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五篇范文第一篇:2.1 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教学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一、地球的形状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材料,回答)(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二、地球的大小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地球仪(活动)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学生上台指出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2课时复习前一节的内容(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一)经线和纬线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概念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纬线经线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度数范围 0度经纬线划分经纬度划分半球划分纬度经度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记住地球仪的“一轴两极”。
3.运用地球仪认识纬线、纬度和南北半球。
4.知道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
教学重点1.能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学会纬度的划分,掌握南北半球的划分。
3.运用地球仪总结经线的三个特点。
4.运用地球仪学会经度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1.学会用表面积、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说明地球的大小。
2.了解纬线的定义,理解纬线的三个特点。
3.知道东西经度X围和东西半球X围的区别。
4.学会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方法自学、讲解、总结、训练。
教学准备1.结合地理图册P7、P8进行预习;每人准备1个地球仪。
2.教师选择优秀视频材料。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一.地球的形状(板书)先自学至P18“阅读”材料,后思考、回答:1.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2.地球的形状特点是什么?小结: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麦哲伦环球航行;(2)海边看船;(3)登高望远;(4)月食现象;(5)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的形状特点: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有多大(记住地球基本数据)1.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2.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3.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三.地球仪(板书)自学P18、P19后,思考、完成:1.什么是地球仪?它有什么用途?2.什么是地轴?地球内部真有这根轴吗?3.什么是纬线(圈)?什么是纬度?最大、最小的纬度数各是多少?什么是南纬和北纬?纬线指示什么方向?4.什么是两极?北极?南极?5.低、中、高纬度各是怎么划分的?6.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北极、南极,赤道与北极、南极各相差多少度?总结:纬线的三个特点:(1)纬线的形状是圆圈;(2)纬线的长度不相等;(3)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说课稿湘教版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经纬度与经纬网”是湖南版实验教材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地球仪“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基础上知识的延伸,同时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如地图、时区、极昼、极夜、气候等)的重要基础,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实践都将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2、说课标解读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要求只有一点,那就是“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反复训练,我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点经纬度,其二是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地名。
我对课标的解读将指导着我的整节课的教学。
3、教学目标: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经纬网及作用并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及方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动手绘图、改图、练图、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逐步形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学习方式,观察和比较以不同投影方法绘制的地图,初步让学生获取地图投影、制图综合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勇于向未知困难挑战。
在多角度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多方位性和看待问题的多面性。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
(2)教学难点:比较不同投影方法绘制的经纬网地图。
二、说教法《地理新课程标准》上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经纬网知识,历次考试也把其视为考核重点,而课本却只有寥寥数语。
因此,教学中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掌握。
部分学生直到毕业考,也不能正确写出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座标。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教师可以使用一个橙子或一个篮球来比喻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感受。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事例理解地球的形状,说明人的认识在不断前进。
2、理解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表面积)培养全面认识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难点:对地球形状的理解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教具:地球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遥望天空,看到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怎样的?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是圆的”,师纠正“圆”和“球体”有本质的区别,“圆”是一个平面概念,而太阳、月亮均是一个主体实体,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太阳和月亮都是球体,那么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请大家看封面的卫星照片,在看图中。
师述: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地球犹如悬浮在黑色天幕中的翡翠大圆盘,在太阳管照射下,蓝色的海洋与蜿蜒相接的陆地美景交辉飘忽,变幻的白云环绕,其上堪称宇宙间最美丽的天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之家”——地球。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阅读教材P14页的“浑天说”与“盖天说”及“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并思考。
①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正确。
是因为人们认识受到当时技术水平的影响。
)②历史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真正认识是在什么时间被谁认识的的呢?(1522年9月,麦哲伦船队)③人们为了纪念麦哲伦将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请同学们找出它的位置(老师补充以免学生与德雷克海峡混淆)。
④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⑤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时间是什么?(1591年9月—1522年9月)用了几年?(3年)⑥让学生读教材P15,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
并思考地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中间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小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个球体现代测探技术----------------------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中间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2、认识地球的大小师述:我们现在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也很感兴趣,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地球的基本数据”师提示:我们看到图上东半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北极半径6357千米,但西半球赤道半径要比东半球赤道半径长260多米,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要长约40米所以地球平均半径应为6371千米①计算地球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1500万平方÷960万平方千米=53倍②看地球的平均半径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多少倍,6371000÷8848≈720倍③师述:毛主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由于地球一日(24小时)自传一周,(赤道周长4万千米,也就是8万华里)三、板书设计:1、地球的形状(对地球的认识过程)①盖天说----------------------“天圆地方”②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③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个球体”④现代测探技术----------------------“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中间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2、地球的大小(基本数据)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四、作业:用有关地理知识如何理解“不知天高地厚”的成语。
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1.2.认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初步识别洲和洋。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2.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作为地球主人应有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成1.1.介绍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大气层、水层、地壳和核心。
1.2.解释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2.陆地和水体的分布2.1.讨论陆地和水体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2.2.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地球仪的使用3.1.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来识别不同的地理位置。
3.2.让学生尝试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探索。
4.洲和洋的初步认识4.1.介绍世界主要的洲和洋的名称及其位置。
4.2.讨论各洲和洋的地理特征及其经济和文化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1.开场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你知道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1.2.引入视频片段,展示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讲解新知2.1.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2.2.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3.互动讨论3.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实践操作4.1.学生分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4.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地球仪标出其位置,并简要介绍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5.总结反馈5.1.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经过阅读地球仪培育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经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育学生的着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法、谈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学习在太古年代与现代期间对地球开头的不一样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谛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看法。
【教课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课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己没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指引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发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第一看到船的桅杆,而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第一看到的是前方的马匹,而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研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正确地描述?地球终归有多大?请同学们环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 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 1:在太古期间因为遇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 1522 年 9 月完成了全世界航行,证了然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发问:如何用正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 2:地球究竟有多大?你能用详细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 4 万千明确:地球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均匀半径约米;地球极半径6357 千米;赤道半径6378 千米。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经纬网的概念。
2.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3.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经线?它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线?它指示什么方向?2、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与指示南北方向的经线相互交织所成的网络叫做什么?(经纬网)(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设问:如果一艘船在海上遇难,如何向外人告诉自己所在的位置?展开小组讨论,然后选两三名学生汇报。
教师:报告自己所在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三、合作探究1、提问:如果有一位同志要找到某位学生的座位,先找到了教室然后怎么找?生答:然后找出该学生在第几组第几个。
:要确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也是类似的道理,找出该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就得知该点的地理坐标。
2、四边互动互动1:出示经纬网图,要求学生说出各点的地理坐标。
在经纬网上要读出某一点经纬度,要先读出或分析该点是南纬还是北纬,是东经还是西经(说明: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如果是0°经线或0°纬线,应写成0°经线或0°纬线。
同样,180°经线不要写成东经180°或西经180°。
互动2:投影显示下列经纬网图,要求学生不仅说出各点的经度,而且还找出各点所属的半球。
强调: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
(使学生在会读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会辨别该点所属半球,懂得经纬网可以确定各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互动3:投影出示下列一幅经纬网图,说出图中各点的经度和所属半球。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主要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好动、好胜的特点,本课以做课本的活动题和完成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活动环节的形式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生在做活动的同时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通过查找、搜寻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论证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认识地球》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认识地球”。
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与公转等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模型、阅读地图、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地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技能运用评价:通过学生制作地球模型、绘制简易地图等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学后反思,评价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环保意识的提升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地球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地球的初步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首先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其次通过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然后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制作简易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学生阅读地图,找出自己家乡的位置,并简单描述家乡的地形地貌。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地球科学的重要性和保护地球的必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地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简易地图,标注出自己家乡的位置和周边的主要地理特征;同时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保护地球的认识和想法。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本次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技能运用情况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等。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一课时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记住地球仪的“一轴两极”。
3.运用地球仪认识纬线、纬度和南北半球。
4.知道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
教学重点
1.能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学会纬度的划分,掌握南北半球的划分。
3.运用地球仪总结经线的三个特点。
4.运用地球仪学会经度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学会用表面积、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说明地球的大小。
2.了解纬线的定义,理解纬线的三个特点。
3.知道东西经度范围和东西半球范围的区别。
4.学会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方法
自学、讲解、总结、训练。
教学准备
1.结合地理图册P7、P8进行预习;每人准备1个地球仪。
2.教师选择优秀视频材料。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一.地球的形状(板书)
先自学至P18“阅读”材料,后思考、回答:
1.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形状特点是什么?
小结: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麦哲伦环球航行;(2)海边看船;(3)登
高望远;(4)月食现象;(5)地球卫星照片。
……
地球的形状特点: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有多大(记住地球基本数据)
1.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3.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三.地球仪(板书)
自学P18、P19后,思考、完成:
1.什么是地球仪?它有什么用途?
2.什么是地轴?地球内部真有这根轴吗?
3.什么是纬线(圈)?什么是纬度?最大、最小的纬度数各是多少?什么是南纬和北纬?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什么是两极?北极?南极?
5.低、中、高纬度各是怎么划分的?
6.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北极、南极,赤道与北极、南极各相差多少度?
总结:纬线的三个特点:(1)纬线的形状是圆圈;(2)纬线的长度不相等;(3)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指名朗读《基多的赤道纪念碑》。
(小结新课)师生共同完成。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A.登高望远
B.日食现象
C.月食现象
D.麦哲伦环球航行
3.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圆形
B.椭圆形
C.正球体
D.不规则的球体
4.下列四条纬线,最长的是()
A.0°
B.25°N
C.50°N
D.75°S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B.南纬一定在南半球,北纬一定在北半球
C.地轴与地球表面只有一个交点
D.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高纬度
(课外练习)
1.反复阅读教科书P16~P19。
2.扎实预习教科书P20~P23的内容。
第2课时
(反馈练习)
1.地球的形状特点是什么?
2.用具体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纬线(圈)有哪三个特点?
(讲授新课)
自学P20~P22后,思考、完成:
1.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经度?最大、最小的经度数各是多少?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2.什么是本初子午线?什么是东经和西经?
指名朗读《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3.经度之和为多少时,组成一个经线圈?
4.什么是180°经线?
5.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为什么用这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6.0°经线和180°经线相差多少度?
总结:经线的三个特点:(1)经线的形状是半圆;(2)经线的长度都相等;(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小结新课)关于经线、纬线的几条规律(抄好、理解、记住):
1.纬度数的大小与纬线(圈)的长短成反比;
2.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长度相等;
3.赤道(0°纬线)既是南北纬度的起点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起点线,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经度: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增大,一直增大到180°;纬度: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增大,一直增大到90°(即“东大东经,西大西经;南大南纬,北大北纬”)。
6.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即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随堂练习)
1.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经度?经线有什么特点?(对照地球仪说出)。
2.什么是纬线?什么是纬度?纬线有什么特点?(对照地球仪说出)。
(课外练习)
1.反复阅读教科书P20~P22。
2.认真、扎实完成P22~P23的“活动”。
3.预习P23~P26的内容。
第3课时
(反馈练习)指名回答
1.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
A.纬线
B.经线
C.赤道
D.本初子午线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指示()
A.东西方向
B.南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南极圈
B.赤道
C.20°W、160°E
D.0°和180°经线
4.有关地球仪上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B.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C.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D.所有纬线长度都相等
5.下列关于0°纬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最长的纬线
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C.属于低纬度地区
D.本初子午线
(讲授新课)
自学P23~P26后,思考、完成:
1.什么是经纬网?它在地理学上的最大用途是什么?
(教师画直线形经纬网帮助学生理解)
2.电影院、教室的排号和座号确定一个人的具体位置。
3.在地球仪上找到英国首都伦敦、中国首都北京,说出其纬度和经度位置(地理坐标)。
4.地图上的经纬网可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指名朗读《用不同方法制作的地图》。
师生合作解答P25~26的“活动”:
1.学生讨论后回答。
2.(1)玲玲:0°、30°N(本初子午线、北纬30°)。
贝贝:170°E、65°N(东经170°、北纬65°)。
贝贝的说法正确,玲玲的说法错误。
(2)西南方向;东北方向。
(3)东经(E)、西经(W)、南纬(S)、北纬(N)。
经度的排列规律:从0°经线开始,往东、往西经度增大,一直增大到180°。
纬度的排列规律:从0°纬线开始,往南、往北纬度增大,一直增大到90°。
3.地球上符合条件的地点有2处(29°N、88°W;29°S、88°W)。
拓展延伸:经纬度都没有写的地点有几处?
特别注意:在书写经纬度位置时,一定要写清楚所在地点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千万不能写成“南经、北经,西纬、东纬”;如果用字母书写,则度数在前,字母在后,如果用文字书写,则文字在前,度数在后。
(小结新课)师生共同完成。
(随堂练习)“学法大视野地理基础训练七年级上册”相关习题。
(课外练习)
1.完成“基础训练”相关习题。
2.结合“地理图册”P12~14,扎实预习“地球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