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中历史真题分课汇编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7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突显个人功绩。
他的功绩不包括〔〕A. 灭六国,统一天下B. 统一文字、货币C. 开场推行郡县制D. 修长城,抵匈奴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A.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 中央设三公等官职C. 地方实行郡县制D.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3.“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场,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三公九卿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4.夏曾佑曾评价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秦皇之政〞是指〔〕A. 察举制B. 分封制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宗法制5.秦国平定六国后,积极开疆拓土,在北方形成了__、__和__的有效的国防体系。
①“直道〞②“五尺道〞③长城④边防军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如今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向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势力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
〞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A.握有至高无上的势力和威严B.承当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C.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D.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7.假设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展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8.以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络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前 221年,王贲攻齐,田王建降,齐亡。
这一历史事件表明A.秦国开始了统一步伐___________B.西周灭亡C.秦朝确立了郡县制D.秦王统一了六国2.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 ,“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皇权至高无上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3. 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 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4. 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B.体现皇权独尊地位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D.震慑分裂势力5. 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
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A.找御史大夫B.直接找皇帝C.找丞相D.找这位官吏的直属上级6. “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
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
其原因可能是A.“太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B.秦朝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政策C.“太尉”在秦朝主要由皇帝兼任D.长期兼并战争导致军事人才匮乏7.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 ,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皇位世袭,传之无穷B.借助神灵,维护统治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8. 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的是A.太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丞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御史大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郡守9.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图解】【名师点拨】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历年真题】1.(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2016·上海单科·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1.政治基础:秦朝统一中国,巩固统治的需要2.思想基础: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3.经济基础: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4.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建立(1)皇帝名称的由来(2)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3)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1)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2)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 地方:郡县制(1)历史沿革①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
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制。
③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实行。
(2)主要内容①郡:全国分36郡最高长官称郡守②县:郡以下设县县令或县长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历史影响: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全国的统治。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联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2)区别小结: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及影响1.含义君主专制: 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2.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2)君主专制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3)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3.影响(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加强(2)消极作用:容易导致暴政,加重剥削,激化矛盾。
必修1分课汇总(人教版)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备注:无)2017年题组1.(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考点】郡县制和皇帝制度【解析】“汉承秦制是指汉朝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刺史制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故B 错误,封国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C错误,D错误原因同B。
【答案】A2.(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郡县制;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古代中国的商业【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016年题组1.(2016·上海高考·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考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背景(1)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
(2)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① 、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
(3)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纷纷改称“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4)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
(5)秦国经过② ,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6)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7)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2.过程(1)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③ 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1)“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称为“④ ”,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⑤ 、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⑥ 任免。
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征:皇位世袭,⑦ 。
这是中国古代⑧ 的重要特征。
(4)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专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的中心。
2.中央官制(1)主要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⑨ ,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⑩ 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⑪;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⑫手中。
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⑬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由来(1)⑭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⑮。
(2)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内容(1)行政区划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⑯直接管辖。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三字经》中说:“周辙东,王纲坠。
”这反映出(C)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B.封建社会已经确立C.宗法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D.人民渴望东周实现统一[解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被少数民族灭亡后,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但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日益衰微,诸侯逐渐强大,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故答案选C项。
2.(2019·安阳高一检测)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最终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D)A.郡县制的出现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宗法制和分封制被破坏[解析]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进一步瓦解,一些诸侯被实力强大的卿大夫所取代,“田氏代齐”就是这一现象的表现。
故选D项。
3.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D)A.分封制度B.世袭制C.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
A、B、C三项在西周时已实行,秦统一后创立了皇帝制度。
故选D项。
4.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
其主观目的是(B)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C.寻求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解析]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而为一,其主观目的是树立专制权威,故选B项;从题干表面上看有炫耀文治武功的特点,但不是主观目的,C、D两项与题意无关。
5.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
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任命郡守和县令C.管理全国军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解析]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命,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C、D三项错误。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7·湖南长沙期中)秦朝建立起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最能反映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是( )A.皇帝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设立C.少府、治粟内史等九卿的设立D.地方分为郡、县、乡三级解析: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显著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因此选A项。
2.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人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文武百官罪行的报告。
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解析:B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官员主要是向皇帝就百官的罪行情况进行汇报,这是御史大夫的职责,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项。
A 项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项负责军事;D项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秦王嬴政遣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 )A.秦国武将不得封侯B.秦国不再裂土封侯C.秦王无权分封诸侯D.王翦已过封侯年龄解析:B 王翦的原文大意是: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作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
A项理解片面化,不仅武将不得封侯,而且文臣也不得封侯;C、D两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不再裂土封侯,B项正确。
4.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
”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A.实行分封制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C.实行郡县制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解析:C 材料中的“进步”是从“统一”的角度论述的,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C项正确。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A项错误。
B、D两项与“统一性”无关。
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同步解析: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刘金成一、学法指导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2.“至高无上的皇权”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两目是本节重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理解这一政治制度时务必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搞清楚。
3.注意辨别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官职的职权。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
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4.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秦朝的疆域图》和《阳陵虎符》,使其充分发挥其辅助学习的作用,且逐渐养成“左图右史”良好学史习惯。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秦能统一全国的原因(1)统一的必然性:结束诸侯争霸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上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从政治上看,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局部实现了中央集权制,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从民族关系看,各民族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从民心向背看,长期的战争,使人民渴望实现国家统一。
(2)统一的可能性:秦国通过改革,逐渐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强且采用灵活的策略。
③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三精考点系列之名卷考点汇系列河北省冀州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讲考点汇总表【原题再现】(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这种帝国结构”包括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三省六部制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竞相变革.2.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2. 中央官制: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监察百官和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是三公之下的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3. 地方官制: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由皇帝任命。
4. 用人制度: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
法律制度: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1。
对秦朝: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
对后世: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二、正确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掌政权,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巩固提升】1。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定“皇帝”名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这说明嬴政:A。
歌颂战争功绩B。
追求皇权至上C。
统一国家法度D。
实行先代礼制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3.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③④4.“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宗法制B。
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5。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
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
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
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由来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1)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2)表现: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2.秦朝统一(1)条件:①客观: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人民渴望统一。
②主观: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
(2)经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1)称号: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2)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3)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1)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2)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4)诸卿: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5)特点: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6)作用: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行政区划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2.官僚机构(1)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2)县令:是县的长官。
(3)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作用和影响(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1.关于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辨析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制于中央。
《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C.汉 D.唐【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
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
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
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
答案选B。
【答案】B2.(2013·浙江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考点】秦朝统一六国【解析】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
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
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此外,可将“韩赵魏楚燕齐”谐音为“喊赵薇去演戏”,就可牢记这一顺序。
【答案】A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 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 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 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 项表述错误。
【答案】C4.(2013·上海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 .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 .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 .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 .封邦建国、郡县制度【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故选D 。
【答案】D2012年题组1.(2012·重庆文综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 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2.(2012·海南单科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始王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2011年题组1.(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解析】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战乱可以排除A。
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排除B。
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答案】C2010年题组1.(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答案】C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
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答案】D3.(2010·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
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A 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 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 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答案】C4.(2010·北京文综·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答案】C2009年题组1.(2009·重庆文综·12)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 .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 .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 .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解析】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思想文化,而采取了禁私学、焚书坑儒等极端措施,故D 项错误。
【答案】D 2008年题组 1.(2008·江苏单科·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8.(2010年北京文综,12)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三省六部【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
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
应选C项。
【答案】 C2.(2008·上海单科共同部分·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C.东汉 D.明朝【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把握,最早推行郡县制的、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是秦朝,所以B项正确。
【答案】B2007年题组1.(2007·广东单科·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答案】C2.(2007·宁夏文综·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解析】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汉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
【答案】A二、主观题1.(2011·福建文综·38)(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材料三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5 “没有开化得中国佬” 图16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图17 “中国就要崩溃了”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