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最新北师大2017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06比身高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1.6《比身高》-北师大版1、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以下几个知识点:1.学习身高、高度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身高的测量。
2.学习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推理能力。
2、教学重点1.了解身高、高度的概念及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身高。
2.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身高的测量。
2.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4、教学过程4.1、导入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同时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讲解第一步,讲解身高、高度的概念,并演示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身高的测量。
第二步,引入比的概念,通过举例和图片让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4.3、练习第一步,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身高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第二步,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4、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且提出今后学习的方向。
5、教学方式1.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知识点。
2.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课堂更生动有趣。
3.实践:通过身高的测量和运用比的概念让学生得以实践和巩固。
4.总结:在巩固学习后,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能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和提问的方式来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
7、课外拓展1.让学生到户外测量一些高度,如灯柱、电线杆、路灯杆等。
2.让学生计算自己与亲友身高的比例,并填写表格进行比较。
8、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了解身高、高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刻度尺进行身高的测量。
同时,通过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观察、表达和推理能力。
但是,课程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的练习不是很充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案标题: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6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理解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测量方法2. 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3. 比较身高的大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身高的测量方法和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比较身高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身高的测量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身高的测量方法以图片或实物展示身高尺,让学生了解身高的测量工具。
讲解身高的测量方法:站在身高尺前,脚跟并拢,脚跟、臀部、肩部和头顶紧贴身高尺,读取身高数据。
(2)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身高数据?讲解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厘米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3)比较身高的大小提问: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讲解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将两个人的身高数据相减,若结果为正数,则前者比后者高;若结果为负数,则前者比后者矮;若结果为零,则两者身高相等。
3. 实践操作(1)分组测量身高学生分组,互相测量身高,并记录数据。
(2)比较身高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大小,并记录比较结果。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身高的测量方法、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和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
(2)拓展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较身高?学生分享其他比较身高的方法,如目测、比较影子等。
五、作业布置1. 家长协助,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记录数据。
2. 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家庭成员的身高大小,并记录比较结果。
六、板书设计1.6 比身高1. 身高的测量方法2. 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3. 比较身高的大小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身高的测量方法和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学会了比较身高的大小。
比身高(教案)知识点本节课主要涉及到以下数学知识点:•图形比较•数学比较•单位换算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应该能够:•利用图形比较身高大小•利用数学知识比较身高大小•掌握单位换算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图形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利用数学知识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在图形和数字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学生需要换算不同的单位导入环节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比身高”,并与学生谈论身高与道德品质的关系2.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张身高单位表示的图片,并让学生谈论一下不同的身高单位表示方法讲授主题1.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一组身高图形,让学生以图形比较法比较及排序2.老师给出一个列表,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比较及排序3.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比如将“米”转换成“厘米”等。
练习与训练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练习中既有图形比较,也有数学比较,还有换算练习。
2.老师通过口头问答和写板书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和回顾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总结归纳1.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图形比较、数学比较以及单位换算,掌握了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
2.学生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比如在选购衣服、选择电器等方面。
3.学生需要通过多次练习和训练,不断提高其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作业布置1.学生需要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学生需要将家庭成员的身高进行比较,并在班级分享比较结果。
1.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的内容主要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计量单位,以及比较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长度和质量的基本单位,学会用这些单位来测量和比较物体的大小和重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四年级下册的《比身高》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长度和质量的基本概念,对长度和质量的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他们可能对如何准确测量和比较身高和体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他们熟练运用测量工具,并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度和质量的单位来测量身高和体重,掌握比较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掌握比较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测量和比较身高和体重,理解身高和体重的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测量工具和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引入身高和体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身高和体重的计量单位,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身高和体重。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身高和体重,并记录数据。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比较身高和体重,分享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比身高_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一单元——比身高。
该单元主要围绕比的概念,介绍了等分线的概念,初步学习了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通过实际测量身高练习比的概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比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关系;2.能够使用竖式进行数的比较;3.能够掌握常用的比的表示方法;4.能够准确使用等分线。
教学重难点1.掌握比的概念和大小关系;2.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3.掌握等分线的使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不同身高的学生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身高差异性,并找出其规律,导入比的概念。
2.以柿子作为例子,通过比较两个柿子的大小关系,引入比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的概念。
讲解新知1.通过数字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比较,并教授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比的大小关系。
2.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等分线,让学生了解等分线的作用,掌握等分线的方法。
拓展练习1.通过对学生进行自我测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示方法。
2.通过给学生数值,让学生使用竖式比较大小,巩固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
课堂小结1.通过展示比的相关图形,帮助学生总结比的概念和大小关系,并强调竖式比较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提出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等分线的使用方法。
教学评价1.通过对学生的出示不同身高和体型的图片,判断出身高差异性,并找出其规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2.通过竖式比较游戏和自我测量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以及比的表示方法;3.通过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等分线的使用方法。
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风格;2.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在课堂中增强学习的交流氛围;3.要灵活运用游戏和其他趣味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13-14《比身高》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比身高》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里面的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进退位加减法,小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及意义,后续要学习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以及小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及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便于学生探索计算方法,教材设计了以长颈鹿一家比身高的主题情境,依托这个主情境教材选取了一组一位小数的数据设计了三个问题串:第一个问题是探索小数进位加法的算法;第二个问题是探索小数退位减法的算法;第三个问题是解决小数末尾补“0“的退位减法。
三个问题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小数的意义探索算法。
教学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后面补“0”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学生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有了基于元角分的小数加减法基础,同时前面已经有了小数意义更进一步的认识,具备计算小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探索本节课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的难点是在计算数位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时,灵活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末尾后面补“0” 后再进行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片、彩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钉钉直播软件、班级优化大师、希沃白板 5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希沃白板 5 课件与丁丁直播直播界面出示小数2.4,这个小数可以表示什么意思?生1:2 个一,4 个0.1。
生2 :24 个0.1。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主要让学生通过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身高单位的认识、身高的测量方法、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比较等。
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身高数据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高认知,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身高的经验。
但学生在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比较方面还较薄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身高单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身高单位的认识和测量方法,能正确测量和记录身高数据。
2.培养学生对身高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比较方法,以及身高单位的换算。
2.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身高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身高数据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身高测量和数据整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身高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测量工具,如尺子、测量仪器等。
2.准备身高数据素材,如学生身高数据、名人身高数据等。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身高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高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如何测量身高呢?”2.呈现(5分钟)介绍身高单位,如厘米、米等,让学生认识并掌握身高单位的换算。
呈现身高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身高。
《比身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的《比身高》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的高度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第46页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包括了身高数据的收集、身高比较的方法以及应用。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直尺测量身高,如何记录身高数据,并运用比较符号进行身高大小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使用直尺准确测量身高。
2. 学会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身高数据的收集和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直尺:用于测量身高。
2. 身高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的身高数据。
3. 比较符号卡片:用于教学比较符号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们站成一排,用自己的身高和旁边的同学比较,感受身高的大小。
2. 讲解教材内容:通过身高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比较符号的使用。
3. 课堂互动:学生们两两一组,互相测量身高,并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
4. 例题讲解:给出身高数据,让学生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身高数据的收集和比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比较大于号(>)小于号(<)直尺测量比较符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直尺测量自己和家人的身高,并使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
答案:略2. 作业题目:小明身高140cm,小红身高135cm,请用比较符号表示他们的身高大小。
答案:小明 > 小红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了身高比较的方法,但部分学生在使用比较符号时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比较符号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用身高比较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选择合适的衣服尺码等。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身高数据的收集、身高数据的处理、身高的比较和身高的平均数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身高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身高比较的意义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对于身高这个概念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身高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以及身高比较的规则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身高数据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能够理解身高比较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掌握身高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从身高数据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身高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理解身高比较的意义和作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于身高比较的规则和意义有深入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究身高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等,展示身高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身高数据的处理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身高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2.身高数据的收集:让学生分组合作,从实际情况出发,收集身高数据。
3.身高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制作身高条形图等。
4.身高比较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身高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身高比较的规则和意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6《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6《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单元第六课《比身高》。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比身高的概念,学习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并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知道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身高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比身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知道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身高尺、图片2. 学具:笔记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大家展示一些身高不同的图片,请大家观察并说出他们的身高差异。
2. 讲解比身高的概念:通过身高尺,我会向大家解释比身高的概念,告诉大家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大家出一道例题,请大家思考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并请大家演示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请大家分组合作,用身高尺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5. 解决问题:我会给大家出一道实际问题,请大家运用比身高的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比身高的概念2. 比较两个人的身高3. 实际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 题目:比较下列两个人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a) 张华和和李明的身高比较b) 王气和和小明的身高比较2. 答案:a) 张华比李明高b) 王气和和小明一样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但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同学在比较身高时,还是有点模糊,需要在课后多加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大家可以尝试比较更多人的身高,甚至可以尝试用其他单位来比较身高,如厘米、米等。
这就是我对于《比身高》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身高的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比身高》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理解身高的比较方法,学会使用语言和符号表达身高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和观察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大量身高比较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身高比较的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高认知,他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较身高的情况,对身高比较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他们还没有正式学习过身高比较的方法,对于如何准确、规范地进行身高比较还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语言和符号表达身高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语言和符号表达身高的大小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规范地进行身高比较,培养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身高尺、实物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名学生的身高,引发学生对身高比较的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分小组讨论身高比较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身高比较的方法,并让学生用语言和符号表达身高的大小关系。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身高测量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帮助学生准确、规范地进行身高比较。
4.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比较游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身高比较的方法和符号表达。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XX老师,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这一课题。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利用小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身高问题。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比身高》这一课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身高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小数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们是怎样描述身高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身高的描述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身高。
2. 自主探究(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身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测量身高,并用小数表示,然后进行大小比较。
(3)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即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数就大;十分位上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数就大。
1.6 《比身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比身高》一课。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以及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让孩子们比较自己和同学的身高,从而引出比较两个数大小的问题。
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操作,让他们自己发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接着,我会给出一些例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并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我会组织一些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简洁明了的符号和语言,将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呈现出来,让孩子们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比较两个数大小的题目,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给出详细的答案,以便孩子们能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会鼓励学生们思考比较两个数大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他们还能够发现哪些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新方法。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行发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是一个难点,因为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将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以及如何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部分,需要我精心设计题目,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两个数大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发现新的比较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高认知,生活中也经常会进行身高的比较。
但是,对于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以及如何解决与身高相关的实际问题,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身高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身高比较的方法,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身高尺、玩具人偶、卡片等。
2.学具:身高尺、作业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玩具人偶,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人偶的身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身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身高尺,讲解比较身高的方法,并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并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利用身高尺进行身高比较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给予鼓励。
4.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身高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6 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6 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6节《比身高》。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比”字进行身高比较,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比”字进行身高比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比”字进行身高比较。
难点:学生能够将身高比较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身高尺、图片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不同身高的人物,引导学生关注身高这一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身高比较的方法(10分钟)提问:“你们认为怎么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比较身高的方法。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身高尺,利用身高尺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记录比较结果。
4. 交流讨论(10分钟)5. 练习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身高比较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的比较1. 方法:用“比”字进行比较2. 运用:实际生活中的身高比较七、作业设计人物1:小明 140cm人物2:小红 135cm人物3:小刚 145cm2. 答案:小明>小红小刚>小明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课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身高比较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身高比较,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比较物品或人物的其他特征呢?例如:体重、年龄、速度等。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1)》教案设计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1)》教案设计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本节课内容时,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本节课通过长颈鹿家族比身高的情境,引入小数的加减法。
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上课的开始,首先进行了整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复习,并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从哪一位开始计算?”“相加满十或不够减时怎么办?”通过复习,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引导。
当学生在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
在学生汇报时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只要小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
师: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问题1:鹿妈妈高多少米?问题2:小黑高多少米?问题3: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3.解决问题。
(1)探究小数进位加的算法,解决问题1。
①选择条件,列出算式。
师:根据题意你能选择合适的条件列出算式吗?(2.4+1.7)②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③汇报计算过程。
预设方法1: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24个0.1加17个0.1是41个0.1,也就是4.1。
方法2:利用直观图计算。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2.4+1.7=4.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能准确地测量并记录身高数据。
2. 使学生能够比较身高的大小,理解并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测量方法2. 身高数据的记录与比较3. 比较身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能准确地测量并记录身高数据,比较身高的大小。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和同学们的身高差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比身高。
2. 讲解身高的测量方法(1)介绍测量工具:身高尺、直尺、卷尺等。
(2)讲解测量方法:被测者站立在平坦的地面上,脚跟并拢,脚尖分开,两眼平视前方,头部保持正直,测量者站在被测者的一侧,用身高尺或直尺紧贴被测者的头顶,记录下身高数据。
(3)示范测量过程,并强调注意事项:测量时要保持身体直立,不能低头或仰头;测量工具要紧贴被测者的头顶和脚跟。
3. 学生分组测量身高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测量过程正确、数据准确。
4. 记录与比较身高数据(1)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比较身高的大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例如:A同学的身高比B同学高,C同学的身高比D同学矮等。
5. 拓展与应用(1)讨论身高的影响因素,如遗传、营养、锻炼等。
(2)探讨身高的实际应用,如挑选衣物、参加比赛等。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身高的测量方法和比较身高的数学思想。
(2)布置作业:测量家人的身高,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身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测量和比较身高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身高的测量方法,学会了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培养了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身高》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项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和比较身高的活动,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下面是一份关于这个教学内容的教案,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身高是长度的一种,能够用长度单位来表示和比较身高。
2. 让学生掌握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软尺等)来测量身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
3. 身高的比较和排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身高的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使用。
2. 教学难点:身高的比较和排序。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尺子、软尺等测量工具。
2. 教学材料:身高测量记录表、身高比较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讨论身高的概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向学生讲解如何使用尺子、软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身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身高的测量活动,并记录测量结果。
4. 讲解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向学生讲解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的使用方法,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 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使用适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身高。
6. 讲解身高的比较和排序:向学生讲解如何比较和排序身高。
7. 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排序的活动。
8. 总结和反思: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用测量工具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使用适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身高。
3. 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排序的活动。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作业批改,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使用和身高的比较排序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