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心理学——我的家
- 格式:docx
- 大小:130.15 KB
- 文档页数:8
我的家庭心理学
第一章我的家庭成员和家人的沟通
如中国很多家庭一样,我的核心家庭一直和父亲这边的联系较多,而且在我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居住在一起,是由亲属同住组成的大家庭。
我的家庭成员如图一所示,包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堂哥和姐姐,堂妹和我,正好是十个人,我们常开心的说道:“我们家是个十全十美的家庭”。
图一家庭结构图
叔叔在刚成年后就来北京打拼,白手起家,慢慢的事业开始有了起色,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直至今日家里几乎所有人都在各司所长以协助他,哥哥、姐姐大学毕业后,也分别担任会计、电脑员加入了其中。
所以家里很多人承担着双重角色,有可能是工作中的上下级,也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这种工作和家庭相联系的情况会让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但相对于普通家庭也会有新的挑战和摩擦,需要家庭成员更多的理解、包容和合理经营。
我的家庭经历了很多年的磨合期,经济状况现在又稳定,沟通大体上是顺畅又和谐的。
由于爷爷对于同龄人来说是很幽默、前卫的,所以家庭整体氛围都很轻松、愉快。
虽然家里世代都是农民,家里还是留有很多传统思想,但是“寝不言、饭不语”的思想还是被抛弃了,一般吃饭的时候家里人都从自己的岗位上赶回,这时就是家里沟通最多的时候,会分享彼此之间最近发生的趣事,还会掺杂着斗嘴和小“吵闹”,例如今天的菜太淡了吧!(其实是没放盐),当然很多时候很会夸夸当天的菜品,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所以我认为我家的沟通方式还是很有趣、有效的,家庭成员都在家时以口头的面对面沟通为主,。
第二章从婚姻、两性角度看我的家:谈父母的爱情和婚姻调试小的时候总能听一个远方姑姑说,我的存在需要感谢她,那时候很纳闷和不解。
长大了后对婚姻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父母及他人的谈话中方得知,原来父母是由那位姑姑介绍相亲认识的。
父母是六七十年代的人,家里几乎都是世世代代的农民,虽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已经不是硬要求,婚前自由恋爱盛行,传统择偶条件大多消失。
但是从他们的口中,我还是能感受到她们婚姻中传统思想的影子。
当时父亲家里以务农为生,但只有叔叔和爸爸两个孩子,叔叔早年就外出打工,奶奶身材矮小,家里劳动力紧缺;母亲家里靠外公教书为生,但母亲有三个姐妹,一个弟弟。
外婆患有精神疾病,几乎不参与家里的事务劳作,而且外公儿时就患有腿疾,所以家里的大小事务几乎都由母亲及几个姨母负责,成就了母亲吃苦能干的性格和家里、田里大小事的技能。
因此,爷爷奶奶当时就看中了身材高大、能做事的母亲,听说外公抚摸着父亲当时满茧的双手时,也直夸是个勤劳的孩子,父母的婚姻就奠基在他们双方父母的互相满意、认可上。
可能是基于当时的年代背景和双方家庭情况,父母的爱情是现实主义、是理性的。
自从我记事起的记忆以及大人口中的描述,父母们之间的爱情已经过了年轻时的激情期,当着子女的面也很少有过于亲密的举动。
但即使他们之间很少直接表达爱意,他们之间的承诺一直是不变的,是伴侣式、实用式的爱情。
虽然母亲很符合质朴、贤惠的好媳妇的形象,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小时候得了眼翳,没有条件根治导致一眼终身换疾,影响了外貌。
父母那个年代结婚都比较早,母亲身边的伙伴都相继谈婚论嫁了,而母亲一直犹豫自己和家庭原因都没有合适的对象。
我问母亲她的理想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选择爸爸?她和我说,她不像现在的女生追求物质,看重家庭背景和样貌,只是想要找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安安稳稳的过好自己的日子,所以她选择了能力突出、为人忠厚但家境贫困的爸爸。
我想父亲也是一样,选择了样貌不出众但是精明能干、脚踏实地的妈妈。
他们在伴侣选择上符合了很多因素:
1.伴侣选择中的社会学因素——趋同性
父母的年纪只差了三岁,生活在相近不远的村子里,风俗习惯几乎一致,都属于务农为生,有着地地道道农民的质朴、节俭和勤劳。
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自己劳动的双手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养育一双儿女,孝顺自己的父
母。
可能就是很多的共同点,让他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在情感关系中很幸福,情感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很稳固。
2.伴侣选择中的心理学因素——需求互补论
由于奶奶嫁到爷爷家时,年纪尚小,很快就生了爸爸,她自己也说不太会做家务事;又是家里最小的女孩,不太懂得照顾人。
爸爸的姐姐在几岁的时候就溺水身亡了,家里男生多,爸爸一直起着顶梁柱的作用,缺少关心和照顾,而有一对弟弟、妹妹的妈妈就十分会体贴,会照顾人;而妈妈的家庭只有外公和舅舅两个男性,加上她有四个姐妹,家里劳动力很少,几乎大小事、精细活、粗活都要自己做,而爸爸当时正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好两个人需求互补,彼此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给了彼此很强的安全感和情感依赖。
父母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在乡下通过务农、捕鱼为生,但是自从我出生后他们就来到北京和叔叔一起做生意。
就像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一样,男性在外面打拼、奔波;女性相对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就在家里照顾小孩、老人,在我小的时候叔叔的生意很平平淡淡,但落得家人团圆,几乎每天都可以在一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叔叔的生意也日渐兴隆,父亲在外的时间也逐渐增多,有时需要在工地常住,而且随着接触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也逐渐注意起自己的外貌和着装,偶尔也会打牌进行娱乐,而母亲还是像很多年前来北京时一样几乎终日待在家里,一样的朴素、节俭、勤勤恳恳,也慢慢的显现出两性家庭观的差异。
造成婚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夫妇之间的差异:女人的终极目标是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而男人的终极目标是事业与家庭两相得意。
在我的父母之间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特别是由于母亲一直没有工作,与之带来的另一个差异就是父亲的生活除了家人之外还有很多事业上的伙伴成为生活中的朋友,而母亲的生活总是围绕着家里几口人和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母亲可以理解父亲工作的辛苦和疲劳,但是希望工作之余可以多陪陪家人,满足一家人团圆,但是父亲总想闲暇时候和朋友一起打牌消磨一下时间,缓解一下工作的压力。
由此出现大大小小的摩擦和争吵后,父母双方也都做了调适。
随着我和姐姐长大,可以各自独立,母亲多了很多时间,她会选择做自己喜欢但以前没有时间做的事。
她买了鞋底、布料白天纳鞋,傍晚会和邻居家的阿姨约伴跳广场舞。
即使家里其他人不在家的时候,母亲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丰富自己的生活,偶尔
也会买写新的衣服,首饰,懂得享受生活,为自己而活,更不会像年轻时一样由于一些小事和父亲唠唠叨叨,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父亲;父亲也会注意家庭中的“小”事情,例如家庭成员的生日,每一个节日。
自觉缩短在外休闲、娱乐的时间,多陪母亲散步、聊天,也会多多赞扬母亲做的菜、多说贴心话,送母亲一些小礼物,经常传递对母亲爱的信息,让母亲感受到爱和家的温暖。
第三章从子女、老人角度看我的家:谈家庭发展周期
(一)养老
由于外公在我出生之前就生病去世了,外婆又有精神疾病,只能常年在安徽的乡下居住,大部分由姨母们以及舅舅照料和赡养,一直在北京的母亲也只能提供一些资金上的帮助以及电话上的嘘寒问暖,我从小到大很少体会到外婆的关怀,最多也就是寒暑假回安徽,会和母亲一起回去看看外婆,所以和外婆的相处就比较少。
可能是因为父亲家里只有父亲和叔叔两个孩子,责任分散效应较少体现,家庭里一直秉持着“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对爷爷、奶奶的关心和照料是家里的头等大事。
再加上叔叔近年来公司发展很稳定,家里早已达到小康水平,爷爷、奶奶就于17年搬到北京和我们一起居住。
爷爷、奶奶自己的反馈,或者是家族、乡下村子里的邻居,都对我们对爷爷奶奶的养老行为称赞有加,很多和爷爷奶奶年级相仿的老人都十分羡慕他们有儿女陪伴、孝敬的晚年生活。
扪心自问,不论是看父母、叔叔婶婶对待爷爷奶奶的方式和态度,以及我们小一辈的行为,都把爷爷、奶奶永远放在家庭的第一位,在“孝”与“顺”上尽力而为。
1.孝
上课所学,老人身心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受到不同程度衰退或者损害,人也会变得多疑,常伴有无能感。
在爷爷、奶奶身上分别有着充分的体现,爷爷体现出身体素质的逐渐下降,经常生病,以前是大队队长的他,现在很多大小事都不能参与,心有余而力不足;奶奶身体一直很硬朗,但是视力和听力能力在很久之前就比较低下,所以不论是家人还是亲戚朋友和她交流都比较困难,别人的谈话她也难以加入。
经常出现一群人聊天,她在一旁两眼无神的观望的场景,长此以往,可能因为沟通不畅和自认为被忽视,奶奶经常多疑,认为有人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偶尔记性不好,东西丢了,还会认为有人偷了她的东西。
所以当家里经济一稳定,可以给爷爷奶奶一个舒适、安全环境时,就立马把爷爷、奶奶接到了北京,避免了让两位老人独处一隅发生突发情况难以解决的场景,也可以希望儿孙绕膝的亲情能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化解心中的孤独与寂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竭力注意对爷爷、奶奶的孝。
“话聊”是老人的“神药”。
每天的吃饭时间就是大家放下彼此手中的学习和工作一起团聚的时间,更是可以和两位老人交谈的时间,不仅可以通过分享最近的新鲜事,及时让家人知道彼此的近况,拉近家人之间的距离;而且爷爷、奶奶以此加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提出他们的感受和建议,有一个重新社会化、自信心重建和创造的新体验,以此保持一个愉快的生活状态。
注重老人的心理照顾。
除了物质上的满足之外,老年人还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
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选择。
首先,家中,只要是有关爷爷奶奶的大小事宜,哪怕是一个柜子的挪动,一个碗具的更换,可以不惊动其他家庭成员,但必须提前报备爷爷奶奶,询问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体会到被重视,不论年纪多大,能力多少,仍是家中有威望的成员。
其次,家中一直遵循着“长幼有序”的传统,例如吃饭的时候,一般由我盛饭,第一、二碗饭必须先给爷爷奶奶。
不论是日常的吃饭,还是大大小小的宴请和酒席,都讲究座位的位置,不论你来的早晚,朝南的位置都也必须留出来给爷爷奶奶,让两位老人体会到被尊重和爱戴。
最后,父母总会教育我们要多陪伴爷爷奶奶,关心他们的身心状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不论是叔叔、父亲,还是我们晚辈工作、学习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爷爷奶奶房间“请安”,询问他们最近的情况,观察一下他们情绪的变化,必要时帮他们排解忧郁之情,陪陪他们看看电视,我也会为他们剪指甲,掏耳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增进他们的幸福感,体会到家人的温暖。
在物质上也要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让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
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五粮液集团保健酒公司黄金酒,老人A一直让老人B给他的酒满上满上,老人B满脸傲娇的说:“我女儿送我的,要喝呀,让你儿子买去!”从中就能体现出作为父母在子女年幼时,会互相比较子女的成绩、成就;当子女成年后,也会比较子女的孝心,而物质上的支持和表现最为直接。
在我的家庭里,不论是日常的水果、零食,还是过年过节各种亲朋好友送的山珍海味,首先要送
到爷爷奶奶的房间,供他们挑选之后我们晚辈才会品尝。
在饭桌上也是,一定要把当天饭桌上最有营养、最不经常吃的菜肴,先夹给爷爷奶奶。
除此之外,妈妈和婶婶很注重爷爷、奶奶的日常生活的物质水平,奶奶刚检查出白内障在我们的陪同下就做了手术,配了眼镜,来北京的第一年就配了助听器,我们晚辈隔一段时间就去保养。
每逢换季的时候,婶婶也会拎着大包小包的新衣送到爷爷奶奶的房间。
其实在爷爷奶奶的年纪仍然对新奇的事物很好奇,例如我今年新发现的没事——螺蛳粉、热干面等等,不只是我们小孩很喜欢吃,老人也觉得不错。
特别是他们吃完之后还会和别人分享自己吃的新东西,相信心里一定很开心、幸福。
2.顺
一直以来都很个难题,就是是否要一味地顺从家里的老人。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爷爷年轻的时候是生产大队的队长,在乡亲们中间有着很高的权威和威望,上了年纪就卸了职,退休了,经常把以前工作中的“专制”带到家庭中来,我们晚辈就成了他“下属”。
起初,我经常会反抗,例如他认为一个菜好吃,就满院子追着我让我也吃,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就非不吃,他就会很难过。
后来,我也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管爷爷推荐的什么东西,我在他面前都假装尝试一下,即使不喜欢,也会附和他,他就会很自豪很骄傲的说:“看我没骗你吧!”看着他开心,我也会很开心。
父亲早就领会到了这一点,家里有很多工地上的库存材料,爷爷不经过父亲的同意就给卖了,而且秉持着农村人一贯的做法——估称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损失了很多钱,爷爷卖完了很开心,认为清了库存,但是父亲、叔叔也没有拆台,纷纷表示确实家里的空地变多了。
针对爷爷个人来说,他的三观是正的,从来不会要求我们子女做违法乱纪等违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事,只是以往的经历让他的性格变得很执拗、刻板,但他的初心总是好的,所以我认为在我的家庭中,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顺从老人,使老人精神得到抚慰,我们晚辈也会很开心。
(二)教子
由于家里长辈的学历都不太高,一般都是务农、从商,所以他们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品行和道德,小时候父亲经常和我说;“可以不成材,但一定要成人”。
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学习成绩的起伏不会引起长辈的过多关注,但是做了任何违法乱纪的事就会受到家里人所有人的批评和教导。
初中
有一次,放学后和同学出去玩为了不引起多余的事,就和母亲说是在学校做值日,没想到和同学没有串通好弄露馅了,那应该是母亲最后一次打我,也是记忆里打的最重的一次。
事后母亲语重心长的和我说,做人一定要诚信,哪怕只是一件小事都需要做到,否则以后酿成大祸亡羊补牢也为时已晚。
就像这样,家里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勤劳、有爱心、善良等良好品质。
可能也是由于家里长辈对学业的涉猎不太多,在很多情景无法帮助和替我们做选择,所以从小就培养我们独立处事的能力,让我们在生活、学习各方面都能够独当一面。
他们也很少干涉我们晚辈的决定,不论是小学时,自己生活用品的选择和购买,还是高中文理选科,毕业后择校问题都是以他们的意见作为参考,再自行根据兴趣、喜好选择。
所以这种以双相沟通为基础,很民主、自由的成长环境,使我的性格很外向,做人、做事也比较独立。
虽然很多时候可能一件事都需要自己一个人去处理,但是家人都会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和鼓励,是我坚强的后盾,也是我前行的动力。
第四章家庭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即使我的家庭经历了几十年的磨合,中间还增加了我们几个小孩,现在算是一个很美满、幸福的景象。
但还是有很多不可抗因素在有所影响,例如爷爷、奶奶肉眼可见的逐渐衰老和与之伴随的疾病。
自从我上了高中开始,爷爷肺部的疾病就总是引发发烧、咳嗽等症状,那时候爷爷、奶奶两个人住在乡下,我们总是十分担心爷爷的突然生病,无人照料,所以家里人一致商量将爷爷、奶奶接到了北京。
他到了北京之后,一有什么突发状况,全家人都自动排班照顾,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
去年过年的时候,爷爷发烧连续很长时间,家里氛围就变得十分严肃、低沉,每个人的心情都低落到了谷底,后来经过坚持治疗,今年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作为晚辈,我们也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爷爷奶奶会变老,甚至有一天会离开的事实。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珍惜现有的可以陪伴在爷爷奶奶身边的时间,平时减少在外的娱乐活动,一放假就回家,多组织一些家庭的集体活动,尽可能的满足一切爷爷奶奶合理的要求,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
我想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爷爷、奶奶做到最好,如果那令人难过一天即使到来,我们也会没有遗憾一些。
家,是每个人值得依靠的地方,在我幼小的时候,妈妈常轻轻地唱着“爸爸
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宝宝,组成幸福家庭”的歌曲,哄着我进入甜蜜的梦乡,每当回忆起在幼小时妈妈唱这支歌时,我不禁油然而生一种对家的眷恋之情。
家庭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家庭生活的心理学。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更能了解自己及家人,更深层次体会到家的含义,更能正确对待家庭范围内的家庭以及个人,形成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分析解决现代家庭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相信自己带着这些成长,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好的为家庭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本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恒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