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种模式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体系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还在宏观上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与质量。
而在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关键性因素之一。
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银行业竞争态势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正日益突显,有些则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因此,研究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成功案例,对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一般泛指公司管理与激励约束的方法。
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差异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种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控制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
(一)两种模式的比较1.英美模式由于英国和美国的股市比较发达,银行的中小股东较多且高度分散、股市流动性强,银行资产结构中股市的地位举足轻重,因而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更多地依赖于银行外部市场的力量和相应完善的立法及执法机制,强调银行财务数据的充分公开,增强透明度,禁止内部人交易,用股票市场监督经理活动。
2.德日模式德国和日本等控制导向型的公司治理则由于银行资本主要来自于占据支配地位的财团,因而更多地依靠债务约束和经营者的“团队精神”,以及法人股东在银行非正常状态下的控制力。
客观地说,上述两种模式在不同国家、不同的环境下均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各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且,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两种模式也在不断互动、不断融合,以进一步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具体来说,英美模式中,机构投资者开始成为主导性的投资者,并且更为积极地参与公司事务,监督公司管理层。
公司治理专题作业:1.总结对比各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1.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因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
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盎格鲁——美利坚”式资本主义,以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高流通性的资本市场和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1〉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是这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英美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企业融资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并形成了完善的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
在此制度背景下,英美企业形成了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融资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1)企业融资以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较低(一般在35%—40%之间)。
企业长期资金的筹集一般遵循“留存收益—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次序。
同时,受相关法律制度的限制,银行不能成为企业的股东,银企之间的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融资与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极其有限。
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1999)将这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关系称作为“保持距离型融资”。
〈2〉(2)在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占主体,股权高度分散化.同时,由于存在监督成本与“免费乘车”问题,股东对公司的联合控制也很困难,其理性选择便是“用脚投票”。
〈3>(3)股权的流动性很高。
这不仅导致公司资本结构不稳定,而且使通过市场对经营者实施制衡成为一种重要的机制,而正是这种机制的存在导致了一场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
2.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网络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因股东(法人股东)和内部经理人员的流动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日耳曼”式资本主义,以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如日本、德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
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以股权的相对集中和主银行(或全能银行)在公司监控方面的实质性参与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公司模式“一元制”与“二元制”的比较从对公司经营活动监督实践上看,大陆法系国家的“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与英美法系国家的“一元制”各有利弊。
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行之有效,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及公司股权结构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监管机构及上市公司正在积极探讨和实践独立董事制度,但同时也不能偏废监事会制度,应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我国属于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而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在公司机关构造上的特点就是“二元制”(或称双轨制),即在股东大会之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
其他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如德国、日本、韩国,都在公司法中规定了监事会制度。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采用的“二元制”,与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采用的“一元制”(或称单轨制)公司机关构造,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公司治理和监控模式。
这可以说是两大法系法律传统和法律文化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美国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似乎美国公司的竞争力强于德国、日本等国的公司,因此有些人认为美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效果比德国、日本的好,并认定监事会制度不如独立董事制度好,我认为这是把问题简单化和表面化了。
以美英两国为代表的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在公司机关设置上没有独立的监事会,业务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合而为一,董事会既是决策机构,也是监督机构,不仅具有业务执行职能,而且具有监督业务执行的职能。
董事会的两种职能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因而这种设计对大型公众公司来讲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在60、70年代充分暴露出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美公司法创立了独立董事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有足够的外部(独立)董事,通过这些不在公司中任职的外部董事对公司内部董事及经营管理层起监督作用,并且强调只有加强董事的独立性才能履行其监督职责。
其目的就是力图在现有的一元制框架内实现对公司管理层监督机制的自律性改良,改良的要点在于确保利益冲突交易的公正性。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比较研究及启示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型:一个是以股东主权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结构,一个是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结构,我国应该建立起公司的多边治理制度。
标签:公司治理结构单边治理多边治理利益相关者一、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比较公司治理结构有多种模式,并且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对此,本文采用的一个理论分析方法是以公司的“成员”构成范围为标准,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分为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型。
1.以股东主权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理论在早期的公司理论中,通常将公司理解为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组成的联合体,只有股东才是公司的成员,公司的权力只能在他们之间分配,这种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模型即所谓的公司单边治理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1)股东主权论。
即只有以所有权形式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的股东才享有公司权力,他们对公司的财产不仅享有“剩余索取权”,而且还对公司的经营享有最高的控制权。
(2)信托关系论。
即董事会与股东大会之间被认为是一种信托关系。
(3)委托代理关系论。
即董事会与高层经理之间被认为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其中,董事会以自己的经营管理知识、经验和能力为“标准”,来挑选称职的经理人员;而经理人员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则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并受董事会的监督。
2.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理论对公司进行描述的另外一种理论为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最早由伯利和米因斯在1932年提出,而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主流理论为人所关注的则是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310法案》的通过,该法案明确指出股东只是公司利益相关人的一方,不享有特殊地位,要求董事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观点在于认为公司是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组成的,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契约关系网络,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被定义为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利害关系人之间有关公司经营与权利的配置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的典型模式公司治理是指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股东利益和维护公司持续发展,将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分离,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和制度。
而公司治理结构则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是指公司内部各种机构以及相关的权力分配和职责分工。
在国际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典型模式:一、代表制模式代表制模式是指以管理层为核心,通过公司董事会来实现公司治理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最高权威机构,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并对管理层的工作进行监督。
董事会由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组成,外部董事负责监督内部董事及管理层的决策和经营行为,以确保公司发展符合股东利益。
代表制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公司治理模式。
二、委派制模式委派制模式是指通过股东大会来实现公司治理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股东通过投票来选择董事会成员以及审议重大决策。
董事会则负责具体的公司管理工作,并向股东大会负责。
委派制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德国公司治理模式。
三、合资制模式合资制模式是指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来实现公司治理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合资公司由各合资方共同投资与经营,各合资方通过协议来约定公司治理结构。
合资公司通常由董事会、股东大会以及其他管理层和监督机构组成,合资方根据自身的股权比例来配置公司治理机构中的席位和权力。
合资制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日本公司治理模式。
以上三种典型模式在国际上较为常见,每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各国和各企业根据自身的国情和特点,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模式或对其进行适度的调整和改进。
除了上述典型模式,还存在着其他一些较为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如家族治理模式、国有企业治理模式等。
这些模式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和规则,但基本的原则和目标均是保障股东利益和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对于公司的发展和长久生存至关重要。
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企业,但所有模式都应坚持透明、公正、廉洁的原则,确保公司决策和管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公司治理是指在保护股东利益、有效运营企业、提高股东长期投资回报率的前提下,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股东之间的意识形态、组织架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整体设计和实践。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将就几种常见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单一董事会单一董事会也叫单层董事会,是指企业中只设立一个董事会,由董事会负责企业的决策、监督和管理工作。
单一董事会适用于人员较少的小公司,有利于集中决策、快速决策,但由于决策权高度集中,容易出现少数人的决策错误导致企业损失的情况。
二、双重董事会双重董事会是将企业分为两个机构,一个是执行机构(管理层),一个是监管机构(监事会)。
监事会由股东和/或员工代表组成,负责对管理层进行监督,以保障公司股东权益。
双重董事会适用于治理结构复杂、股东利益多元化的大型公司,可以有效达到股东监管管理层的目的。
三、董事长制董事长制是指将公司治理权集中于一人手中,董事长负责企业的决策、监督和管理工作,由董事会拟定企业决策方向、确定决策内容。
董事长制适用于管理者较强,公司组织效率要求高的公司,但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容易出现个人利益远大于公司利益的情况。
四、委员会制委员会制是指对公司进行分权治理,将企业管理权分担在不同的委员会之间。
委员会制适用于企业治理结构复杂,决策内容多元化的情况。
常见的委员会制有财务委员会、董事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
委员会制避免了董事会集中治理的缺点,实现了更为合理的利益均衡。
综上所述,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
公司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灵活运用,提升治理效果。
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种模式比较
【摘要】本文对当今有代表性的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即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并由此归纳出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公司治理机制。
一种是“基于市场的”英美模式,其特征是:股权高度分散,并且存在相当活跃的公司控制(或接管)市场;另一种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基于关系的”体制,其特征是:存在主银行,并且公司间相互持股(以及明显的缺乏接管市场)。
由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公司治理已成为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因此,研究和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经验,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基于市场的”英美模式
“基于市场的”英美模式是一种以“股东主权加竞争性资本市场”的外部控制模式。
英美模式主要是按英美法系的基本要求订立公司法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股权高度分散。
在英美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是高度分散的。
在美国,公众参与股市交易的程度相当高,约有51%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
但近年来,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股市中来,其持股比重已超过个人股东。
机构持股者中退休基金的规模最大;信托机构次之。
从原则上讲,机构本身不拥有股权,股权应属于最终所有人——信托收益人,但由于最终所有人通过信托关系授权机构行使股权,因此,机构投资者支配的资本大都是属于私人委托者的,以机构代表所有者即股东的身份进行证券投资。
(二)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
由于企业融资结构是以股权资本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股东至上”逻辑,以股东控制为主,债权人一般不参与公司治理。
这是因为英美法律禁止银行持有公司股份,银行对公司治理的参与主要表现为通过相机治理机制来运行,即当公司破产时可以接管公司,将债权转为股权,从而由银行对公司进行整顿;当公司经营好转时银行则及时退出,无法好转时才进入破产程序。
(三)健全的董事会制度。
英美公司重视独立董事的作用,纽约证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引入非执行独立董事。
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公司的财务工作。
独立董事与公司没有任何经济关系,出于中立地位,不受公司左右,能够客观、公正地维护股东权益。
目前,美国绝大多数公司实行独立董事制度。
同时,董事会下设若干个专业委员会,分别代表董事会执行不同的功能。
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既可充分照顾所有股东的利益,又会对经理层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为公司正确决策提供制度保证。
(四)企业控制权市场活跃,外部控制机制高度发达。
英美国家资本市场高
度发达,股票流动性高,公司治理表现为由外部控制来实现。
在美国,股票市场聚集于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不仅反映今天的收益,还反映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收益的期望。
股东投资公司的股票,希望获得理想的回报。
股东的投资回报来自公司的股息和红利分配,在证券市场上股价升值中获得的资本增值收益。
投资回报的多少和所有者权益是评价经理业绩的重要指标,当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公司业绩下滑时,股东就会选择“用脚投票”,在资本市场上出售股票走人。
当股东大量抛售股票,公司的股价就会下跌,导致公司价值贬值,这就为资本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提供了低成本接管购并的机会。
一旦公司被接管购并,原有公司的经营战略就会重新调整,管理不善的状况就会得以矫正。
在接管购并重组过程中,对于原有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中的不称职成员来说,就面临着被解聘的危险。
因此,经营者就必须尽职尽责,通过提高公司业绩来回报股东,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五)采取“股票期权制”的激励机制,力图实现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结合。
在英美国家,由于股权过于分散,股权结构相对不稳定,使股东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控力度大为降低,而企业管理者拥有信息的优势,容易产生与所有者目标不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很可能会侵害所有者的利益。
为了有效约束管理层的行为,尽可能地使管理者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激励管理者努力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英美国家的股东们设计了“股票期权制”的激励机制。
股票期权设计的创意之一是将企业提供的内部激励外部化与市场化,激励大小取决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期权行权价格的差额。
这样,就把经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捆绑起来,促使经理只有把公司经营管理好才能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
(六)英美国家公司治理模式框架。
英美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框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首席执行官三者构成。
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大多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董事长一般由外部董事兼任,既是决策机构,又承担监督功能,首席执行官依附于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英美国家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单设监事会,其监督功能由董事会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承担,内部审计委员会全部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英美国家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主要是借助于证券市场而设计的激励股票期权制和恶意收购接管约束机制。
二、“基于关系的”德日模式
“基于关系的”德日模式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股权加债权共同治理的银行导向型”内部控制模式,其主要特点在于金融机构的全面参与和普遍存在的公司交叉控股,一般侧重于公司的内部治理,较少依赖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的外部治理机制。
虽然德日都属于“银行导向型”的内部治理模式,但两国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又存在一些差异。
德日模式的特征主要是:
(一)广泛的法人之间交叉持股。
法人和银行是股份公司最大的股东,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德国是全能银行的典型,商业银行可以经营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贷款、各种证券买卖以及信托保险等一切金融服务,银行持有公司股票的10%以上,并且掌握着股票的代理权;而日本银行则实行主银行制度,企业与银
行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综合的交易关系,与企业形成这种关系的银行就是主力银行,银行持有公司股票高达20%左右。
(二)以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作为公司治理的目标。
由于企业融资结构以股权加债权相结合和以间接融资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逻辑,形成了股权与债权共同控制公司。
(三)以大量非契约的方式来维持长期商业关系。
德日两国企业依靠大量的非契约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利己主义的危害,以促进建立和维持长期的商业关系。
由于能建立起牢固和持久的商业伙伴关系,企业更乐意投资于专用性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来降低风险。
(四)广泛的信息共享起监督作用。
在日本,主银行握有客户公司的股票,同时主银行、供应商和客户之间频繁地进行经理层互换,形成一张信息共享网络,减少了隐瞒信息的数量,缩小了秘密行动发生的范围,实际上起到了监督作用。
而德国情况也基本类似。
德国公司中的外部董事通常来自于其他大公司的经理层和有重要利益关系银行的经理层,能代表利益相关者进行监督。
(五)外部治理机制较弱,银行有选择的内部干预较强。
德日银行作为企业的大股东,以持有公司的股票直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
以日本为例,主银行会在必要时为了纠正问题,直接地、正式地干预公司的事务。
但这些干预不限于银行,只是银行较多地实施而已。
可以看出,德日银行通过债权和股权共同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由此形成了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模式。
(六)采取经营者年薪制和年功序列制的激励机制。
经理的报酬设计主要是年薪而非股票和股票期权制。
以日本为例,主要是通过年功序列制度的刺激实现对经理人员的有效刺激。
所谓年功序列制,是指经理人员的报酬主要是工资和奖金,奖励的金额与经理人员的贡献挂钩,公司经营业绩越显著,经理人员的报酬就越高。
这种激励制度还包括职务晋升、终身雇佣和荣誉称号等精神性激励为主,不是短期利润增长和股价上扬,而是更着重于结合公司的长期目标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