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6
临床医学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治疗对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功能的影响林伟龙,林宇超,郑晓华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莆田九十五医院骨科,福建莆田 351100[摘要] 目的 研讨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治疗对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 方便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5月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莆田九十五医院骨科收治的142例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1例。
对照组在外伤清创后,直接行内固定的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外伤清创后行外固定联合内固定的治疗方法。
对比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炎性因子水平。
结果 观察组骨痂形成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观察组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9.33±3.18)分、(87.99±5.1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3.308、7.432,P 均<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及C 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结论 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后先实施外固定支架术,再行内固定治疗,有助于骨折部位的快速愈合,使关节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改善炎性因子相关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二者联合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支架术;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并发症[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4)01(b)-0041-05Effect of Internal Fixation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Bracing Treatment on Fracture Healing 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Open Fractures of the Tib⁃iofibular DiaphysisLIN Weilong, LIN Yuchao, ZHENG Xiaohua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utian 95th Hospital of China Rongtong Medical and Healthcare Group, Putian, Fujian Province, 3511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fixation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bracing treatment on fracture healing 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open fractures of the tibiofibular diaphysi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20 to May 2022, it is conveniently to selected 142 patients with open fracture of tibia and fibula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Putian 95 Hospital of China Rongtong Medical and Healthcare Group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envelop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71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mainly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direct internal fixation after trauma debride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mainly received ex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fter trauma debridement. 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functional recovery, complication rate and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groups. Results The callus formation time, pain disappearance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fracture healing time in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knee joint and ankle joint fun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89.33±3.18)points and (87.99±5.14) point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13.308, 7.432, both P <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DOI :10.16662/ki.1674-0742.2024.02.041[作者简介] 林伟龙(1985-),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小儿骨科、脊椎、四肢创伤。
单侧外固定器治疗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目的:报告单侧外固定器治疗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0年3月~2007年10月对76例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进行治疗。
结果:76例治疗效果良好。
结论:单侧外固定器治疗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疗效可靠,尤其是对于伴有软组织损伤严重者效果更好。
标签: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术我院自2000年3月~2007年10月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开放性不稳定骨折76例,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6例中,男48例,女28例。
年龄18~60岁,平均37岁。
左侧44例,右侧32例,横形骨折14例,斜形骨折29例,粉碎形骨折35例。
伤后至就诊时间2 h~31 d,平均8天。
创口感染16例。
手术距骨间最短1 d,最长31 d,平均8 d。
另设对照组58例,2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和病情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2 方法2.1 手术方法本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彻底清创,生理盐水加适量庆大霉素冲洗创口,化脓感染清除坏死组织,扩创引流,骨缺损者用先取好的自体髂骨植骨,皮肤缺损者转皮瓣或植皮,复位后行外固定。
根据外固定器选择进针点,进针点在胫骨前内侧面上,与该面垂直,即胫骨结节与胫骨内髁连线的中点和内踝与胫骨前正中连线中点的连线上选择。
分别在骨折的两断端各选择两个进针点,多段骨折跨过中间骨块,在进针点做1.0 cm长纵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直止血钳分离软组织直达骨膜外。
放置导向套筒,用与固定针相配的钻头打孔,然后拧入固定针,针尖超过对侧骨膜0.5 cm。
将4根针安装完毕后,安置外固定器的外部结构。
复位满意后,锁定外固定器的各个部节。
固定满意后,结束手术。
腓骨骨折本组不做处理。
对照组清创后用半环槽固定。
2.2 术后处理术后抬高患肢,术后3天开始关节功能练习,术后1周扶拐下床活动,经常检查外固定器的稳定性。
术后2月摄片,骨痂形成好可适当松开外固定器的轴向固定螺丝,使骨折端纵向承受部分负重应力,促进骨折端愈合。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比较王军鲁敏李临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7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骨科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1例。
A组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B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A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较B 组显著缩短(P<0.05);A组的功能康复优良率为92.68%,显著高于B组的75.61%(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76%,显著低于B组的34.15%(P<0.05)。
结论: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对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优于钢板内固定,具有骨折愈合快、愈合质量高、功能康复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更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开放性骨折;钢板内固定;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是骨折临床常见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13.7%[1]。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多是由于暴力外伤所致,患者常伴有严重软组织创伤或污染,局部血运受损严重,容易发生感染、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或者骨不连等并发症,临床治疗难度较大[2]。
目前,临床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手术方式主要可分为内固定与外固定两种类型,但两种术式对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应用优劣临床尚有一定争议。
本研究前瞻性地对比分析了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情况、功能康复效果及并发症,旨在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科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1例。
A组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22~60(42.19±3.85)岁;骨折至手术时间2~6(4.31±1.02)h;致伤原因:19例交通事故伤,15例高处坠落伤,7例压砸伤;Gustilo骨折分型[3]:7例Ⅰ型,15例Ⅱ型,15例ⅢA型,4例ⅢB型。
B组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23~60(41.45±4.13)岁;骨折至手术时间2~8(4.41±0.85)h;致伤原因:20例交通事故伤,13例高处坠落伤,8例压砸伤;Gustilo骨折分型:5例Ⅰ型,14例Ⅱ型,16例ⅢA型,6例ⅢB型。
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骨折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骨折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1)纳入标准:具有明确外伤史,均经临床及影像学(X线、CT等)检查确诊,均为新鲜骨折,年龄20~60岁。
患者或其家属均自愿且知情,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2)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肝、肺、肾功能障碍及其他严重内科疾病者,合并其他严重创伤者,难以忍受长期携带外固定支架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1.3.1 术前处理入院后立即予以伤口冲洗消毒,并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彻底清创处理,切除严重损伤、污染的失活组织,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血管、神经及肌腱。
1.3.2 手术方法A组:对骨折进行大体复位,对于胫腓骨中1/3段骨折,则于胫骨结节下方2cm及踝关节面上方3cm部位各横行穿针1枚至对侧,侧方以连接杆采用半环弓将两针连接,维持骨折断端稳定并适当调整位置,根据骨折位移情况,经骨折上下端2.5cm部位以半针穿刺至对侧骨皮质,常规以连接杆连接固定。
常规冲洗切口,留置细引流管进行引流,逐层缝合切口。
对于皮肤缺损严重而难以缝合者,控制感染后控制感染后以皮瓣转移修复或带蒂肌皮瓣覆盖修复。
对于上1/3或下1/3骨折者,于胫骨上关节面下方3cm部位以及踝关节面上方3cm部位交叉穿针,交叉角度为30°~45°,切勿穿刺至关节腔内,其余操作同中1/3段骨折。
对于大游离骨块,不予以骨膜广泛剥离,骨块长径>3cm者均应用拉力螺钉进行内固定或者采用半针固定。
经C型臂X线机复查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后,逐步锁紧支架的各个关节进行加压固定。
B组:根据骨折情况选择适宜型号的钢板,在骨折初步复位后,于胫骨前外侧安装钢板,依次安装螺钉固定,常规缝合皮肤软组织。
1.3.3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d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及骨折稳定情况予以各关节主动或被动活动,术后3~7d鼓励患者扶拐下地活动,1~2周后逐步过渡至弃拐不负重锻炼,逐步过渡至部分负重锻炼、负重锻炼。
1.4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感染、骨折畸形愈合或延迟愈合等。
1.5 疗效标准术后3个月,参照Johner-Wruhs功能评估法[4]评价临床疗效:优:骨折临床愈合,无成角畸形及疼痛症状,肢体缩短<5mm,膝关节活动及步态均正常;良:骨折愈合,无感染、步态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恢复至正常范围的75%以上,偶有疼痛感,旋转畸形角度5°~10°,成角畸形<5°,肢体缩短5~10mm;可:骨折愈合,轻度跛行,伴有重度疼痛,关节活动度恢复至正常范围的50%~75%,旋转畸形角度10°~20°,成角畸形5°~10°,肢体缩短10~20mm;差:骨折愈合不良,合并感染、血管损伤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明显跛行,伴有明显疼痛,关节活动度恢复不足正常范围的50%,旋转畸形角度>20°,成角畸形>10°,肢体缩短>20mm。
1.6 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A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87±1.34)个月,B组为(8.05±1.65)个月,A组较B 组显著缩短(t=3.555,P=0.001<0.05)。
2.2 两组功能康复效果比较术后3个月,A组的功能康复优良率为92.68%,较B组的75.61%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功能康复效果优于钢板内固定。
见表1。
表1 两组功能康复效果比较[n(%)]组别例数优良可差优良率A组41 22(53.66) 16(39.02) 2(4.88) 1(2.44) 38(92.68) B组41 16(39.02) 15(36.59) 7(17.070) 3(7.32) 31(75.61) χ2 1.766 0.052 3.120 1.051 4.479 P值0.184 0.820 0.077 0.305 0.034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4%,显著低于B组的34.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安全性优于钢板内固定。
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比较[n(%)]组别例数固定物断裂伤口感染畸形愈合延迟愈合骨不连合计或松动A组41 0(0.00) 1(2.44) 1(2.44) 1(2.44) 1(2.44) 4(9.76) B组41 1(2.44) 4(9.76) 2(4.88) 5(12.20) 2(4.88) 14(34.15) χ2 1.012 1.917 0.346 2.877 0.346 7.118P值0.314 0.166 0.556 0.090 0.556 0.0083 讨论胫腓骨的解剖位置较为特殊,分布位置较低,周围缺乏充分的肌肉软组织保护,一旦骨折多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甚至缺损,临床处理较为棘手。
同时,胫腓骨的稳定性及血运均较差,特别是上1/3和下1/3部位骨折与膝、踝关节相邻,治疗不当可导致严重关节功能障碍[1]。
因此,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具有治疗难度高、骨折愈合时间长及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
目前,临床对于胫腓骨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较多,以外固定支架技术以及钢板内固定技术相对成熟,且应用广泛。
但对于常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而言,其手术治疗术式选择目前尚无统一定论。
钢板内固定是既往临床治疗胫腓骨骨折最常应用的技术,具有复位准确、内固定系统固定支撑牢靠等优势,能够为骨折愈合创造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且术后卧床时间短,有利于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
但该术式对医生的手术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在伴有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治疗中,对于钢板质量及术中无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同时,内置钢板将影响骨折局部血运,容易导致血供不足而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可发生骨髓炎、骨不连等严重并发症[5]。
在安装金属内固定物时,需要对骨膜及软组织进行广泛剥离,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且将进一步影响局部血运,进而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迟。
此外,钢板内固定后无动力性压力固定作用,容易导致骨皮质变薄,降低骨折愈合质量[6]。
因此,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多具有骨折愈合时间长及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
此外,术后需要二次手术将内固定物取出,无疑增加患者的二次创伤,术区可能遗留明显皮肤瘢痕。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是一种生物力学固定技术,对于软组织条件较差而不宜实施切开复位患者尤为适用。
该术式操作简便,无需使用特殊器械,伤口观察及处理方便,术中无需广泛剥离软组织及骨膜,能更好地维持胫腓骨周围解剖关系及血供,术后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康复均较快[7]。
外固定支架具有较长的固定力臂,固定稳定性以及支撑作用均较强,且能够对骨折断端产生动力性压力,从而刺激骨痂生长,加速骨折愈合并提高骨折愈合质量[8]。
此外,利用外固定支架能够在距离骨折断端一定范围内进行穿钉固定,在增强固定效果的同时,保留了关节的活动性,更加符合骨折愈合及功能康复的生物学特性,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弃拐活动。
同时,外固定支架拆除方便,无需进行二次手术取出固定物,避免了二次手术所致创伤及医疗费用。
外固定支架与骨折断端尚留有一定距离,便于术后伤口清理与换药,对于开放性骨折而言可减少感染风险。
此外,外固定支架属于三维固定,能够随意穿针且固定牢靠,结构灵巧、便于调整,更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地矫正骨关节畸形,延长肢体[9]。
本研究中,A组与B组分别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显示,A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92.68% vs 75.61%),这与朱建国等[10]报道相似。