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从军行》导学案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01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讨论法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诵读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谈话,揭题导入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出示课件——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
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夜光杯:玉制的酒杯。
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
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
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阅读训练】: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凉州词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凉州词》,我们要深入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塞外风光和边塞生活,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要掌握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如何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凉州词》,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兴趣。
通过以上学习目标,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凉州词》的文学价值,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凉州词》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的壮丽景色和边塞将士的生活。
2.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既描绘了黄河的________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________之情。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两句诗,借羌笛之声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慨。
二、选择题1.下列对《凉州词》一诗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诗中通过对黄河、白云、孤城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苍凉。
B.诗人通过描写羌笛之声,表达了对边塞将士思乡之情的理解。
C.诗中“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暗指春风无法吹拂到边关,表达了边塞的寒冷与荒凉。
D.整首诗情感沉郁,完全体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厌恶与排斥。
2.下列哪一项不是《凉州词》中的意象?()A.黄河B.白云C.春风D.秋月三、简答题1.请谈谈你对“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的理解。
2.诗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有何深意?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全诗译文《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代表作,全诗译文如下: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中华经典古诗词二年级词卷上册参考第一单元第1课《枫桥夜泊》问题导学:1、半夜里诗人无法入睡,都是因为愁得睡不着呀,那他忧愁的是什么呢?(落榜的愁闷、旅途中的凄凉、孤单、寂寞之情)2、你能从“江边的枫树,茫茫的江面上点点渔火”中读出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吗?(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愁闷)《秋夕》发现大观园:1、在这秋如凉水的夜里,宫女做了些什么?(宫女手执小扇子,在屋外追捕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2、夜已深,宫女迟迟没去睡,她静静地遥望着牵牛星与织女星,她在想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我是小诗人:送友人唐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第2课早发白帝城问题导学:同学们,我们的诗人已踏上回家的路程了,诗人用了这样一些词,“朝霞”“一日还”“轻舟”,你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吗?(我能感受到诗人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因为他想早点回到家人的身边。
)《秋雨中赠元九》发现大观园:1、诗人站在房间里,透过窗户看到了那些景物?你能把诗的前两句中描写的景物画出来吗?相信你一定画得非常美。
(秋雨、风、红叶……)2、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些什么?诗人又在愁什么?(秋天来了,诗人独自在思念老友,然而眼前之景勾起的不仅仅是思友之情,更勾起对年岁老去的感叹,两鬓白发将生,不觉离老年更临近了。
)我是小诗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胡楼下水如天。
第3课望洞庭湖问题导学:清秋月夜,诗人漫步在洞庭湖边,发现景色是那样的优美……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象吗?(例: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看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秋夜曲》发现大观园:1、一轮秋月刚刚升起,诗中的少妇缓缓地来到庭院中,抬头仰望天空……诗文里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都有些什么景物,说给大家听听。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项练习及答案1.《村晚》中“,”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以及落日挂在山头的情景。
2.到了农忙的时候,农民们忙而有序地做着各项农活,看着这场景,我不由得吟诵起范成大的诗句“:、。
”3.母亲节的时候,高飞用《游子吟》中的,两句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鸟鸣涧》中通过鸟儿的鸣叫来表现山林寂静的诗句是“,。
”我们学过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以清泉的流动衬托山中的寂静。
5.诗中有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
”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树下学种瓜的情景。
6.诗中有声,《稚子弄冰》中,恍若让我们听到了冰块破碎的声音。
7.诗中有悠闲的生活,《村晚》中,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的自由自在。
8.诗中有情,《游子吟》中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9.《鸟鸣涧》中的“,”通过描写月出、鸟鸣来展现山涧的寂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10.爱国,是王昌龄誓死为国,的责任担当;是陆游失望而不绝望,的翘首期盼;是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的喜极而泣。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表现诗人送别友人时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12.朋友之情,相交之谊,亘古相传,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中,我体会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我积累的这样的诗句还有“,。
”13.《乡村四月》中描写农民繁忙景象的诗句是:。
14.因为“,”,所以我们在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时,要及时伸出援手。
15.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正所谓。
16.做人要知道廉耻,这样才知道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这就是朱子说的“,。
”17.诗中有画面。
“童孙未解供耕织,”诗人绘出的是村童嬉戏图;“,五千仞月上摩天”诗人画的就是壮丽山河图;“人闲桂花落,”诗人涂抹的是春日山林图;“,唯见长江天际流”则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江边送别图。
18.名言中有哲理。
《左传》中“,”警示世人坏事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因此我们要多做好事善事;《朱子语类》中“,”则告诉我们人知道廉耻,这样才知道什么事是不能做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配乐,师朗读)3、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二、读题、解题1、生齐读课题2、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回答)3、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
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
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读读吧!三、初读古诗1、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催”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四、理解诗意1、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出示:①多读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③查工具书④结合注释2、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师巡视)五、品读感悟1、一、二句(出示图画及一、二句)①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导学案第1篇】【教材简析】《凉州词》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篇章页上半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
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我们在阅读时,要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理清主要事件,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是边塞诗,七言绝句。
全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将士们痛快豪饮、一醉方休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英勇豪迈的气概。
图片【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学诗经验。
能借助注释大概读懂诗句的意思。
诗中的最后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个反问句,既有对战事的无奈,更有看透生死,无所畏惧的豁达情怀。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词、催、醉”3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法】诵读法启发法谈话法【学法】诵读法感悟法交流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引出诗题1.诗词接龙猜地名后顺势出示地图上的凉州,引导学生借助名字,猜一猜当地气候。
2.引出古诗:“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
3.引用《五凉全志》和历史资料,介绍凉州的重要地位。
4.板书课题,并齐读。
5.理解诗题。
《凉州词》名为词,实为曲,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是以前的人们根据在凉州这一带流行的曲子所填的词。
安康以前叫“金州”,如果人们根据这一带流行的曲子所填的词就叫——金州词。
【设计意图】图像化比语言重要。
开课的这个环节充满了地域特色,同时也为诗歌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凉州词》导学案备课人:课时:时间:班级: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实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详见配套导航塔)(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使用学到的诗歌赏析方法,自选角度、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实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本诗旨在写凉州之荒凉,偏僻,险峻,进而烘托边塞条件之艰苦以及戍边将士们无尽的思乡愁绪,还有无以寄托情思的无奈。
开篇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首先就显示了诗人于众不同的视角选择。
王之涣的立足点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们两人诗句的不同点一方面在于:李白的目光是由远而近,写的是来势迅猛而又无法拦留的一种动感流逝;而王之涣的目光是自近及远,故而表达了黄河扶摇远上的一种壮美奇观。
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在诗作中渗透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上下句贯穿起来看,李白的诗句流露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在个人心智上的是放弃,有以酒消愁的颓废;而王之涣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则是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烘托边地的荒凉、偏僻、险峻和戍边条件之艰苦,表现的是企盼早日结束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是在为国、为百姓、为戍边将士抒情言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边疆的荒凉、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诗的语言、意境、历史背景等方面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
2.教案:提前编写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课本:准备足够的课本供学生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争、边疆、人民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与今天的课文有什么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古诗三首》。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
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
板书:王之涣《凉州词》。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
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
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
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
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1自由读(至少两遍)。
《凉州词》《从军行》导学案答案【预习检测】(一)季陵,少伯(二)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
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越过。
多云,漫天皆云。
磨破(三)略【导学步骤】一、读一读(略)二、议一议(一)略(二)1、“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
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
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2、如认为是豪迈之语。
理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如认为是悲愤之词:可以从戍边时间的漫长、战争的艰苦,频繁说起。
三、品一品(略)四、写一写(略)。
《凉州词》【情境导入】我们曾经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学习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朗读,读诗一定要投入,正所谓好诗不厌百回读。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请大家根据朗读停顿再读一遍: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理解文题:我们来看诗的题目。
凉州在唐朝时是边塞重镇。
“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为唐朝很流行的一种。
起源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一带。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了解作者:接着,我们再来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翰(687年—726年),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
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有十四首。
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最负盛名。
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这个神秘的意境。
“葡萄美酒夜光杯”明确:“葡萄”的“萄”读轻声。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
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
拓展迁移: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是以白玉精制而成的月光宝杯。
好酒配好杯,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岁月,在物资如此紧缺的苦寒边塞,能有这样的一顿盛宴,这是多么的难得啊,应该是刚刚打了一场胜仗之后的庆功宴吧,不然又怎会如此豪奢,如此欢畅!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9课《古诗三首》分层作业第一课时从军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
5.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6.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景色,可以感受到()A.轻松、愉悦的环境B.壮丽、雄伟的场面C.紧张的战争气氛,苍凉悲壮的情感7.解释诗的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哪幅图更符合你补充的诗句的意境?()A.B.C.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反映了戍边战士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B.表达了诗人对从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C.全诗的基调是由低沉而转向高昂的。
【参考答案】1.mó jì yuèyí zǐ rèn juǎn wū huán tì xiāng cháng【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摩天:mó tiān,意思是跟天接触,形容很高。
蓟北:jì běi,意思是在唐代泛指幽州、蓟州一带,当时是安史叛军的主要根据地,是今天河北的北部地区。
五千仞岳:wǔ qiān rèn yuè,意思是指西岳华山。
遗民:yí mín,意思是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妻子:qī zǐ,意思是妻子和儿女。
万仞山:wàn rèn shān,意思是极高的山。
漫卷:màn juǎn,意思是随手卷起。
巫峡:wū xiá,意思是长江三峡之一。
终不还:zhōng bù huán,意思是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涕泪:tì lèi,意思是鼻涕和眼泪。
亦专指眼泪。
涕泪俱下;哭泣。
襄阳:xiāng yáng,意思是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
满衣裳:mǎn yī cháng,意思是涕泪沾满了衣裳。
从军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七、考试常见题型及答案 (6)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从军行》,我们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英勇豪情。
要体会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等,以及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同时,我们还应学习诗人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激发爱国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认识到保卫祖国、维护和平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也要学会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
2. 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通过“黄沙”和“百战”两个词语,描绘了_______的场景。
3. “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_______的决心。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从军行》中提到的内容?A. 边塞的荒凉景色B. 将士们的英勇战斗C. 家乡的温馨回忆D. 保卫国家的坚定信念2. 《从军行》一诗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A. 对战争的厌恶B. 对家乡的思念C. 对英勇将士的赞美D.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三、简答题1. 请简述《从军行》这首诗的主题。
2. 诗中的“穿金甲”有何寓意?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 你认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将士们英勇豪情的是哪一句?为什么?三、全诗译文《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全诗译文如下: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我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苍凉的边塞景象,抒发了戍边将士深深的爱国之情以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等词汇的运用,构建了一个苍茫、辽阔的边塞战场画面,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烽火连天、铁马金戈的边疆。
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誓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凉州词》《从军行》导学案答案【预习检测】
(一)季陵,少伯
(二)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
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越过。
多云,漫天皆云。
磨破
(三)略
【导学步骤】
一、读一读(略)
二、议一议
(一)略
(二)1、“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
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
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2、如认为是豪迈之语。
理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
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如认为是悲愤之词:可以从戍边时间的漫长、战争的艰苦,频繁说起。
三、品一品(略)
四、写一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