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眩晕 中医教你辨别症状天人中医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眩晕的鉴别诊断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但它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
中医通过观察病情、问诊和切脉等方法,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线索,进行鉴别诊断。
第一步:听诊,辨别病因中医认为,大部分眩晕都与脏腑气血、经络失调有关。
通过听诊,可以判断眩晕的病因是外感还是内伤。
如果是外感引起的,听诊时可听到喉头有痰音、气喘、咳嗽等表现。
如果是内伤引起,听诊时可听到胸闷、心悸、短气、呕吐等症状。
通过听诊,中医可以进一步分析病因,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第二步:观察病情,辨别类型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观察病情,了解眩晕的类型。
中医中,眩晕可分为五种:头晕、眼花、耳鸣、头痛、癫痫。
头晕:指头部围绕眼睛或乃及整个头部旋转或倾斜的感觉。
中医认为头晕多由内伤引起,如中风、高血压、心脏病等等。
治疗方法多包括卧床休息、清淡饮食等等方法。
眼花:指前面白茫茫一片,又称白翳。
中医认为眼花可以分为虚实两类,虚者多为肝肾阴虚、血不足所致,实者则多为肝火旺盛引起,常常伴有口苦、眼干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可以选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耳鸣:中医认为耳鸣多由肝风内动、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
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药物外敷、针灸、中药治疗等。
其中,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状,多由血脉瘀滞、血液不畅等原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等等。
癫痫:癫痫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眩晕症状,常常伴随着痉挛和抽搐。
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等。
总之,中医鉴别诊断眩晕需要观察眩晕的类型、听诊病因、判读脏腑经络状态,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慢性的眩晕症状,中医治疗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诊断和治疗,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学——眩晕1、概念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晕)、眼花(眩)为主症的⼀类病证称为眩晕。
轻者——闭⽬可⽌。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或伴有恶⼼、呕吐、汗出、⾯⾊苍⽩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病因病机1、肝肾阴虚2、风阳上扰3、⽓⾎亏虚4、痰浊中阻5、瘀⾎阻窍三、诊断要点1.症状:头晕⽬眩,视物旋转,轻者闭⽬即⽌,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伴有症:可伴有恶⼼呕吐,眼球震颤,⽿鸣⽿聋,汗出,⾯⾊苍⽩等。
3.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辅助检查:查⾎红蛋⽩、红细胞计数、测⾎压、作⼼电图、电测听脑⼲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摄⽚、经颅多普勒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有条件者可做CT、MRI检查。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液病等。
四、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卒然昏仆,不省⼈事,伴有⼝⾆歪斜,半⾝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或仅以⼝⾆歪斜,半⾝不遂为特征。
相同:中风昏仆与眩晕昏仆相似。
不同:眩晕多为中风前兆,眩晕患者⽆半⾝不遂、昏仆不省⼈事、⼝⾆歪斜及⾆强语蹇等表现。
2.厥证厥证:突然昏仆,不省⼈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偏瘫、失语、⼝⾆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厥不复⽽死亡。
相同: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
不同:⼀般⽆昏迷不省⼈事的表现。
3.痫病痫病:精神恍惚,突然仆倒,昏不知⼈,⼝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搐,或⼝中如作猪⽺叫声,移时苏醒后如常⼈的病证。
相同:发作期——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
先兆——其发病前多有眩晕、乏⼒、胸闷。
缓解期——⽇久常有神疲乏⼒、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
不同:痫病如有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事,且伴⼝吐涎沫,两⽬上视,抽搐,猪⽺叫声等症状。
眩晕则⽆。
五、辨证要点1、辨脏腑眩晕病在清窍,与肝、脾、肾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肝阳上亢——眩晕兼见头胀痛,⾯潮红等症状。
脾虚⽓⾎乏源——眩晕兼见纳呆,乏⼒,⾯⾊恍⽩等。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眩晕的经典论述
中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外感风寒等因素导致的一种头晕症状。
眩晕既可以是症状,也可以是疾病。
在《内经》中对于眩晕的论述较多,下面就是其中的经典论述: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头重不举,眼下坠,耳鸣闷,心中懊憹,下焦弦急不舒,是为水逆,五脏皆受之。
”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头眩眼花,心悸喘促,久久不得卧,是为风痹。
”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头痛眩晕,少气懒言,足下不随地,是为阳气不足。
”
4.《灵枢·本脏》:“脑为神藏,主精神,若精神不足,则眩晕。
”
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寒则脉凝,热则脉散,散则肝气浮,浮则头眩,故头眩者,必先浅表。
”
以上是《内经》中对眩晕的经典论述,这些论述为中医治疗眩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治疗眩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提高治疗效果。
- 1 -。
眩晕中医鉴别诊断
在中医上,对眩晕进行诊断的同时,需要同中风、癫痫、厥证等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进行鉴别。
在中医上,眩晕即头晕眼花,轻者在闭目后眩晕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原因包括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
一、诊断:
1、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导致肝阴耗损、风阳内动,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肝阳上亢,除出现眩晕外,患者还会伴有头痛、面色红赤、舌红少苔等症状;
2、气血亏虚:患者长期久病或过量失血会导致气血不足,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患者除出现眩晕外,还会出现舌淡、头痛等症状;
3、肾精不足:可有先天、后天或老年性肾精不足,肾精可以生髓,如果肾精亏虚导致精髓不足,上下都虚就会引起形成眩晕症状,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出现头胀痛、舌淡、苔薄等症状;
4、痰浊中阻:部分患者喜欢肥甘、厚腻的食物,过量食用则容易伤脾胃,脾虚则导致水谷不化、聚湿生痰,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会引起眩晕,还会伴有头沉、上身困重、舌苔厚腻、脉滑等症状。
二、鉴别:
1、中风:中风患者除出现眩晕外,还可以表现为两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麻木等症状,且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病灶;
2、癫痫:癫痫是突然性发作,而且患者可口发猪羊叫声,且可能伴随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等症状;
3、厥证:厥证是突发的晕厥,并且患者手足冰凉,但眩晕无此表现。
此外,对于经常出现眩晕的患者,诊断明确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可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肾精不足导致的眩晕,选择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
使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
但是不建议患者自己购买药物后使用,以免用药不当。
眩晕的中医名词解释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许多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
在中医学中,眩晕被称为“眩晕症”或“头晕症”。
眩晕指的是头部感觉不稳,伴随恶心、呕吐或失眠等不适症状。
眩晕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耳问题、颈椎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将眩晕分为两个主要类别: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由于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眩晕,如内耳炎、晕厥等。
而假性眩晕则是由于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眩晕,如情绪波动、失眠等。
中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眩晕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如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等。
每种亚型都有其特定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的“四诊”中,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确定眩晕的病因。
望诊主要观察面色是否苍白,目光是否呆滞等。
闻诊则主要依靠医生的嗅觉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口臭或气味异常等。
问诊则是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疼痛程度等。
最后,切诊是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来观察反应。
中医学中,眩晕的病因可以归类为不同的证型。
常见的证型有肝阳上亢、肾精亏损、湿热内蕴等。
肝阳上亢证型的症状主要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脾气急躁、面红目赤等。
肾精亏损证型的症状则包括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等。
湿热内蕴证型则表现为头晕眩晕、口苦口干、大便黏滞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证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肝阳上亢证型,可以使用平肝息风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等。
肾精亏损证型可以应用补肾养阳的方剂,如左归丸等。
对于湿热内蕴证型,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等。
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除了内服中药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的疗法。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肌肉和经络来调节脏腑功能。
拔罐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使用负压来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学在治疗眩晕中也注重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的理论,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眩晕的症状。
一些有益的食物包括黄豆、黑豆、黑芝麻、核桃等滋补品。
头昏眼花中医辨证及治疗引言头昏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液循环不畅、神经系统异常和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头昏眼花症状。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头昏眼花可以根据不同的辨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血虚型:症状包括头晕、眩晕、面色苍白、睡眠质量差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气血,可以采用补血汤剂或药物进行治疗。
2. 血瘀型:症状包括头痛、眼花、心悸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可以采用调理气血、消散瘀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3.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痛、目眩、耳鸣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降阳,可以通过调理肝气、降低肝火来治疗。
4.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和胃,可以通过调理消化功能、增强脾胃功能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提供了以下治疗方法来缓解和治疗头昏眼花:1.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头昏眼花的症状。
2. 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如补血汤剂、活血化瘀剂、平肝降阳剂等,来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眼花症状。
3. 饮食调理:根据脾胃虚弱型的辨证分型,可以通过适当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改善消化功能,减轻头昏眼花的症状。
4. 生活调节:中医强调养生和调节生活惯,如合理作息、适度运动等,可以帮助改善头昏眼花的症状。
结论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于头昏眼花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辨证分型可能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建议选择有经验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要点
一、辨相关脏腑
眩晕病在脑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1.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
2.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3.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4.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二、辨虚实标本
1.凡眩晕反复发作,症状较轻,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白、神疲乏力、形赢体弱、脉偏细弱者,多属虚证,由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
2.实证眩晕,有偏痰湿、瘀血及肝阳、肝风、肝火之别。
3.若眩晕较重,或突然发作,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沉头痛、形体壮实、苔腻脉滑者,多属痰湿所致。
4.眩晕日久,或头部外伤之后,伴头痛固定不移、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脉涩者,多属瘀血所致。
5.肝阳风火所致者,见眩晕、面赤、口苦、烦躁易怒、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多弦数有力。
三、辨缓急轻重
眩晕的病势缓急不一。
1.因虚而发者,病势绵绵,症状较轻,多见于久病、老人及体虚之人。
2.因实而发者,病势急骤,症状较重,多见于初病及壮年、肥人。
3.若眩晕久稽不愈,亦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而成虚实夹杂状态,症状时轻时重,缠绵难愈,或有变生中风厥证之虞。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
可能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
可能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
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
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论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缓解头昏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取针灸、艾灸、中药内服和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
寻求中医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论治
目视昏花为眩,头觉旋转为晕,伤后两者并见为损伤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扑倒等症状。
常见于颅脑损伤、损伤性贫血、颈椎病等。
(一)病因病机
1.肝阳上扰损伤后瘀血、败血归肝,瘀滞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出现眩晕。
多见于头部损伤患者。
2.气血虚亏《伤科汇纂·眩晕》指出:“若仆打即时晕倒在地,此气逆血晕也。
”说明损伤眩晕与气血有关。
若伤后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以致气血两虚,气虚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可致眩晕。
3.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
若先天不足,复感外邪而发病,引起慢性腰腿痛、骨髓炎、骨结核等,能使肾精亏耗。
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可发生眩晕。
(二)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为自觉如坐车船,摇晃不定。
轻者闭目后减轻,或发作一时渐渐中止,重者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
1.肝阳上扰晕痛并见,每因烦劳、恼怒而增剧,甚则扑倒,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肢麻震颤,少寐多梦,泛泛欲吐,胃纳差,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潜阳,祛瘀清火,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虚亏眩晕每以劳累后即发,或动则加剧,面色晄白,唇甲无华,发色不泽,心悸失眠,神疲倦怠,纳差,舌质淡,脉细弱。
治宜补气养血,用八珍汤加减。
3.肾精不足眩晕日久不愈,健忘,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遗精耳鸣,两目干涩。
偏肾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治宜补肾助阳,用右归丸;偏肾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治宜补肾滋阴,用左归丸。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眩晕是指头昏、头晕、头重而无力,站立不稳,或是周围环境似乎在旋转或动荡的感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脏腑气血失调,或是外界刺激导致经络阻塞,气血流通不畅所引起的。
眩晕症状的发生和脏腑的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肝主筋,主司人体的运动功能,若是肝血不足或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眩晕。
同时,中医也把眩晕归为肝阳上亢或肝阴虚衰的表现,如肝阳上亢的患者多为头晕眼花、面赤口干、烦躁不安等症状;而肝阴虚衰的患者则多表现为头晕眼花、头痛口干、失眠健忘等症状。
此外,眩晕还与脾胃失调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是脾气虚弱或脾胃湿热,就会导致气血不通,从而引起头晕眼花、恶心,甚至出现晕厥的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所致。
因此,不同的病因病机所导致的眩晕症状也有所不同,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头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头晕是指人们感到头部有旋转、摇晃、眩晕等不适感觉,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头晕症通常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引起的。
中医辨证
中医将头晕症辨证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面红目赤、头痛等症状,可通过调理肝阳来缓解。
2. 脾胃虚弱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可通过调理脾胃来恢复身体功能。
3. 血虚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心悸、眩晕等症状,可通过补充血液营养来缓解。
4. 痰湿内蕴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胸闷、嗓子有痰等症状,可通过清除痰湿来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头晕症主要采用草药疗法和针灸疗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1. 草药疗法: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柴胡、黄芪等。
这些草药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从而缓解头晕症状。
2. 针灸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头晕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头晕症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因此建议患者在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结论
头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认为它通常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引起的。
中医辨证可以将头晕症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和针灸疗法。
然而,中医治
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建议患者在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一.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致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眼花,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二.分型的临床表现及临证,饮食,用药的护理:1.肝阳上亢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愤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焦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1)情志护理,耐心安慰患者,勿急勿燥,心情愉快,肝气条达,以除风阳妄动之源。
(2)饮食宜平淡,低盐素食为佳,多食蔬菜水果,如,芹菜,西瓜,梨,豆制品类等。
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
(3)中药汤剂宜温服。
2.气血亏虚临床表现:动则加剧,劳苦即发,面色少华或萎黄,唇甲色淡,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呆无聊,舌质淡,脉纤弱。
(1)应注意歇息,免得过劳耗伤气血,室温宜暖,防备外邪乘虚而入。
(2)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蛋类,瘦肉,猪肝猪血,红枣,山药,黄芪粥,党参粥等健脾益气养血之品。
忌食生冷。
(3)中药归脾汤宜温服。
3.肾精不足临床表现: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委靡,腰膝酸软,遗精耳鸣。
偏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偏阳虚者,兼有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纤弱。
(1)应慎房事,劳逸联合,眩晕发生时应卧床歇息。
(2)饮食调治,偏肾阴虚者,食疗宜平肝疏风,滋肾养阴,忌食海腥,羊肉,辛辣之物。
偏肾阳虚者,以补肾助阳为主,忌食生冷。
(3)中药左归丸,温水冲服。
4.痰浊中阻临床表现:眩晕而头重昏蒙,胸脘满闷,纳呆恶心,体倦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适合歇息,注意保暖,保持病室湿度。
(2)饮食宜平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烟酒等物,以防助湿生痰。
如西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品。
(3)中药汤剂热服,呕吐者应少许頻服。
5.瘀血阻络临床表现: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1)注意歇息,重症者卧床歇息。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方法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辨别眩晕症的类型
眩晕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眩晕症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外源性眩晕症则与外界刺激、情绪等因素有关。
辨证施治
- 内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采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案,例如调理肝脾胃经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等。
同时,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 外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通过改变环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眩晕症:
-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 中药煎剂: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可以开出适合患者的中药煎剂,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 针灸疗法: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结论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眩晕症状,进行辨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症状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休息即可缓解,重者则如坐舟船,坐卧皆苦,旋转不定,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
眩晕的发病特点为长期易反复,致病因素复杂多变,病性有虚有实,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反观中医在眩晕方面的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有着自己对眩晕特有的认识。
1.辨证论治之内治法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关于眩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证型,实证有两个。
首先是肝阳上亢型,肝阳亢扰于上,致肝风内动。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眼睛发红、耳内嗡鸣、口中苦涩、咽喉部干涩、情绪波动大、易被激怒、舌质发红、苔微黄或焦黄、脉象弦数等。
治法为:平肝潜阳,息风止眩。
选用天麻钩藤汤加减。
方中天麻、生石决明可平肝以息风;钩藤、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可养阴安神;栀子、黄芩可清热安神;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之阴以制肝阳上亢。
诸药合用,症可愈。
其次是痰湿中阻型,医家有云百病皆由痰作祟。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头沉重、恶心吐涎、胸闷呕吐、舌白苔厚腻、脉象濡、滑、数等。
治法为:祛痰化湿,健运脾胃。
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治疗风痰眩晕的要药为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可健运脾胃以祛湿;化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制半夏的毒性;大枣补益脾胃。
虚证也有两个:首先是气血亏虚型。
顾名思义即患者气虚以后,气的推动功能就会减弱;血虚之后血的濡润四肢百骸的功能降低,气血两亏互相影响,导致恶性循环。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劳累运动后加重、口唇指甲色白不润、舌苔薄白、脉象细、弱等。
中医对头晕的辨证施治
头晕症分为虚实两类,举例说明:
1.其中以虚证为多。
但发病中,有纯虚,有纯实,有虚实夹杂的不同。
同时也要分清是肾精不足头晕,还是气血亏虚头晕以及阴虚阳亢头晕。
肾精不足头晕,可表现出头晕目眩、精神萎靡、记忆减退、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淡红、脉沉细。
治宜补益肾精,充养脑髓。
可用河车大造丸。
党参20克,熟地15克,杜仲15克,天冬10克,龟板15克(先煎),黄柏6克,麦冬9克,茯苓15克,怀牛膝12克。
另用紫河车炖食调补。
气血亏虚头晕,可见头晕眼花、神疲懒言、心悸气短乏力、失眠纳少、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可用八珍汤:当归10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熟地15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
阴虚阳亢头晕,可见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可用杞菊地黄丸。
杞子12克,菊花12克,淮山15克,山萸肉6克,泽泻12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
2.头晕目眩、胸闷恶心、肢体沉重倦怠、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属痰浊中阻头晕,是实证。
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8克,白术10克,天麻6克(先煎),陈皮6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生姜三片,大枣10克。
加减调治。
痰浊未清不宜进补。
头晕一症,甚为常见,引起的原因较多,征候表现亦较复杂,医生常需细致诊察,建议病者诸君,还是到医院请医生诊治为好。
本文转载自中医世家。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眩晕是病人自觉症状,眩为视物色黑,眼目昏花;晕为视物旋转,头脑无主。
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如西医学中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缺氧、耳石症、眩晕综合征、迷路炎、内耳眩晕、贫血和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辨证当分虚实,实证为肝阳和痰浊,治宜平肝潜阳,化湿祛痰;虚证为阴精亏虚或气血虚弱,治予补养肝肾,补气养血;虚实夹杂者,治宜同时兼顾。
按语:(1)眩晕分证虽有风、火、痰、虚之别,但往往兼夹为病,如阳亢多兼阴虚或夹痰,血虚多兼肝旺,临床一般以本虚标实证候为多见。
(2)人们多认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故中年以上经常出现眩晕者,必须加强防治,在生活、饮食、情志等方面均应注意调摄。
(3)根据临证经验,迷路炎、眩晕综合征以痰浊上蒙证为多见,若见呕吐频繁,呕出痰水量多,属饮邪上逆者,可重用泽泻、茯苓、车前子、牛膝等渗湿利水药;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在早期以风(肝)阳上扰证为多,病久则多兼肝肾阴虚或肾虚证。
此外,高血压病与眩晕关系虽较密切,但绝不能认为眩晕就是高血压病,临证之际,务需注意。
(4)中药市场治疗眩晕的中成药很多,如养血清脑颗粒、强力定眩片、杞菊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夏枯草颗粒、血府逐瘀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三黄片、盐酸小檗碱片、北京同仁堂出产的牛黄清心丸等。
可以辨证选用。
我不主张用龙胆泻肝丸治疗肝火眩晕,因为龙胆泻肝丸容易伤害身体正气!我治疗肝火眩晕常常选用知柏地黄丸大蜜丸配夏枯草颗粒。
眩晕的辨证分型论治:(1)风阳上扰证病机:肝阳化风,上扰头目。
症状:头晕目花、如坐舟车,头皮发麻,甚或胀痛,性情急躁、怒则易发、面红目赤、伴有唇、舌、肢体麻木,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
治法:熄风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物:钩藤、天麻、白蒺藜、决明子、桑叶、菊花、白芍、珍珠母、怀牛膝、地龙、夏枯草。
加减:风阳偏盛加生龙骨、生牡蛎、山羊角。
肝火偏旺加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
兼有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制何首乌、生地、女贞子、白芍。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
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
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
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头晕≠眩晕中医教你辨别症状
因眩晕就诊时,若患者对医生说:“大夫,我经常会头晕。
”医生常常会反问一句:“怎么个晕法?”这绝不是医生在咬文嚼字。
因为晕法有很多种,意味着不同的病情,医生要据此做出诊断。
头晕≠眩晕,中医教你辨别症状。
眩晕和头晕、晕厥都是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医学定义的“头晕”是一种昏昏沉沉的感觉,常被描述为“头昏脑胀”、“头重脚轻”。
高血压患者发病时、人们睡眠不足或饮酒过量时,头昏沉沉的感觉就属此类。
头晕时,人不会感到天旋地转,不会突然摔倒,眼球也不会震颤。
它往往与心血管疾病、各种原因贫血、多种原因的供血不足等有关,应该去内科就诊。
晕厥就是通常所说的晕倒、昏迷、不省人事,是突发暂时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
要找准眩晕的“真凶”,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以下“线索”:什么情形下发作(如姿势改变时);描述晕的感觉(如四周景物都在转);持续、间隔时间;有无合并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听力障碍、耳鸣、脸麻等;有没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目前正在服用什么药物。
天人中医建议,如果晕眩同时合并其他症状,如口齿不清、手脚无力等,尤其是老年人,可能是中风前兆,要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