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嫁礼仪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传统婚嫁礼仪
目录
中国传统婚嫁礼仪 (3)
一聘礼习俗 (3)
一)纳彩 (3)
二)问名 (3)
三)纳吉 (4)
四)纳征 (4)
五)请期 (5)
六)亲迎 (5)
二婚典仪程 (6)
一)花轿迎亲 (6)
二)照轿传袋 (6)
三)新人拜堂 (7)
四)洞房仪俗 (7)
三婚后杂仪 (8)
中国传统婚嫁礼仪
摘要:婚嫁为人生大事,婚嫁之礼为人生大礼,所以集中于其间的礼仪、仪规十分丰富。
我国传统的婚聘礼仪,且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一聘礼习俗
六礼是周代就确立了的,其内容、仪注都比较庞杂。
但当时有所谓“礼不下庶人”的框框,并末达于民间。
至汉,六礼开始普遍施用,下面具体介绍婚聘的各项礼仪。
一)纳彩
纳彩,就是男方请媒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姻亲的请求,是传统礼俗程序中的一种,称为现在的“提亲”、“说媒”。
尽管是婚聘的第一步骤,纳彩也是要携带礼品的。
古代用雁,所以这个仪式也称作“奠雁”。
纳采用雁,实际就等于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
后市纳彩的礼物大大丰富了,有时多达50多种。
如汉代的纳采礼物就有鸳鸯,九子蒲(或墨)、双石、无色丝、长命缕、蒲带、棉絮、卷柏、嘉禾、阿胶、干漆、鱼、鹿等。
提及这些礼品的象征意义,民俗中将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礼品分为四类:
(1)表示吉祥的,如以羊代“祥”,以鹿代“禄”;
(2)与夫妻好合的祝吉物,如胶漆的和谐,凤凰的合俪,鸳鸯的和鸣;
(3)象征以男性为主的夫妇关系的,如以候雁阴阳喻妻从夫,以蒲苇喻妇女的柔顺,以附生于山顶、屈从成性的卷柏喻妇女的服从;
(4)表示一般德性的如舍利兽廉而谦,受福兽体恭心慈,乌鸦反哺、孝顺。
二)问名
纳采既准,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的就是六礼的第二步问名。
问名也就是双方相互探问男女的姓名。
年龄、生辰、籍贯、三代(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官
职等,以使对对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一仪注也就是通常的“请八字”、”请庚”、“探问”。
如果缔结婚姻的意愿是当事的男家或女家提出,再请媒人撮合的,他们对对方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个步骤可有可无;但如果是媒人主动来撮合的,问名则是必需的。
但无论如何,纳采既淮,双方就要主动地将这些情况转告对方。
除言语的方式外.郑重的形式是各自写帖子给对方。
因为这种帖子还是初步性的草本,所以叫“草帖子”。
古礼谈到问名,并未提到过“相看”的问题,也就是双方的了解只是通过口头介绍或帖子而来。
甚至青年男女的家长都不见面。
然而.生辰八字可以介绍清楚,人的性情品貌却不见得能描述准确,所以“相看”也就成为后来的问名内容之一;只不过相看的可能只是家长,并没有当事人的份儿。
我国传统婚姻的包办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同样,问名也携礼物的,古礼也用雁。
六礼简化以后,纳采和问名就同时进行。
三)纳吉
在问名和纳吉之间,有一个内容并不算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这也可以看做是纳吉的一部分。
我国传统的婚姻不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也把“天神之光”作为依据,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
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合婚,后世俗称“批八字”。
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为要紧的一关。
若八字不合,也只好就此拉倒,无法再走下一步。
纳吉之后,“婚姻之事于是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
此后,男女双方都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而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外人的调解。
同时,男方逢年过节都要给女方送礼,有些地方称之为“缀节”,并且还要供给女方四季衣物。
正是因为纳吉的这种特殊意义,人们才对其象征性代表——帖子,格外重视,好多地方称其为“龙凤帖”。
四)纳征
纳征,是男方迎娶女方必经的程序,亦即后世的的过礼、送嫁妆、下彩礼。
纳征,北方叫“过大礼”,也称“完聘”、“大聘”。
男家去女家送聘礼必须选择偶数的吉日,由媒人和男方父母与亲戚(主要是男方的姑母)等,携带聘礼去相亲。
所带聘礼包括金花(簪)两对、金环(金镯)一对、金戒指(一只金的,一只铜的)一对、豚肉、喜酒、羊、糕仔、红绸二尺四寸、乌沙绸七尺、蜡烛四对、爆竹、礼香两把、耳饰两对,姜花、礼饼等。
完聘的聘礼,
都陈列在由两人扛抬的大食盒上,然后按顺序吹鼓手走前,媒人押后,沿街吹吹打打,送到女家。
接过聘礼的女家,取出其中的一部分,另外再加上十二种礼物送还男家作为答礼。
然后再由女家向男家奉茶,最后男家才接受女家的酒筵款待。
接受此种丰盛的酒筵款待的男家要给每桌酒席奉送银钱谢礼。
这时男女双方都要宴请亲友,表示两家已结成秦晋之好。
五)请期
纳征之事完结之后,婚姻基本缔结.接下来就该迎娶过门了,而此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请期。
请期就是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当于后世的“告期”、“下日子”、“送日子”、“探话”等。
请期仪式过程中,进行婚仪的第二次迷信占卜活动,大体与问名后的占卜相同,主要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占卜的选择中心仍然是八字与屑相。
古时候的请期似乎是口头进行的,后世则口头、书面皆有,尤其是世族大家或小康的耕读之家,大多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也就是所谓下婚书。
六)亲迎
亲迎,就是婚聘之礼的最后一道程序,相当于后世的婚礼大典。
古礼中的婚礼仪式,并不是一天之内完成的,而是要持续两二天。
晚近以来的婚典仪程也基本如此、除了迎娶当日之外,前后各要延展一天。
前一天的仪程,也就是亲迎的准备。
一般地,请期以后,女家要为女儿“开脸”、“上头”;临近婚期,男家给女家迭“催妆礼”;婚典前一天,女方要派几位妇女来男家整理新房,称为“铺房”、“暖屋”;新郎到亲戚朋友家行礼,称“行家礼”,有的表示成年的意思,叫“告冠”。
所有这些,都是婚典的必要准备。
给女儿开脸、上头,或者是新郎的告冠。
都是标志成年的礼俗,是成年礼和婚礼结合的产物。
它们的意义在于标示即将成婚的男女已经成人,可以男婚女嫁了。
这种仪俗把传统成年礼的冠礼、笄礼的时间推后了,但又没有完全和婚礼混同,所以有一定的礼仪文化意义。
亲迎之前另一项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的准备工作是发布婚嫁启示。
婚姻既然是人生大事,就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亲族、邻里的喜事。
婚典之前,娶家和嫁家都要将成婚的消息
通告出去.并向亲朋好友发出邀请。
平民百姓婚嫁,不过是递个话、捎个信,说明嫁娶的日期,邀请亲友邻里作客;官宦、大户人家则要给客人送请帖、发告示,周知婚礼喜讯,邀请参加。
临近婚期的另一项仪俗是男家给女家送“催妆礼”,催促女家妆扮新娘过门儿。
这基本上是男女两家婚聘中最后的一项礼品往来,也是男家能否顺利迎娶的前提。
催妆的礼品除了一般的物品以外,供女方妆饰用的物品则是不可少的。
与前述过嫁妆相应的婚典淮备工作是铺房。
铺房也就是布置新房,整理婚床。
铺房可以由男家进行,这样做的礼仪意义不大。
女家来做这项工作,意味娘家对女儿的最后一次照顾,也有在女儿来过门时对女婿的礼仪性侍奉的意义,所以铺房也叫“暖屋”。
在一切婚礼的前期仪程以及准备工作完成以后,便迎来了婚聘礼仪的高潮——婚典。
二婚典仪程
一)花轿迎亲
古礼亲迎的第一个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
古时迎亲在黄昏,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
婚是个形声字,其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新郎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门相迎,新郎进门要献上礼品雁,这个仪俗叫“奠雁”,是古婚礼中比较重要的仪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礼貌地接到车上,迎住家中。
后世的迎亲之举似乎要复杂得多。
亲迎的队伍往往十分壮观,有多至几十人的。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一系列仪俗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
女家听到娶亲来的信息以后,并不是立即就迎进门来,而是将院门紧闭,或是拦起来,这叫拦门。
这时,便要有一番礼仪性的对答,比如由娶方的娶亲人喊“开门,开门,别误吉时!”女方隔着街门向外喊话,要求鼓手们奏些喜庆乐曲;或者由娶亲人唱拦门喜歌。
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娶方才能进门。
进门以后,除了特别的寒喧之外,娶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些吉庆的意义。
女家也要设筵款待娶方。
不过,这是纯粹礼节性的。
二)照轿传袋
压轿“压轿”,就是当男方派出的迎亲队伍拾着花轿去女家迎接新娘时,不能让花轿空着,得找一个童男坐在轿子里,既能让鬼魅远远躲开,又是祝福多子之意。
等花轿到了
女家接上新娘后,又要“锁轿”,据说是确保不让妖怪钻进去。
一路上还要“颠轿”。
当花轿拾回男家,照例只许停放在大门口,得先由—个喜婆或巫师之类的角色开启轿帘,拿面小镜子对淮轿内上下左右环照一周,叫“照轿”,意思同“照妖镜”差不多。
确认无碍后,再请新娘下轿,还得“脚不沾地”,就是用红布口袋或麻袋之类的织物,从花轿前直到“拜天地”的花堂上铺一条袋路,亦称“传袋”。
新娘必须在别人的牵引下,走在这条路上径登花堂。
这个仪式,一方面是以“传袋”谐音“传代”,讨“传宗接代”的口彩,另一方面又突出“新妇到门、弗令履地”(顾张思《上风录》),确保妖厉没跟随花轿和新娘混进男家,等等。
总之,花样百出,不胜续述。
三)新人拜堂
娶亲的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信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些。
喜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仪俗。
虽然这些仪俗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某一地区,但也都是存在过的,同时不只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
这里暂不慨述。
下轿以后.一些地区有跨鞍的仪俗。
新编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这个仪俗的意义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子平安安。
新娘入洞房之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那就是拜堂。
拜堂在唐代已比较流行,俗称“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拜堂的仪俗是杂多、五彩续纷的。
四)洞房仪俗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仪俗也是一系列的。
诸如:坐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
吃“子孙饺子”的仪俗。
旧时北京的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包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
吃子孙饺子的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
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于的吉兆。
古代婚礼有同牢合卺和闹洞房的仪俗。
三婚后杂仪
婚典后的杂仪,不容忽视,其中突出的仪注是熟识姻亲双方的家族。
传统婚礼的此类仪注有成妇、成婚礼,庙见、认大小、试厨、回门等。
成婚只是完成了男女的结合,所以除了前述一系列的“成妻”、“成夫”仪式外,还要举行“成妇”、“成婿”札。
回门也就是婚典的第二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宾客。
试厨也是古来就有的仪俗,即新婚的第三天,新娘子下厨房做饭,伺候公、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