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3
2.5.2意识的作用(答案)一、选择题1.B2. B.3.C4.A.5. C 6.B 7.B 8.B 9. A 10.C 11. A.12.B 13.B二、非选择题14答:(1)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一客观实际的需要。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当前实际,能够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构成要素(3)实践的特点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预习案基础知识梳理: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2)特点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首先是由决定的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3)实践是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问题与思考:(1)什么叫实践?(2)实践有哪些特征?(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导学案一、实践及其特点探究活动一:材料见教材(P42)问题: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内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性①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人、客观事物都具有物质性。
②直接现实性活动:即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判一判]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 提示:错误。
实践的确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但是,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这一活动不是没有目的,而是说意识或目的是错误的。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判一判] 投身实践和学习书本是人类认识的两个来源。
( )提示: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投身实践和学习书本是人类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这两个途径所得认识的根源都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想一想] 人类通过卫星更清晰地认识太空,这体现出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提示:体现实践提供更完备的工具推动认识发展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教学目标】:◇识记:实践◇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辅助教学】:ppt四、【教学过程】: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2.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课题 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设问:这些实践活动可分为哪些类型呢?教师投影总结:2、实践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3)科学实验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
在利用教材拓展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让他们认识到各行各业都值得我们尊重,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探究活动二:《愚公移山》教师活动:设问:“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征,你还能说出那些体现人类实践特征的例子?教师投影总结:3.实践的三个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②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通过《愚公移山》,理解并分析实践的特点。
学生1:实践的主体(愚公――人),实践的手段(畚箕等―工具、设备),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自然界)都是客观的。
可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学生2:“愚公为方便出行”,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可见,实践具有能动性。
学生3:“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回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②实践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条件的限制”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
可见,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探究活动三:人类对西红柿的认识教师活动:画家关于”西红柿可吃”的认识是如何获得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的能力,并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6.1 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课标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1)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学内容分析(1)本框题的地位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了实践的观点,就可以提纲挈领,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
所以,本框题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框题内容分析本框体分为两目: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
通过探究让学生懂得辩正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差别,实践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通过探究使学生了解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是实践。
◆讲授过程:思考——1. 修建青藏铁路是谁在从事活动?2. 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3. 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意思:A、实践是人们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的存在。
判断——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③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⑤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⑦学生教室里听课⑧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⑩小行星撞击地球2、实践的特点:思考——从修建青藏铁路的主体、对象、手段来看,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A客观物质性。
人的理解从何而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理解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2、水平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比较分析水平和理解水平(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水平和概括综合水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理解的基础这个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理解的决定作用。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的相关内容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的相关内容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说明了我们不单要有理解,更重要的是把理解应用于实践中。
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也就是说,作为实践,它必定是人的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人,像牛耕地、蜜蜂建巢都不是实践。
二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能够把观点存有变为现实存有。
——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不同于观点活动,另外,实践还能把我们脑中的观点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东西。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教师讲课3、学生认真学习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争论克隆人”6、克隆羊“多利”问世——属于实践活动的有4、6(过渡)我们了解了实践的含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为实践,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第六课第一框题,此框题继第五课理解意识以及意识的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从实践而来。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讲了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那么如何去认识世界呢?我们的认识从何而来呢?首先我们先看两则小故事:故事一西红柿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
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到了16世纪,有一个英国的公爵,在旅行时发现了它,就带回了几株,将它栽种在皇家花园里供观赏。
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
在吃之前,画家作好了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
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请思考:人们对于西红柿的认识从何而来呢?故事二夏天时西瓜我们解暑的好东西,有这样一则故事:夏天的路边有个卖西瓜的小贩在西瓜跟前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西瓜特甜,不甜不要钱”的字样,旁边有个路过的人看到这样的标语准备听下来购买西瓜,这时另外一路过的人说了句光写没用,谁知道这西瓜甜不甜,于是刚准备购买的顾客犹豫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能力目标1. 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叫张英的人,他是文华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颇有学问,一次,张英微服私访,与正在拔稻秧的农民闲谈,农民让张英对对联,并且当即出了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站在田头,冥思哭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恰当的下联。
张英回家后和夫人谈起此事,正巧,他的话被一个侍女听到了,这个侍女插话:“这有什么难的!对:竹篮装笋母抱儿”不就行了么!张英听了,夸奖侍女说:“上联出得好,你下联对得工整巧妙,更绝。
”为什么有学问的张英没有对出的下联,一个侍女却能对得出来呢?原来,这个侍女是贫农家的孩子,她小的时候,常常提篮挖笋,对笋接触得多,见得也多。
探究一:这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教师:(引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那么如何理解实践?实践在认识产生过程中有什么地位,起到什么作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说明了我们不单要有认识,更重要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中。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也就是说,作为实践,它必定是人的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人,像牛耕地、蜜蜂建巢都不是实践。
二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不同于观念活动,另外,实践还能把我们脑中的观念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东西。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问世
——属于实践活动的有4、6
(过渡)我们了解了实践的含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为实践,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智力)
构成实践的要素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客观
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最本质特征
体现在:
A、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电视机、电脑、空调
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
注意: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应用这一特征去否认另一特征。
举例说明:某一同学是江海中学的学生、是某班的学生、是江门人,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并不矛盾。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所谓的社会性——表明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如工具的制作
所谓的历史性—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另外,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它有三种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人类要能进行下两项的活动,首先就得解决吃穿住等问题。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革命和改革、方针的制定制度的实施。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过渡)那么实践与认识有什么关系呢?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作为一个总的关系而存在的。
在这一总的关系下,包含着四个……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可见,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问题思考:认识从哪里来?——实践中来?书本中来?——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展示非典时期的资料图片、战略计谋的产生、风扇空调的产生。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
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解决新的问题。
所以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过渡)实践能够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那么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呢?——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它联系着主观认识。
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陶行知改名。
小结:
1、含义: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板书设计: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最本质特征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