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222.57 KB
- 文档页数: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工学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之成为应用型人才。
下面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为例,详细介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方面,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学注重基础学科教学,提供一系列核心课程。
此外,还添加一些应用技术、实用技能的课程,如工程实践、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
另一方面,高校积极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环境。
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验楼、实验室,购买各种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际操作、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高校也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并进行实践操作,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模式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符合实际需求。
其次,该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适应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
再次,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该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模式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同时,该模式也为我国的工程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因此,应积极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
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作为当今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式,已经在一些高校得到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探讨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探索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的内涵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是一种立足于产业发展需求,注重专业能力及素质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具体来说,工学结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操作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双元育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的内涵是一个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育人理念,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 教学环节的创新在实施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时,教学环节的创新是关键。
教师需要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引入更多的实践案例和工程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并通过实践操作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学校需要加大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打造一批符合产业需求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在实践基地中进行实地操作和项目实践,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3. 课程体系的优化对于课程体系的优化也是实施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校需要重新规划和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对实践课程和工程实践项目的设置,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工学结合与双元育人模式的实践需要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只有真正了解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杨德永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9期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尤其在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更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担,关系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我校早已进行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第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学校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要完成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走工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必将使职业学校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跟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紧密结合企业用人的需要,加强市场调查与需求预测,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际,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联合培养方案、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提升、社会服务与就业保障以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和意义。
1. 联合培养方案联合培养方案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
联合培养方案可以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
同时,通过与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合作,及时调整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与行业发展的同步。
2. 行业标准融入课程行业标准对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行业需求,课程设置应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
通过与行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相符。
同时,为了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应建立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3.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为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实习基地应具备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科研创新和生产服务等功能,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4. 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保障。
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此外,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和行业资深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我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进行多年,获得社会、企业、学生、家长、同行院校的认可和关注。
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对“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过程中碰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实践和深层次反思。
本文对学生在参加“工学结合”期间和以后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挖掘根本原因,寻求解决办法,不断改进“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提高。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1 什么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这种办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
2 实行“工学结合”后学生表现的新特点2.1 创新创业意识增强近几年我院最早试点实施“工学结合”的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意意识不断提升,学院在校内为学生提供的创业平台(创业街),营销、旅游专业学生的参与性比较高,在7家创业店中,有5家是营销、旅游专业的学生在经营,参与校外的技能大赛,创意创业大赛参赛人数和获奖人数比例也较高,同时对毕业生就业调研了解,营销、旅游专业的学生创业人数明显增加,并且有学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成为就业成功典型。
2.2 沟通的主动性强班主任、辅导员、相关教师反映,进行工学结合的学生主动与老师沟通明显加强,聊的话题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比较多的是社会情况,就业情况,企业情况,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具有一定是广度和深度,令人惊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实践与思考摘要: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不同于传统实习、打工、勤工助学,也不同于社会实践。
通过工学结合的初步实践,笔者体会到工学结合是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好事,不过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的现实问题,诸如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主动性不强、学生与学生家长理解不够等,在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后,笔者认为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努力,工学结合这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践难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89-011 对工学结合的理解什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
2 工学结合的初步实践在认真组织学习了16号文件和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之后,我们经济贸易系以市场营销专业为试点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活动。
2.1 活动实施过程2.1.1 准备阶段(1)组织调研:组织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走访了淮安市区的多家商业零售企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用人需求。
(2)签订协议:与淮安多家公司达成共识,签订工学结合协议。
(3)制定方案:为保障工学结合预期目标的实现,我们成立了由系领导、企业相关人员、专业带头人和教师组成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并由该小组研究制定工学结合实施方案。
(4)发动动员:面向全系学生召开了工学结合动员大会,并通过发放《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征得学生家长的同意和支持。
浅谈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工学结合一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理念,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本文主要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完善办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理念,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各级政府部门在对待“工学结合”的观念意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参与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宏观的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2、工学结合缺乏足够的政策法规和资金支持。
3、需要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实践研究。
因为这些研究成果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有助于科学、正确地解决模式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的组合仅停留在学校层面,造成课程内容、知识的编排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再加之没有较权威的组织机构审核,会产生课程涉及的知识应用性和针对性过强,发展性和科学性减弱,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机构的建立多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主要是学校和企业人员的参与,由两者共同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尚缺乏高一级部门的指导和规划、审核,难以使“工学结合”形成规模。
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方参与,成立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组织机构,要推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对“工学结合”的观念意识,加强“工学结合”的参与力度,发挥宏观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的作用,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制定配套优惠措施,健全激励机制,在税收等政策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学,为校企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它将工学和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工学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程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工程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程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这种积累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就业,更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实践经验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课程设置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非常重要。
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开设与实际需求相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教学方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
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2008年第4期“第29卷总530期职业技术教育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No.4,2008V01.29GeneralNo.530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何向荣(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摘要:Igl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浙‘Lr_.-r贸职院发挥校企联合改制的独特优势,以项目课程开发和生产性实亩II结合为核心,探索和实施了“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推行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改革及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并通过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三证贯通。
关键词: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08)04—0035_03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和生产性实训结合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但这种人才并非只是懂技能、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而应当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指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科学的创新精神是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必须要掌握某一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实践技能和必要的技术知识;并要求具备一定的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转变的岗位迁移能力。
显然,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要求。
高职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必须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5匀z,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进行以任务导向、生产性实训为基础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
经过三年努力,初步探索和实践了以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顶岗工作经历证书“三证贯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以通过x,-t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为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项目课程开发贯穿了“三真”原则,即根据真实生产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以真实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结构分析,以真实生产要求进行课程内容分析。
从真实生产中提炼工作项目是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在真实场景下开展生产性实训则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
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生产性实训的有机结合,是学院“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二、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推动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为推行生产性实收稿日期:2007—12一17作者简介:何向荣(1955一),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35训奠定了坚实基础’浙江工贸职院的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主要包含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学院与主办单位杭钢集团的合作。
杭钢集团不仅是学院的主办方,以资产为纽带为学院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合作方,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共同进行材料成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T程技术等冶金类相关专业建设,并开展订单培养、在职培训。
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等。
第二种类型是学院投资或控股的经济实体。
目前,学院拥有下属经济实体17个,涉及技术应用、人才服务、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推广等多种产业。
产业实体总用房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员工总计近1000人,累计年产值超4亿元。
这些院属产业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印刷技术、眼视光技术、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多个相关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供条件.促进专业群建设。
第三种类型是学院以场地、设备、技术等优势资源吸引企业人校。
如吸引天一角酒店、华鸿和康恒两家汽车4S店等当地知名企业,作为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开放模式则是指以需求为链接机制,根据专业特点、企业需求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如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目前每个专业都与当地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把奥康集团、康奈集团等作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目前。
学院正在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学院与海外上市公司中国瑞立集团合作成立瑞立机电学院,共同实施机电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
(二)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推进了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项目课程、生产性实训都是对传统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的“颠覆”。
随着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的推进,带动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做合一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校企合作要向校企深度融合迈进,使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包括校企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决定专业开发与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校企合作实施教学、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课堂与生产场所一体化、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其次,要形成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每个项目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完成某个项目(产品)为任务,辅之以必要的知识。
以_丁作任务为中一Ii,,许多项目课程教学实施安排在校内和校外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
最后,教学模式要实现产教结合。
由于所有的项目都来自于企业真实的生产一线,生产的是真实的产36品(或服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实践技能,因此建立“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教学的保障。
学院一方面要求现有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为此学院制定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实践考核条例》,教师每年必须有二个月时间下企业实践;两年内所有专业教师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聘请了115名来自企业一线的能丁巧匠从事教学,建立“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正通过温州市劳动局聘请温州首届100名“名师名家”作为各专业的兼职教师。
学院制定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外聘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的暂行管理办法》,提高外聘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等兼i/n,教师的待遇。
三、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项目课程教学主要同绕T作任务完成的过程来展开,关注的是“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囚此完全不同于以知识顺序为教学逻辑主线的系统知识教学。
项目课程教学主要有四个步骤:一是描述工作任务。
包括该工作任务在工作体系中的功能、地位;工作任务完成后x.-l产品的规格要求;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设备、工具、材料等条件。
通过描述工作任务,既要使学生把意识聚焦到工作任务上,又要以此为契机,把学生逐步导向工作体系。
二是教师演示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即南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现场演示产品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同日,-l-围绕丁作任务的完成阐述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
三是学生动手制作,由学生自己制作产品,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讨论。
也可以向老师询问,最终完成某个产品的制作。
四是师生总结与评价。
x,-J学生完成的产品,由学生从外观、产品制作水平、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比较,由学生共同找出各自的优缺点,然后由教师点评。
四个步骤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思想,以职业能力定义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经过该项目学习后最终要达到的能力状态,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的理想途径。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其自身的内容、功能和特点,高职人文教育的特点强调专业渗透和实践体验。
“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让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掌握高技能,熟悉社会,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创新精神”。
适应职、世要求应当成为高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本源,而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是直接体验职业生活的过程,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以《模拟电子器件与应用》课程项目教学——“声控延时节能灯制作”为例.要求学生会制作、调试声控节能灯电路。
其。
r作任务包括读懂电路图、器件插装、线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撰写项目报告。
通过亲手制作,学生掌握了声控延时节能灯的基本技能,知道了如果出现虚焊造成的后果,培养了学生职业责任意识;通过制作过程和最后研讨,探讨怎样改进制作工艺和选取材料,才能使声控延时节能灯更节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三证贯通”学生通Et校内外的系统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毕业的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纳入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之中,通过技能训练。
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核,合格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使其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资格;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带酬顶岗实习,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后,经过学院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
由校企联合颁发顶岗工作经历证书,证明其具有某一职业(岗位)的实践丁作经验,提高了其就业能力。
学院通过推行以任务导向、生产性实训为基础的项目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就业率达到了100%。
总之,把开展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作为学生学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通过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了解企业、了解社会.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1】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136号.【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R1.陈至立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5】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R】.【6】6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IOA).【7】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8】秦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