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动态跟踪的五项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政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这些产业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它们以高科技、绿色环保等为主要特点,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采取合适的政策,将会是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的增长表明了这些产业的重要性。
在中国,自2015年6月开启“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也成为了中国经济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在美国,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也成为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代表性行业,人工智能被广泛认为是一个集中了技术、人才和资本的产业,在其技术应用上,其变革力和社会效益也被各国政府重视。
中国发改委主任高招来曾表示:“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对各行各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核心动力。
”美国和欧洲国家相继出台相应政策,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存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
为此,各国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便于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定政策的制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积极开展相关产业的研究,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
同时,针对不同的产业需求,制定不同的政策,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市场化转化、财税支持等方面的创新。
二、加大对新兴产业创新的投入政府在投资上应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加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投入。
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推动各领域的技术转化。
三、强化人才建设人才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政府应该制定多种人才引进的制度、政策和措施;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和优惠政策,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激励,提高人才队伍的质量和能力。
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1、推进核心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实施两大战略,支持传统产业及服务业升级改造,以及促进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支撑作用。
2、推动产业链升级、融合跨界合作。
加强对涉及核心优势产业的产业联盟和产业链升级,全面实施技术创新与产业链融合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支持跨界融合创新和双轮驱动发展。
3、完善社会体制支持。
积极创新制度机制,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和行业协调机构的建设,以及推动政府与企业共同分享社会责任。
4、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迭代。
加大对强化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结合产业链升级扩宽技术迭代的渠道,推进技术应用的创新,在技术开发、创新驱动、制造运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予以重大投资,中国技术创新要进入轨道。
1、完善创新体系。
以科学研究、产业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
3、推动转型升级改造。
以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链融合创新为重点,完善市场和配套机制,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以实现科技、产业、产品相结合的转型升级改造。
4、倡导社会参与。
鼓励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企业参与到新兴产业的发展中,积极营造众多利益攸关方自由参与的社会环境。
总之,本次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是为了推动我国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促进技术改造为导向、以提升产业增加值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过去几年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
这些新兴产业在经济增长、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依赖进口,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
其次,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过快,导致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的问题。
再次,一些政策和规定的不完善,也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也非常激烈,我国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对策建议:为了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我国应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资金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减少对进口技术的依赖。
其次,我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避免新兴产业过快发展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
政府应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强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提高整体竞争力。
第三,政府应完善政策和规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政府可以采取减税、减免社会保险费等措施,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创新活动。
同时,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有序。
最后,我国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政府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扩大新兴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
同时,政府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国际拓展支持,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总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加大创新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我相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专题国有企业如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权力,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责任。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研发投入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因此,如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首先,国有企业应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
研发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
国有企业应该通过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和科研院所、高校等进行合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并将其转换为生产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国有企业应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具有科研资源丰富、人才储备充足的特点。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派驻人员、设立合资企业或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专业技术,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第四,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国内市场的需求,也需要拓展国际市场的空间。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展览会、加强与海外企业的合作等方式,将自身的优势产品和技术推向全球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五,国有企业应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良好机制。
国有企业应该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科技成果与实际生产的有机结合。
总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国有企业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引导和监管,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于大力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我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大力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首先,加大投资力度。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向新兴产业投资,设立专项基金来支持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提供更多的财政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和创业者积极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次,加强创新能力。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
同时,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提高创新能力的转化效益。
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创新券制度,鼓励企业购买创新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第三,加强产业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产业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给予新兴产业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开展研发和创新的成本。
同时,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政府服务,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建立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政府应该积极发展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吸引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引进。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性的论坛和展览会,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和资源。
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
为此,我提出以下若干政策意见,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首先,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研发能力。
同时,要加强政府与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起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其次,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扶持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支持、用地支持、人才引进和培养支持等。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与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紧密配合,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链。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鼓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第四,培育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提供创业环境、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吸引更多优秀的创业人才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要加强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器建设,提供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帮助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并引导它们走向国际市场。
第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府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晋升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创新工作。
同时,要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平台和创新项目,培养多元化、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调研报告:关于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迫切要求。
镇江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对发展新兴产业作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将其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举措。
为了准确掌握镇江新兴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剖析产业培育的成功经验和突出问题,研究“十三五”时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和保障机制,本文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十二五”以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的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将其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建设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新兴产业迎来了高位增长期、规模扩张期、产业集聚期、品牌培育期,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和竞争优势,在全国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提升“镇江制造”的地位和内涵。
1.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高位增长,运行质态明显优于传统产业,成为驱动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投资的主要方向,支撑作用逐步凸显。
2014年,全市新兴产业企业数达到555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8.9%;新兴产业完成销售355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5.1%;新兴产业完成投资760.2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的68.9%。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先后经历了“5大”、“5+X”、“6大”三大阶段,产业结构持续“调轻、调高、调优、调绿”,彻底扭转以化工、建材、发电、造纸、轻工等产业为主体的传统制造业格局,形成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六大新兴产业体系。
逐步由一般加工、简单仿制、低端配套发展到掌握一定先进技术,具有整车、整机等终端产品产业化能力;由专注于制造环节,研发和市场“两头在外”,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由要素驱动型逐渐向创新驱动型转型。
关于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实施方案,以实施各种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实施方案,旨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政策和法规的制定1.制定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税收优惠和其他刺激措施,以鼓励企业在这些产业中进行投资。
政府还应该建立专门的支持机构,以便为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
确保创新成果和技术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二、技术创新和研发支持1.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支持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项目。
建立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提供研究和测试设施,为企业的研发工作提供支持。
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建立各类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金融支持1.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提供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更加灵活和优惠的融资服务。
为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债券融资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减轻企业的融资压力。
2.加强银行信贷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优先贷款。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减少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风险。
四、市场开拓和国际合作1.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为企业提供出口退税和海关清关等便利措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加强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研发合作和市场拓展。
五、产业链协同发展1.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链延伸和产能合作,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2.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园区,为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
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共享资源和专业知识,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六、监管和评估机制1.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与思考内容提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
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深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方向,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1857年经济危机后,世界进入电气化时代;1929年经济危机后,世界进入电子时代;二战后,世界相继进入计算机、空间技术和核能时代;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将迈入物联网和低碳经济时代。
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纷纷转向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的经济科技制高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目前,各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存在不小差异。
由于认识不统一,一些地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为本地区原本没有发展、但本地区具备发展条件属于填补产业空白的产业领域,一些地方甚至将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的地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同于今后及未来一段时期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如提出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也属于战略性新兴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特征。
这种“战略性”主要体现在今后一段时期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支撑性、引领性作用。
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支撑或带动作用的产业。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新兴性”特征。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应用而新出现的行业领域。
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技术不成熟或具有很大升级空间、产品未定型或服务模式不清晰、市场认知度比较低,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调整建议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力量。
然而,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演进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现有的发展政策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尽管新兴产业通常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但在实际发展中,许多企业面临着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短缺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等问题。
这导致部分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上依赖进口,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难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
2、资金支持体系不完善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研发和市场推广阶段。
然而,目前的资金支持体系存在着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许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限制了其发展壮大的步伐。
3、市场准入门槛过高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存在着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审批流程繁琐,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延缓了新技术、新产品的上市时间。
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也可能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4、产业协同发展不够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合作,但目前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健全。
这使得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率不高。
二、政策调整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通过政策调整,激发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原则(1)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创新驱动与开放合作并重: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实现差异化发展。
新常态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新常态下的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新常态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新常态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势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以内需为主导,受到繁荣周期影响较小,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断增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结构也正在不断调整升级。
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传统产业则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其次,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到了重大压力和挑战。
例如,全球市场的不稳定性、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才人才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1.加强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
中国应该加强投入,优化创新资源分布,提高创新和研发效能。
此外,政府还应该大力支持科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并鼓励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积极采取转型升级战略,加快发展新的高科技产业,以另一种方式升级传统产业。
芯片产业、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等等产业将重点发展。
3.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加市场竞争,打破垄断和保护主义,激励市场积极参与和创新。
政府应该加强市场运作,优化产业政策,减少干预,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国内创新企业的发展。
三、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措施1.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统筹协调,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
尽早建立和完善产业化发展体制,加强与产业垂直协调能力,在利用、整合和优化资源上进行全局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调整建议一、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存在的问题(一)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市场应用方面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例如,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逐年攀升,生物医药领域不断有新的药物研发成功并投入市场。
(二)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1、政策针对性不足当前的新兴产业政策往往较为笼统,缺乏对不同新兴产业特点的深入研究和针对性支持。
这导致一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解决特定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影响了政策的效果。
2、资金支持方式单一在资金支持方面,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和税收优惠等方式,而对于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利用不足。
这使得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限制了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创新。
3、人才培养政策不完善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政策在学科设置、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存在滞后性,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4、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在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但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还不够完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这严重打击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5、政策协同性不强不同部门出台的新兴产业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和整合,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重复、冲突等问题,降低了政策的执行效率。
二、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调整的原则(一)市场主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过度干预,让企业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推动产业的优胜劣汰和创新发展。
(二)创新驱动原则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创新驱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不同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开放合作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国际产业链的对接和融合,提升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建议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下是我对此的意见建议:首先,加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积极政策,引导资金流入该领域。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扶持,提供必要资源,如科研经费、人才引进等。
政府还可通过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科创园区等,提供场地和设施,并引导企业间进行合作,共享资源。
其次,加强产业与教育的结合。
培养创新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政府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为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才支持。
应加大对创新教育的投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时,加强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
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
知识产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增加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同时,鼓励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四,推动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和引导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建立创新创业的支持机制,如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孵化器等,为创新者提供创业支持和孵化平台。
同时,还应加大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增加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覆盖面,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需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政府应积极推动与国外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引进外资、技术和市场经验。
同时,还应加强产业间的合作,形成产业联盟,提高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和竞争力。
总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范文
首先,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增加投入,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培育一批前沿领域的创新团队。
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
同时,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为企业提供较低利率的贷款,帮助其融资。
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
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为企业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税负,减少其经营成本。
此外,还可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力度。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要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来。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要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可以成立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组织交流访问和学术研讨,加强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合作。
综上所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的举措和政策措施,才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只有具备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近年,国家逐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又一新的国家重大战略。
2014年,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在此战略背景下,尤其以高铁、核电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国际化发展的契机。
可以看到,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对于中国产业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加快占领全球化市场,促进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培育周期长,技术、市场、政策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这些问题与以营利为目的和资金安全为首位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相违背,企业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进入高度成熟的商业化领域,而是在市场缺失的领域,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出发,坚持市场建设方式,以融资为杠杆,利用政府组织优势,引导资本投向国家政策鼓励的产业。
国开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起到主导作用。
如何更好更合理的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国内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谭中明(2012)、袁天昂(2010)、胡海峰(2010)等人从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培育与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发展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顾海峰(2011)则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并分别从政策性直接金融层面、政策性间接金融层面设计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金融支持政策。
王保忠(2015)认为在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能源、特色产业等领域,应该以开发性金融形态为主导,以培育商业性金融为辅。
一、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引擎。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推动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二、激励创新1.政府应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创新政策,包括减税、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以激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
2.在科研投入方面应更多的倾斜于战新产业未来产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增加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经费。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1.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2.加大对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力度,推动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四、完善法律法规1.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
2.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打击侵权行为。
五、鼓励企业创新1.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不断向高端产业链迈进。
2.为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力度。
六、加强人才培养1.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战新产业未来产业成长壮大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2.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加入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研发和生产队伍。
七、加强环境保护1.推动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绿色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2.加强环保治理,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保护生态环境,为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八、加强国际合作1.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展跨国科技创新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加强对外科技交流,提升我国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国际化。
以上就是关于推动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我们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战新产业未来产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九、打造智能制造1. 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的投入和支持,促进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产业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调整建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然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其发展过程中,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适时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是必要的。
当前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首先,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是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新兴产业往往依赖于前沿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而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技术瓶颈、研发失败等问题,导致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却无法获得预期的成果。
其次,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也给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由于新兴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全新的,消费者对其认知和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
市场需求的不明确使得企业在产品定位、市场推广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容易出现产品滞销、市场份额难以扩大等问题。
再者,资金短缺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兴产业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由于其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传统的融资渠道往往对其支持有限。
许多新兴产业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资金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此外,人才短缺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新兴产业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这类人才的供给相对不足。
同时,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不明朗,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较弱,导致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存在的不足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现行政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政策的针对性不够强。
部分政策在制定时未能充分考虑不同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是政策的协同性不足。
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各方面政策的协同配合。
然而,目前一些政策之间存在衔接不畅、相互冲突的情况,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动态跟踪的五项建议作者:李金华白嵩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04期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2012年7月,国务院又出台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部署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大行动和发展路线图。
经过两年的实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念、行动程度不同地在一些行业、地区得以体现和实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在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持续调研后认为,应该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动态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把握动向,保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对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跟踪,警惕全球产业发展的偏向和不确定性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是在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全球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而此前,世界发达国家也提出过类似的产业发展计划,如美国的《美国国家生物燃料行动计划》(2008年)、《一个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2009年)、《连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2009年)、《奥巴马—拜登新能源计划》(2009年);英国的《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国家气候与能源战略》(2009年)、《建设英国未来》(2009年);日本的《日本:未来开拓战略(J复兴计划)》(2009年)、《日本:下一代汽车战略2010》(2010年);韩国的《韩国: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2009年)、《韩国: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2009年);欧盟的《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2009年)、《欧洲2020年战略》(2010年)等。
如上述国家的计划或战略都类似于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都是本国抢占世界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力图引领未来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部署。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并非我国的首创,它是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各国进行产业实力角逐、国家竞争力角逐的产物。
但是,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是不确定的。
新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发生时间、发展进程也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产业发展的大势不可能完全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志去发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人们的主观判断。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战略性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是动态的、变化着的。
有些产业被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或者实践中根本发展不起来;一些产业一段时间可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另一时期则可能是夕阳产业。
从目前各国产业发展的实践看,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的成熟度还不高,许多核心技术也不稳定;产品的市场不完备,产品认识度低,发展路径和生产经营模式也都在探索和起步阶段。
所以,我们所预知的世界产业发展走势尚有许多风险和未知因素,必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践中高度关注世界产业发展走势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注重选择和培育具备潜在增长优势的产业,不断调整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谋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更迭和相对竞争实力的提高,建立起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体系。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体系,就要求我们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比较优势变化的决定因素,关注其生产要素、技术进步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通过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生产出可以替代日益短缺的初级生产要素的材料;不断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提高新兴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适时适度地走出传统的比较优势,造就和积累高级生产要素,提升和完善经济增长模式。
二、加强对新产品市场培育的跟踪,构筑战略性新兴产品市场风险的防御体系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技术,但先导是市场。
没有稳定、巨大的市场需求,产业终究难成气候、达到规模。
在起步阶段,由于消费惯性、消费理念的影响,新产品的特质、优势常常不被用户认知和接受,如节能灯、节能冰箱、节能电器等,产品潜在需求难以扩大和激活,这可能导致新兴产业市场失灵,进而严重影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现今,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资金、人才的培育及引进等问题关注较多,各种激励、配套政策也较全面,这些都体现为产业的生产环节,而有关新兴产业产品市场的培育、挖掘、拓展则有所忽视。
事实上,如果忽视产品市场的培育与开发,一旦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就容易引发产业同质同构、重复建设、资金资源发散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通过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加强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的培育和监测,加强对新产品市场走向的预测。
根据市场需求、市场走向和市场的变化来组织技术的引进、产品的生产。
同时,要在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上增加投入,努力使新产品适应不同市场、不同层次的需要;要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着眼于世界新产业新产品市场,深度开发市场,发展多元市场,构建起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风险防御体系。
一般而言,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产品的需求规模小,经营模式游离,加之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链配套条件不成熟,所以市场成长慢,经济性能欠佳。
加强市场风险防御,就需要注重生产成本分析和生产效益分析,编制成本效益分析框架,对拟上项目一方面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资源评估,另一方面还要对其财务和经济预期收益进行测度,考虑社会成本效益的平衡,降低项目的机会成本。
同时,也要注意发展与市场开拓相结合,警惕地方保护主义对创新型企业和优势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钳制。
三、加强对现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效果的评估和跟踪,适时进行政策的进入与退出自国务院的《决定》颁布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形成了以核心技术、金融税收、人才引进、企业主体、创新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撑体系。
这些政策已付诸实施,但政策的实施效果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应该认识到,每一项政策都有一个目标指向。
有些政策的目标指向是局部利益,有些政策的目标指向是整体利益;有些政策考虑的是企业利益,有些政策考虑的则是国家效益;有些考虑的是长远利益,有些考虑的则是短期利益。
单个政策的目标指向是独立的,但一个政策系统中的多个目标指向则是相依的,这就可能产生冲突,如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行业政策和企业政策。
实践证明,多项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政策的“冲突效应”,甚至形成“政策悖论”和“博弈困境”。
政策体系的实施效果不是单一政策效果的简单总和,某些政策的良性效应可能会受到相关政策效应的冲抵。
因此,有必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践进行相关政策的梳理,加强对政策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消除政策的负面影响,消除和减少政策的对冲力,适时进行政策的进入和退出,保证政策实施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四、加强对重点企业、重要基地生产经营状况的跟踪,构建适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行的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针。
一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具备开展高层次分工合作的国际化企业,作为行业发展的依托,得以在某些重点领域率先发展。
如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华为、中兴、联想等企业,近年都是逆势增长,产值增长率达40%甚至50%,成为带动地区增长的重要力量。
随着其国际分工地位的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这些企业有望在部分领域成为全球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形成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随着重要企业和重要基地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就需要从宏观上加强产业总体布局和相关领域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适时进行生产经营计划和策略的动态调整,保证行业和行业间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忽视这些重点、重要基地生产经营状况的跟踪,一段时期后,极易形成战略雷同和战略跟风。
一方面,可能造成产品积压,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投资收益降低;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大量资源用于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产能过剩,最终使企业在经营中面临巨大风险,落入传统产业发展困境的老套路。
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科学确定企业的价值定位和经营宗旨,据此设计好新兴企业的业务范围、交易方式、产业链中的位置、实现价值的手段,规划好企业的设计活动、营销活动、生产活动和其他辅助活动,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五、加强对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技术链、产业链形成过程的跟踪,研判嵌入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链”的契合点和突破口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要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链、技术链和上下游产业链。
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链、技术链以及产业链还没有最终形成,只是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
这个过程是多变的,不确定的。
因此,必须跟踪全球“三链”的形成过程,寻找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全球“三链”的契合点和突破口。
我国产业发展的历史证明,知名企业角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瓶颈通常是核心技术和高端领军技术人才的缺乏,这往往使企业对关键技术存在较大的外部依赖性,如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核心产品集成电路芯片,笔记本电脑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主要靠国外的技术主导,企业被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转型升级困难。
因此,在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链”形成的过程中,我国行业协会和宏观管理部门要分析国际产业分工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三链”阶段、形态、结构等的跟踪监测,追寻其“节点”、“断点”和“拐点”,分析对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
惟有如此,才能及时指导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国际化企业组织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提升其产品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抢占技术链竞争、价值链竞争的制高点,抢占先机,抢占“三链”的高端,避免被锁定在“三链”的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