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80.21 KB
- 文档页数:2
在新课改下对中职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点思考【摘要】新课改对中职数学教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其中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探究和发现。
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注重提问的技巧和策略,确保提问具备目的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合理利用提问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提问技巧,使数学教学更加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数学、有效提问、提问技巧、提问策略、学生思考、探究、实践意义、促进学习。
1. 引言1.1 新课改对中职数学教学的影响新课改对中职数学教学的影响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变化。
在新课改下,中职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也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2. 正文2.1 提问在新课改中的重要性在新课改下,提问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提问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强化,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从教学实践看,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应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教学到底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是否认真,应该是指学生到底学到什么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收获,那么这种教学从根本上就谈不上有效了。
所以,学生有没有进步或者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具体内涵。
就新课程的理念而言,在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结合。
我们现行很多教师和教育评价机构只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过程与方法就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经历,学生得到的知识并不是其本身的经历,知识仍然只能是知识,并不能转化为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是得不到有效的突出,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学习本身已经不具备积极的意义。
在我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认为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在事前,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一种是粗略预习,要求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具体要求是:1、将课文读5遍,标出段落序号。
2、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
这类预习通常是家庭作业,让学生自主预习。
另一种预习是仔细预习,有些步骤与粗略预习中的要求差不多,旨在检查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具体步骤是:1、我能读通课文,做到五不。
(不多字、不少字、不读错字、不破词、不破句)2、我能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认读。
3、我能给自己提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4、我能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这类预习基本在课堂进行,学生可以自由预习教师集中检查,也可以自由学习后小组交流。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释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的问题很肤浅,一看就能明白,有些问题却很有深度,令人深思。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思路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也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和统计等。
其中,代数主要涉及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几何主要涉及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概率和统计主要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
学习注意事项在学习数学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概念:对于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学生都需要深入理解,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
2.练习题目:数学是一门需要大量练习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3.逻辑思维:数学的学习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应该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方法一:理解概念,建立知识框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理解每一个数学概念,将每一个概念纳入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方法二:通过练习题目,提高解题能力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题目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
方法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中考备考技巧1.掌握知识点:学生应该系统地复习所有的知识点,确保自己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深入的理解。
2.模拟考试: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考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复习。
2.主动寻求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应该主动寻求老师、同学或者其他相关人员的帮助。
以上是关于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来进行教学。
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动力。
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与学科无关的话题,比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现的趣闻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通过增加趣味性、结合实际、引入生活、活跃课堂氛围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
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经典问题或者数学发现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思维的魅力。
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老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走入数学的世界,让学生通过学习解决一些看似简单实则非常有意义的问题,逐渐培养起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多种手段相结合,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及逐步引导学生走入数学的世界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提升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因为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都不同,而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所有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适用。
为了提升数学教学的针对性,老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比如通过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小测验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受到了学校、家庭和老师的重视。
然而,如何让学生们在数学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学习,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提出了几点思考。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应突出重点,重视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应当在传授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和技术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从实际的问题出发,给出运用实际的数学解决方案,才能体现学习小学数学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以便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可以从考试中总结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在后续的数学课堂中运用所学知识,在课堂上勇于提问、参与讨论,逐步萌发自主学习的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应加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如主题教学、游戏教学、探究性教学等,来探究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最后,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时,老师应教会学生自律,积极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将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做到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另外,老师也应配合学生的学习,做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小学数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实际应用能力、探究式学习,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及更高的学习效果。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思维活动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和重视的方面。
目前很多数学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应试和考试,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数学题目都是按部就班的套路应对,而缺乏对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深度理解。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创设一些多样化、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跳跃和创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和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对数学并不感兴趣,甚至有恐惧心理。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需要数学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智慧,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兴趣,让数学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成为他们的乐趣和追求。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学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对数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实用的数学方法和工具,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创新实践,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数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才能够真正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更新和改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为有效的成长和发展。
希望广大数学教师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思考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肖凌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510700)(本文已发表在《中国数学教育》2007年第12期,13-15)在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追求“熟能生巧”,“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是不争的事实.“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是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题海战术”盛行,说明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要克服“题海战术”顽疾,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教学课时却在减少.要解决新课程教学时间偏紧的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实践中的数学教学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用)1.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1].要理解“有效教学”,就必须回答“什么是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从教学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教与学的方式.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谓“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有成效,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能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益.教学效率从过程上看,主要是指时间,我们要重视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效率从结果上看,主要指学习效果,我们要追求教学的综合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结果包括“成绩的水平、学习的速度和情感的结果”[2].因此,综合效果应包括认知成绩、学习速度、情感发展等方面.教学效率包含时间和效果两个维度,若用确定的数学关系式表示的话,则有教学效率=.教学效益是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收益,体现教学的价值追求,是对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但教学效益难以量化,宜根据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采用定性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主要指标.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本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教学活动.2.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笔者认为:(删掉)“有效教学”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上位概念,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既要具有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又要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践反思,笔者认为,(本人认为)有以下主要特征:2.1目的性——促进学生发展目的性,是指数学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有效,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促进学生发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3]学生的发展不仅仅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目标(简称“三维目标”).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都按照“三维目标”来制定,值得商榷.章建跃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应当强调“准确”“具体”“有用”.[4]2.2有效性——追求“高效率、轻负担”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能确保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教学效率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5]这里的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要有时间意识.时间是最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那么将造成最大的浪费.二是综合效果,有效教学要有发展意识.“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珍惜时间,又要从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出发,追求数学教学的综合效果.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益问题,其实质是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益与教学效率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效率是对教学价值的量化评价,教学效益是对数学教学价值的综合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讲究方式方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凸显人文关怀.数学有效教学要有质量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又促进学生成长的质量意识.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又要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效益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动态生成,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凸现.(3)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高效率、轻负担”是有效教学追求的教学境界.数学有效教学要降低“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情感投入的强度等.数学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的心理活动,学生成长也主要是一种心理成长.因此,数学教学中的这种“心理成本”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现行的“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的做法,大大增加了“心理成本”;从高一开始的,高密度的“月考”“模拟考”及没完没了的“解题训练”,是高中生数学课业负担加重的主要根源.这种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拼时间、拼精力”的“题海战术”,是低效教学,必须彻底摒弃!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与提高,是个性发展,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3思想性——学会数学思考思想性,是指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因此,思想性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隐性知识”,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提炼、概括而形成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都是外显的,而数学思想则是内隐的,蕴涵在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之中,数学概念、原理以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共同组成了数学的知识体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讲究教学策略.章建跃认为,有序性策略、过程性策略和变式策略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常用策略[6].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3.1面向全体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正视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为此,教学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交流、常总结”的方法.(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案例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建立教学时,设计如下问题可体现“低起点”要求.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如何求间的距离?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如何求的距离?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如何求的距离?(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要求.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对于较浅的典型问题要注意引申推广.(3)勤交流.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4)常总结.良好的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引导学生小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经常总结归纳,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3.2问题驱动“做数学”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数学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数学考试是回答“问题”.因此,问题是贯穿数学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驱动力之一.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经验表明,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重复,重复经过变式得以发展[7] .这里的变式也是用问题来驱动的,变式问题为数学学习提供了认知台阶.不断变化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变异空间,有助于多角度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建立实质性联系;循序渐进地解决一系列的变式问题,有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模块.因此,问题驱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呢?笔者认为,可从设计有效“问题”入手,用问题导引学习.本文中的“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有效的“问题”,至少要具备下列特征之一.第一,目的性:问题要有意义,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能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第二,直观性:问题直观而符合学科特点,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能领悟数学本质.第三,适度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跳一跳,够得到”.第四,开放性:问题入手较易,开放性强,探究空间较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第五,体验性:问题能提供数学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案例2.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已有知识主要包括正弦定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坐标法的初步知识等.下面是笔者设计:问题1.正弦定理给出了三角形边角的数量关系,正弦定理是怎样证明的?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问题2.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夹角,怎样求第三边?问题3.在中,角、、的对边分别记为,(Ⅰ)若,则(Ⅱ)若,则(Ⅲ)若,则问题4.一般地,在中,已知、和.怎样求?问题5.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你能用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表述你的发现吗?能给出证明吗?问题6.若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如何求它的三个角?问题7.在上述结论的证明方法中,何种证法更简洁?上述问题是有效的.问题1提供了“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发现并证明余弦定理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问题2体现了目的性,问题3体现了直观性,问题4、问题5及问题6体现了开放性,问题7体现了体验性.问题2和问题3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达到一种可能达到的新的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再在此水平上提出问题4和问题5,引导学生达到另一个潜在发展水平,如此形成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的问题链,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自主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适当的困难,体验探究的过程.3.3展示过程展示过程,是指数学教学要展示思维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高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想能力、数学方法能力、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和数学情感态度等方面。
针对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培养数学思想能力数学思想是指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思想的魅力。
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达能力。
二、加强数学方法能力的训练数学方法能力包括数学概念的建立和运用、运算技能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的讲授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技巧。
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应用题目,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实验、模拟、探究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方法的内在规律,促进其方法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只有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数学情感态度包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信心、态度等。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鼓励与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和成就,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态度。
数学论文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高效课堂是一种对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不高,也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
现实中,有些课上学生无精打采,既不积极地思考问题,也不积极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沉闷,这样的课堂效率不会高。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而又感兴趣的情境。
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时候,引入问题:“某市的地图上有处呈三角形的出土文物区,现要造一围墙,将其保护起来,而量得该处在图上的周长为24 cm,已知比例尺为1∶10000,请你帮文物管理处求出它的实际周长。
”让学生议论、计算并猜想得出:“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能围绕学习目标积极地参与、认真地思考,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二、精心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现在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上课上,而不是放在备课上,没有精心备课就去上课,以致课堂效率较低。
教师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几点思考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和思维能力的学科,而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关键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等都是对学生未来学习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1.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和归纳等重要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有效的帮助。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通过常规的数学思维游戏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多种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技巧,学生可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指导学生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地使用数学理论和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制定解决方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沟通交流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习惯性地,学习数学通常被认为是一件默默无声的事情,但在现实中,数学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学生必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便与他人交流,以实现真正的团队合作。
此外,沟通交流也可以通过学生相互教学,讨论解决方案和以交流实际问题为基础的数学竞赛等方式进行。
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理解和锻炼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创新思维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学习常规的数学技巧和理论,学生可以理清数学概念,进而开始积极探索和创新。
教育者可以开展一系列小组项目,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相关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过去的研究中,有关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教师因素、课堂环境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数学教学的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方案。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不同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从而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相关数据和案例分析,本研究旨在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供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而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对数学的兴趣。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是分析不同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探讨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初中数学的教学;二是探讨学生参与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了解学生参与度对数学学习的影响程度;三是研究教师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探讨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四是探讨课堂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程度;五是探讨教学评估的重要性,分析如何有效地评估教学效果以及评估结果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旨在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1.3 研究意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研究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能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深入了解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探讨学生参与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强学习主动性。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几点思考吴店一中张开贵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营造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FLSH动画、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
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
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
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众所周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组合图形的面积”两节课的教学,从四个侧面简述我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做法与体会.一、在教学目标定位上,要准确恰当,符合认知有人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是的,教学目标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为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 由于分数概念是三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重要知识,对学生是很抽象的一个内容,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教学目标确定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通过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动手实践的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上三点,分别体现本节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教学目标.再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认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数据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主要锁定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学习活动,利用转化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从而探索归纳出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二、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要集中精力,集中突破教学的重点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难点是阻碍落实教学目标的瓶颈. 也只有明确了重、难点内容,课堂上教师才能集中精力,抓住关键点进行教学,进行有效地集中突破. 最终让学生学有所得.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几分之一;教学难点是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所以,它对以后学习起着基石的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有效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上选用演示与操作有效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在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再以认识突破口展开教学,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件——分早点,通过媒体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选、折、画、说等四个步骤的教学活动,紧密围绕几分之一展开教学,在时间分配上,重点放在学生的选、折、画环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几分之一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最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的.再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是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组合图形的认识并不会困难.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对转化思想也有所了解.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需要放在:如何把组合图形通过“分割”与“添补”这一操作为载体. 总结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开拓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从而也体现数学教学的本真——发展思维,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在关键点上.三、在学生主体凸显上,要问题导思,合作交流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 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后思考并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接着再安排让学生对不同的图形选一选、折一折、画一画、自己动手操作创造,最后通过质疑“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图形,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可以用表示?”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时,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先观察后思考:这些涂色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你是怎么想的?接着通过展示交流、观察对比、归纳,抽象出分数的本质意义. 以上这些环节,学生始终在参与学习的过程,都是学习的主体.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课前动手拼图,并让学生观察交流,共同感受组合图形的特点. 课堂中多次安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反馈学生的多种解决方法后,又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的可行性. 这些过程也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在教学预设生成上,要互为互补,和谐统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教学中它又会有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及时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提出:“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图形,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再如:“同样一个正方形,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却都可以表示呢?”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 只有学生明确了分数的本质意义之后才能正确回答,所以,对于有些同学的错误回答,教师就抓住了这样的生成资源,很好地发挥了引导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展示时,学生说到对折,教师追问:你用了对折,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对折吗?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当学生汇报了分割与添补的方法后,教师追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分割和添补法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从未知转化为已知)另外,在练习时,当学生汇报了一个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后,教师追问:在分割时应注意什么?(注意给定的条件能否满足分割后的计算要求)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等具有多样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落到实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在操作层面上进行实践与反思,把操作层面上的实践做法上升为理论层面,而且要在理论层面上予以研究,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用理论的观点来阐释教学现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关于数学教学中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几点思考【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知,在数学课堂上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以苏课版新教材为例,在这套教材中大大加强了探索性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构建探索活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活动有效性在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做了许多的尝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尽人意,如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教学效率低下,该完成的任务完不成等,课堂探究活动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
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索和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一、数学探究活动的目的《课标》来看,数学探究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些数学现象、结论或规律等数学问题的探讨、研究,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探究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有效地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活动效果。
所以只有教师明确每个探究活动的真正目的,才能收到明显的探究效果。
二、数学探究活动的价值无论是从数学学科教育、教学角度,还是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角度,数学探究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