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庄中学初一历史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46.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揭示教学目标:1、使学生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与进步。
3、使学生知道中国是人类历史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人类远古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远古人类的进化、难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三、学法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
四、教学流程1、学习内容:说出一下远古人类生活年代、地点和特征?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2、展示提升、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3、达标检测(每小组一至两名到展台演示本节所学到的知识)4、小节:通过学习大家懂得了劳动不仅能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而且改造了人类自身的伟大真理。
教后反思: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教学目标:1、知道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和我国原始农耕经济发展、2对历史图片加以分析、并作出简要的解说、3、感受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先民们地高超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共鸣和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
二、重点和难点:1、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试分析原始居民的农耕经济发展的过程、三、学法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
四、教学流程:1、学习内容、说出一下远古人类生活年代、地点、种植、养殖、农具、手工业和特征?河姆渡:半坡大汶口2、展示提升: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社会制度有何不同?3、达标检测:河姆渡和半坡处在什么时期?大汶口处在什么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当时的手工业有?4、小结:学生自己完成、教后反思:第三课:华夏之祖一、教学目标:1、知道远古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黄帝及他对华夏族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制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试分析黄帝——人文初祖相传的史实、3、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脉络给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
二、重点:难点:1、人文初祖——黄帝2、尧舜禹“禅让制”的含义三、学法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
某某省莱芜市高庄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秦王扫六合鲁教版第6周1课时总第11课时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1、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2、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学会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3、你怎样看焚书坑儒的?这一措施体现了哪家学派的思想?4、在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中,后来被封建王朝长期利沿用的是哪一个?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的是哪一个?四、尝试练习、引导提升(一)选择题1.表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以后B.马陵之战以后C.秦王赢政继位以后 D.长平之战以后2. 秦统一全国后,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没有人认识。
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C.统一货币 D.统一语言3. 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X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4.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A.修筑长城B.地方设县C.使用圆形方孔钱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5万里长城在秦始皇时期,其主要功能是()A.旅游景点 B.军事防御工程C.划定国界 D.扩大秦朝在世界的影响6.7.“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段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历史情况?()A.秦以前B.秦朝C.西汉 D.东汉8. 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以后,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其主要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秦国的强大C.人民渴望统一 D.奴隶制的衰亡9. 一位新同学自我介绍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
”试判断,他姓()A.秦 B.夏 C.宋 D.唐10.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主要特征是()A.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国家一切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C.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D.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二)、填空题1.李白的诗《古风》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学段初中第一学期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单元第一单元课题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识记:祖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地点、距今年代);北京人(发现时间、地点、距今年代,使用石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发现地点、距今年代、磨制石器技术、人工取火、过氏族公社生活)。
2.理解、运用: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离开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通过本课的阅读自学,使学生初步具有通过阅读来了解、认识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导学过程导学案导案教学法补充纠错反思呈现目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略,见上,当有删节,以便减轻学生有意注意的压力)自主学习达标检测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人类是由进化而来的。
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 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3.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年。
二、北京人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70—2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保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旧石器,采集渔猎,使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生活时间:距今约三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生产生活水平和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旧石器,磨光钻孔技术,骨针,工具进步,人工取火,氏族生活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也可问学生西方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
教师明确提出下列问题引发思考和激发学习兴趣: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最早的人类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国境内发现的原始人类有哪些?交流展示阅读自主合作学过程巩固训练拓展提升1.我国历史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谁是我国最早的居民?2.怎么看待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人类是怎样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的?什么起了重要作用?哪一步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什么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会否制造工具?3.什么叫旧石器时代?4.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为什么会有这些进步?(生答,教师引导整理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地方主要有四点:①北京人的模样有些地方像猿,山顶洞人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②北京人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并且能用骨针和兽皮缝制衣服;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的活动范围扩大了;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第一节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教学难点对这三类人生活状况的比较一、引入导学,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自主探索(结合以下知识点,认真阅读课文,在书中划出相关内容并识记。
10分钟)1、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由进化而来的,产生地区,距今约有年2、目前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年,位于省。
3、北京人距今约年,地点,体质特征,其生活生产状况如何?4、山顶洞人距今年,地点,体质特征,其生活生产状况如何?三、合作探究(15分钟)1、探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状况异同。
(距今时间、体制形态、工具制造、用火水平、社会组织)2、归纳我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有哪些?四、检测促学(10分钟)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生活在以下哪个地区()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华北地区D.东南地区2、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直立行走B.使用火C.吃熟食D.劳动3、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下午,一个人在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一头野兽C.大家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晚上住在洞口,洞口点燃大火驱赶野兽或照明4、下列事件中与北京人无关的是()(1)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2)会使用天然火,并且会保存火种(3)模样与现代人相同(4)距今约3万年A.(1)(2)(3)B.(1)(3)(4)C.(1)(2)D.(1)(3)5、研究原始人类“北京人”活动,下列最可靠的依据是()A.遗址中的化石B.北京人生活想象图C.有关的历史记载D.传说和民间故事课外作业想一想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山东省莱芜市高庄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鲁教版一个理想的社会。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2、有人说: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但到了后期贫富分化特别明显,出现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这是历史的倒退。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3、有人认为世界华人在清明节拜祭传说中的黄帝是搞封建迷信,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四、尝试练习、引导提升(一)选择题1.北京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石器和木棒 D石器和骨器2.元谋人生活的年代是()A大约170万年以前 B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C大约18000年以前 D大约六七千年以前3.下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A懂得爱美 B知道定居生活 C注意防寒 D开始种植4.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在用火进步的地方是()A使用天然火 B保存火种 C照明、防寒 D人工取火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京人特征的是()A使用打制石器 B过着群居生活 C人工取火 D保留了猿的特点6.下图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它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过着()A游牧生活 B定居生活 C生活不稳定 D与外地交换食品7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①血缘关系的结合②工具简陋粗糙③人们头脑简单④生活环境险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下列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状况的是()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水稻③阶级逐步产生④挖掘水井⑤制造彩陶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③④ D③④⑤⑥9.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工具有()①磨光的石器②木制耒耜③石刀收割④骨制箭头、鱼叉⑤简单的玉器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10.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11.炎帝和黄帝部落主要活动于()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黄淮平原 D黄土高原12.出现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没有战争,和睦相处C人们有觉悟,互相谦让 D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1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A公元前四五千年 B公元前2070年 C公元前1600年 D公元前771年14.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事件()①生产发展②阶级产生③贫富分化④私有财产出现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③② D④③②①二、填空题15.北京人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_______生活。
山东省莱芜市高庄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鲁教版第 4 周课时 1 总第7课时课题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课型新授课备课组主备教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方法等)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难点重点:齐、晋称霸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教学方法五步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
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1、东周分为和。
2、春秋时期主要霸主、、。
3、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4、描述晋楚争霸情况。
5、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
6、说出战国七雄、、、、、、。
7、、战国时期主要兼并战争、、8、长平之战时间、交战双方、作用。
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1、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阅读材料回答:(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
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2、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3、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四、尝试练习、引导提升1。
山东省莱芜市高庄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 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鲁教版请回答:(1)两则材料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简要分析这些思想的积极意义。
((1)“兼爱”“非攻”。
(2)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和平安定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反对战争、批评战争破坏生产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阅读后,请回答:(1)这句话出自哪一本书?是谁写的?他是什么时期的人?(2)你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阅读后,请回答:(1)这句话出自哪一部书?这部书记在了谁的言论?(2)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这句话使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1)出自《论语》,孔子。
(2)意思是说(在学习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态度)。
(3)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学习态度的认识。
在学习时,来不得半点虚伪,态度要老实。
只有端正了态度,才有可能求得知识的深化,不断提高。
)4、“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阅读后,请回答:(1)这是谁的道德观念?他是什么时期的人?(2)他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家学派出他之外,代表人物还有谁?(3)他还有哪些主张和思想?((1)孟子,战国时期。
(2)儒家,荀子。
(3)孟子主张“实施仁政于民”,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他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点。
)(三)、识图题1.右图中的人物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2.你怎样评价他?3.简要说说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
五、尝试自结、引导拓展纲要信号图表总结本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随堂检测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 )A商鞅 B老子 C孔子 D屈原2、下列选项不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有( )A因材施教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C温故而知新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2003年9月28日上午8时,纪念孔子诞辰2554年祭孔大典仪式在曲阜孔庙举行。
山东省莱芜市高庄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案鲁教版白居易中唐直白如话,通俗易懂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1、读诗学史:材料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千金散尽还复来。
材料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材料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请回答:①你知道上述材料中唐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吗?你能各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诗歌特色吗?(材料一的作者是李白,材料二的是杜甫,材料三的是白居易;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②你认为造成他们艺术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活的年代不同)2、读唐诗,品兴衰: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忆昔》杜甫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请回答:①对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指出杜甫生活的时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②他的诗有什么特点?人们如何称呼他?他有什么代表作?(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诗圣。
“三吏”“三别”)③通过两首唐诗,你认为诗歌创作的源头是什么?(现实生活和诗人的经历)四、尝试练习、引导提升1.你一定知道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A卢沟桥 B赵州桥 C西安桥 D安平桥2.右图是赵州桥上龙形花纹,设计和主持建造的是( )A鉴真 B玄奘 C李春 D孙思邈3.唐代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是( )A皇城 B宫城 C大雁塔D大明宫含元殿4.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 )A唐朝B隋朝 C汉朝 D北魏5.唐朝诗歌流传下来的有( )A4万多首B近5万首 C3万多首D2万多首6.右图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大唐西域记》B《西游记》C《金刚经》D《天方夜谭》7.《早发白帝城》的作者是( )A王维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8.被称为“诗圣”的是(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王维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唐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②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③唐朝洛阳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④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⑤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⑤D①③⑤10.可以自豪的是中国赵州桥,比欧洲出现类似的桥早( )A400多年B500多年 C600多年D700多年11.下列关联的内容错误的是( )A李白——诗仙 B白居易——诗圣 C杜甫——“三吏”“三别”D李春——赵州桥12.提倡诗歌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唐朝诗人是( )A李白B杜甫 C王维 D白居易1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1.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友好往来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唐朝对日本影响深远。
请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图一是日本唐招提寺,它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视为日本建筑艺术的明珠。
你知道它的设计者是谁吗?(2)图二、图三分别是唐朝和日本的钱币,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日本深受唐朝的影响,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事例吗?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2、玄奘和鉴真为中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们的事迹表明唐政府实行了一种怎样的对外政策?请你谈谈我国外交有何优良的传统?四、尝试练习、引导提升1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
”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A.促进了经济交流B.促成了贞观之治C.巩固了封建统治D.结束了分裂局面3.“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重视纳谏B.吸取隋亡教训C.轻徭薄赋D.任用姚崇为相4.俗话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下列能“以人为镜”、采纳魏征忠言的帝王是()A.汉武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5.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
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①地动仪模型②曲辕犁③筒车模型④罗盘针模型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6.“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CBDBC 11—12 AD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靖难之役7.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某某省莱芜市高庄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鲁教版第2周2课时总第4课时
10、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X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
古者世卿,《春秋》讥之。
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
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
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
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
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
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
(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 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科举制。
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维护封建统治。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 1 周 1 课时总第 1 课时课题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课型新授课备课组历史主备教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方法等)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美。
重点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感受和理解;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
教学方法五步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
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
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
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
2、隋文帝治国政策和措施(隋文帝改革):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
隋文帝治国政策和措施(隋文帝改革)的结果: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
3、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1)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隋朝经历了、两位皇帝的统治。
5、隋朝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某省莱芜市高庄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鲁教版第4周2课时总第8课时变革”指的是什么?(生:社会性质的剧变——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对了,就是这一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它扫荡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而新生的社会制度也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
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它国家吞并、灭亡。
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名闻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一)选择题“徙木立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夏朝B.商朝C.春秋3.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B.选种C.牛耕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的发展B力图称雄天下的C周王室日渐衰微D阶级斗争的尖锐5.战国时期是()。
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二)填空题1.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工程。
,发展,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4.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是富强的国家。
和的矛盾。
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7、都江堰:时期,秦国蜀郡太守在中游修筑的,这是一项闻名世界的工程。
8、商鞅变法:a、原因: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争霸战争的现实压力。
b、年,商鞅在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c、变法内容;;。
d、意义:。
9、封建制度确立:方式是各国通过。
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1、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车裂而死。
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说法一:失败了,变法者都被处死了,很明显是失败了。
说法二:不对,商鞅虽然死了,但新法却保留下来了,而且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变法取得了胜利。
山东省莱芜市高庄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鲁教版第3 周 2课时总第6 课时课题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课型新授课备课组主备教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方法等)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3)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实物模型及相关图片,结合资料具体分析其铸造过程和特点,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直观认识。
2.情感和能力目标1)思考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会出现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中理解“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进步”这一重要结论。
2)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内容。
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五步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采用故事导入法。
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司母戊鼎的发现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想一想,商朝为什么能够制造出这么大的青铜器?我们为什么把夏商周时代叫做青铜时代?我们这一课所讲的“灿烂的青铜文明”又是指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1、在汉语中,与鼎有关的成语有很多,如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
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鼎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是怎样制造的?2、夏、商、西周三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3、请你找一找古代的青铜器还有哪些种类,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用途?二、填空1、_______朝时,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_______和造型奇特的________。
高庄中学初一历史导学案
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骗取澳门居住权的相关史实。
2、分析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3、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基础梳理
(一)郑和下西洋
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结合以下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
①在东南亚郑和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②在阿拉伯进行商品交易
③在非洲受到当地黑人的热烈欢迎赠送长颈鹿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天的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指的是哪些人?
2、戚继光组建的抗倭队伍叫什么?这支队伍在哪里九战九捷?
3、戚继光抗倭的结果如何?
4、怎样评价戚继光?
(三)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葡萄牙骗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合作探究
1、郑和为什么能成功的实现远航?
2、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胜利?
3、我们应学习戚继光哪些优秀品质?
4、明朝对外交往中几件大事?有什么区别?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5、学习本节课的感悟。
四、练习
材料分析:
材料:“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
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
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
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请回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