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煊《经济法》(第5版)配套题库(第十六章 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第十八章 保险监管法律制度)【圣
- 格式:pdf
- 大小:936.88 KB
- 文档页数:55
第29章金融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货币政策(北交2006年研)答: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被政府或中央银行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任务而制定的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及措施的总称,是所有主权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存款准备金(南开大学2006年研;南京大学2000年研)答: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中央银行的规定,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的相应比例,缴存中央银行。
其目的在于保障中央银行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保障存款人可以随时提取存款。
这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3.公开市场操作(南京大学2007年研)答: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这种业务的目的在于,通过扩张或者紧缩信用,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
中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融资租赁(南开大学2005年研)答: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
它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
融资租赁法律关系通过相应的合同予以体现。
融资租赁法律关系正是融资、买卖、租赁三结合的产物。
5.信托(华农2011年研)答:信托是指当事人一方即委托人将财产转移或者设定于他方即受托人(或称信托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法律行为,即为第三人即受益人管理或处分信托财产;受托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第十八章保险监管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保险利益(河北大学2014年研)答: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保险利益原则是指只有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
订立保险合同的目的不是保险标的本身,而是保障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就是保险利益。
2.保险代理人答:保险代理人是,向保险人收取佣金,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招揽与接受业务、收取保险费、勘查业务、签发保单、审核赔款等保险业务的单位或个人。
3.保证金制度答:保证金制度是中国保监会对保险中介机构进行监管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
按照规定,两类保险中介机构都应当缴存保证金或者投保职业责任保险。
其中,保险中介机构缴存保证金的。
应当自办理工商登记之日起20日内,按注册资本或者出资的20%缴存。
保存中介机构增加注册资本或者出资的,应当相应增加保证金数额。
4.存款保险(武大2008年研)答:存款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基本特征:关系的有偿性和互助性、时期的有限性、结果的损益性、机构的垄断性。
二、简答题1.简述保险人解除合同的几种情形?(清华大学2006年研)答:保险合同成立后,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投保人可以解除保险合同,但是保险人不得解除保险合同。
保险合同成立后,如果有以下情形,保险人取得解除权:(1)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
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
(2)投保人违反特约条款。
保险合同约定的特约条款,投保人因不可抗力而不能履行的,保险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但不能履行特约条款的投保人应当立即通知保险人。
(3)危险增加。
在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的,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
第十七章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本章结构】本章共分为五节,内容包括银行业监管及其制度概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审慎经营的监管及措施以及相关法律责任。
本章的逻辑结构依然遵循从一般原理到制度规范的思路。
一、银行业监管及其制度概述本节主要介绍银行业监管的一般原理,包括四个问题:(一)为什么银行业需要监管?(二)银行业监管法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三)银行业监管的原则是什么?(四)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设置如何?二、市场准入监管本节主要介绍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监管制度,包括三个问题:(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股东资格审查范围和事项是什么?(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哪些业务范围须经审批?(三)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任职的规定有哪些?三、审慎经营监管本节主要介绍银行业审慎监管的内容,包括三个问题:(一)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内容有哪些?(二)风险管理的监管的内容有哪些?(三)内部控制监管的内容是什么?四、监管措施本节主要介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包括两个问题:(一)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持续性监管手段有哪些?(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处置措施有哪些?五、违反银行业监管法的法律责任本节主要介绍违反银行业监管法的类型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四个问题:(一)监管人员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有哪些?(二)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或从事金融业务的法律责任如何?(三)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及其责任有哪些?(四)违法的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承担哪些责任?【基础理论】银行业监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从狭义上讲,银行业监管,是指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总称。
本文从其狭义理解。
广义的银行业监管则不仅包括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或他律监管,也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或自律监管。
一、银行业监管的理论基础银行业监管是一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国金融监管的内容、手段及程度有所变化,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业从来都是各国管制最严格的行业。
第二十一章固定资产投资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投资法答:投资法是指调整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投资主体的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调控和规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种经济关系,有表现为国家对非国家的投资主体参与的竞争性投资项目,运用经济杠杆(如利率、税收)间接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也有表现为国家参与为主的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直接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2.投资主体答:投资主体是指享有投资决策权利、具备资金筹措能力、享有投资收益并承担投资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
投资主体一般具备三方面的条件:①能相对独立地作出投资决策,包括投资方向、投资数额、投资方式等;②要有足够的资金能力,即投资决策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合法地筹集到投资资金;③投资决策者对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享有所有权或支配权,并能够相对独立地承受投资风险。
上述三方面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责、权、利、效相统一的完整的投资主体。
3.投资管理制度答:投资管理制度是指政府依法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的综合作用对投资活动形成制约关系,从而使投资主体的活动符合计划要求的内在调控机制。
它主要由计划管理、财政管理和金融管理组成。
4.境外投资答:境外投资是指我国的企事业法人和公民个人向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即指投资主体通过投入货币、有价证券、实物、知识产权或技术、股权、债权等资产和权益或提供担保,获得境外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及其他相关权益的活动。
境外投资对于提高我国的产品出口能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外汇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5.固定资产投资答: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政府机构或者企业投入新增固定资产或更新、改造现有固定资产的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又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是:①固定资产需求按有形和无形损耗的程度分期计提折旧,因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收期较长,要求国家和企业加强对资产的投资的计划和控制;②投资形成的新增或改造了的生产能力将影响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比例关系、生产力布局和生产技术水平,为了求得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发挥计划、财政和金融的职能作用,对投资的规模、方向和效益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以便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引导、调解、控制和监督,为了使企业具有必要的自我发展和改造能力,企业也享有投资自主权。
第二十章计划法律制度一、概念题国家计划答:国家计划是指一国对其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所做出的预测及其希望实现的政策目标,以及为实现政策目标所需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政策措施。
它在宏观上为国家和国民提供了行动的指针和目标,以及具体的政策协调和政策导引;它是一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和国民的生存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计划的职能主要是预测引导、政策协调、宏观调控。
二、简答题1.简述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计划调整的条件。
答:(1)计划批准后,各级人民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应积极组织实施,各企业和基层单位应切实按照社会需要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涉及指令性计划的单位应保证计划的完成,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擅自修改或拒不执行。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法定程序正式批准后便具有法律效力,一般不作修改或调整。
只有遇到下列特殊情况时,才能修改或调整计划:①发生特殊重大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原定计划任务完成的;②发生未能预料的重大情况,必须改变计划的;③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生活;④发生其他特殊重大情况,必须改变计划等。
修改或调整计划必须由原计划审批机关批准。
2.简述计划的概念、职能和地位。
答:(1)概念计划是指人们在行动以前预先进行的设计、规划或筹划,包括行动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等。
(2)计划的职能①预测引导。
即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并引导市场主体遵从。
②政策协调。
即在实施计划目标的过程中,协调各个方面的政策,以实现计划目标。
③宏观调控。
通过预测引导、政策协调。
来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宏观上为国家和国民提供了行动的指针和目标,并为实现预期目标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协调和政策引导;它本身就是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还可以对其他的宏观调控手段进行协调,因而计划调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调控。
(3)计划的地位计划在宏观上为国家和国民提供了行动的指针和目标,并为实现预期目标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协调和政策导引;同时计划还可以对其他的宏观调控手段进行协调,因而计划调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调控。
1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银行业监管的概念银行业监管法的概念和银行业监管立法银行业监管与银行业监管法概述银行业监管体制银行业监管的原则银监会的机构设置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银监会的监管职责概述:概念、内容股东资格审查:审查对象、审查事项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管业务范围审批高级管理层任职资格管理:范围、内容概述:概念、实现途径、制度内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监管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监管概述:概念与内容非现场监管监管措施现场检查并表监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强制性信息披露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制裁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处置措施接管或重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撤销对相关人员的行为限制查询账户、冻结违法资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管人员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违反银行业监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或从事金融业务的法律责任管法的法律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重点难点归纳】一、银行业监管与银行业监管法概述1.银行业监管的概念(1)从狭义上讲,银行业监管,是指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总称。
(2)从广义上讲,银行业监管,不仅包括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或他律监管,也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或自律监管。
2.银行业监管法的概念和银行业监管立法(1)银行业监管法银行业监管法,是调整在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银行业监管立法①世界各国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法律规定一般散见于其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或其他的金融立法中。
②我国制定了专门性的银行业监管法。
我国于200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该法自2004年起施行,2006年对其进行了修改。
3.银行业监管体制银行业监管体制,是指国家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划分方式和组织制度,主要有两种类型:(1)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关共同监管银行业由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管理机关共同监管。
第七章经济法的渊源和经济法的制定一、概念题1.经济法的习惯法答:经济法的习惯法是指由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效力的经济习惯。
也就是说,经济习惯经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约束力就起了质的变化,就成了经济法的习惯法。
习惯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之一,属于经济法的渊源。
在当代中国,习惯法也属于经济法的渊源,但不是主要渊源。
2.经济法的制定与经济立法答:(1)经济法的制定是指狭义的经济立法,即作为部门法的经济法的创制活动,与民事立法、行政立法、刑事立法等相并列。
具体是指,在经济法范畴之内有权机关起草、审议、通过或否决、批准、颁行、修改、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也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就有关经济法的适用作出司法解释或提出指导意见的活动。
(2)经济立法一般是从广义上进行理解的,只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均为广义的经济立法。
“经济立法”也被用来专指狭义上的“经济法的制定”。
3.经济法的制定答:经济法的制定是指狭义的经济立法,也即作为部门法的经济法的创制活动,与民事立法、行政立法、刑事立法等相并列。
而“经济立法”一般是从广义上进行理解的,只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均为广义的经济立法。
“经济立法”偶尔也被用来专指狭义上的“经济法的制定”。
经济法的制定具体是指,在经济法范畴之内有权机关起草、审议、通过或否决、批准、颁行、修改、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也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就有关经济法的适用作出司法解释或提出指导意见的活动。
二、简答题1.经济法有哪些渊源?答:我国法的渊源基本上是成文的制定法,经济法也不例外。
基于经济法的特性,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的法源因素。
(1)有权机关的立法和授权立法①法律这是经济法的主要渊源。
对此不能仅狭义地理解为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颁行的规范性文件,还应包括它们的立法解释、通过的决议和狭义的授权立法。
②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或者最高权力机关的授权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第二十三章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国有资产答:国有资产是指财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的财产。
国有资产是国家所有权的客体,国家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唯一主体。
在我国,国有资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的财产。
国有资产的形态包括有形财产,如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还包括各种财产权利。
我国的国有资产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形成的:国家凭借权力依法取得和认定属于国家的财产;国家投入的资本金以及收益所形成的财产;国家对行政和事业单位拨入经费而形成的国有资产;国家接受各种形式的馈赠而形成的国有资产。
2.产权界定(北方工大2003年研)答:产权界定是指国家依法划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等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
中国的产权界定遵循的是“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进行,在界定过程中,既要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及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保证其他财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产权界定的主管机关为区县一级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3.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答: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和政府对行政事业资产和占有国有资产的企业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企业的经营权、行政事业单位的占有、使用权及其相关权利的法律行为。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是指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制定发布的,调整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关系,规定产权登记的内容、种类、程序、主管机关的法律责任等事项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相关试题:国有资产管理(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研)答: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有关机构对指定的或者所属的国有企业财产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管理的活动。
它具有以下特征:①实施监督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有关部门或有关机构。
②监督管理的对象是国有企业财产的经营管理活动。
③这种监督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保障国家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落实企业经营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二十四章自然资源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自然资源法答:自然资源法是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自然资源法由各种资源的法律规范所构成,主要包括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2.探矿权(南京大学1998年研)答:探矿权,是指按法定的程序取得勘查许可证,在批准的勘查区块范围内和有效期限内,对批准的矿种及其伴生、共生矿产进行勘查的权利。
依法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勘查主体为探矿权人。
3.渔业权答:渔业权,是指进行渔业生产活动所应取得的权利。
根据我国《渔业法》的规定,它主要包括养殖权、捕捞权等。
渔业权主要意味着权利人经行政许可可以进行采捕、养殖水生动植物的行为,并通过这些行为对渔获物进一步享有物的所有权。
渔业权是一种区别于一般物权的特别物权,是由渔业法予以特别规范、赋予特定名称和专门内容的资源物权。
4.资源补救制度答:资源补救制度是指自然资源法为保护自然资源而设立的,对因一定原因而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损坏或破坏,要求一定主体必须以补救、恢复自然资源为内容的义务或责任制度。
其核心内容,在于强制义务或责任主体在自然资源遭受损害时,必须以实际行动来恢复、更新、补救自然资源本身。
其意义在于以法律的强制力直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自然保护区法答:自然保护区法,是指调整人们在规定、建设、管理、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般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划定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权限,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有关活动的规范等内容。
6.资源补偿制度相关试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答:资源补偿制度是指在资源利用活动中,因合法的资源利用而对他人相应的损失应给予的补偿。
资源利用的补偿不同于民法中的违法或违约而造成的损害赔偿。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法律对森林采伐的规定。
第九章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企业(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企业是指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相结合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性活动的,具有法律主体资格的经济组织。
上述定义包括以下含义:①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②企业是由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有机结合而组成的经济组织;③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④企业是具有法律主体资格的经济组织。
2.合伙企业(华农2010年研)相关试题: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合伙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根据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担风险,共享经济收益,对合伙企业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的企业。
该类企业的财产由投资者即全体合伙人所共有,合伙企业的基础及法律表现形式是合伙协议,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出资人共同经营,其收益按出资份额或者合伙协议的约定共同分享,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合伙企业一般情况下不具备法人资格。
3.有限合伙(武汉大学2011年研)答:有限合伙制度源于英美法系,它是指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共同组成的合伙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灵活高效的作用。
中国在发展高新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急需引入类似制度。
有限合伙企业是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共同组成合伙,其中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有限合伙人以其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4.有限合伙企业(浙大2008年研)答:有限合伙企业是合伙企业的一种,是指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的合伙企业。
其合伙人的人数要求在2到50人之间,有限合伙人不得执行合伙企业事务。
5.私营企业(人大1999年研)答:私营企业是指企业的资产属于私人所有,有法定数额以上的雇工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在我国,这类企业由公民个人出资兴办并由其所有和支配,而且其生产经营方式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第十七章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证券投资基金(南开大学2003年研)答: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形式或投资组织,即通过公开发售基金份额募集基金形成独立的基金财产,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为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以资产组合方式从事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基金份额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额享有收益和承担风险。
2.证券交易所(南京大学2009年研)答:证券交易所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设立的,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
证券交易所既不直接买卖证券,也不决定证券价格,而只为买卖证券的当事人提供场所和各种必要的条件及服务。
3.证券答:证券是一个涵义很广的概念,它是用以表明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债权的凭证的统称。
证券持有人凭证券所载内容有权取得相应的权益。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证券做不同的划分,从证券的内容上证券可以分为商品证券和价值证券,价值证券又分为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
证券法上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
我国主要证券立法中证券的范围主要包括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券以及其他经国务院依法认定的证券。
4.操纵市场行为(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研)答:操纵市场行为是指以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和其他优势制造虚假的证券交易量以影响交易价格的行为。
操纵市场,是垄断行为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和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在证券市场中的特殊表现,应予限制和禁止。
5.证券交易(河北大学2014年研)答:证券交易又称证券买卖,是指已经发行的证券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有偿转让的行为。
证券交易当事人依法买卖的证券,必须是依法发行并交付的证券;法律对其转让期限有限制性规定的,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买卖;受法律禁止的人员在法定期间内不得买卖股票;公司大股东买卖股票要受到限制;证券交易须以法定的方式进行。
6.证券信息持续公开制度答:证券信息持续公开制度是证券市场公开原则的具体体现,它要求证券发行人及其他义务人在证券发行、上市时以及上市后。
第十章竞争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正当竞争(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正当竞争是指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两个以上经营者,为争取受益最大化,以其他利害关系人为对手,采用能够争取交易机会的商业策略去争取市场的行为。
正当竞争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革新、调节社会分配的功能。
2.竞争法(南航2006年研)答:竞争法是指调整在反对垄断或限制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市场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为促进和维护有效竞争,竞争法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政策目标,旨在形成有效竞争、有序竞争,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竞争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反对垄断或限制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市场监管关系,简称竞争监管关系。
3.垄断(武汉理工2005年研)答:垄断有合法与非法之分,各国立法禁止的仅仅是非法垄断。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垄断又有行为与状态两种含义。
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状态主要指经济力量高度集中,而垄断行为则要广泛的多。
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以独占或有组织联合等形式,凭借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操纵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行为。
垄断的特征包括:①形成垄断的主要方式是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②垄断形成的凭借力量是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前者形成经济性垄断,后者形成行政性垄断;③垄断限制和排除了竞争。
4.反垄断法(人大2009年研)答:反垄断法是调整在反对垄断或限制竞争过程中发生的市场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现代反垄断法产生的标志是美国1890年制定的《谢尔曼法》。
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是,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5.垄断协议(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研;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0、2007年研;中财2007年研;上交2007年研)答: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旨在排除、限制竞争或者实际上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
第四章经济法的体系一、概念题经济法体系(上财2009年研)答:经济法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
不同的经济法部门各有自己的调整对象,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关联、彼此依赖,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就纵向结构而言,经济法体系是层次分明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就横向结构而言,经济法体系是门类齐全而不是残缺不全的。
二、简答题1.经济法的体系与经济法学的体系。
相关试题:简述经济法的体系。
(山西大学2015年研)答:(1)二者的概念经济法的体系是指一国现行经济法的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的部门法体系。
经济法学的体系,是指以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与经济法体系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2)二者的联系经济法体系与经济法学体系两者是衔接和联系的。
经济法或经济法学的总论,加上由经济组织法、经济管理法与经济活动法组成的经济法体系作为分论,即构成我国经济法学的体系。
①经济法学的体系由经济法的体系决定和影响,经济法体系为经济法学体系提供客观基础与研究素材;②经济法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也会反过来指导和推动经济法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经济法学的体系为经济法体系提供主观基础与理论依据。
(3)二者的区别经济法体系不同于经济法学体系。
经济法体系的构成要素是经济法的法律规范,是由经济法的法律规范形成的若干子法律体系组成;而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
2.简述经济法立法内容上的体系构成。
答:经济法的内容,是指经济法的各种制度和规定,是为经济法所规定的人们各种行为规范。
经济法的内容依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1)以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①市场规制法,主要含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责任法;②国家投资经营法,主要含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③国家引导调控法,主要含计划法、各种经济政策法及各种调节手段运用的法律规定。
(2)按照国家调节的目标和任务所主要侧重的方面不同,经济法的立法内容包含经济运行调节法与经济结构调节法。
2018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章节试题第十六章:民事法律制度第十六章民事法律制度大纲内容(一)熟练掌握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的基本法律规则;(二)深入了解民事诉讼和仲裁的基本制度;(三)熟练掌握物权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担保的种类及相应的法律规则;(四)熟练掌握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变更、转让、终止以及合同违约责任的基本法律规则;(五)深入了解合同保全方式和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六)熟练掌握婚姻法、继承法中与银行业务相关的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制度章节试题一、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入括号内)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 )开始起算。
A.主张权利时B.提起诉讼时C.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D.侵害行为发生时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 )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A.身份B.家庭环境C.年龄、智力、精神状况D.地位3.进行夫妻财产约定,应当( )。
A.采用口头形式B.进行公证C.采用书面形式D.有第三人见证4.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
A.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B.行为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C.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D.意思表示真实5.关于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联系和区别,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被依法撤销后,其效力与无效的民事行为一样,自行为开始时无效B.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都从行为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C.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都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D.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被依法撤销后,其法律后果与无效民事行为相同6.一物一权原则的含义是( )。
A.一个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性质上相互排斥或内容上不相容的物权B.物权受法律保护C.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登记D.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7.下列选项中具有法人资格的是( )。
经济法第五版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经济法调整的主体是()。
A. 个人B. 企业C. 国家D. 个人、企业和国家2.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公平原则B. 效率原则C. 诚信原则D. 个人主义原则3.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A. 经济关系B. 政治关系C. 社会关系D. 文化关系4. 经济法的调整手段主要包括()。
A. 法律手段B. 行政手段C. 经济手段D. 所有以上5. 经济法的调整范围不包括()。
A. 市场监管B. 企业经营C. 个人消费D. 宏观调控6. 经济法的调整方式是()。
A. 强制B. 指导C. 协商D. 强制与指导相结合7. 经济法的调整目标是()。
A. 维护市场秩序B. 促进经济发展C. 保障社会公平D. 所有以上8. 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在于()。
A. 调整对象不同B. 调整手段不同C. 调整范围不同D. 所有以上9. 经济法的调整方法主要是()。
A. 法律规范B. 行政命令C. 经济激励D. 法律规范与经济激励相结合10. 经济法的调整效果主要体现在()。
A. 法律效果B. 经济效果C. 社会效果D. 所有以上答案:1-5 D D A C C 6-10 D D D D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经济法的调整内容主要包括()。
A. 市场竞争法B. 企业法C. 税法D. 劳动法2. 经济法的调整手段包括()。
A. 法律手段B. 经济手段C. 行政手段D. 社会手段3. 经济法的调整原则包括()。
A. 公平原则B. 效率原则C. 诚信原则D. 竞争原则4. 经济法的调整方式包括()。
A. 强制B. 指导C. 协商D. 调解5. 经济法的调整目标包括()。
A. 维护市场秩序B. 促进经济发展C. 保障社会公平D. 保护消费者权益答案:1 ABC 2 ABC 3 ABC 4 ABCD 5 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选题1、不可以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机关()。
A.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B.市辖区的人民政府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D.国务院正确答案:B解析: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融监管的对象是金融市场的各类主体及其金融活动B.金融监管的法律依据是宪法C.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风险/确保金融安全D.金融监管的主管机构是国家金融监管当局正确答案:B解析:金融监管的法律依据是金融法律规范。
3、关于证券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证券具有不同的风险B.同一种证券不同等份所标明的金额不等C.投资权利证书是投资者一定权利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D.投资权利证书的可转让是证券生命力的体现正确答案:B解析:同一种证券各个等份所标明的金额是相等的4、不属于保险的特征是()。
A.分散责任B.是对危险的保障C.保险仅仅需要当事人D.必须有明确的当事人和关系人正确答案:C解析:保险的特征有:.是对危险的保障/分散责任/必须有明确的当事人和关系人。
5、市场参与者不包括()。
A.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B.监管机构C.提供交易产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D.各类市场的投资人正确答案:B解析:市场参与者包括:提供交易产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各类市场的投资人二、多选题1、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律责任包括()。
A.商事责任B.民事责任C.行政责任D.刑事责任正确答案:B、C、D解析: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2、市场监管法的原则包括()。
A.公正监管B.审慎监管C.有效监管D.协调监管正确答案:A、B、C、D3、我国商业银行有()。
A.外商投资的银行B.国有控股商业银行C.股份制商业银行D.城市与农村的合作银行正确答案:A、B、C、D4、证券监管的基本原则包括()。
A.证券活动依法进行的原则B.自律管理为主原则C.公开/公平/公正原则D.政府集中管理原则正确答案:A、C解析:B、政府集中监管和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D、政府集中监管和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5、保险监管具有必要性的原因有()。
2023年-2024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单选题(共45题)1、银监会的英文缩写是( )。
A.CSRCB.CBRCC.CIRCD.PBC【答案】 B2、根据检查的目的、范围和重点,现场检查分为()。
A.常规全面检查和特殊全面检查B.常规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C.专项检查和重点检查D.特殊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答案】 B3、在同一标的物之上不能同时存在两个以上内容不相容的物权属于物权的()法律特征。
A.追及效力B.优先效力C.妨害排除效力D.排他效力【答案】 D4、下列关于直接融资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直接融资是指政府、企业等货币资金需求者直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形式,从机构、个人等货币资金投资者手中融人所需资金B.直接融资中投资者和融资者都了解对方身份C.金融机构起“牵线搭桥”的作用D.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的参与【答案】 D5、内部控制应当与管理模式、业务规模、产品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程度相适应.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这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原则。
A.全覆盖B.制衡性C.审慎性D.相匹配【答案】 D6、我国《票据法》包括()A.商业票据和银行票据的统称B.汇票. 本票. 支票C.汇票. 股票. 支票D.本票. 支票. 央行票据【答案】 B7、下列关于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固定资严贷款通常是短期贷款B.商业银行不得使用同业拆借资金发放固定资产贷款C.基本建设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都属于固定资产贷款D.固定资产贷款是用于借款人新建、扩建、改造、购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答案】 A8、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下列关于合同的规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B.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C.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D.当事人不能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答案】 D9、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下面哪种规范性文件规定?()A.法律B.法律. 行政法规C.法律. 法规D.法律. 法规和规章【答案】 A10、按照保险对象的不同,保险可以分为()。
第十六章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银行业监管(南开大学2006年研)答:银行业监管可从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①从狭义上讲,银行业监管,是指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总称。
②从广义上讲,银行业监管,不仅包括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或他律监管,也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或自律监管。
2.审慎监管原则(南京大学2008年研)相关试题:审慎监管(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研)答:审慎监管原则,是指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以认真谨慎的态度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等方面制定标准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审慎监管原则是各国银行业监管实践的通行原则,是巴塞尔委员会于1997年发布的《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的一项核心原则。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及其他有关银行业监管法规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惯例和《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的基本精神,确立了银行业审慎监管的原则,以促使我国银行业监管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银行业的审慎监管通过两方面内容实现:①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执行监管当局制定的审慎经营规则,加强内部风险管理;②通过监管当局检查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慎评估并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控制。
3.中国银监会(南开大学2004年研)答:中国银监会,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国务院的授权,统一监督管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专门的银行业监管机构。
4.商业银行的接管制度(武汉大学2006年研)答:商业银行的接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恢复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的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能力所采取的措施。
接管的前提是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利益。
目的是对被接管的商业银行采取必要措施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能力。
接管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并组织执行。
被接管的商业银行法人资格继续存在,其债权债务不因接管而变化。
接管自接管决定实施之日起开始。
接管期满,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决定延期,但接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5.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监管答: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有效的银行内控机制对于防范日益增长的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6.并表监管答:并表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整个银行集团,包括其境内外所有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所有业务和风险,进行全面监督管理。
并表监管在对跨国银行的监管中具有特殊意义,它是实现跨国银行有效监管的基石,是跨国银行监管诸原则中最为核心的一项基础原则。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新的银行监管体制。
(北大2004年研)答:银行业监管体制,是指国家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划分方式和组织制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关共同监管;二是设立专门的银行业监管机构。
我国采用的是上述第二种监管模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专门的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法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同时,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分别对全国证券市场和全国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
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包括中央银行的监管和专门的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
(1)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人民币流通,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监督管理黄金市场,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等。
(2)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工作。
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的规定。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对经其批准在境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在境外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2.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措施的主要内容。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简称《银行业监管法》)于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2月1日起实施。
《银行业监管法》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关于银行业监督管理的专门法律。
它的颁布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适应了我国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需要,使我国金融法制建设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对于加强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必须合法、及时、有效地对银行业进行监督。
其监管措施包括:(1)形式审查措施。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经营管理资料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2)现场检查措施。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审慎监管的要求,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现场检查: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询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有关检查事项作出说明;查阅、复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资料予以封存;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业务数据的系统。
进行现场检查,应当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
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和检查通知书;检查人员少于两人或者未出示合法证件和检查通知书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权拒绝检查。
(3)必要时的谈话及要求重大事项说明权。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可以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谈话,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就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作出说明。
(4)责令信息披露权。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责令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如实向社会公众披露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变更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等信息。
(5)对审慎经营的监管。
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行为严重危及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损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区别情形,采取下列措施: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限制资产转让;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
(6)对金融机构的接管及重组权。
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对该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接管和机构重组依照有关法律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7)撤销权。
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金融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予以撤销。
(8)对相关人员账户的查询及冻结。
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查询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对涉嫌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
3.简述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监管制度。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1)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监管制度是指银行业监督机构为履行监督职责而能够依法采取的持续性监督的手段和方法组成的制度。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必须合法、公正、公开、有序地进行,实施监督管理措施是监管机构履行监管职责,实现持续有效监管的具体表现。
①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第四节“持续性银行监管的安排”的第三部分“持续进行的银行监管手段”中对银行持续性监管的基本方式、措施及其要求进行了专门规定,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银行监管体系应包括某种形式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银行监管者必须与银行管理层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全面了解该机构的经营情况;银行监管者必须具备在单一和并表基础上收集、审查和分析各家银行的审计报告和统计报表的手段;银行监管者必须有能力通过现场检查或利用外部审计师对监管信息进行核实;银行监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监管者应有能力对银行组织实施并表监管。
②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章专章规定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其内容借鉴了《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的规定,并有所扩大和丰富。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确定的监管手段或监管措施包括两类:一是进行持续性监管的手段,包括非现场监管、现场监管、并表监管、强制性信息披露;二是处置措施,包括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予以制裁,接管、重组或撤销银行业金融机构,查询账户、冻结违法资金等。
以下对这些手段逐一进行简要阐述。
(2)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性监管的手段①非现场监管。
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是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机构进行有效持续监管的两种主要手段。
非现场监管是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的各种经营管理和财务数据、报表和报告,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就银行的经营状况、风险管理状况和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