文件强调,在停止住房实物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分配后,新的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在“逐南、广西北海等地,房地产开发过热,300亿元,而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同时,要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房地产调控政策变化历程1. 前言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调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变化历程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2. 第一阶段:1998年-2004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初期发展阶段,政府主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1998年,政府开始放宽对房地产开发的限制,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房地产领域。
2001年,政府实施了《城市房地产开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放松了对房地产开发的限制,并鼓励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创新。
3. 第二阶段:2005年-2007年在第二阶段,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政府认识到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可能导致经济风险,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控。
2005年,政府实施了首个房地产调控政策,要求各地加强土地供应管理,限制房地产开发商购买土地。
2006年,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提高了购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以抑制投机性购房。
4. 第三阶段:2008年-2012年第三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深化期。
2008年,中国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受到冲击。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包括降低购房首付比例、提供优惠贷款等,以稳定房地产市场。
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政府开始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限制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渠道,加大对违规开发的处罚力度。
5. 第四阶段:2013年-2016年第四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全面收紧期。
2013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以遏制房价的上涨。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对违规开发商的处罚。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炒作行为,使得房价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6. 第五阶段:2017年至今第五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进一步收紧期。
2017年,政府继续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违规开发商进行了更严厉的处罚,并进一步收紧了购房政策。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
目的是为了平抑房价、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梳理与评价。
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面临房价上涨过快、土地供应紧张、投资过度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首先是限购政策,旨在控制购房需求。
通过限制购房人的购房数量和购房资格,有效缓解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的情况。
其次是限贷政策,即对购房贷款进行限制。
通过提高首付比例、收紧购房贷款利率、缩小贷款期限等方式,有效抑制投资炒房行为。
最后是限售政策,即限制购房者对房产进行出售的时间。
这一政策可以有效避免短期内房价大幅波动,防止投机炒房行为。
近年来,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房价上涨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放缓。
特别是对一些热点城市进行了较严格的调控措施后,房价增速明显减缓。
其次,房地产市场投资热情得到了调控。
投资者逐渐从房地产市场转向其他投资领域,使得经济更加多元化。
最后,宏观调控政策对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限制投资炒房行为和防范楼市泡沫,政府成功避免了类似2024年次贷危机发生的情况。
然而,宏观调控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一些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房价持续上涨。
在政府采取调控措施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城市的发展情况,避免房价波动过大。
其次,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频繁调整,使得市场预期难以稳定。
短期内政策的变动可能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需要政府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和协调。
最后,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需要适度。
如果干预过度,可能会影响市场自主调节的能力,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在整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成功遏制了房价上涨、防范了房地产市场风险,并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但是,宏观调控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应对新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近年来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之效果在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业朝气蓬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上却也陆续出现了房地产供不应求、房价地价都上涨过快、投资炒作充斥整个市场等问题。
自从2003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行政调控政策、金融调控政策、土地调控政策。
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对我国的房地产宏观政策进行,不难看出其效果何在与问题何在。
2006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大风大浪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政府先后共出台了13项房地产政策。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2006年5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国六条”),包括住房供应结构、税收、信贷、土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面;同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国办发(2006)37号),人称9部委“十五条”,是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7月26日,国税总局发布《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108号文),宣布从8月1日起,各地税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强制性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
2007年宏观政策的频繁出台使得2007年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多事之秋”:央行一年内6次加息;开征了土地增值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物权法》终获通过;第二套房首付提至四成国土部39号令出物业税有望正式征收旨在对存量房市场的投资性需求将起到抑制作用;建设部、发改委、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央行为管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十次上调准备金率。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新年伊始央行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目的在于继续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从而开启了2008年楼市调控的第一章,也定下了全年打击囤积土地的基调,这一举措势必对房价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
1998—2007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1998年7月3日,国发(1998)2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2000年1、统一房屋中介收费标准国家计委、建设部联合发出的《关于房地产中介服务收费的通知》,对房地产咨询费、房地产价格评估费、房地产经纪费的收取额度作了明确规定。
房地产书面咨询费每份收费300元-1000元;价格评估费按照房地产价格的总额采取差额定率分档累进计收;房屋租赁代理收费均按半月或一月成交租金额标准。
房屋代理收费,按成交价格总额.5%-2.5%计收,独家代理的,收费标准可适当提高,但不应超过成交价格的3%。
2、商品房买卖合同印发新示范文本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过去的《商品房购销合同示范文本》进行了修订完善,并更名为《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
新版《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将于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参考使用。
3、房产测量推行国家规范我国第一个房产测量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正式实施。
《规范》推行预售面积的核准制度,即开发商在预售商品房面积之前,必须先到房地产管理部门取得公用面积分摊办法审核确认,并到测绘部门进行预售面积测算后,再办理预售许可证进行预售,以减少预售面积和实测面积的误差。
2001年1、1月,关于调整住房租赁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为了配合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支持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房屋出租的税费进行减免。
从2001年1月1日起,对政府定价出租的住房,暂免征收房产税、营业税,对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减征营业税(由5%降为3%),房产税(由12%降为4%),个人所得税(由20%降为10%),使个人出租房屋总体税收负担由原来的17.5%~30%降低为7.3%~14.57%。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多轮调控政策。
下面将对历年来我国的房产调控政策进行梳理并进行分析。
首先,自2005年以来,我国房产市场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房价迅速上涨。
为了抑制高房价、稳定市场,2005年,我国出台了首个调控政策。
这一政策包括限制购房人购买第二套住房、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措施。
这一政策使得房价得到一定的控制,市场开始回暖。
然而,短暂的回暖之后,房地产市场再次出现了过热现象。
为了避免热点城市房价持续上涨,2024年,我国再次出台了调控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包括提高购房首付比例、加大对开发商融资的限制等。
这一政策引起了市场的震荡,房价下跌,市场陷入冷清。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调整之后,出现了逐步回暖的现象。
2024年,我国房产市场再次出现过热,房价快速上涨。
为了防止房价泡沫的形成,2024年,我国再度出台了调控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包括限制购房人购买第三套住房、提高购房首付比例、加大对购房贷款的利率和贷款额度的限制等。
这一政策成功地控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但也对楼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进入2024年,房地产市场再次出现过热现象,房价快速上涨。
为了控制房价,2024年,我国再次出台了调控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包括限制购房人购买第三套住房、加大对非本地户籍人士购房的限制、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商贷款的限制等。
这一政策使得房价逐渐回落,市场开始稳定。
然而,经过几年的稳定,2024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再次出现了过热现象,房价快速上涨。
为了遏制房价泡沫的形成,政府再度出台了调控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包括限制购房人购买第三套住房、加大对购房贷款的利率和贷款额度的限制、加大对开发商融资的限制等。
这一政策使得热点城市的房价逐渐回落,市场开始趋于平稳。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市场历经多轮调控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从调控政策来看,政府主要采取了限制购房人购买房屋数量、提高购房首付比例、加大对购房贷款的限制、加大对开发商融资的限制等措施。
1978到2010历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与市场反应来源:幕开启 5月:国务院出台限制套型9070政策——从供应环节改善房地产供求关系 5月:国税总局出台二手房营业税政策——开始着手整顿二手房市场7月:未取得预售许可证不得发布预售广告——规范房地产期房预售制度 7月:建设部出台171号“外资限炒令”——打击房地产投资 7月:108号文强制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进一步打击房地产投资 8月:土地新政出台——规范土地市场,清查土地违规 8月:央行再次加息——宏观调控动用金融手段 8月:建设部出台廉租房管理实施办法——逐步落实住房保障政策 9月:房地产市场整顿,规范交易秩序 9月:完善二手房市场交易管理市场反应:房价继续上涨,涨幅相对平稳,中小户型增加。
2007年 1月:建设部规范房地产经纪行业 1月:国税总局清算土地增值税——标志2007年新一轮调控的开始 3月:通过《物权法》10月1日起执行 3月:央行2007年首度再次加息(全年共计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 6月:加强外资管理——进一步扼制房地产市场外资过热 8月:国发…2007‟24号文件,回归保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标志着政策调控思路的转变 9月:央行规定以家庭为单位,第2套住房贷款首付不得低于40%,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严厉打击炒房行为 10月: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缩短土地开发周期 10月:物业税“空转”试点扩至十省市12月:外商投资房地产业限制范围有所扩大。
市场反应:当年市场价格暴涨,地王频现,政策出台后,全国房价出现下跌。
2008年 1月:国务院重拳打击囤地 3月:免征出租廉租住房租金收入的营业税、房产税,住房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免征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印花税 4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提高了房地产企业预交的税金额,但是总的税率没有改变; 6月: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缩进银根(全年共5次上调准备金率,从年初的14.5%上调至17.5%) 9月:降低贷款利息0.27个百分点,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 10月:财政部《继续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降低真实购房需求的置业门槛,降贷款利息0.27个百分点,降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宣告着政府由“控制”向“救市”的态度转变。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控与市场效应自199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市场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了周期性的波动,由此出现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控与市场效应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并探讨政策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1998年,中国政府开始推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第一次政策调控尝试。
此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政策的引导下快速发展。
尤其是2000年以后,随着人口城镇化加速和经济发展,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较长时间内的快速增长。
从2000年到2008年的8年时间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连续增长,2009年之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控和投资规模的缩减,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4年底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所以此时,政府逐步加大调控力度,以遏制过分快速、过度的房地产投资。
二、政府调控的目的早在2000年中国政府推出的第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中,政府就已经明确了调控的目的是平抑房价,缓解住房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增长,中国政府开始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限制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09年和2017年的两轮调控中。
政府调控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过度投资,制定税收政策,实施合理的土地政策,以缓解住房价格上涨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泡沫。
政府调整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专项规定,要求银行严格审查房地产公司的额度、期限和利率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需求。
同时,政府还鼓励发展经济,推动储蓄率的提高和国内投资的引进,增强住房市场的可承受性,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政策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然而,近年来,政府调控的效果并不明显,房地产市场仍有大量的投资需求和巨额资产负债率。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回顾和展望经历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洗礼的2005年房地产市场,可谓是风雨不停、是非不断。
在此轮宏观调控实施一周年之际,业内关注的话题不仅是总结回忆这一年来的得与失,更关注的是以后的政策走向以及对房地产市场的阻碍。
因此我们力图抛开不同利益群体对宏观调控的功利性评判,通过客观的分析,对过去的市场表现以及以后的进展形势,作出公平的评判与推测。
一、回忆过去宏观调控成效显著2006年北京房价大幅攀升。
数据显示: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这段时刻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6366.5元,同比增长32.44%。
在这种情形下,专门多人质疑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
然而通过我们对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热点都市房地产市场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这一年来宏观调控的成效显著。
缘故有两点:第一,北京实现量价双增。
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评判,成交量比成交价格更重要。
数据显示,众多的宏观调控政策并未减弱人们购房的积极性。
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北京商品房市场的成交量为2814.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56%。
北京房价飙升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们认为,房价上涨是由于土地供应量严峻不足造成的,与宏观调控没有直截了当关系。
在8.31土地大限后,政府采纳了新的国际通用的更有力度的土地供应政策。
然而由于新政策的有待完善需要假以时日,因此有报道称2005年北京国土局只完成了有偿出让用地打算的1/3,而北京的用地需求却在不断上升。
供需严峻不平稳导致地价大幅上涨。
而地价的不断上涨让购房者和开发商这两个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客体对以后市场进展形成了专门高的心理预期。
这种高心理预期支撑了房价的不断上涨。
因此,宏观调控政策调控的只是北京市场的成交量,而不是价格,价格的上涨是由于土地供应严峻不足造成的。
其次,上海房价涨幅得到有效抑制的同时成交量减少。
第一轮宏观调控的对象要紧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泡沫重灾区。
各房地产相关部门和银行多次表示,宏观调控的目的不是让房价下跌,而是要把房价涨幅操纵在一个健康合理的范畴之内。
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效果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房价不断高涨。
本文对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政策进行回顾,探讨调控政策失效的原因,提出增强调控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效性;住房供应;住房需求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房价一路飙升。
目前,许多城市的房价已较2003年初上涨几倍。
高涨的房价导致许多人望楼兴叹,房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我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多次宏观调控,但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房价也是只升不降。
因此,需要对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以利于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方向。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目前,住房价格的日益高涨,已成为严重影响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
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自2003年便已拉开序幕。
2003年,央行121号文件拉响宏观调控警报。
央行文件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房贷利率规定。
2004年,“大限”提高拿地“门槛”。
原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联合发文,严令各地须在当年8月31前将协议出让土地中的“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否则国土部门有权收回土地,纳入国家土地储备,业界称之为“大限”。
8月31日以后,政府紧缩地根,出让土地的方式由协议变成“招拍挂”,大大提高了开发商的拿地“门槛”,但也进一步导致地价飞涨。
2005年,房贷优惠政策取消,“国八条”出台。
央行宣布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
国务院出台八点意见稳定房价(即《国八条》),要求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和用地供应结构,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和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
2006年,房贷利率再次上调,“国六条”出台。
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
国务院出台六项措施(即“国六条”),重点放在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及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
1978-1983年政策目标:修改十年规划指标,调整、改革、整顿;政策内容:允许私人建房,城市居民可以自购自建。
开始住房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下放管理权;1984年政策目标:发展房地产业;政策内容:发布城建综合开发暂行办法,推行商品化试点;1985-1987年政策目标:防止盲目发展商品住宅;政策内容:加强商品房住宅计划管理,公有住房补贴出售;1988年政策目标:扩大房地产业发展,实现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内容:修改《宪法》,允许土地批租;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1989年政策目标: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政策内容: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通知》,规范市场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压缩固定资产规模,紧缩银根;1990年政策目标:加强治理整顿;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政策内容:治理整顿,大规模清理在建项目;颁布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通知;紧缩银根;发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1年政策目标:规范产地产业发展: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内容: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建设全面起步;房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1992年政策目标:加快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内容:引进外资;宣布“治理整顿”结束;房地产价格;扩大市场调控范围;下放权力;发放开发消费贷款;1993年政策目标:理顺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政策内容:开始进行宏观调整;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规范市场行为,调节房地产经营收益。
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的通知》;1994年政策目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内容:发布《国务院关于继续加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进入调控、消化、稳定的发展阶段;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整顿金融秩序;1995年政策目标:规范房地产市场;政策内容: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颁布《房地产管理法》、《增值税法》;整顿金融秩序;开始实施安居工程;1996年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租金改革和公有住房出售有了新的进展;政策性贷款制度开始建立;安居工程顺利推进;1997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8年政策目标: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内容:发布《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下半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开发资金结构得到调整;1999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启动住房消费,深化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鼓励个人换购住房,免个人所得税;调整房地产市场若干政策;启动房地产市场,免征产易营业税,契税减半;2000年启动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对住房公积金货款的个人和银行都免税。
租赁所取得收入税收税率减少;2001年政策目标: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促进消化积压房;政策内容:对住房消费采用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加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增长。
消化积压商品房政策,对1998年6月30日以前的商业用房、写字楼、住房免营业税、契税,行政事业性收费;2002年1月:制止商业银行指定保险单位办理贷款保险业务3月:降价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5年以上贷款利率由4.59%降到4.05%;修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8月:央行认为局部投资增幅过大,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强化土地供应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恢复征收土地增值税。
2003年6月:出台121号文件。
加强房地产信贷,四证取得后才能发放贷款;提高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7月:出售的房屋开始征收房地产税8月:出台18号文件,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2004年4月:存款准备金利率上调,从7%提高到7.5%。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修正案》,期房限转,打击上海房地产投资行为,打压房地产泡沫。
5月:对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进行清理,对土地管理的严格控制,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的增长8月:出台《上海市土地储备方法》。
地方产业法规增加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将“毛地出让”,并对预期不开发土地依法从开发商收回10月:加息,金融机构一年期基准利率将上调0.27个百分点12月:严禁非法压低地价招商;严格规范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抑制通过土地招商带来的土地流失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市场反应:2005年上海房价出现明显下降,最大降幅超过20%;除上海之外,全国各地房价继续大肆上涨。
2005年3月:房贷优惠政策取消——调控涉及消费层面3月:房地产税改革深入——调控触及交易环节3月:国八条出台——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旧国八条)5月:七部委意见——调控加强、细则出台(新国八条)5月:《关于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从税收入手整顿房地产市场9月:银监会212号文件——收紧房地产信托10月:国税总局重申二手房交纳个税市场反应:房价继续上涨。
2006年4月:房贷利率再次上调——调控卷土重来5月:国六条出台——新一轮调控大幕开启5月:国务院出台限制套型90/70政策——从供应环节改善房地产供求关系5月:国税总局出台二手房营业税政策——开始着手整顿二手房市场7月:未取得预售许可证不得发布预售广告——规范房地产期房预售制度7月:建设部出台171号“外资限炒令”——打击房地产投资7月:108号文强制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进一步打击房地产投资8月:土地新政出台——规范土地市场,清查土地违规8月:央行再次加息——宏观调控动用金融手段8月:建设部出台廉租房管理实施办法——逐步落实住房保障政策9月:房地产市场整顿,规范交易秩序9月:完善二手房市场交易管理市场反应:房价继续上涨,涨幅相对平稳,中小户型增加。
2007年1月:建设部规范房地产经纪行业1月:国税总局清算土地增值税——标志2007年新一轮调控的开始3月:通过《物权法》10月1日起执行3月:央行2007年首度再次加息(全年共计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6月:加强外资管理——进一步扼制房地产市场外资过热8月:国发〔2007〕24号文件,回归保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标志着政策调控思路的转变9月:央行规定以家庭为单位,第2套住房贷款首付不得低于40%,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严厉打击炒房行为10月: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缩短土地开发周期10月:物业税“空转”试点扩至十省市12月:外商投资房地产业限制范围有所扩大。
市场反应:当年市场价格暴涨,地王频现,政策出台后,全国房价出现下跌。
2008年1月:国务院重拳打击囤地3月:免征出租廉租住房租金收入的营业税、房产税,住房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免征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印花税4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提高了房地产企业预交的税金额,但是总的税率没有改变;6月: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缩进银根(全年共5次上调准备金率,从年初的14.5%上调至17.5%)9月:降低贷款利息0.27个百分点,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10月:财政部《继续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降低真实购房需求的置业门槛,降贷款利息0.27个百分点,降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宣告着政府由“控制”向“救市”的态度转变。
市场反应:其他金融政策权限松绑,09年楼市复苏,后继续大涨。
2009年1月:四大国有银行宣布:只要2008年10月27日前执行基准利率0.85倍优惠、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原则上都可以申请七折优惠利率。
1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做了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讲话,要求住房与城乡建设系统在2009年要做好9个方面的工作。
其中全面推进保证性住房建设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这两条被普遍认为是2009年我国房地产政策发展的主线,也是2008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延续和深化。
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治理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明确了专项治理的主要内容: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强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特别是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违纪案件。
两部委将重点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建设用地规划变更、容积率调整中玩忽职守、权钱交易等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对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完成规划许可的开发项目,逐一进行自查。
对于拒不自查自纠、弄虚作假、掩盖违规违纪问题的,要对部门责任人从严处理。
对于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5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两部司法解释涉及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及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审判实践中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包括业主身份的界定、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的划定、车位和车库纠纷的处理、住改商纠纷的处理、物业费纠纷处理、物业服务合同的解除及相应纠纷的处理等。
这两部司法解释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5月: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为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规范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税手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特点,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对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前期管理、清算受理、清算审核和核定征收等具体问题做出具体规定。
《规程》自6月1日起施行。
根据《规程》,纳税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进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一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竣工、完成销售的;二是整体转让未竣工决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三是直接转让土地使用权的。
5月:研究开征物业税发改委公布了《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2009将由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改委、建设部负责研究开征物业税。
此前,北京、辽宁等10多省(市)开始物业税“空转”运行。
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中明确,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这是自2004年以来执行35%自有资本金贷款比例后的首次下调,已恢复到1996年开始实行资本金制度时的水平,从而预示着紧缩了数年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开始“松绑”。
6月,查处“小产权房”国土资源部强调,“小产权房”实质是违法建筑,它违反土地管理法律,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违反相关政策,各地要严格依法查处大量存在的“小产权房”等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