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237.67 KB
- 文档页数:163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情景导入】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新课讲授】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1956-814=1142(km)(3)列式为:1956-1142=814(km)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
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
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2022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数学下册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和实践操作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预度。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1. 教学内容的梳理:我对教材进行了子细的分析和梳理,将各个知识点进行了合理的组织和安排,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2. 教学内容的呈现: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数学知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3. 教学内容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引导他们进行数学知识的拓展,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我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参预讨论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配合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赋予肯定和指导。
2. 作业评价: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赋予反馈和建议,匡助他们发现错误和改正不足。
3. 小测评价:我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测验结果进行个别辅导,匡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效果的评估1.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通过对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学生在数学下册知识掌握上有了明显的提升。
2. 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参预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3.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通过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1.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仍然不够扎实,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运用数字直观表达的数值;2. 通过数字消减法求解问题;3. 认识分数,能够通过图形和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加深理解;4. 初步认识小数,能够将小数与分数相互转化;5. 通过数学游戏和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有括号四则运算、有关0的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运用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1、整体把握,有效落实。
2、重视计算教学,夯实基础。
课时安排:6课时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2.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3.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4.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5.学生列式计算。
(2)1956-814=1142(3)1956-1142=8146、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7、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板书:减法定义)8、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1.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4.整理总结:(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2023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包括数字的认识和使用、加法和减法运算、乘法和除法的初步认识等。
-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计算题目。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集体备课和展示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研究。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建立自信心并乐于接受挑战。
-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友爱和互助意识。
教学内容1. 数字的认识和使用: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字,培养其正确使用数字的能力。
2. 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3. 乘法和除法的初步认识:通过图形、实物和实际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能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相关教材、教具和课堂活动所需的材料。
- 整理集体备课的内容,确定教学活动的流程和安排。
2. 课堂活动:- 通过游戏方式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示范性讲解和导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 设计多种练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 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 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 分享集体备课的心得和经验,让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和提升教学水平。
- 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安排。
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研究成果,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掌握情况。
2. 教师评估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根据学生的研究反馈和作业成绩进行评价。
《四则运算》单元反思本单元是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以下的特色:1、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2)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恰恰相反,新课程十分重视数量关系。
《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做一做:注意:选择夹角小的来量角度、注意单位长度。
还要注意量角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都是以小明家为中心,如果是从小明先到书店再到邮局呢?应该怎么确定位置?四、练习巩固:1、知道以“小夹角”描述方位的方法。
2、知道用量角器确定角度的方法。
3、知道以单位长度来计数实际距离的方法。
4、能通过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六、总结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堂作业本P7口算训练P8新课标第一网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前面的学习掌握还可以,但是这节课主要在于怎么确定位置,由于第一节课在9班复习所用时间太多,造成后面的时间很紧,所以第二节课我就直接开门见山,学生出示了三种说法:东北、东北偏东、东偏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二)探索新知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6)集体反馈: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学生动手操作(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3.确定方法。
(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3)方法提炼: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情景导入】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新课讲授】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1956-814=1142(km)(3)列式为:1956-1142=814(km)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
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
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表格式)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表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二)探索新知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学生们们进行了观察: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学生们们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们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们作品贴黑板上)(6)集体反馈: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们对应作品)(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学生们动手操作(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3.确定方法。
(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学生们们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3)方法提炼: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册)四年级数学下册各课时教学反思(全册)一、四则运算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书上的例题出发,一步步深入主题,要求学生在我的讲解之下能够自己逐步推导出加、减法的相关要领。
随后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愉悦的研究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由始至终保持着研究的热情。
学生在小组交流当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之我及时的指正,使学生慢慢地从加法的意义过渡到减法的意义。
随后我适时推出关于加、减法各组成部分名称的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全面对加、减法的认识。
最后在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当中,点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概念。
练习中我安排了相应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与有关的运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乘、除法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学时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以及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条件下运用不同的方法。
除了教材上给出的解决鲜花与花瓶数量关系的事例以外,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问题用到了乘、除法,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身边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乘、除法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
再者,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愉悦的研究情境,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由始至终保持着研究的兴趣。
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到积极主动的研究情境中,调动了学生的研究情感,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乘、出发啊在生活中的意义。
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高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计算的结果。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数学集体备课安排表组别:数学组年级: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二、【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数学集体备课安排表组别:数学组年级: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二、【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二)探索新知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6)集体反馈: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学生动手操作(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3.确定方法。
(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3)方法提炼: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一、引言在四年级学习中,数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数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教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对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二、教案分析1. 第一单元:认识分数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分数的概念和认识,包括分数的定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如将一块蛋糕平均分为几份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概念。
2. 第二单元:认识数的大小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数的大小的比较和排序,包括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的大小比较。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游戏、实际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大小,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比较和排序各种数。
3. 第三单元:认识时、分、秒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时、分、秒的认识和换算,包括时、分、秒的关系、时、分、秒的读法和表示等。
在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如上学、吃饭、睡觉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的认识和换算。
4.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各种图形的认识,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在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图形的拼图、分类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图形的认知能力。
5. 第五单元:认识体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几种基本的几何体,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
在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教具、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种几何体,激发他们对几何体的兴趣。
三、反思与总结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合理,内容丰富,既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一、教学主题本文将针对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展开详细的教案设计和反思。
主要围绕数学下册中的各个章节展开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教案设计,并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深入的反思。
二、教学内容概述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大、小数、时间、长度、容积和质量等。
每个章节包括基础知识的讲解、练习题以及拓展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1. 准确掌握大、小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2. 能够灵活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3. 理解长度、容积和质量的概念及单位转换;4.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针对大、小数的教学,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2. 对于时间单位的教学,运用图表和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3. 在长度、容积和质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和估算,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大、小数的教学a. 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大、小数,并讲解其基本规则;b. 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c. 进行游戏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2. 时间单位的教学a. 以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间单位;b. 利用时间轴和实际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时间单位的转换;c.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3. 长度、容积和质量的教学a. 通过实地测量和比较不同长度、容积和质量的物品,让学生理解其概念;b. 利用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进行测量和估算;c. 设计实际场景的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2. 设计小组活动和实践任务,综合评价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综合应用能力;3. 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复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理解,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四年级下册数学的各项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加减法的口算、简单的数列、面积的计算等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活动,培养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题和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口算能力的提高;(2)数列的理解和运用;(3)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1)数列的推理和运用;(2)面积的多样化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教具:小黑板、计算器、几何模型等。
2. 知识导入:教师通过介绍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谈论平时购物时的找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找零的原则和方法。
3. 学习活动:(1)加减法的口算练习:教师以口算速算的方式,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加减法题目,学生通过活动进行集中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2)数列的学习与应用:教师通过介绍数列的定义和常见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列的例子,并探讨数列的规律。
学生可以通过数列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和应用。
(3)面积的计算:教师通过几何图形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习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
学生可以通过手动计算和使用计算器等方式进行实践。
4. 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复习和归纳。
5. 作业布置: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例如口算题、数列题和面积计算题等。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数学学习,与家长一起完成相关的练习或游戏。
6. 反思与改进: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思考教学改进的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教学进度安排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定位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教学过程设计个性化修改一、复习铺垫加减5分钟口算。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出示减法的意义)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新审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含教学
反思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
二、【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措施】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
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2)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
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一、【教学内容】
运算定律
二、【教材分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巧妙引导学生领悟出联系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培养学生选择计算方法时的灵活性。
教学课
题
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
教学课
时
1主备教师
教学目
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重
点与难
点
1.重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三.小结
四、作
业
这样:
2、学生列式验算是不是50个101。
通过验证,的确是50个101。
你觉得这种计算计算
方法怎么样
3、你还能想出其他简便算法吗
得出公式:等差数列之和=(第一个数+最后一个
数)×总个数÷2
4、介绍高斯算法:
5.公式的应用
做一做:
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