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宏观调控的机制框架与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72.20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探讨构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战略,必须结合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战略主体定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入地和谐、生态友好和持续发展。
要在充分尊重我国土地资源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改革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增强土地资源的可更新能力和使用效率,以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协调发展。
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各项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战略重点(一)耕地保护战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为避免耕地减少,粮食需求过多依赖国际市场,首先,要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可耕地面积,即由保护粮食产量变为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由保护耕地面积变为保护可耕地面积;其次,耕地的种植结构调整以不破坏耕作层为前提,更不能搞非农业建设,以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
第三,把土地整理逐步作为未来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
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其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缓解各业用地矛盾,促进各业的发展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要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制度,按建设项目考核实现占补平衡,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数量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耕地面积。
要根据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要求,建立粮食安全和耕地数量预警系统,需要对国内和国外的粮食生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可以及时按国际粮食生产状况调整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安全。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探索出一套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管理新模式。
无论是对存量用地,还是新增建设用地,都要节约和集约使用。
具体应当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合理调整行政区划,适当扩大行政区域规模。
试析土地宏观调控体系的制度缺陷、产生原因、可能后果(下)(一)(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分权财政体制改革中土地事权和土地财权、审批权不对称,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
人民的生存权和社会的发展权在地方,而作为生存发展载体的基本生产要素土地的审批权和土地收益分配权却集中在中央。
有权的部门不管地方民生,管民生的地方没有土地权。
经济博弈背后掩藏的是政治博弈,这种博弈框架由于不可能实现帕雷托最优,甚至改善,而只能演生为猫捉老鼠的零和游戏。
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市场主体,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位置悬殊太多,所受到的矛盾制约差异很大,所得到的利益激励完全不同,因此,不同的理性必然引致对同一土地经济现象产生不同的实证分析,甚至引致毫无重叠共识的对立判断,从而提出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制度假定,甚至设计出南辕北辙的制度需求。
当然,在这种经济社会转型的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激励和约束的环境条件下,如果转型政治体制能够提供各种利益博弈的平台,并能够确保通过各种利益的博弈产生对制度形成的激励和约束,或者能够提供社会先行自发演生制度,然后由中央政府认可的制度创新的路径安排,那应该说可以达成各个利益集团对制度的重叠共识,并产生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供给。
但是,问题正在于集权政治体制既没有社会自发演生制度的政治许可,也没有组织利益集团对制度进行利益博弈的体制安排。
土地制度的根本问题是产权的公有、国有或私有的所有制安排,属于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
因此,首先,一般来讲,集权政治体制总是选择土地制度创新中央集权的原则。
即完全由中央政府部门垄断制度创新并供给制度的路径,而不会准许将土地制度设计的大权旁落地方,以避免引致土地制度为地方服务。
其次,大体讲,在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和转型经济社会权力、权利条件约束下,中央政府土地制度的供给必然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中央政府的权利租金三个原则的激励和约束,而不会主要考虑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制度需求。
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宏观调控,针对局部地区出现的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市场结构不尽合理、价格增长过快等现象,将土地政策上升到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全面开展了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不仅对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以及经济过热起到了显著作用,也带来了土地市场的重大变化。
一、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1.避免土地市场反弹土地市场反弹压力大,必须收紧“地根”,严防建设占地盲目扩大出现反弹。
通过开展土地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已有效地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盲目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势头,但反弹压力较大;划拨用地范围过宽;建设用地未批先建;“招拍挂”供地比例偏低;集体土地使用权私下交易等等。
一些地方继续以占用土地为代价搞建设的冲动仍然强烈,部分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城乡发展规划对土地仍然宽打阔用,房地产用地结构不合理,闲置土地分布散乱、债权债务关系比较复杂、开发整理成本高。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严格土地的供给和交易方式,加强土地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才能够使土地市场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推动宏观经济的发展。
2.完善土地供应结构土地供应政策应向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倾斜,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长期以来,在土地供应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非住宅房地产用地和高档房地产供地较多,中低价位普通住房供地偏少。
因此,必须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供应结构。
3.优化土地供应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和地区都采取了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土地交易公开化程度高。
但是土地虽已实现了商品化,却并未完全走上市场化的轨道。
市场上土地出让方式仍然新旧并存,甚至有的城市仅在市区实行土地拍卖,其他土地的出让方式仍然是采取协议出让这种旧的方式。
国家应该通过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明确不同类型土地采用不同类型的土地供应方式,一部分土地的价格要严格控制在政府的限价范围内,另一部分土地应该把价格放开,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土地价值。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土地宏观调控战略框架设计研究作者:程子腾高峰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06期摘要:土地宏观调控作为政府调控土地资源配置、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市场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诠释土地宏观调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内涵,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土地宏观调控战略框架,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如何对土地宏观调控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满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大局。
关键词:供给侧;土地宏观调控;战略;设计一、引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供给有效性,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在面临高产能、高库存、高杠杆、高成本等存量矛盾的情况下,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不仅是从要素领域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相关内容的延伸和聚焦,还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之举。
对于土地宏观调控来说,发挥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注重提升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和实施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宏观调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内涵土地宏观调控实质上就是国家以土地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措施和政策,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环节。
土地宏观调控集中体现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国家意志,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对土地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统筹优化,从而实现社会各方利益在空间上的集合和再分配,实现土地、资本、劳动、技术创新等要素的优化整合,实现公平基础上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以配合国家的
宏观调控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国家财富,它的参与对于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引导和控制经济发展。
国家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土地的使用范围和用途。
这样可以有效地调控土地供需关系,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还可以通过土地出让和土地收购等方式实现
对经济的调控。
国家可以通过土地出让政策,引导和控制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发展。
例如,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适当限制土地供应,以避免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通过土地出让政策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还可以通过土地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
国家
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差别化的土地税收政策,用以调控土地的供求和价格,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同时,土地税收政策也可以被用来调节土地的使用效率,鼓励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综上所述,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在国家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
的作用。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可以引导和控制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
因此,建立健全的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差异分析及建议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差异分析及建议摘要:正确理解微观土地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是合理制定土地政策和有效效劳宏观调控的根底。
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分析了土地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差异,研究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其特定时期的特定内涵和目标,而作为微观市场规制的土地政策有着与宏观调控不同的内涵和目标,并从二者的差异提出在宏观调控下制定土地政策应把握的原那么。
关键词: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规制;房地产;差异一、引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进行的。
经济政策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实现经济开展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措施和规定。
从其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而土地政策是为到达特定的国民经济开展目标,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的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作为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战略举措,于2003年首次提出,目前很多学者也认为土地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土资源部是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我国特殊国情特殊开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如卢为民在?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中从土地的生产要素理论、土地的资产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和特殊体制背景下的特殊选择等方面阐述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论依据,并设计了提高我国土地调控有效性的路径【1】。
尹锋在其论文?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绩效研究?中提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此前提下,根据国民经济冷热的具体情况,适当微调年度建设用地的供给量和企业取得土地的本钱,以调控投资增长的规模,实现物价稳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2】。
但从另一个角度,土地作为一种根底而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供给量的有限决定了土地是稀缺资源。
论国土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的大框架*许坚陈海秋(中国土地学会北京 100035)摘要:本文认为,国土资源宏观调控的大框架由调控的主体、客体、目标、原则、手段等要素组成。
关键词:国土资源;配置;宏观调控;框架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笔者认为,这里宏观调控的大框架由调控的主体、客体、目标、原则、手段等要素组成,下面分别研究之。
一、国土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的主体对国土资源配置实行宏观调控是政府的职能之一,因此,国土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的主体就是政府。
政府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次,因此,国土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的主体就有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
其中,中央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主要是:(1)拟定有关法律法规,发布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农业部负责的海洋渔业资源除外,下同)等自然资源管理的规章;依照规*本文为国土资源部软科学项目“国土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研究”分报告。
定负责有关行政复议;研究拟定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政策;制订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管理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和办法。
(2)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调查评价,编制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地质勘查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3)监督检查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执法和土地、矿产、海洋资源规划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矿产、海洋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处重大权属纠纷,查处重大违法案件。
(4)拟定实施耕地特殊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实施农地用途管制,组织基本农田保护,指导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开发耕地的监督工作,确保耕地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5)制订地籍管理办法,组织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指导土地确权、城乡地籍、土地定级和登记等工作。
浅谈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中国地大物博,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其他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助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土地的重要性所在,因此,诸多土地政策出台,为土地的使用、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不得不重视的是土地政策逐渐开始以宏观调控的手段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换句话说,土地政策已经成为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重的宏观调控手段,因此,加强对土地政策宏观调控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不断强化其作为宏觀调控手段的作用,不断加强其相关机制的完善和协调,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才能使得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主要任务1、确保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土地政策,其主要目的与任务就是确保经济的不断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还应该有效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运行。
如此一来,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与建设速度,而且还要注重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同时还要确保其能够与其他行业用地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性。
第二,做到“四个平衡”。
具体包括土地供与求的平衡、土地供应和社会经济正常发展之间的平衡、土地供求空间布局的平衡、土地价值和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确保土地资产价格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2、保护耕地与集约用地当前土地利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有些地方仍然沿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土地粗放利用现象频发,从而导致耕地的资源数量与质量大幅度下降,而建设用地却快速增加,甚至出现不合理用地现象,使得耕地遭到严重破坏。
土地政策的出台对于耕地的保护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土地的使用也有着相关的规定,对于土地的发展有着借鉴性的意义。
3、公平发展当前,公平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进一步重视,社会发展的不公平性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发展相差大;农民征地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中低收人阶层的住房保障得不到有效解决。
土地资源配置与优化调控的研究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优化调控土地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配置与优化调控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策略。
一、土地资源的宏观配置土地资源的宏观配置是指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
合理的宏观配置有助于实现国土空间的优化布局,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
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制定土地利用的总体目标、政策和措施,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指导。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土地的功能和价值,合理划定不同类别的土地用途,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2.土地承载力评价土地承载力评价是评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一种方法。
通过考虑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因素和生态环境要求,评估土地资源的整体承载能力和局部承载能力,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在土地承载力评价中,应注重综合比较,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3.土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土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
在跨区域调配中,应重点考虑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建立土地资源市场,促进优质土地资源向需求较大的地区流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土地资源跨区域调配中,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外部性和环境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土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公平和可持续性。
二、土地资源的微观配置土地资源的微观配置是指在特定地区或特定用途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优化配置。
1.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中,应注重科学规划和精准定位,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目标。
应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模式,灵活调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比例,实现土地的多元化利用和多功能发展。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手段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土地参与宏观宏观调控的背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在经济发达国家,例如韩国、日本和美国的克林顿任职期间都将此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特别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土地政策辅于货币、财政等手段来稳定经济发展能够发挥很大作用。
但在我国,利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功能以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或重视。
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原前国土资源管理体制难于适应宏观调控的的需要,土地政策本身在调控能力上存在着弱质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货币、财政手段等惯用的调控手段在完全具有调控经济的能力,勿需土地参与。
但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宏观经济进入了由复苏趋向繁荣的过渡阶段,如何防止国民经济大起大落,保障国民经济稳定运行,随着新一届政府对宏观调控日益重视,土地政策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参与宏观调控也日益被提到重要日程。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的国民经济增长要控制在7%。
从一季度的分析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并由此造成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加剧和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等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热点问题。
特别是关系人们生活的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预计在今年的二、三季度的价格居民消费上涨将可能接近5%,达到适度通胀可容忍度的最高值。
而从惯用的调控手段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目前在面临转型,在反经济周期调控中将不在担纲主力,货币政策通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的手段作用约束明显增强,特别是对于缺乏价格弹性的粮食,货币与财政手段本身的调控作用就很有限。
因此,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就必然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功能职责逐渐明确。
浅谈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摘要:本文首先从土地政策具有的调节和控制功能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论述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理论基础,最后提出在当前我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中要重视土地的有效需求、加强土地储备制度在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正确界定政府在调控中的地位角色等要做好的几个重点。
关键词:土地政策;宏观经济;指标体系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is paper is from the land policy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function of the land policy in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is defined, then discusses the four basic theories of the land policy in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everal key in effective demand, China’s curre nt land policy to participate in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land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role of the land reserve system in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control and to correctly define the role.Keywords: Land policy; macro economy; index system一、国家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概念理解土地政策作为调控的一种工具,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系统的一个要素,所谓调控是指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土地政策具有的调节功能。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机制分析--基于主体功能区调控视角梁佳【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年(卷),期】2013(000)003【摘要】Our country's housing commercialization having thirty years of time,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s gradually from the stable development to the overheated development stage. Therefore, the country int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land policy in the macro-control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From three angles of the supply of land, that is, policy land supply, land supply and land supply structure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nd price, which influence mechanism of deepening the study of land policy in the macro-control of real estate prices generated.% 我国住房商品化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房地产业渐渐从稳定发展走向了发展过热的阶段。
为此,国家出台了大量的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从土地供应政策的三个角度即土地供应量、土地供应方式和土地供应结构方面分析其与土地价格的关系,可深化研究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机制及其对房地产价格产生的影响。
【总页数】3页(P22-24)【作者】梁佳【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相关文献】1.基于风险控制视角的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东部13省市为例 [J], 杨志荣;尹奇;张华;姚岚2.天津市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机制分析 [J], 高雪莲3.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 [J], 梁佳4.土地政策参与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缘何难--从宏观经济学看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阻力来源 [J], 余纪云5.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分析 [J], 王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